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要从教材、教法、学法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 教学模式 实用人才
我从事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的教学已经多年,多年來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教法与学法进行改革,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培养出实用人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教材改革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前提条件
(一)现有教材的不足
教材是教育之本,直接影响实用人才的培养。现在的教材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只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片面追求高和深。着重于基础理论与公式的推导,偏难偏深,台阶过高并且距生产实际较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
2.未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沟通,不能反映现代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我市许多矿井采用了计算机PC控制,而现有的教材内容没有计算机控制。类似很多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学的知识在现实生产中用不着,现实生产中用着的知识学生没有学。
(二)教材的改革途径
由此可见,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及时引进最新科技成果。这样可以避免教材与科技进步的不同步现象。
2.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要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现代化的生产相适应。由原来的理论研究性变为理论应用型,由学术研讨性变为技术推广型。在基础理论方面,以能分析机电设备的构造原理型与相应的控制电路为“度”;在实践方面,侧重于理论应用与技术推广,以具有较强的生产技术岗位与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为“度”,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技能人才,显示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二、教法及学法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基本保证
机电专业课,既具有基础理论,又具有综合应用。因此它不同于其它科目。课堂教学演示困难,以讲授为主,直观性较差,由于学生不常接触工厂车间,感性知识少,文化基础差,听课非常被动,听课时精力稍不集中就造成“脱节”。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及时消化,课后还得用很多时间自己看书。这种教法及学法事倍功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采用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法及学法。
(一)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行电化教学。许多教学内容如电动机的启动、制动过程,各种控制电器、保护电器,等等,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学生不宜接受,也不感兴趣。只能机械性学一些原理,记一些数据,学不出“味道”来。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与电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技术加工,制成“软件”,并且边讲边播放,学生就有身临其境之感,看有兴趣,学有动力。这样面授和“电教”结合进行,一定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现实生产,对教材内容削枝强干、去粗取精,认真备课。课堂上压缩讲授时间,重点精讲,难点突出,例题只作提示,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消化。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别,进行个别辅导,因人施教,分层次教学,满足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口味”。学生由过去的以听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引导、调整、控制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内容,预测预习难点,指导预习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看课外参考书,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少,但是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的却寥寥无几。有的学生甚至毕业几年都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这说明以往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理论,虽然也有实习,但实习与理论是“两张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头来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纸上谈兵。要克服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即课堂—生产实践—课堂。
第一个过程就是学习必要的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到生产一线,广泛搜集现实材料,并在课堂讲课时与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使二者融为一体。第二个过程,就是教学在以课堂为主的同时,向外延伸。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到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验证、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并发现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讨,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上述的三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生产环节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症结,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就会得心应手,而且很感兴趣。下面举例说明。
我市许多老矿井,大巷较窄,实行单轨运输,很容易发生电机车碰头或追尾事故,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天津津东矿用信号厂生产的DZB型单轨区间闭塞信号机能防止这种事故的发生,但是这种信号机只适用于双车场,不适用于多车场,许多矿安装后不能使用。学生通过实地考查和课堂上的理论分析,对原有的线路进行合理的改动,实现了多车场单轨运输,这样大大地广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既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问题,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例子在实际生产中举不胜举,给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学生学到了不少实际本领。
综上所述,只有进行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构建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与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辉.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创新之路.职业教育与研究,2010.6.
[3]张立松.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10.8.
关键词: 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 教学模式 实用人才
我从事职业教育机电专业课的教学已经多年,多年來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要适应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教法与学法进行改革,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培养出实用人才,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教材改革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前提条件
(一)现有教材的不足
教材是教育之本,直接影响实用人才的培养。现在的教材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只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片面追求高和深。着重于基础理论与公式的推导,偏难偏深,台阶过高并且距生产实际较远,只是从理论到理论。
2.未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沟通,不能反映现代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我市许多矿井采用了计算机PC控制,而现有的教材内容没有计算机控制。类似很多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学的知识在现实生产中用不着,现实生产中用着的知识学生没有学。
(二)教材的改革途径
由此可见,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及时引进最新科技成果。这样可以避免教材与科技进步的不同步现象。
2.教材的深度与广度要与职业教育的特点相适应,与现代化的生产相适应。由原来的理论研究性变为理论应用型,由学术研讨性变为技术推广型。在基础理论方面,以能分析机电设备的构造原理型与相应的控制电路为“度”;在实践方面,侧重于理论应用与技术推广,以具有较强的生产技术岗位与实际工作的动手能力为“度”,突出专业特色,培养技能人才,显示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二、教法及学法是培养实用人才的基本保证
机电专业课,既具有基础理论,又具有综合应用。因此它不同于其它科目。课堂教学演示困难,以讲授为主,直观性较差,由于学生不常接触工厂车间,感性知识少,文化基础差,听课非常被动,听课时精力稍不集中就造成“脱节”。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能及时消化,课后还得用很多时间自己看书。这种教法及学法事倍功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采用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法及学法。
(一)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实行电化教学。许多教学内容如电动机的启动、制动过程,各种控制电器、保护电器,等等,单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学生不宜接受,也不感兴趣。只能机械性学一些原理,记一些数据,学不出“味道”来。如果教师把这些内容与电器的动作过程进行技术加工,制成“软件”,并且边讲边播放,学生就有身临其境之感,看有兴趣,学有动力。这样面授和“电教”结合进行,一定会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现实生产,对教材内容削枝强干、去粗取精,认真备课。课堂上压缩讲授时间,重点精讲,难点突出,例题只作提示,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消化。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别,进行个别辅导,因人施教,分层次教学,满足基础不同的学生的“口味”。学生由过去的以听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吸收,这样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引导、调整、控制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指导学生预习,布置预习内容,预测预习难点,指导预习方法,并且引导学生看课外参考书,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是培养实用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少,但是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的却寥寥无几。有的学生甚至毕业几年都不能胜任实际工作,这说明以往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理论,虽然也有实习,但实习与理论是“两张皮”,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到头来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纸上谈兵。要克服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构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即课堂—生产实践—课堂。
第一个过程就是学习必要的基本理论。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材内容到生产一线,广泛搜集现实材料,并在课堂讲课时与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使二者融为一体。第二个过程,就是教学在以课堂为主的同时,向外延伸。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到生产实践中调查研究,验证、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并发现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三个过程就是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研讨,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上述的三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生产环节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症结,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就会得心应手,而且很感兴趣。下面举例说明。
我市许多老矿井,大巷较窄,实行单轨运输,很容易发生电机车碰头或追尾事故,给矿井的安全生产带来了许多困难。天津津东矿用信号厂生产的DZB型单轨区间闭塞信号机能防止这种事故的发生,但是这种信号机只适用于双车场,不适用于多车场,许多矿安装后不能使用。学生通过实地考查和课堂上的理论分析,对原有的线路进行合理的改动,实现了多车场单轨运输,这样大大地广大了它的使用范围,既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问题,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上例子在实际生产中举不胜举,给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学生学到了不少实际本领。
综上所述,只有进行教材、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构建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与研究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辉.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创新之路.职业教育与研究,2010.6.
[3]张立松.中职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新课程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