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约词之比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cha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按其风格,大体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秦观和李清照虽都为婉约派正宗,但在写作手法、创作风格、抒情方式、意象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探讨他们婉约词风的同中之异是文章的重点。
  关键词:婉约词;秦观;李清照;比较
  作者简介:赵阳,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03
  宋词按其风格不同,大体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恢宏,境界宏大,代表人物如苏轼和辛弃疾等;婉约派词风柔婉缠绵,宛转含蓄,代表人物如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词和婉约词的差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而婉约词异同的辨析,则关注者较少。身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虽为苏门弟子,但是师徒两人的词风却大为不同。秦观的词体制淡雅,温婉含蓄,在前人论词“当以婉约为主”的观念里,他的词被尊为“词家正音”,被称为“婉约派之宗”。李清照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清丽自然。明人杨慎《词品》言:“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清人王世禛在《花草蒙拾》中给予李清照很高评价:“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为济南人,难乎为继矣。”[1]。秦观和李清照作为婉约派的宗主,他们的词有着相似而又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秦观和李清照同属于婉约派,他们的词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沈曾植《茵阁琐谈》提到:“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陈廷焯说:“李易安词,独劈门径,居然可观,其缘自淮海、大晟来。”秦观和李清照的词都有着清丽婉约的特点,不同的是秦观的词风是柔婉妍雅,语言清丽淡雅。而易安词语言清新自然,婉约清丽。如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2]
  此词作于崇宁年间,因受党争株连,李清照被迫归宁,因思念丈夫赵明诚而作本词。词中塑造了一位独守闺阁、备受相思之苦的少妇形象。词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不仅刻画出四周的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的情怀,清陈廷焯称赞此句“起七字秀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3]。上阕记叙了词人所做之事、所触之事、所生之情。下阕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自然地过渡到后面的几句,抒发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这首词将一位独守空闺,备受相思之苦的少妇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秀美,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秦词如《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4]
  这是一首怀人词,作于元丰三年,是怀念自己曾经相爱过的歌女。首三句,以词人倚楼眺望时所见生生不息、连绵不绝的春草,比喻他心中挥不去、剪不断的离恨,形象地道出离愁之多、之细、之密,被誉为“神来之笔”。“柳外青骢”、“水边红袂”,分别写出了自己与爱人离别时候的场景。下阕“无端”三句,进一步追忆了当时相聚的欢乐。词作以“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结尾,融情入景,使词人的思绪从过去回到现实,起着首尾呼应的作用。全词以一“恨”字贯穿,既有对昔日之欢的追溯,又有对离后之苦的回味,也有对现实之悲的慨叹,回环往复,缠绵悱恻,柔婉妍雅。语言上清丽自然,情辞相称。
  李清照词和秦观词另一个相同点是重叠手法的运用。如《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争渡”和“知否”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词的韵律感和艺术性。再如《诉衷情》的尾句:“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这三个叠字句不仅增加了词作的修辞美和音律美,而且还塑造了一个深夜难眠、捻梅深思的女性形象,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李清照还写了一首被后人誉为绝唱秋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词一开头就连用七组叠词,虽连用叠词,却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自然为全词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可见,李清照善用重叠的手法,这是李清照词的独特之处,虽然秦观词作也有如“消瘦,消瘦”、“无寐,无寐”和“肠断,肠断”(《如梦令》)这样的叠词,但仅是个别之作,叠词手法的运用远不及李清照。
  其次,由于两个人的生平经历不同,对其前后期词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涉猎众说,胸怀壮志,攻于军书,祈求驰骋边疆,建立不朽伟业。三十岁之前,热心习赋,却无意科举;喜欢登临纵览,生活浪漫。熙宁十年,经他人介绍拜谒了苏轼,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友谊。秦观听从苏轼的劝说,元丰元年赴乡贡试,未中。直至元丰八年,秦观终于登第。绍圣元年,新党执政,他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而被贬,从此开始了他的远贬生活,秦观的仕途生涯,可谓是好景不长。秦观贬谪之前,词的主要内容是以爱情、怀古、纪胜为主。贬谪之后,多表达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家乡及友人的思念之情。秦观少年飘逸,中年感伤,晚年凄凉。虽然前期秦观也有感伤凄美之作,但总体风格是清丽妩媚,柔婉研雅,情感细腻缠绵。后期词风变得凄厉哀婉,他将身世之感融入到词作当中,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价值。如《梦扬州》:
  晚云收,正柳塘,烟雨初休。燕子未归,恻恻轻寒如秋。小栏外,东风软,透绣帏,花蜜香稠。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长记曾陪燕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殢酒为花,十载为谁淹留?醉鞭拂面归来晚,望翠楼,帘卷金钩。佳会阻,离情正乱,频梦扬州。
  此词抒写相思之情,约作于元丰二年,词中主人公,一是在扬州的歌妓,一是江南的游子。上阕从思妇一方着笔,主要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绣帏中人对游子的思念。下阕以游子口吻出之。“长记”二字,自然地展开了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正是这段美好的回忆,反衬出如今“佳会阻”的凄凉。以“离情正乱,频梦扬州”作结,更突出表现了游子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眷恋。通过不同场景的对照,让人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缺憾而叹惋。本词虽是传统的相思题材,但词人却把身世之感打入艳情,寄予着词人多年功业无成,却遭遇陷害而被迫贬谪的愤懑与愁苦之情。   李清照童年时代随父亲居住都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为伉俪。婚后两人生活甜蜜,也有别离的思念。靖康年间,金灭北宋,李清照举家南渡。建炎三年,赵明诚因病身亡。其后,李清照因金兵南侵而颠沛流离。绍兴二年,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再婚后,李清照认识到张汝舟的真实意图,便与之离异。绍兴五年,李清照返回临安,度过余生。李清照南渡前,她的词主要描写自然生活,有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对自然的描绘和热爱,还有新婚生活的甜蜜与丈夫分离后相思之情的抒发。南渡后,李清照的词多写颠沛流离的生活,物是人非、国破家亡后的哀痛与思念,还有晚年生活的孤寂与凄苦。李清照的抒情方式不像秦观那样,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而是直抒胸臆。她把词的创作和生活融为一体,用创作来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如《点降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阕开头“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点明题旨,写独处深闺之苦。紧接着的两句以景寓情,写时光易去。下阕写凭阑远望。“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情景交融,写出盼望夫君归来未果后的失望之情。整体来看,上阕是由情及景,在抒情中写景;下阕是在写景中抒情,全篇情景交融为一体,抒发自己的惜春伤别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再次,由于地域、性格和经历等原因的影响,使两人的词风显得“气象”不同。秦观词在婉约之中透出一种“女子气”。秦观是江苏高邮人,受江南文化的影响,性格脆弱敏感,多愁善感,具有女性气质,所以他在代替闺阁女子抒发情感的时候会更显得细腻真切。他善于用那些纤丽柔婉的意象来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如落红、流水、衰草、飞絮、斜晖、碧云、丝雨、东风等意象。在这些意象之中,秦观最钟爱的是“水”意象。“水”如梦如幻、温柔多情、优美动人,因此被看作是爱情和相思的载体。然而“水”又是两人之间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阻隔着两人。因此,把“水”意象与其它意象或色彩组合起来,就营造出一个柔美艳丽的意境,却给人一种悲凉凄清之感。如《临江仙》:
  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睡微重,寻思模样早心忪。断肠携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遥怜南埭上孤蓬。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此词是词人赴杭州途中,路过故里与家人告别之作。上阕主要是对别离之时闺中人的情态描写,表达两人即将再次分离的不舍与痛苦之情。下阕写词人回忆当时送别的场景。最后两句写“流水”和“落红”在黄昏斜照之中的景色,把“水”意象和其它意象及颜色结合起来,写得十分凄艳。“夕阳流水”之景,以景语写情语,从而烘托出词人孤独无依和凄清寂寞之情。然而在词作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却是“风”意象,“风”是流动的,往往给人以漂泊无依之感,这正是词人内心所感。秦观不断被贬谪到不同的地方,居无定所,不断地漂泊,如同来去无奈的风一样,毫无痕迹地从一个地方漂移到另一个地方,因此词人喜欢用与自己身世相似的“风”意象。如《阮郎归》:
  宫腰袅袅翠鬟松,夜堂深处逢。无端银烛殒秋风,灵犀得暗通。 身有恨,恨无穷,星河沉晓空。陇头流水各西东,佳期如梦中。
  词上阕讲述了一场热烈缠绵的幽会场景,而下阕却描述了一个凄苦的相思场景。“身有恨,恨无穷”透漏出词人身不由己的悲哀,而结尾句“佳期如梦”的感叹则反衬出如今佳期不能如梦的失落与伤感之情。可见“秋风”不仅吹灭的是相思之烛,吹散的更是两个相思之人。词人以乐衬悲,通过上、下阕两个不同场景的对比,将恋人幽会的欢喜与离别的悲凉两相对照,更加衬托出词人的相思之愁和相思之苦。
  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受齐鲁文化影响,性格爽朗率真,坚强倔强,叛逆大胆,具有男子气概,敢于打破封建伦常,堪称是女中豪杰。清人沈曾植在《茵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苏辛,非秦柳也。”[5]李清照的词除了以婉约风格为主导之外,还有一种男子气概的个性特质。此外,李清照喜爱用“酒”这个意象,在现存的四十多首作品中,有22首词都与饮酒相关联,而且“醉”字使用的非常频繁。比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记叙了自己醉酒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的一次郊游活动。笔调欢快轻松,语言自然流畅,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娇憨又调皮、天真又率性的少女形象。通过此词,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豪放洒脱的风姿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词人到词作,都透露出一股“大丈夫”气。又如众多“酒”意象,如《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此词写秋日乡愁,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给人以萧瑟寂寞的感觉。三四句的“喜”和“宜”看似写乐,其实是写悲。上阕是叙事,下阕则转为抒情,写饮酒之故。“犹”和“更”实为词人的错觉,也是词人的真实感受,透露出词人的漂泊无依,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结尾忽又宕开,故作超脱语。全词通篇都从醉酒写乡愁,上片以景物烘托气氛,下片引历史人物抒写悲慨,词意变化有致,表面似乎很豪爽达观,实则隐含着无限的思乡之愁。
  张綖《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约词体以婉约为正。”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虽属婉约派词人,但实则各有其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同中有异。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450-685.
  [2]柯宝成.李清照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09,1-68.
  [3]李清照著;徐培均笺注.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7.
  [4]石海光.秦观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5,7-78.
  [5]褚斌杰 孙崇恩 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8.
  [6]张丽.李清照和秦观词差异性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
  [7]沈荣森.李清照酒词浅探[J].东岳论丛,2003,01:118-120.
  [8]朱晓慧.秦观词意象五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59-62.
其他文献
在阳朔最好的旅行方式是骑行,骑车穿越嶙峋的奇山之间,水牛在田地里细细劳作,葫芦山下绿草野花莹莹。一路清风一路歌声,便抵达了金龙桥。遇龙河就这么在清澈的水里缓缓飘荡。水里的水草悠悠地向你招手,十里画廊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馈赠。船夫总会好心嘱咐你,非常安全,放心享受。所以,游人大可躺在竹筏上,感受天堂般的漂流,这也是许多人慕名来阳朔的原因。 广西阳朔,一城山色皆如画。  阳朔,被称作是背包客的天堂,然而
摘 要:翻译活动中存在是“这样”还是“那样”的思维困境,争论的两个观点常呈现出非此即彼的主张,构成一对矛盾。文章通过类比法,汲取其他领域的思想精髓,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再解读。文章认为,通过对立统一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问题,有助于译者跨越矛盾,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更好地从事翻译实践活动。  关键词:翻译;矛盾;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18世纪中叶法国著名作家卢梭为参加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活动而作。这两篇短文是卢梭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在文中表露出了卢梭对他所处时代的相关思考,在第一篇论文中他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没有好处。第二篇文章中卢梭希望通过论证人类不平等起源来唤起法国第三阶级的奋起,充满了哲学思考。这两篇文章,是卢梭思想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解读,期望达到对卢梭早
摘 要:木心的散文《乌镇》以优美的笔触写下作者多年后返乡后人非物非的故乡乌镇的所见所感,体现着木心一贯的创作风格,将中国传统散文的感性美与西方散文的理性美很好的融合,在景物的描写中,又点出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关键词:木心;《乌镇》;智性美  作者简介:王荣(1991-),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创伤”的病理学研究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现已发展成为一项跨学科研究。心理创伤研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英美国家掀起了热潮,创伤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战争对军人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及治疗方法。德国小说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以下简称《西线》)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将从创伤理论的视角对《西线》进行解读
摘 要:本文从李铁的中篇小说《护林员的女人》出发,以主人公李慧珍为中心,分析故事中的人物,通过分析李慧珍执着地守护锦湖边那片林子这种既令人不解又令人赞叹的行为,阐释了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个人对精神的守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护林员的女人》;时代发展;精神守护;矛盾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 
摘 要: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的形象标准是弗吉尼亚·沃尔夫提出的“家中天使”。她们善良、纯洁、忠诚并且以家庭为重心。在文学创作中时常出现一些与传统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迥异的女性人物颠覆了“家中天使”的形象。例如《简爱》中的柏莎· 梅恩和《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中的露西被赋予疯癫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向传统的男权社会观念制度提出了反抗。她们的疯癫并非是一种绝对的病理现象,而理性的疯癫,是对男权社会的不公
摘 要:雪漠于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漠祭》,以生活在西部沙漠边缘的农民“老顺”一家一年的生活遭遇为主线,展示了西部地区农民生活的无奈和西部沙漠的闭塞。小说无论是在价值追求还是语言运用上都与西部现实情况息息相关,显示出了西部的原生态生活以及西部精神的现实写照  关键词:雪漠;《大漠祭》;西部现实  作者简介:高娜(1992.2-),女,辽宁铁岭调兵山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摘 要:《孤独者》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表面上是魏连殳,实际上是魏连殳和申飞——也就是“我”的集合体,有人说这个集合体便是鲁迅本人,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个说法。但在我看来,这个集合体固然有鲁迅本人的影子,却更可以看作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一部分缩影。而仔细想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将会或已经走上了魏连殳的道路,只不过这过程与结果并不似魏连殳那般显眼而已。  关键词:《孤独者》;魏连殳;矛盾  作者简介;胡丛欢(1
摘 要:剪纸作为中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剪纸也是民间艺术传承和发扬的重要开端,学习者包括从事剪纸业的民间艺人、剪纸协会、学生、业余爱好者等,在学习过程中喜忧参半。本文以个人学习剪纸为例,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给剪纸爱好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轻松学习剪纸。  关键词:学习剪纸;遇到问题;解决方法  作者简介:张彩丽(1992.1-),女,河北邯郸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