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智慧之语揭示了天人感应的现象:当天地交感,万物自然变化,草木就欣欣向荣;当天地闭塞,阴阳不通,贤人就退避归隐。
我国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的序言《植物名实图考叙》延展了《周易》的“草木观”:“《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明乎?刚交柔则生根荄,柔交刚而生枝叶,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气所随时而发,不择地而形也。”著者吴其濬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状元,官至数省总督,终生酷爱植物,以植物学家的方式传播天地至仁之气。
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度,欣逢草木蕃明的新时代,我相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自有其妙。钱穆先生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周易》乃“大道之源”,即使言及草木,也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植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植物文化则是人文科学,二者相互交织,清新博大,在传统文化中蔚为奇观。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史记·五帝本纪》中“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记载,一脉相承。孔子《论语》就教诲天下读书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有句响当当的名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大意是:陈说山川之本原,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极简八字被后世植物学家奉为圭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将之作为奠基铭。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主要以草木为原料。亚历山大·孟洛的《纸的大历史》探究了纸的发明,以及纸张在世界范围引发的革命和开创的灿烂文明。
多样性的植物,构成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生机勃勃、动人肺腑的内容。伟大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博物精神。台湾学者潘富俊的《中国文学植物学》编枝结草般搭起文学与植物之间的鹊桥。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植物,历代诗词歌赋将会多么寡淡无味!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首诗中,有一百三十五首出现植物,多数以植物来赋、比、兴;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唐诗三百首》《花间集》《宋诗钞》《元诗选》《明诗综》《清诗汇》涉及具体植物的诗篇数量比例很大,泛泛言及草木的诗篇更不计其数了。五大章回小说中,植物贯穿全书,其中《红楼梦》有植物二百四十二种,《金瓶梅》有植物二百一十种,其中茶出现频率最高。
我生性热爱花草树木,就像草木热爱它们休养生息的大地。我少时所植果树,已与家山草木融为一体,常常牵动心底最柔软的乡愁。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阅世年深,读到苏东坡的诗“家在江南黄叶村”时,无限共鸣,最想與他同“村”而居。
我生长于南方,作《自然心:草木哲思》是受到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的影响与启发。《南方草木状》是嵇含于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在广州刺史任内撰写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志。嵇含的叔祖父乃“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南方草木状》记载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的植物共八十种。作为广西人,《南方草木状》中的许多植物在我生活中很常见、很熟悉、很亲切。作家何频的《杂花生树 ——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将著《南方草木状》的嵇含、《救荒本草》的朱橚、《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植物名实图考》的吴其濬推崇为我国民族植物学中最有影响的四位高贤,是很有见地的。
绿色植物乃“地球之肺”,草木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曲阜孔林(至圣林)占地三千亩,是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相传孔子死后,弟子纷纷进献四方奇木来种植,林内现有各种树木十万多株,植物数百种。以一个“万古长春”植物园寄寓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生态。贵州有个敬树如神的地方叫“岜沙”,意即草木繁多的地方。他们以树为图腾,敬树不砍树成为祖训。婴儿出生时,家人种一棵树;人死了,家人才可以砍一棵树,用它做一口棺材;但要再挖掉树根,就地深埋,最后平整坟地,又在上面植一棵树。“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村寨的千古箴言启迪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传统士大夫常以草木表深心。屈原将“美人香草”视为终生追求的理想“美政”。陶潜、李白、苏轼以植物为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也寄寓了各自心中的情怀与高格。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叙说郭橐驼种树之道的故事,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推论出“善政养民”的道理。宋周敦颐一篇《爱莲说》道破“出淤泥而不染”之理,成为古今草木之文中的千古绝唱。宋辛弃疾词《鹧鸪天》则借树消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国古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是博物学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李渔的《闲情偶寄》卷五的“种植部”,木本、藤本、草木、众卉、竹木系列,都是百读不厌的美文,我在写作中也多处引用。明代王磐的《野菜谱》在每则野菜描写后配以“野菜散曲”,关心人民疾苦,读后令人鼻酸并感动。晚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中托梅议政,从树木讲树人,表达了打破思想束缚、追求人才解放的愿望。清代张潮《幽梦影》一书言:“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自序中表示:“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西方关于植物的名著甚丰。最著名的莫过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布封的《自然史》。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不同凡响,这位哲学家早在《忏悔录》中就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位”。《透视植物:两种哲学视角》一书中,卢斯和马德尔以书信方式透视植物是一种强烈的个人、哲学和政治冥想,对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和非人类关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植物世界可能拯救我们的星球和物种。欧美作家的《瓦尔登湖》《溪畔天问》《人间食粮》《醒来的森林》《种子的信仰》《种子的胜利》《哲学草木》《植物之思》《鲜花帝国》《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杂草的故事》《树的秘密生活》等,是享誉世界的关于植物学或涉及植物文化生活的杰作。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说,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是快乐促使草茎长高、芽苞抽叶、花蕾绽开,正是快乐安排花冠和阳光接吻。日本作家的《杂草记》《徒然草》《枕草子》清新隽永,也别开生面;特别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被誉为面对西方社会而作的“亚洲文化的答辩书”。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葳蕤的草木面前,常会发现智慧,流露柔软之心与悲悯情怀。
在园艺界,有种芍药被命名为“卡尔·马克思”,花瓣雪白,花芯呈深玫瑰色,有烟熏晕染的美感,有网民评价称“洁白无瑕,一颗红心”。一种芍药命名为“马克思”是否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浪漫性、开放性、发展性与永续性?我没有考证过这种名花的来龙去脉,但作为东西方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在其鸿篇巨制《资本论》中确用草木来陈述他的“自然富源观”:“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一个属于整个世界的人物,胸中自然装着地球和人类,以及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甘棠》歌唱的召伯是周朝初年一位德高望重的股肱重臣,曾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而位列三公。他富有爱民之心,做到“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他巡行乡邑,为方便百姓,于甘棠树下听取民讼,为百姓排
忧解难。百姓深受感动,勒石护树,留下“甘棠遗爱”的美谈。他推崇“敬德保民”思想,被尊为中国的廉政始祖。《孔子家语·好生》高度评价:“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今人在河南三门峡市建起了“甘棠苑”纪念召伯。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名言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吴越王钱镠思念夫人戴氏王妃的一封短札。史上评价他“圣贤
豪杰”“吴越英主”“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连名僧贯休都向他献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寓意为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来。寥寥数字,风姿绰约,儿女情长与英雄肝胆集于一身,印证了“无情未必真豪杰”“豪杰自古重情义”,令多少后来者唏嘘。
中国植树节定于一位倡导植树造林的伟大先行者的逝世纪念日。一位非洲女性环保者领导“绿带运动”,为非洲种植了数千万棵树,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南北朝时期的《枯树赋》,令一千四百年后一位伟人悲伤垂泪:“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图》上的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被当代中国领袖人物用作面对全球媒体致辞时最为意味深长的结语。
寻常百姓心中,一草一木情系人生记忆、悲欢离合。在当代人们生活的辞典里,依旧有山区马陵道上“野草闲花满地愁”,依旧有城郭楼群中“深巷明朝卖杏花”……现代都市繁华的花鸟市场,满足了远离原野的居民对于自然花草树木的向往与寄托,一束鲜花可以美丽一个家。世界经济贸易预测,随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花卉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产业。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言:“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今人还能感同身受否?我想起先前讀过的一则“贩卖天籁”的商业故事:费涅克是一位美国商人,他每次休假旅游都要去有瀑布、有流水的地方,享受大城市所没有的恬静,忘却生意场上紧张的角逐,领略大自然的清爽,使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瀑布的水声忽然激发出他的灵感:城市中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如能听到这令人舒心的流水声,该是一种多好的享受。于是,他带上立体声录音机,专门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录下了许许多多小溪、小瀑布、小河流的水声,以及风吹草木、鸟虫鸣啾的声音,然后把这些磁带加以复制,高价出售,居然一炮打响,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从此,费涅克靠天籁之音成了大富翁。
我蛰居的南宁有“中国绿城”之美誉,城里有个我常去探访的幽静之地——广西药用植物园。那里物种保存已达万余种,因药用植物物种保存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被英国吉尼斯总部认证为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园”。我在园中“寻草问药”时,看到林荫中立有一块奇特的牌子,上面是一封老中医巧写的药名信 ——
长卿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思念否?今日当归耶!家乡常山,乃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蜡梅,真是红花紫草青木香,银杏金樱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辛夷忍冬有金银,桑椹树下蛇蜕蝉衣多,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现已建起凌霄重楼,早已不用破故纸挡窗防风了,而是门前挂金灯,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凤仙花、鸡冠花;北墙爬满络石藤、天仙藤、夜交藤;南池结有石莲子、芡实子;院外杏子桃奴枇杷硕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翁、挂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藿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如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居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
祝万年!
弟杜仲顿首
中药统称“本草”,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学典籍是《本草纲目》。药用植物是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这封本草信,真切自然,药香郁郁。难怪有位湖北老中医作了一本《草木皆为药》的书。草木皆为药,既为人的身心之药,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之药。
我们何时迷失了自然心?
何谓自然心?依我看来,简括而言,是指人与自然合一之心;具体来说,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物种、热爱自然生活、萃取自然智慧、美化自然生态、协和自然秩序、善用自然财富,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心,以及自在于内心的天地良知。
我试图在植物、在草木间,观照自我,觅见、守护被世相遮掩了的自然心。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然,人与草木何其相似,人是移动的草木,草木是静化的人。草木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风、霜、雨、雪等以及各种生物组成的生态群落……生态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又何尝离得开大自然呢。人要健康生长,离不开自然生态群落和社会生态群落。人在草木间,接地气、沐天风。人生也有昼夜,也有春夏秋冬,也似抽芽、开花、结果、落叶。从草木生长法则上,感悟自然心,岂不妙哉。 草木有本心,草性、木性、花性通人性。自然心,藏在江南园林的风中落叶,藏在植物园的豆蔻梢头,藏在阳台的吊兰上,藏在画案一隅的菖蒲里,藏在茶桌流水器的绿萝中,藏在名山大麓的带露松针上,藏在无名海岛寂寞的露兜树下,藏在沙漠戈壁的骆驼刺中,藏在山野溪涧的幽草间,藏在三轮车货箱的凤尾葵上,藏在情侣执手相赠的玫瑰花瓣里……犹如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秩序关注的是,人类不必像哨兵那样两眼不停地四处巡视,而是要能使他们经常无忧无虑地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
自然心存在于物种起源中。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的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论曾经震惊世界。我对导读中的文字印象深刻:“等到了约定的时间,自会有那完美的思想适时出世,将未知地渊中的宝藏铺陈罗列,用科学的明光给这个时代盖上玺印。”一次国际植物学大会上,科学家公认中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维管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为中国所特有。银杉、百山祖冷杉、华盖木、伯乐树、金花茶等,均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植物大熊猫”。其中,伯乐树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和残遗种,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金花茶发现于广西防城港,国外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桫椤被誉为“蕨类植物之王”,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看到这些古老植物蓬勃生长于眼前,恍若隔世。犹如《瓦尔登湖》所言:“野地里蕴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救赎。”
自然心存在于自然史里。布封在巨著《自然史》中说,造物主是一个智者,在他的策划下,人类和其他自然万物平等共存,自然才能显得如此完美。世上花卉千万种,有谁知道地球上第一朵花到底是怎样的呢?欧洲演化生物学家研究分析了自古至今几乎所有“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化石、花朵性别、花蕊和花瓣位置等数据,用计算机仿真出全球第一朵花,看起来就像白莲花和白百合的结合体。美国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著有《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描绘出每朵花的绽放,都在演绎延续数亿年的生命传奇。赫尔曼·黑塞发出感性的评点:“我希望自己就这样或躺或坐地融于自然之中,任手指间蔓生着草丛,发间绽放着阿尔卑斯玫瑰。”
自然心存在于花草的智慧里。比利时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凭借《花的智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发现了种子传播的信仰,认为和山脉、大海、星星给人类的启发相比,花卉可能微不足道,但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发现它们生命的秘密,这些秘密使我们更加坚信,从万物中散发出来的精气,在本质上和我们的精气一样。花卉为人类树立了崇高的标杆——不屈不挠、勇敢无畏、锲而不舍而且富有智谋。如果我们借助花园里任何一朵小花所具有的一半智慧,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等破坏美好生活的必然事物,我们的人生际遇将与现状迥然不同。
自然心存在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中。作家余则存的《时间之书》说,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二十四
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是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要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即粮食”。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的美好经验。二十四节气申遗大使、“气象先生”宋英杰的《二十四节气志》,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图书”,真是传统中生发的“新锐”。
自然心存在于自然物候之中。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告诉人们,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及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比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版图上著名的胡焕庸线(即爱辉—腾冲一线)不仅是人口地理界线,也是一条生态环境界线。胡焕庸线两边,草木亦是两番不同的世界,最具代表的景观——一面是白马秋风塞北,一边是杏花春雨江南。
美国人劳拉·李的《天气改变了历史》列举了系列历史大事件,说明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战场上和投票箱里的胜负起伏有时也取决于天气。“在一个民族与国家构成的世界里,天气是伟大的平衡器。它时时提醒我们,大家只享有一个世界,而大气并没有边界之分。”“大自然并不会携带护照。雨降落在每个人和每样东西上,不管是下在富人还是穷人身上,或者下在强者还是弱者身上,都是同样的冷漠。”用诗人卡明斯的名言来说:“雪根本不在乎是否将它碰触到的一切染成柔软的白色。”英国有一个组织叫“赏云协会”,出版有《云彩收集者手册》,“观云识天”,妙在其中。
自然心顺应于“生物钟”。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生物钟”运作的神秘面纱而摘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发现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以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换。动物昼行夜伏、植物春华秋实,这些自然而然的作息规律,都和这一机制息息相关。这不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科学诠释吗?
人类是改变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营力。草木盛衰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历史上一些古城的消亡,一个重大原因可能是草木先亡,沙进人退,文明链条断裂,比如楼兰。相反,清末以来,一度“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河北塞罕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营造起万顷森林,变成“河的源頭、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简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范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
自然心存在于似知未知的未来。人类雄心勃勃、孜孜以求,但是再过五年、五十年、五百年,我们当下最着急、最得意、最称羡的事物,都成为“城南旧事”时,万千草木依旧不慌不忙地生长,按四季而荣枯。我们何时放眼自然草木,仰望闪烁星空?2017腾讯 WE 大会设置了一个独具高格的主题:“若有光”。此语出自《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就是这样发现桃花源的——这是一道穿透过去与未来的光。有责任、有抱负的企业有望为人类进步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世界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曾应大会之邀作视频讲话。他说过:“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他开始关注人类的星际迁徙:“我们拥有可以毁灭自己居住的星球的科技,却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它的能力。”他的愿望就是由光能或其他能源形式推进的核融合太空船,能把人类带到宇宙中的新家。
我们真的可以逃离草木森森的地球而另觅家园吗?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在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时,终归要回到我们内心,丰富而光明的内心世界或是我们归宿的家园。中国心学圣人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他的《传习录》中记述——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大相对的哲学派别。一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一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派之间辩论不断。英国哲学家罗素的重要著作《物的分析》与《心的分析》中系统阐述了“中立一元论”,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世界的终极实体既非心亦非物,而是一种比二者都更加基本的材料即感觉;心物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二者乃殊相的不同组合的结果,或者说都是抽象的、逻辑的构造。这种“心物一体论”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莫非是东西哲学的旷代和鸣?就像夸父逐日一样,真理正在披星戴月的追寻过程中,太阳就在前方。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行尽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天人合一自然心。
我国植物学名著《植物名实图考》的序言《植物名实图考叙》延展了《周易》的“草木观”:“《易》曰:天地变化草木蕃明乎?刚交柔则生根荄,柔交刚而生枝叶,其蔓衍而林立者,皆天地至仁之气所随时而发,不择地而形也。”著者吴其濬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状元,官至数省总督,终生酷爱植物,以植物学家的方式传播天地至仁之气。
生于一个伟大的国度,欣逢草木蕃明的新时代,我相信“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自有其妙。钱穆先生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周易》乃“大道之源”,即使言及草木,也是“致广大而尽精微”。
植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植物文化则是人文科学,二者相互交织,清新博大,在传统文化中蔚为奇观。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史记·五帝本纪》中“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的记载,一脉相承。孔子《论语》就教诲天下读书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有句响当当的名言:“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大意是:陈说山川之本原,尽名草木之所出。这极简八字被后世植物学家奉为圭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将之作为奠基铭。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纸,主要以草木为原料。亚历山大·孟洛的《纸的大历史》探究了纸的发明,以及纸张在世界范围引发的革命和开创的灿烂文明。
多样性的植物,构成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生机勃勃、动人肺腑的内容。伟大的文学作品蕴含着博物精神。台湾学者潘富俊的《中国文学植物学》编枝结草般搭起文学与植物之间的鹊桥。难以想象,如果没有植物,历代诗词歌赋将会多么寡淡无味!据统计,《诗经》三百零五首诗中,有一百三十五首出现植物,多数以植物来赋、比、兴;诗歌总集《玉台新咏》《唐诗三百首》《花间集》《宋诗钞》《元诗选》《明诗综》《清诗汇》涉及具体植物的诗篇数量比例很大,泛泛言及草木的诗篇更不计其数了。五大章回小说中,植物贯穿全书,其中《红楼梦》有植物二百四十二种,《金瓶梅》有植物二百一十种,其中茶出现频率最高。
我生性热爱花草树木,就像草木热爱它们休养生息的大地。我少时所植果树,已与家山草木融为一体,常常牵动心底最柔软的乡愁。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阅世年深,读到苏东坡的诗“家在江南黄叶村”时,无限共鸣,最想與他同“村”而居。
我生长于南方,作《自然心:草木哲思》是受到西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的影响与启发。《南方草木状》是嵇含于西晋永兴元年(304年)在广州刺史任内撰写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志。嵇含的叔祖父乃“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南方草木状》记载广东、广西以及越南的植物共八十种。作为广西人,《南方草木状》中的许多植物在我生活中很常见、很熟悉、很亲切。作家何频的《杂花生树 ——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将著《南方草木状》的嵇含、《救荒本草》的朱橚、《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植物名实图考》的吴其濬推崇为我国民族植物学中最有影响的四位高贤,是很有见地的。
绿色植物乃“地球之肺”,草木是人类诗意栖居的本源。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草木同归,人类对植物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步。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是全球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自古崇尚自然、热爱植物,中华文明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植物文化。曲阜孔林(至圣林)占地三千亩,是我国最大的人造园林,也是世界上延时最久的家族墓地。相传孔子死后,弟子纷纷进献四方奇木来种植,林内现有各种树木十万多株,植物数百种。以一个“万古长春”植物园寄寓了“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生态。贵州有个敬树如神的地方叫“岜沙”,意即草木繁多的地方。他们以树为图腾,敬树不砍树成为祖训。婴儿出生时,家人种一棵树;人死了,家人才可以砍一棵树,用它做一口棺材;但要再挖掉树根,就地深埋,最后平整坟地,又在上面植一棵树。“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岜沙村寨的千古箴言启迪人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中国传统士大夫常以草木表深心。屈原将“美人香草”视为终生追求的理想“美政”。陶潜、李白、苏轼以植物为题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也寄寓了各自心中的情怀与高格。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通过叙说郭橐驼种树之道的故事,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推论出“善政养民”的道理。宋周敦颐一篇《爱莲说》道破“出淤泥而不染”之理,成为古今草木之文中的千古绝唱。宋辛弃疾词《鹧鸪天》则借树消愁:“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国古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是博物学的经典之作。我最喜欢李渔的《闲情偶寄》卷五的“种植部”,木本、藤本、草木、众卉、竹木系列,都是百读不厌的美文,我在写作中也多处引用。明代王磐的《野菜谱》在每则野菜描写后配以“野菜散曲”,关心人民疾苦,读后令人鼻酸并感动。晚清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在他的《病梅馆记》中托梅议政,从树木讲树人,表达了打破思想束缚、追求人才解放的愿望。清代张潮《幽梦影》一书言:“幽梦一帘花影深,清风明月露天真。山川万物皆文史,阅尽沧桑自在身。”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说:“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文化大师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自序中表示:“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
西方关于植物的名著甚丰。最著名的莫过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布封的《自然史》。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的《植物学通信》不同凡响,这位哲学家早在《忏悔录》中就声称他本来有可能成为一名伟大的植物学家,“因为我知道,世界上没有哪项研究比植物学研究更适合我天然的品位”。《透视植物:两种哲学视角》一书中,卢斯和马德尔以书信方式透视植物是一种强烈的个人、哲学和政治冥想,对我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人类和非人类关系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植物世界可能拯救我们的星球和物种。欧美作家的《瓦尔登湖》《溪畔天问》《人间食粮》《醒来的森林》《种子的信仰》《种子的胜利》《哲学草木》《植物之思》《鲜花帝国》《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杂草的故事》《树的秘密生活》等,是享誉世界的关于植物学或涉及植物文化生活的杰作。安德烈·纪德的《人间食粮》说,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是快乐促使草茎长高、芽苞抽叶、花蕾绽开,正是快乐安排花冠和阳光接吻。日本作家的《杂草记》《徒然草》《枕草子》清新隽永,也别开生面;特别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被誉为面对西方社会而作的“亚洲文化的答辩书”。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们在葳蕤的草木面前,常会发现智慧,流露柔软之心与悲悯情怀。
在园艺界,有种芍药被命名为“卡尔·马克思”,花瓣雪白,花芯呈深玫瑰色,有烟熏晕染的美感,有网民评价称“洁白无瑕,一颗红心”。一种芍药命名为“马克思”是否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浪漫性、开放性、发展性与永续性?我没有考证过这种名花的来龙去脉,但作为东西方公认的“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在其鸿篇巨制《资本论》中确用草木来陈述他的“自然富源观”:“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一个属于整个世界的人物,胸中自然装着地球和人类,以及地球上的一草一木。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经·召南·甘棠》歌唱的召伯是周朝初年一位德高望重的股肱重臣,曾与周公旦辅佐周成王而位列三公。他富有爱民之心,做到“劳己,不劳民;为民,不扰民”。他巡行乡邑,为方便百姓,于甘棠树下听取民讼,为百姓排
忧解难。百姓深受感动,勒石护树,留下“甘棠遗爱”的美谈。他推崇“敬德保民”思想,被尊为中国的廉政始祖。《孔子家语·好生》高度评价:“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今人在河南三门峡市建起了“甘棠苑”纪念召伯。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句名言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吴越王钱镠思念夫人戴氏王妃的一封短札。史上评价他“圣贤
豪杰”“吴越英主”“其有德于斯民甚厚”,连名僧贯休都向他献诗:“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寓意为田间阡陌上的花开了,你可以一边赏花,一边慢慢回来。寥寥数字,风姿绰约,儿女情长与英雄肝胆集于一身,印证了“无情未必真豪杰”“豪杰自古重情义”,令多少后来者唏嘘。
中国植树节定于一位倡导植树造林的伟大先行者的逝世纪念日。一位非洲女性环保者领导“绿带运动”,为非洲种植了数千万棵树,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南北朝时期的《枯树赋》,令一千四百年后一位伟人悲伤垂泪:“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元代画家王冕《墨梅图》上的题诗“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被当代中国领袖人物用作面对全球媒体致辞时最为意味深长的结语。
寻常百姓心中,一草一木情系人生记忆、悲欢离合。在当代人们生活的辞典里,依旧有山区马陵道上“野草闲花满地愁”,依旧有城郭楼群中“深巷明朝卖杏花”……现代都市繁华的花鸟市场,满足了远离原野的居民对于自然花草树木的向往与寄托,一束鲜花可以美丽一个家。世界经济贸易预测,随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花卉已发展成世界第二大产业。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言:“溪声、涧声、竹声、松声、山禽声、幽壑声、芭蕉雨声、落花声,皆天地之清籁,诗坛之鼓吹也。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今人还能感同身受否?我想起先前讀过的一则“贩卖天籁”的商业故事:费涅克是一位美国商人,他每次休假旅游都要去有瀑布、有流水的地方,享受大城市所没有的恬静,忘却生意场上紧张的角逐,领略大自然的清爽,使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瀑布的水声忽然激发出他的灵感:城市中辛苦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如能听到这令人舒心的流水声,该是一种多好的享受。于是,他带上立体声录音机,专门到一些人烟稀少的地方,录下了许许多多小溪、小瀑布、小河流的水声,以及风吹草木、鸟虫鸣啾的声音,然后把这些磁带加以复制,高价出售,居然一炮打响,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从此,费涅克靠天籁之音成了大富翁。
我蛰居的南宁有“中国绿城”之美誉,城里有个我常去探访的幽静之地——广西药用植物园。那里物种保存已达万余种,因药用植物物种保存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被英国吉尼斯总部认证为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园”。我在园中“寻草问药”时,看到林荫中立有一块奇特的牌子,上面是一封老中医巧写的药名信 ——
长卿兄:
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思念否?今日当归耶!家乡常山,乃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蜡梅,真是红花紫草青木香,银杏金樱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辛夷忍冬有金银,桑椹树下蛇蜕蝉衣多,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现已建起凌霄重楼,早已不用破故纸挡窗防风了,而是门前挂金灯,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凤仙花、鸡冠花;北墙爬满络石藤、天仙藤、夜交藤;南池结有石莲子、芡实子;院外杏子桃奴枇杷硕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翁、挂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藿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如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居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
祝万年!
弟杜仲顿首
中药统称“本草”,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学典籍是《本草纲目》。药用植物是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这封本草信,真切自然,药香郁郁。难怪有位湖北老中医作了一本《草木皆为药》的书。草木皆为药,既为人的身心之药,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之药。
我们何时迷失了自然心?
何谓自然心?依我看来,简括而言,是指人与自然合一之心;具体来说,是指遵循自然规律、善待自然物种、热爱自然生活、萃取自然智慧、美化自然生态、协和自然秩序、善用自然财富,导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心,以及自在于内心的天地良知。
我试图在植物、在草木间,观照自我,觅见、守护被世相遮掩了的自然心。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然,人与草木何其相似,人是移动的草木,草木是静化的人。草木生长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风、霜、雨、雪等以及各种生物组成的生态群落……生态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人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又何尝离得开大自然呢。人要健康生长,离不开自然生态群落和社会生态群落。人在草木间,接地气、沐天风。人生也有昼夜,也有春夏秋冬,也似抽芽、开花、结果、落叶。从草木生长法则上,感悟自然心,岂不妙哉。 草木有本心,草性、木性、花性通人性。自然心,藏在江南园林的风中落叶,藏在植物园的豆蔻梢头,藏在阳台的吊兰上,藏在画案一隅的菖蒲里,藏在茶桌流水器的绿萝中,藏在名山大麓的带露松针上,藏在无名海岛寂寞的露兜树下,藏在沙漠戈壁的骆驼刺中,藏在山野溪涧的幽草间,藏在三轮车货箱的凤尾葵上,藏在情侣执手相赠的玫瑰花瓣里……犹如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秩序关注的是,人类不必像哨兵那样两眼不停地四处巡视,而是要能使他们经常无忧无虑地仰望星空和放眼繁茂的草木。”
自然心存在于物种起源中。达尔文《物种起源》提出的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进化论曾经震惊世界。我对导读中的文字印象深刻:“等到了约定的时间,自会有那完美的思想适时出世,将未知地渊中的宝藏铺陈罗列,用科学的明光给这个时代盖上玺印。”一次国际植物学大会上,科学家公认中国是世界上野生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维管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为中国所特有。银杉、百山祖冷杉、华盖木、伯乐树、金花茶等,均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植物大熊猫”。其中,伯乐树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和残遗种,被誉为“植物中的龙凤”;金花茶发现于广西防城港,国外称之为“神奇的东方魔茶”;桫椤被誉为“蕨类植物之王”,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看到这些古老植物蓬勃生长于眼前,恍若隔世。犹如《瓦尔登湖》所言:“野地里蕴含着对这个世界的救赎。”
自然心存在于自然史里。布封在巨著《自然史》中说,造物主是一个智者,在他的策划下,人类和其他自然万物平等共存,自然才能显得如此完美。世上花卉千万种,有谁知道地球上第一朵花到底是怎样的呢?欧洲演化生物学家研究分析了自古至今几乎所有“被子植物(开花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化石、花朵性别、花蕊和花瓣位置等数据,用计算机仿真出全球第一朵花,看起来就像白莲花和白百合的结合体。美国作家沙曼·阿普特·萝赛著有《花朵的秘密生命——一朵花的自然史》,描绘出每朵花的绽放,都在演绎延续数亿年的生命传奇。赫尔曼·黑塞发出感性的评点:“我希望自己就这样或躺或坐地融于自然之中,任手指间蔓生着草丛,发间绽放着阿尔卑斯玫瑰。”
自然心存在于花草的智慧里。比利时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凭借《花的智慧》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发现了种子传播的信仰,认为和山脉、大海、星星给人类的启发相比,花卉可能微不足道,但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发现它们生命的秘密,这些秘密使我们更加坚信,从万物中散发出来的精气,在本质上和我们的精气一样。花卉为人类树立了崇高的标杆——不屈不挠、勇敢无畏、锲而不舍而且富有智谋。如果我们借助花园里任何一朵小花所具有的一半智慧,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等破坏美好生活的必然事物,我们的人生际遇将与现状迥然不同。
自然心存在于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中。作家余则存的《时间之书》说,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二十四
节气是中国文明的独特贡献,是千百年来实证的“存在与时间”;要像曾经的农民一样去感受时间和生命的轮转循环,像诗人那样去欣赏“时间的玫瑰”,去收获“时间即粮食”。在对时间的感受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过天人相印的美好经验。二十四节气申遗大使、“气象先生”宋英杰的《二十四节气志》,被《新周刊》评为“年度图书”,真是传统中生发的“新锐”。
自然心存在于自然物候之中。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告诉人们,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及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比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版图上著名的胡焕庸线(即爱辉—腾冲一线)不仅是人口地理界线,也是一条生态环境界线。胡焕庸线两边,草木亦是两番不同的世界,最具代表的景观——一面是白马秋风塞北,一边是杏花春雨江南。
美国人劳拉·李的《天气改变了历史》列举了系列历史大事件,说明叱咤风云的领袖人物在战场上和投票箱里的胜负起伏有时也取决于天气。“在一个民族与国家构成的世界里,天气是伟大的平衡器。它时时提醒我们,大家只享有一个世界,而大气并没有边界之分。”“大自然并不会携带护照。雨降落在每个人和每样东西上,不管是下在富人还是穷人身上,或者下在强者还是弱者身上,都是同样的冷漠。”用诗人卡明斯的名言来说:“雪根本不在乎是否将它碰触到的一切染成柔软的白色。”英国有一个组织叫“赏云协会”,出版有《云彩收集者手册》,“观云识天”,妙在其中。
自然心顺应于“生物钟”。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生物钟”运作的神秘面纱而摘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发现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以适应随地球自转而来的昼夜变换。动物昼行夜伏、植物春华秋实,这些自然而然的作息规律,都和这一机制息息相关。这不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的科学诠释吗?
人类是改变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营力。草木盛衰决定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历史上一些古城的消亡,一个重大原因可能是草木先亡,沙进人退,文明链条断裂,比如楼兰。相反,清末以来,一度“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河北塞罕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一棵树到一片“海”,营造起万顷森林,变成“河的源頭、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简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范例和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
自然心存在于似知未知的未来。人类雄心勃勃、孜孜以求,但是再过五年、五十年、五百年,我们当下最着急、最得意、最称羡的事物,都成为“城南旧事”时,万千草木依旧不慌不忙地生长,按四季而荣枯。我们何时放眼自然草木,仰望闪烁星空?2017腾讯 WE 大会设置了一个独具高格的主题:“若有光”。此语出自《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就是这样发现桃花源的——这是一道穿透过去与未来的光。有责任、有抱负的企业有望为人类进步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世界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曾应大会之邀作视频讲话。他说过:“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他开始关注人类的星际迁徙:“我们拥有可以毁灭自己居住的星球的科技,却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它的能力。”他的愿望就是由光能或其他能源形式推进的核融合太空船,能把人类带到宇宙中的新家。
我们真的可以逃离草木森森的地球而另觅家园吗?我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在我们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时,终归要回到我们内心,丰富而光明的内心世界或是我们归宿的家园。中国心学圣人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他的《传习录》中记述——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大相对的哲学派别。一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一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两派之间辩论不断。英国哲学家罗素的重要著作《物的分析》与《心的分析》中系统阐述了“中立一元论”,让我印象深刻。他认为世界的终极实体既非心亦非物,而是一种比二者都更加基本的材料即感觉;心物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二者乃殊相的不同组合的结果,或者说都是抽象的、逻辑的构造。这种“心物一体论”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莫非是东西哲学的旷代和鸣?就像夸父逐日一样,真理正在披星戴月的追寻过程中,太阳就在前方。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行尽千折水,来看六朝山,天人合一自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