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之艺术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提问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和了解的手段,提问关乎教学效率.然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随意性,没有针对性;只提问一些简单的记忆性知识;只有教师问学生答;提问反复,数量过多;提问后就让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等问题.
  数学科的教学,教师提问是少不了的,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会问.善问就是要求教师经常提问,把一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抛向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会问就是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地提问,知道问什么有用,问什么没用.
  一、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课堂提问不能脱离正常上课轨迹.要有既定的上课目的和框架,问题的设计要合情合理,突出重、难点.数学教师要把问题设计得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提问,保证教学质量.其次,问题设计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问题设计的角度要新颖.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把教学中的一些老问题变换得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二、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一定要要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有学得好的,也有暂时没学好的.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对于好的学生要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较差的学生要选择较简单的问题来提问.在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方面的基础上设计好课堂提问.
  三、把握提问的时机
  一节课上得好不好,教师的提问方法和水平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数学课的逻辑思想是十分突出的,教师要把握数学提问的时机.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知道学生在什么地方存在疑惑,并在这些地方多提问.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其次,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每节课都是以复习旧知识为开端的,教师要在复习旧知识的时候引入新知识的思想,或者是在课堂上在遇到旧知识时联系新知识,给学生一个承前启后的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又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再者,提问于学生思维的“盲区”.自然科学的很多定义、规则都是从客观存在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客观存在,脱离了具体形象去讲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感到深奥,学起来就很吃力.如何为学生搭建知识与客观存在的桥梁呢?教师精心设置问题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来,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提问要灵活,不呆板
  在传统的数学课提问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科学性,问题的提问随之而来,不假思索,课堂效率低下.而现代教学思想是十分有别于传统的教法的.比如说,对于学生都理解的知识或容易理解的概念就可以不问;现代教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积极跟同学们讨论,这样既可以提高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问题要有建设性.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建设性.新时期下,课程改革十分注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师是人才,教师也在培养人才.因此,问题的提问艺术教师更要精通.数学中的建设性问题就是在指引学生往问题的深处去探讨,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问题要有激发性.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作为现代数学教师,就应该追求较好的提问艺术,把数学知识教给学生,尽最大能力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
  五、创设情境提问
  情境是数学课堂的重要内容,情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数学课的授课效率.很多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现实而展开的,现代教学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数学问题抛向学生之前,教师可以营造一些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问题所处的环境,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记忆,在感受中接受提问.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学生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教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独自思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创造”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再创造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勤于思考.数学教学要学生大胆地算出来、想出来、说出来,教师就是积极地寻找新方法、新途径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其他文献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教育的第一目标,大多数教师从课程与教学视角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模式加以固定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从而也进一步导致了探究教学的严重不足和空洞。其实,新课程标准之所以看重探究式教学是想让教师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美国杰出的科学教育专家拜比将科学素养解释为以下几个维度:(1)功能性科学素养,即能够恰当地使用科学术语与技术的词汇;(2)观念性科学素养,即能够
顾炎武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通过学习它能帮助我们解读现实所携带的历史基因,获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力量。但现实中,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历史学科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本应鲜活的历史课被肢解为条条框框和习题集锦,历史担负的启迪思维、开启智慧的功能被淡化和抹杀。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笔者无力改变其他,唯有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用历史教师的智慧去演绎历史课堂的精彩,让我们
一、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缺少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 “教师讲得细致问得周到,学生答得热闹”的现象,学生全没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上课听老师讲,提不出问题,也不会进行探究活动,即使不懂也习惯不说出来,造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低.学生认为完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人力资源会计将成为现代会计的主流.文章主要阐述了21世纪将其纳入财务会计体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人力资源会计模式选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无疑是重中之重,阅读理解本身的不确定性为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一、尝试阅读,激发创新欲望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