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挖掘学生的典型资源。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存有盲目堆砌、浮华花哨、舍本逐末的现象。故笔者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精用、活用、效用,切合实际地优化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的内容,增加课程的活力,进而增强学生的体验,实现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程资源 优化 利用
一、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每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面前。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反观实施现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非那么切实有效,存在资源利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盲目堆砌,走马观花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的课时内容较为简单,上课教师为了能在一堂课上给所有学生情感的体验,就会去搜集大量的课程资源,盲目地堆砌于课堂,这样简单地堆砌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不但达不到课程原本预设的目的,反而显得拖沓冗长,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
(二)浮华花哨,失去自我
在如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声有色的视频是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常用途径,动态的画面给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符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但有时过于追求现代,反而失去了自我,忽略了课程资源利用的适切性问题,忽略了课堂是面向小朋友的客观条件。
(三)舍本逐末,缺乏目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课程,利用活动资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存在,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导致其泛滥,学生道德的认知,情感的提升,这些原本是课堂该有的目标,却是浅尝辄止,这样虚假的精彩无异于舍本逐末,缺乏实效。
二、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优化利用的策略
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引领者,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切合实际地优化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一)慧心細剪裁——精用课程资源
1.剪辑选取的镜头
由于课程资源的来源涉及学生、生活、社会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教师在接手一节课时,我们首先要关注课程标准,给自身理念支撑,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要参照教参书,揣摩此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要解读教材,钻研教材,寻找教材中的资源,把教材变成符合学生的文本,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准备合适的资源。
2.组接分切的镜头
课外的资源大多是原生态的,零零散散的,那么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成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便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优化利用资源的能力。我们在整合资源时,首先要对来自各个途径的零散资源进行变化组合,使他们能够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启发性;其次像历史传统的资源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进行现代的转化,使他们能够产生新的生命活力和教育价值,最后对于已有的教材资源进行适当的整改,不可照本宣科,应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适切的调整。
(二)源头活水来——活用课程资源
1.挖掘教师的特长
教师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活用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可把目光投向自身,注意自身资源的优化利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专长,活用与教材相关联的资源,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鲜明的特色。
2.借助校园的特色
学校作为学生待得时间最长的象牙塔,学生已是对其非常熟悉,故一些拥有学校特色的活动资源换一种方式便是教学的好素材,因为它具体形象,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所以其带给学生的体验是最真实的,最丰富的,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与自然。
例如笔者学校每一学年都会开展贸易节,它将校园变成一个跳蚤市场,学生化身为商人参与销售,体会赚钱的艰辛,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金钱,在《劳动最光荣》中,学生便以自身的经历进行了分享。通过活用校园贸易节活动中的课程资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合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这样的资源利用时效性强,渗透于学生心灵,效果显著。
(三)润物细无声——效用课程资源
1.引导课堂的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不能忽视,因为这些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教学过程而产生的,是能够推进教学有效完成的影响因素。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所表现的各种客观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捕捉、引导并适度地利用生成的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酝酿活动的温度
道德与法治的效果是知行并重,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活动资源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利用时必须要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活动资源。我们在构思课堂活动时不妨思考一下活动的必要性,是为了课堂的热闹还是课堂的效果。真正的教学应该少一点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多一点教师帮助学生怎么做能更好地成长。
三、结语
课程的改革给《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要使挑战变为成功,机遇变为成果,还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认为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我们的资源优化利用之路也将在不断变革之中不断拓宽、延伸。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正在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系列之一[J].现代教育论丛,2001(03):1-5.
[2]许宏.使活动真正发挥实效——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课堂活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1):38.
[3]阙初贤.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摭探[J].成才之路,2021(08):26-27.
作者简介:沈嘉(1989.2-),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现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西湖区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区教坛新秀、区优秀教师、区师德示范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区科研先进个人、区最美思政教师。曾获区科研成果一等奖、区基本功一等奖、执教区级公开课十余节,撰写论文及课题多次在市、区级获奖,研究方向:技术与学科融合
(浙江杭州育才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程资源 优化 利用
一、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每一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面前。这一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但反观实施现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非那么切实有效,存在资源利用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盲目堆砌,走马观花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的课时内容较为简单,上课教师为了能在一堂课上给所有学生情感的体验,就会去搜集大量的课程资源,盲目地堆砌于课堂,这样简单地堆砌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不但达不到课程原本预设的目的,反而显得拖沓冗长,影响学生的课堂感受。
(二)浮华花哨,失去自我
在如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有声有色的视频是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常用途径,动态的画面给了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符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要求。但有时过于追求现代,反而失去了自我,忽略了课程资源利用的适切性问题,忽略了课堂是面向小朋友的客观条件。
(三)舍本逐末,缺乏目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课程,利用活动资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存在,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导致其泛滥,学生道德的认知,情感的提升,这些原本是课堂该有的目标,却是浅尝辄止,这样虚假的精彩无异于舍本逐末,缺乏实效。
二、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优化利用的策略
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引领者,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切合实际地优化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实效。
(一)慧心細剪裁——精用课程资源
1.剪辑选取的镜头
由于课程资源的来源涉及学生、生活、社会等方方面面,所以我们教师在接手一节课时,我们首先要关注课程标准,给自身理念支撑,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要参照教参书,揣摩此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要解读教材,钻研教材,寻找教材中的资源,把教材变成符合学生的文本,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准备合适的资源。
2.组接分切的镜头
课外的资源大多是原生态的,零零散散的,那么如何把这些资源整合成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便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优化利用资源的能力。我们在整合资源时,首先要对来自各个途径的零散资源进行变化组合,使他们能够具有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启发性;其次像历史传统的资源要根据不同的课程进行现代的转化,使他们能够产生新的生命活力和教育价值,最后对于已有的教材资源进行适当的整改,不可照本宣科,应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适切的调整。
(二)源头活水来——活用课程资源
1.挖掘教师的特长
教师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活用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可把目光投向自身,注意自身资源的优化利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根据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专长,活用与教材相关联的资源,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鲜明的特色。
2.借助校园的特色
学校作为学生待得时间最长的象牙塔,学生已是对其非常熟悉,故一些拥有学校特色的活动资源换一种方式便是教学的好素材,因为它具体形象,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所以其带给学生的体验是最真实的,最丰富的,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亲切与自然。
例如笔者学校每一学年都会开展贸易节,它将校园变成一个跳蚤市场,学生化身为商人参与销售,体会赚钱的艰辛,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换来金钱,在《劳动最光荣》中,学生便以自身的经历进行了分享。通过活用校园贸易节活动中的课程资源,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参与、合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这样的资源利用时效性强,渗透于学生心灵,效果显著。
(三)润物细无声——效用课程资源
1.引导课堂的生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我们教师不能忽视,因为这些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的教学过程而产生的,是能够推进教学有效完成的影响因素。课堂教学并不是一种机械地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所表现的各种客观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及时捕捉、引导并适度地利用生成的资源,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酝酿活动的温度
道德与法治的效果是知行并重,课程目标的实现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活动资源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利用时必须要以课堂实效为标准,优化活动资源。我们在构思课堂活动时不妨思考一下活动的必要性,是为了课堂的热闹还是课堂的效果。真正的教学应该少一点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而是多一点教师帮助学生怎么做能更好地成长。
三、结语
课程的改革给《道德与法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要使挑战变为成功,机遇变为成果,还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教育家佐藤学教授认为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那我们的资源优化利用之路也将在不断变革之中不断拓宽、延伸。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正在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系列之一[J].现代教育论丛,2001(03):1-5.
[2]许宏.使活动真正发挥实效——谈《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课堂活动[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5(01):38.
[3]阙初贤.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摭探[J].成才之路,2021(08):26-27.
作者简介:沈嘉(1989.2-),男,汉族,浙江杭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现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西湖区第二层次学科带头人、区教坛新秀、区优秀教师、区师德示范教师、区优秀班主任、区科研先进个人、区最美思政教师。曾获区科研成果一等奖、区基本功一等奖、执教区级公开课十余节,撰写论文及课题多次在市、区级获奖,研究方向:技术与学科融合
(浙江杭州育才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