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人!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ad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人难,写“活”一个人更难,写“活”一个身边的人尤其难,写“活”一个身边的公众人物,难上加难。
  从事文学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写一个人,写出轮廓、大概,写出表面形象,不难;要写“活”一个人物,将其身段、声音、精神、气质、思想,乃至发掘人物隐秘性格,展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融合等,不下一番“敲骨吸髓”的功夫,是做不到的。如果写一个比较有距离的人,写作者可以用一定的想象进行必要补充,相对难度较小。如果写一个身边的人物,缺少相对合理的距离感,尽管感性材料很多,但整天和这个人物在一起,习以为常,总会感觉到没有什么值得书写。因为太熟悉了,人物的音容笑貌,时时可见,即使一个公众人物、世界名人,写作者也很难把他当做公众名人来观照,很难做到“陌生化”,拿起笔来,反而不知道写什么,怎样写。所谓“距离产生美”,美会推动写作欲望,当距离太近,接近于零,写作的欲望就很难产生了。所以,写身边人、身边事,比写作较远距离的人或事,难度更大,要写得好,写的活,殊非易事。
  公众人物,长期被大众传媒“追打着”,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小报记者”式的渲染,不断变换视角的明星式炒作,使公众人物成为大众眼球的聚焦点,成为大家都觉得很“熟悉”的人物,在公众视野中,他的形象基本定型。要想写出新意,就必须透露一些“猛料”,作为身边人的写作者,端出公众人物的“私人化”生活空间,不失为一条便捷的途径。问题是,端出名人的私人化生活空间,可能建构一个不同于“公众形象”的公众人物,必然与大众的认可程度产生较大差异。这样一来,作者与读者、作者与新闻媒介、作者与书写对象(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与读者之间,不免出现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对公众人物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名人”不大赞同身边工作人员书写自身,而名人身边的工作人员,也轻易不会书写公众人物(回忆性、纪念性文字除外),除非是刻意炒作、或者能够在大众传媒语境下“长袖善舞”的特殊人物,相对严谨的公众人物,最好不要趟“浑水”。
  张艺谋是一个公众人物,他不仅“活”在银幕上,更“活”在大量传播媒体中。关于张艺谋的新闻报道形形色色,有些内容,让他“很受伤”。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强大的神经、超然的态度,很难长期承受。也许,正缘于此,张艺谋一向严守私人化生活空间,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面对负面报道,也不进行必要的回应和解释,而是以陕西“愣娃”的“顽固”,尽力保守、维护私人空间的私有性和完整性。所以,张艺谋的“私人形象”长期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他的私人化生活空间,非一般公众所能了解。周晓枫作为张艺谋身边的工作人员,既掌握着不少“猛料”,也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思考,《宿命》塑造了一个不同于大众传媒的张艺谋,一个充满矛盾、有血有肉、生灵活现的张艺谋。周晓枫对张艺谋的观照视角,《宿命》所叙述的诸多细节,她对张艺谋“性格和命运”特殊的体验和思考,不仅对于张艺谋本人,而且,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对于许多电影艺术家,对于大众传媒,具有特殊意义。
  “张艺谋是个极端的矛盾体,因此才会充满性格张力和命运起伏”。善于抓住人物自身的矛盾性,将人物放置在艺术工作和日常生活双重语境中观照,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在规定性”,写出人物的真性情、真气质、大胸怀,塑造人物的立体形象,是《宿命》的鲜明特点。周晓枫从三个层面凸显张艺谋的矛盾性:双重性格矛盾性,某一性格呈现状态的矛盾性,人物内在性格与外在环境公众媒体的矛盾性。进而,从多层面的矛盾性分析张艺谋“公众形象”与“私人形象”的差异,以个性化体验和灵动叙述,阐释张艺谋的“宿命”。
  在周晓枫笔下,张艺谋是“话痨”与寡言的矛盾体。对待电影艺术,张艺谋创意多、想法多且多变,话就特别多,逮着谁就练谁,往往滔滔不绝,不管不顾别人的状态,非得说尽兴、说完整,剧组人员多不堪其苦,采多种方式“逃避”。“张艺谋不挑人,谁睁眼睛谁倒霉,被张艺谋逮住就往死里谈”,“我”经常被搞得精疲力竭,“把毕飞宇熬得活活昏死过去”,葛优为了逃避,用“活着”盖住脸面。即使脸埋在“马桶圈”里,张艺谋也不放过对情节的讨论,搞得剧组的人最怕张艺谋的“回头望”。相对于这种“话痨”的工作方式,张艺谋在世俗生活中常常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有些该说的话不会说,有些正常的交际不注意,面对生人交谈时要人陪着,甚至和女儿一起吃饭,也要带着两个同事陪着,害怕冷场。周晓枫用许多趣事、真事,展示了张艺谋性格双重性:一方面是话痨,能连续说十几个小时,一方面“打死也不说”。“话痨”表明张艺谋对待工作的精益求精,“寡言”表明张艺谋不善于应付交际,这种性格矛盾,对张艺谋的“宿命”产生不小影响。同样的性格矛盾性,还有张艺谋“较真”与“随意”,对待电影非常较真、苛求,个人生活中却总能“凑合”,随遇而安,穿衣、饮食从不讲究,最有趣的故事是在德国吃面条,给人深刻印象。
  张艺谋是一个性格鲜明的艺术家,有些性格在艺术创作中是优点,到实际生活中就是缺点,有些性格因素表现“出格”,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张艺谋性格上的执着,典型陕西人的一根筋。性格直接简单,没有太多皱褶,做人和交往是优点,转换成作品,反而局限。”“张艺谋热衷创新,这本来是好事,但他求变不求稳,结果可能是石破天惊,也可能是鱼死网破。”周晓枫讲述了“妈妈不知情为好”的故事,说明张艺谋以为“创新”陷入思维和认知盲区,却不自知,还固执地坚持。这个故事不仅有趣,更能说明张艺谋的性格特征,以及性格对“命运”的深刻影响。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和影响世界的电影人,张艺谋与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特别是与新闻媒体。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有些是张艺谋被误解,有些是张艺谋性格中某种因素被利用。周晓枫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张艺谋“孝”与“不孝”的故事,一个是张艺谋的善良带来负面效应的故事。在前一个故事中,作者引入高仓健行孝的故事,表明自己的倾向性,周晓枫引用张艺谋的话:“孝顺不是作秀,它是你内心的情感,用不着证明给别人看”,掷地有声,面对媒体的有意误解,张艺谋坚决不妥协,“死不吭声”。有摄影记者设计好背景,“请君入瓮”,张艺谋尽管心生排斥,但当了一次“老好人”,结果拍出了一组“形象被丑化”的照片。
  作为张艺谋身边的工作人员,周晓枫所掌握的“材料”肯定远不止这些,对张艺谋也有自己的情感判断。最为难得的是,周晓枫用这么近的距离叙述张艺谋,能够坚持冷静、求实,不夸饰,不隐恶,不是挑拣喜欢的、“正能量”的内容,而是力图全面反映张艺谋。在《宿命》中,张艺谋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也不少,比如:不会关心家庭、同事(甚至儿子),不会给身边的同事说句“暖话”,性质执拗,“一根筋”,不大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善于应酬交际等等。这,才是一个真人版的张艺谋!
  周晓枫用生动的细节、绘声绘色的叙述語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立体版的张艺谋。该说的,她都说了,不该说的,她也说了。我就不用啰嗦了,只想提醒读者朋友:
  瞧,这个人!
其他文献
走进这大厅就像走进历史  蕩漾在航天发展的河流中  任性地流淌,冲击  莱特兄弟揭开了飞行器的大幕  让杨利伟们迈向宇宙  横跨太平洋的圣刘易斯精神号  书写太空的每朵白云和晚霞  我被这些航空故事惊悚着  遥望人类在月球上采撷桂花  哪怕是触摸一下嫦娥的广袖  让心平静下来
期刊
最初听见的是乌鸦  然后是野鸽子。  然后是某人在洗涤又拧干  廉价地毯,水滴掉进  落水孔。然后  是轮子的尖叫。  倾斜的风。然后  是低语的扫帚。离开的  大海。你听见  下午的天空之门  平稳地荡开。  树叶开始令人疲倦的  旅行。你听见  睡眠的鸟。也许还有  一只猫的走动,她在穿越背景时  嘴里衔着一只小猫。  再次是鸽子。然后  是落水孔中的水。然后  是遙远的大海。然后  是秋天。
期刊
起初,他带着旋律的涡旋  羞涩地卷曲在我的脖子上,  因此我的整个脖子才被笼罩在  那种旋律的手镯里,  我幾乎被他那丑陋的头颅占据  他那三角形的头上长着斜视的眼睛  他那脆弱的骨头发出声音。  然后,他第一口咬我时,  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我的血液在悸动,意识到在跳动,  微弱成一个异化的胃。  它的颜色变得更纯粹  我仿佛正在倒空罪孽。  后来,我变得极度瘦削。  那振翅的东西紧张地栖在我
期刊
我醒来说:我通过了。  这是我在黎明时的第一个念头。  带着这样一个谋杀的念头  而开始这一天,这种方式多么惬意。  上帝,怜悯我吧  ——是第二個念头,然后  我起身下床  生活,仿佛  一切都不曾说过。
期刊
像格列佛拖拉一百艘船只,  我的愛人,我把你们拖到岸上,  笨重,五颜六色,娴熟于你们的  微小的剑,从臀部上射击。  像格列佛我赦免你们,即使  你们残忍地击中我的颅骨,希望它裂开。  我通过绳子和血液的蛇  嘲笑你们,我那手持微小之弓的凶猛爱人。  ①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小说《格列佛游记》中的主人公。
期刊
她出生的那天,正逢节气“雨水”,天空中飘着贺兰山一带难得看到的雨丝。父亲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春雨贵如油”的句子,于是,给她取名“春雨”。生活中的她,平易近人,蔼然可亲。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她的爱心,她的言行,也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小患者,也润泽着患者父母的一颗颗焦灼的心。她让人想到“润物细无声”的诗句。于是,“春雨”成为了李则琴书写中的一个意象,贯穿始终。而书的题目也自然地定为《春雨细无声》。  生活
期刊
张巧慧的《美与荒凉》(组诗),抒怀的是身临寺庙时的一时感念。写寺,贴近一个禅理,生发一缕禅思;写庙,勾勒一段历史,讲述一页文化。历史延长线上的寺和庙,有的是沧桑,有的是忧伤,但在诗人那里,一定要读出忧伤的深沉和沧桑的烟霞,把它们揽入美的庇护下。我想,这就是作者组诗题目的本意吧。意蕴繁复,情感细腻,诗人努力通过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描摹意境,阐释意义。  《鸡鸣寺的清晨》这首诗给了读者由远及近的三个画
期刊
我曾经与你  进入一座爱的房子  让它从  误解中流逝,  憎恨长长的街道  和没有星星的天空。  于是第一块石头  落在我的心上。  如今这幢建筑物完成了。  里面不再有呼吸。  ①羅马尼亚一位建筑大师的妻子,她为建筑一幢著名的建筑物而献身。
期刊
西藏夏日。消融的冰雪,  沿着山坡蜿蜒而下,  在干涸的沟底形成了一条溪流。  一个小孩想到对面去,  水流成了他的鸿沟。  他就自顾自地玩起了水,  双手将兜起的雪水抛向空中。  每抛一次,他肮脏的脸上  就好像洗净了一次。  他脱下一只鞋子拍打水面,  兴奋地拍打着,  笑容像格桑花一样鲜艳。  接着,他把鞋当成了船,  右手放开船,左手接住船。  这只船在不小心时被流水冲走了,  他脫下另一
期刊
董飞怎么也不明白,自己丢了张照片,叶总竟然砸了自己的饭碗。究竟什么照片那么重要,竟然让叶总狠心关了投资上千万的工厂呢?  照片先不说,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下叶总其人吧。叶总就是叶建军,他说自己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但很多人不信。有一次经销商大会上,一个经销商说,你要是现场能背出《三字经》,我就立马打款200万,叶建军二话没说,当场一字不错地居然全都背了出来。  不过现在,没有人叫叶建军为叶老师了,十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