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市的中心位置出现了一条醒目的标语:××市——东方巴黎不可阻挡的魅力。
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
上述做法,有人赞同,认为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认为地名折射的是文化,乱用洋名,会破坏文化传承。对此,你怎么看?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李彦同学从各地洋地名热的现象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确立文章主旨。不新颖的素材,新颖的表达,让人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材料丰富,例证翔实。
匡悦同学的这篇文章的突出亮点是论证灵活,说理充分。选用大量典型材料,彰显积累底蕴;引用《陋室铭》《拿来主义》《谏太宗十思疏》名篇名句和余秋雨的名言作论据,引证给力;选用金刻羽、王思聪为例,例证典型;将钱穆的捍卫民族文化与今天少数人漠视民族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析理,说理深刻。
例文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
李彦
当老年市民只因根本记不住说不出的“洋地名”,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迷了路;当出租车司机找得到街道找不到其间小区“挪威森林”;当“玛雅生活馆、名古屋、香榭丽舍”等各种外国地名在我国城市小区层出不穷,我悲凉地看到我们用心守护千年的传统文化又向瓦解的边缘移动了一步。
篱院春花,楼台秋月,时间流去无痕,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掷地有声。辛弃疾有诗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千年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如那绽放在夜间的繁花,摇曳在历史的长河,伴着经年往事,一路迎风傲然盛放。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不是只有英法的火烧才毁掉金碧辉煌的圆明园,不是只有战争的子弹才模糊掉万里长城的雄伟,民众疯抢焚后圆明园遗落的珍宝,村民把明长城的材料挖去做砖石做植树用的“鱼鳞坑”。一处又一处的历史遗迹在顷刻间湮灭,一段又一段的传统文化就这样消失殆尽。聚众性的破坏行为固然损失巨大,令人不齿,可难道个人的不保护与不在乎就不令人心寒了吗?
想要风采如故,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必要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诚心守护。
从之前明目张胆地烧古书拆古城,到今天疯狂使用洋名作地名;从圣诞节在我国一年年越发盛大,到韩国竟然将端午节成功申遗;从重阳节被渐渐遗落的茱萸,到春节贴对联的人家越来越少……我亲爱的同胞们,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丧失自信,当我们都失去研究自己文化的能力,我们还有何资格说我们真正领悟了别人节日的内蕴,真正读懂了那些洋名背后的意义?
先知己,后及彼。懂传统文化,方扬我中华。我们必须牢记,只有传承并发扬好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获得世界的认同,才能获得探知世界的机会与能力。至近而至远,方能知繁知简,明深明浅。
纵观四邻,我国文化,韩国“借走”的不少,而日本更从我国古文化中学到了制定国家制度、学到了城市建设、学到了礼仪、学到了文学精髓,而难道作为源头主人的我们,竟要自己放弃这优秀文化的传承吗?习总书记在考察北师大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文中去掉的现象,就毫不掩饰地表示 “很不赞成”,并直接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具有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脉络,这是一种世界精神,是维系我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它经得起平淡的流年,经得起巨变的桑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不喧嚣不自傲,是我们谦恭的表现;但若不传承,则是懦弱的表现。
例文二
不深不浅种荷花
匡悦
国内一大批洋地名的兴起,固然是开发商刻意为之,却也应知,开发商此举无疑是为了赚足购房者的眼球。无论是玛雅生活馆还是地中海印象,其目的都是逢迎大众。这恰恰反映了当今国人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人类文明革故鼎新,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存续不断。文明之所以灿烂,是因其多元。但如何正确去处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若以荷花比喻外国文化,那么我们就应该像清代诗人阮元所说的: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过分偏爱亦不全盘否定。
荷花若种得过深,便没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大众何以崇洋媚外,将这荷花种在深处呢?实乃社会大势所趋,大潮所致。哈韩哈日,欧美范儿层出不穷,仿佛中国文化再也激不起时尚潮流,心中涟漪,仿佛它是落后的,是不高大上的。先有亚投行之女金刻羽以熟读原版莎士比亚为荣,再有王思聪微博直言国语不如英语顺口,更有某地宣传片以“东方巴黎”自称。好似一沾上了外国文化,整个东西都像天使一样高贵。至此,不由得想到钱穆先生当年,为改“M楼、S楼”与校长公然对抗,不知他老先生若知道他寄予深厚期望,要“开此民族之花,结此民族之果”的中国如今之现状,该作何感想?
但是同样,荷花若是种得太浅,便没有“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垂帘娇羞。
面对开发商取名之道,社会上厌此者亦不胜枚举。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就写道:“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这算是昏蛋。”如听今朝有小孩说为了爱国,所以英语不及格,也只能付之一笑了。
余秋雨说:“中国文明能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间断流传至今的文明,是因其有海纳百川之力。”高山何以成就巍峨?是允许山石堆积的心态。大海何以成就壮阔?是收纳百川的胸怀。天空何以成就辽远?是任凭白云流转的博大。中国文化何以源远流长?乃其不深不浅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的自觉,也应该有全球化的眼光,面对各式各样的洋地名,不惊讶,不狂喜,不贬低,不嘲讽,只像鲁迅先生说的:“他占有,挑选。”不深不浅种荷花,无论是中国文化也好,外国文化也罢,都必须在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开出最娇艳的花。
(编辑:李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市的中心位置出现了一条醒目的标语:××市——东方巴黎不可阻挡的魅力。
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波西米亚花园……国内许多城市都散布着“洋地名”。
上述做法,有人赞同,认为让人耳目一新;但也有不少人反对,认为地名折射的是文化,乱用洋名,会破坏文化传承。对此,你怎么看?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李彦同学从各地洋地名热的现象折射出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确立文章主旨。不新颖的素材,新颖的表达,让人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材料丰富,例证翔实。
匡悦同学的这篇文章的突出亮点是论证灵活,说理充分。选用大量典型材料,彰显积累底蕴;引用《陋室铭》《拿来主义》《谏太宗十思疏》名篇名句和余秋雨的名言作论据,引证给力;选用金刻羽、王思聪为例,例证典型;将钱穆的捍卫民族文化与今天少数人漠视民族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析理,说理深刻。
例文一
东风夜放花千树
李彦
当老年市民只因根本记不住说不出的“洋地名”,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迷了路;当出租车司机找得到街道找不到其间小区“挪威森林”;当“玛雅生活馆、名古屋、香榭丽舍”等各种外国地名在我国城市小区层出不穷,我悲凉地看到我们用心守护千年的传统文化又向瓦解的边缘移动了一步。
篱院春花,楼台秋月,时间流去无痕,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如同颗颗璀璨的明珠,掷地有声。辛弃疾有诗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千年历史,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如那绽放在夜间的繁花,摇曳在历史的长河,伴着经年往事,一路迎风傲然盛放。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不是只有英法的火烧才毁掉金碧辉煌的圆明园,不是只有战争的子弹才模糊掉万里长城的雄伟,民众疯抢焚后圆明园遗落的珍宝,村民把明长城的材料挖去做砖石做植树用的“鱼鳞坑”。一处又一处的历史遗迹在顷刻间湮灭,一段又一段的传统文化就这样消失殆尽。聚众性的破坏行为固然损失巨大,令人不齿,可难道个人的不保护与不在乎就不令人心寒了吗?
想要风采如故,传统文化的传承则必要我们每个华夏儿女的诚心守护。
从之前明目张胆地烧古书拆古城,到今天疯狂使用洋名作地名;从圣诞节在我国一年年越发盛大,到韩国竟然将端午节成功申遗;从重阳节被渐渐遗落的茱萸,到春节贴对联的人家越来越少……我亲爱的同胞们,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都丧失自信,当我们都失去研究自己文化的能力,我们还有何资格说我们真正领悟了别人节日的内蕴,真正读懂了那些洋名背后的意义?
先知己,后及彼。懂传统文化,方扬我中华。我们必须牢记,只有传承并发扬好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获得世界的认同,才能获得探知世界的机会与能力。至近而至远,方能知繁知简,明深明浅。
纵观四邻,我国文化,韩国“借走”的不少,而日本更从我国古文化中学到了制定国家制度、学到了城市建设、学到了礼仪、学到了文学精髓,而难道作为源头主人的我们,竟要自己放弃这优秀文化的传承吗?习总书记在考察北师大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课文中去掉的现象,就毫不掩饰地表示 “很不赞成”,并直接说:“‘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具有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脉络,这是一种世界精神,是维系我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内生力量——它经得起平淡的流年,经得起巨变的桑田,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不喧嚣不自傲,是我们谦恭的表现;但若不传承,则是懦弱的表现。
例文二
不深不浅种荷花
匡悦
国内一大批洋地名的兴起,固然是开发商刻意为之,却也应知,开发商此举无疑是为了赚足购房者的眼球。无论是玛雅生活馆还是地中海印象,其目的都是逢迎大众。这恰恰反映了当今国人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人类文明革故鼎新,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存续不断。文明之所以灿烂,是因其多元。但如何正确去处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若以荷花比喻外国文化,那么我们就应该像清代诗人阮元所说的:不深不浅种荷花——不过分偏爱亦不全盘否定。
荷花若种得过深,便没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大众何以崇洋媚外,将这荷花种在深处呢?实乃社会大势所趋,大潮所致。哈韩哈日,欧美范儿层出不穷,仿佛中国文化再也激不起时尚潮流,心中涟漪,仿佛它是落后的,是不高大上的。先有亚投行之女金刻羽以熟读原版莎士比亚为荣,再有王思聪微博直言国语不如英语顺口,更有某地宣传片以“东方巴黎”自称。好似一沾上了外国文化,整个东西都像天使一样高贵。至此,不由得想到钱穆先生当年,为改“M楼、S楼”与校长公然对抗,不知他老先生若知道他寄予深厚期望,要“开此民族之花,结此民族之果”的中国如今之现状,该作何感想?
但是同样,荷花若是种得太浅,便没有“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垂帘娇羞。
面对开发商取名之道,社会上厌此者亦不胜枚举。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就写道:“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这算是昏蛋。”如听今朝有小孩说为了爱国,所以英语不及格,也只能付之一笑了。
余秋雨说:“中国文明能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不间断流传至今的文明,是因其有海纳百川之力。”高山何以成就巍峨?是允许山石堆积的心态。大海何以成就壮阔?是收纳百川的胸怀。天空何以成就辽远?是任凭白云流转的博大。中国文化何以源远流长?乃其不深不浅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的自觉,也应该有全球化的眼光,面对各式各样的洋地名,不惊讶,不狂喜,不贬低,不嘲讽,只像鲁迅先生说的:“他占有,挑选。”不深不浅种荷花,无论是中国文化也好,外国文化也罢,都必须在最适合的位置,才能开出最娇艳的花。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