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班干部队伍在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形势就当前高校班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問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四点建议,借以希望能够引起对学生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班干部 ; 高校 ; 队伍建设
当前,深入研究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规律、加强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发挥高校班干部队伍的效能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班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班干部组织体系—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文员、文艺委员纪律委员等、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班干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有成绩就必然有不足。
(一)班级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
班干部是高等院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学生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两种身份决定了班干部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之外,还要配合辅导员完成班级的管理工作。在现实中,有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班级工作上,将实践能力的锻炼置于学习之上,甚至以班级工作为逃课的理由,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甚至重修的现象。有的学生当选为班干部之后不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不仅工作能力没有提高,还给班级工作增添了困难。
(二)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
角色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角色期待是对自己或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行为的想法。高校班干部作为高校管理和高校教育中的角色,有着相对应的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合格的班干部能够清楚他的角色定位并能够按照角色的期待去行为。也就是说,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对于合格的班干部而言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班干部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造成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之间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使班干部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更容易使班干部失去工作的信心,从而丧失参加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自我评价与同学认可之间的矛盾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行为或者状态的一个主观性的认知。“同学认可”是在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中所得到的承认或者拥护。前者是高校班干部进行有效工作的内在动力,后者是高校班干部进行有效工作的群众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班干部积极开展班级工作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诚然,高校班干部一般都是经过严格的选举程序而产生,一般不存在自我评价与同学认可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存在“等级意识”,出现了高校班干部与同学脱离的现象。被选举出来的高校班干部认为是学生里面的“精英分子”,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并且由于班级工作经常接触到辅导员、学校领导等人,从而就产生了“高人一等”的心态和观念。
二、高校班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
归因是对某种行为或者事件进行分析,推测其原因的过程。我们认为,高校班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因素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一)对高校班干部队伍角色认识不到位
高校班干部承担的角色多样化。如果对这些角色不能正确、全面的认知,就会造成“专注职务、忽略学习”、“存在等级意识、欠缺准确定位”、“功利思想严重、缺乏风险精神”等问题。高校班干部首先是学生。这是高校班干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只有是专业学习的榜样才能够有机会当选并成为班干部。其次是“干部”。这里的“干部”既是配合辅导员进行工作的学生管理者,又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班干部来源于学生,同时又服务于学生。只有不脱离学生的班干部才能够真正成为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再其次是模范者。高校班干部是一面旗帜,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班级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班干部就代表优秀,而是努力成为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标兵”。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班干部要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以自我评价来代替或者掩盖学生认同。最后,高校班干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班级团结不团结、和谐不和谐最重要的因素在班干部。班干部以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团结班级里面最广大的同学,强化广大同学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班级广大同学的精神力量和智慧,为班级争得荣誉。同时又甘于默默的做班级之网上的一个“纽带”。
(二)高校班干部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高校班干部建设的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当前高校班干部“三大”矛盾存在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班干部选拨机制不健全。科学、民主、公平、公开的高校班干部选拨机制是高校班干部产生的重要制度保障。它可以通过具有公信力的程序把优秀的学生选举出来并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我国高校班干部的选拨机制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选拨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举等,但还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班干部候选人的推荐上不够民主。在现实的经验中,班干部候选人一般都是辅导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定,而没有争取广大班级同学的意见。二是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具体的描述。高校班级拥有不同的岗位需求,班长、团支书、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纪律委员、学习委员的职责不同,因而所需要的选拔条件也就不同。现实中往往是将按同一条件选举上来的学生凭其爱好进行分工,不具有科学性。三是在选举中民主性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民主的选举严格上讲是摒弃个人偏见,综合学生能力进行投票。但在现实的经验中,被选举出来的同学大部分靠的是人缘,而不是能力。
2、高校班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选拔的班干部只是说明他在能力可以胜任班级工作。但将能力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很多环节。更何况,随着班级工作的推进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选拔的班干部也有能力不足的地方。选拔结束不意味着培养结束,班干部是的使用也不意味着培养。因此,建立和健全班干部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对于班干部的培养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或者说缺乏完整的培养方案。这样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班干部越来越不能适应班级工作,从而形成专业学习与班级工作之间的恶性循环和矛盾激化。 3、高校班干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目前来看,对高校班干部形成了辅导员监督、群众(同学)监督、组织内部监督的结构,应该不会出现班干部脱离群众、谋求私人功利等现象。但应然不能等同于实然。由于学生班干部的工作具有“义務性、执行性、辅助性、兼职性”等特点,更加上学生工作以服务为主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辅导员监督重形式、群众监督不到位、组织内部监督和稀泥”的弊端。
4、高校班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是维持高校班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保障。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强化学生班干部的角色认知、角色认同和角色信心,还可以在班干部队伍中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适当的激励也是行为主义教育学所提倡的重要教育手段。当前高校班干部激励机制重视学生活动激励而忽略班干部的日常激励,激励没有严格的标准,缺乏规范性。
三、加强高校干部建设之我见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其我们通过对当前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此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程序民主、岗位细化、机会均等的选拔机制。程序民主不仅仅是指在投票权上大家一人一票,更重要的是在候选人的推选上、在选举的过程中、在选举的结果中都应该贯彻程序民主的基本要求。岗位细化要求针对不同的高校班干部岗位制定不同的条件要求与标准。班长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号召力,团支书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文艺委员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文艺才能等。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选拔为班干部,每个人都有选拔班干部的资格。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排除外界因素在班干部选拔过程中的干扰,也可以相对减轻“关系”因素在选拔过程中的分量。
(二)建立和健全以“政治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身心素质培养”为内容的培养机制。班干部的角色不同要求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班干部在进行班级工作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培养机制来促成班干部的成长和成熟。根据班干部的角色以及班干部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以“政治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身心素质培养”为内容的四位一体培养机制,既可以加强班干部对所承担角色的认知,有可以缓解角色担当与角色认同之间的矛盾。
(三)建立健全事前监督为基础、事中监督为核心、事后监督为保障的动态监督机制。根据上述高校班干部工作的特点(义务性、执行性、辅助性、兼职性),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事前监督主要是对班级事项执行策略和执行计划的审查,事中监督主要是对班级事项具体执行过程的掌握,事后监督主要是对班级事项执行结果的审视。动态监督与群众监督、辅导员监督、组织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保障了高校班干部队伍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也避免了班干部出现的等级观念。
(四)建立健全以日常考核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随意性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日常考核。日常考核作为激励学生、奖励学生的根据,其记录了学生班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日常考核与激励相挂钩,既保障了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又保障了激励机制的效率性。
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这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每一个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不断反思,不断推进和完善,以期实现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模式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对于我国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就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予以概括。本文吸收了熊磊先生的观念。请参考:熊 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www.docin. com/p-841485195.html,2004.19-20
[2][3]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2
[4]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5
作者简介:
白雷强,1983年2月,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路濛,1989年11月,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班干部 ; 高校 ; 队伍建设
当前,深入研究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规律、加强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有效发挥高校班干部队伍的效能成为学生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班干部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班干部组织体系—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文员、文艺委员纪律委员等、建立了比较科学的班干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有成绩就必然有不足。
(一)班级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矛盾
班干部是高等院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学生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这两种身份决定了班干部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任务之外,还要配合辅导员完成班级的管理工作。在现实中,有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班级工作上,将实践能力的锻炼置于学习之上,甚至以班级工作为逃课的理由,出现了考试不及格甚至重修的现象。有的学生当选为班干部之后不积极投入到工作之中,不仅工作能力没有提高,还给班级工作增添了困难。
(二)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之间的矛盾
角色是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角色期待是对自己或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行为的想法。高校班干部作为高校管理和高校教育中的角色,有着相对应的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合格的班干部能够清楚他的角色定位并能够按照角色的期待去行为。也就是说,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对于合格的班干部而言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班干部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造成角色担当与角色期待之间对立。这种对立不仅使班干部不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造成工作上的被动,更容易使班干部失去工作的信心,从而丧失参加班级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自我评价与同学认可之间的矛盾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行为或者状态的一个主观性的认知。“同学认可”是在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中所得到的承认或者拥护。前者是高校班干部进行有效工作的内在动力,后者是高校班干部进行有效工作的群众基础。二者共同构成了高校班干部积极开展班级工作的动力机制和评价机制。诚然,高校班干部一般都是经过严格的选举程序而产生,一般不存在自我评价与同学认可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存在“等级意识”,出现了高校班干部与同学脱离的现象。被选举出来的高校班干部认为是学生里面的“精英分子”,在各方面表现出色,并且由于班级工作经常接触到辅导员、学校领导等人,从而就产生了“高人一等”的心态和观念。
二、高校班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归因分析
归因是对某种行为或者事件进行分析,推测其原因的过程。我们认为,高校班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因素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
(一)对高校班干部队伍角色认识不到位
高校班干部承担的角色多样化。如果对这些角色不能正确、全面的认知,就会造成“专注职务、忽略学习”、“存在等级意识、欠缺准确定位”、“功利思想严重、缺乏风险精神”等问题。高校班干部首先是学生。这是高校班干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角色。只有是专业学习的榜样才能够有机会当选并成为班干部。其次是“干部”。这里的“干部”既是配合辅导员进行工作的学生管理者,又是学生的服务者,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骨干力量。班干部来源于学生,同时又服务于学生。只有不脱离学生的班干部才能够真正成为辅导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再其次是模范者。高校班干部是一面旗帜,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班级学生中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班干部就代表优秀,而是努力成为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标兵”。因此,这就要求高校班干部要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以自我评价来代替或者掩盖学生认同。最后,高校班干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班级团结不团结、和谐不和谐最重要的因素在班干部。班干部以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人格魅力团结班级里面最广大的同学,强化广大同学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凝聚班级广大同学的精神力量和智慧,为班级争得荣誉。同时又甘于默默的做班级之网上的一个“纽带”。
(二)高校班干部建设的机制不健全
高校班干部建设的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当前高校班干部“三大”矛盾存在的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班干部选拨机制不健全。科学、民主、公平、公开的高校班干部选拨机制是高校班干部产生的重要制度保障。它可以通过具有公信力的程序把优秀的学生选举出来并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我国高校班干部的选拨机制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建立了选拨标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举等,但还是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班干部候选人的推荐上不够民主。在现实的经验中,班干部候选人一般都是辅导员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定,而没有争取广大班级同学的意见。二是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具体的描述。高校班级拥有不同的岗位需求,班长、团支书、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纪律委员、学习委员的职责不同,因而所需要的选拔条件也就不同。现实中往往是将按同一条件选举上来的学生凭其爱好进行分工,不具有科学性。三是在选举中民主性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民主的选举严格上讲是摒弃个人偏见,综合学生能力进行投票。但在现实的经验中,被选举出来的同学大部分靠的是人缘,而不是能力。
2、高校班干部培养机制不健全。选拔的班干部只是说明他在能力可以胜任班级工作。但将能力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很多环节。更何况,随着班级工作的推进和学校的整体发展,选拔的班干部也有能力不足的地方。选拔结束不意味着培养结束,班干部是的使用也不意味着培养。因此,建立和健全班干部培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对于班干部的培养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或者说缺乏完整的培养方案。这样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班干部越来越不能适应班级工作,从而形成专业学习与班级工作之间的恶性循环和矛盾激化。 3、高校班干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从目前来看,对高校班干部形成了辅导员监督、群众(同学)监督、组织内部监督的结构,应该不会出现班干部脱离群众、谋求私人功利等现象。但应然不能等同于实然。由于学生班干部的工作具有“义務性、执行性、辅助性、兼职性”等特点,更加上学生工作以服务为主的特殊性,就决定了“辅导员监督重形式、群众监督不到位、组织内部监督和稀泥”的弊端。
4、高校班干部激励机制不健全。科学、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是维持高校班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保障。通过有效的激励,可以强化学生班干部的角色认知、角色认同和角色信心,还可以在班干部队伍中营造一种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同时,适当的激励也是行为主义教育学所提倡的重要教育手段。当前高校班干部激励机制重视学生活动激励而忽略班干部的日常激励,激励没有严格的标准,缺乏规范性。
三、加强高校干部建设之我见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其我们通过对当前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此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程序民主、岗位细化、机会均等的选拔机制。程序民主不仅仅是指在投票权上大家一人一票,更重要的是在候选人的推选上、在选举的过程中、在选举的结果中都应该贯彻程序民主的基本要求。岗位细化要求针对不同的高校班干部岗位制定不同的条件要求与标准。班长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号召力,团支书要求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文艺委员要求具有相对较高的文艺才能等。机会均等是指每个人都有可能被选拔为班干部,每个人都有选拔班干部的资格。这样可以尽最大可能排除外界因素在班干部选拔过程中的干扰,也可以相对减轻“关系”因素在选拔过程中的分量。
(二)建立和健全以“政治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身心素质培养”为内容的培养机制。班干部的角色不同要求的能力也有所不同。班干部在进行班级工作的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培养机制来促成班干部的成长和成熟。根据班干部的角色以及班干部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以“政治素质培养、综合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身心素质培养”为内容的四位一体培养机制,既可以加强班干部对所承担角色的认知,有可以缓解角色担当与角色认同之间的矛盾。
(三)建立健全事前监督为基础、事中监督为核心、事后监督为保障的动态监督机制。根据上述高校班干部工作的特点(义务性、执行性、辅助性、兼职性),建立动态监督机制。事前监督主要是对班级事项执行策略和执行计划的审查,事中监督主要是对班级事项具体执行过程的掌握,事后监督主要是对班级事项执行结果的审视。动态监督与群众监督、辅导员监督、组织监督形成监督合力,保障了高校班干部队伍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也避免了班干部出现的等级观念。
(四)建立健全以日常考核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随意性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日常考核。日常考核作为激励学生、奖励学生的根据,其记录了学生班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日常考核与激励相挂钩,既保障了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又保障了激励机制的效率性。
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这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每一个研究者、实践者、参与者不断反思,不断推进和完善,以期实现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实践模式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对于我国高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成就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予以概括。本文吸收了熊磊先生的观念。请参考:熊 磊.加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研究. www.docin. com/p-841485195.html,2004.19-20
[2][3]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2
[4]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5
作者简介:
白雷强,1983年2月,男,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路濛,1989年11月,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河北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