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林语堂的小说里有很多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是林语堂先生精心塑造的。从这些女性形象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林语堂深厚的文学素养而且可以看到他独特的女性观。 本文将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写起,进而分析他的女性观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阐述他的女性观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女性
林语堂先生的小说几乎都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婚姻为主旋律,而且是上承中国传统文学之主题原型,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才子佳人模式的传承。但林语堂的才子佳人的爱情不是现代性爱意义上的爱情,总是在爱情描写之外,寄寓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而且才子往往是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象征,女性则往往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或表现工具而出现,佳人爱才子也就意味着对某种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肯定。爱情题材的采用,为林语堂小说带来了预期的可读性。特别是林語堂三部曲在描写上层社会少妇生活方面有一定的开拓性,填补了其它现代作家视野中的盲点。但小说负载的社会时代信息太小,局限于几个女子的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表面看来,笔涉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实际上,作家生活的天地并没有跳出他的书斋,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有着一层隔膜。
一、中西合璧的性格特点——女性形象的性格分析
林语堂笔下的女性以栩栩如生的姿态活在千万读者的心中,曾几何时,我们想成为像姚木兰那样知书达礼的女子;曾几何时,我们也像牡丹那样为爱痴狂过;曾几何时,我们梦见自己像赖伯英一样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之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为和谐或妥协和互补。人物之间,客观利益上的对立是存在的,但因《京华烟云》中没有人物没有产生对立冲突,故难以展开情节。姚木兰与妹妹莫愁应当是情敌;与哥哥迪人有正邪之分;与妯娌素云有温良贤慧与尖酸刻薄之别,与丈夫新亚的关系则是很有机会造成冲突的素材。但在《京华烟云》中这些冲突、对立都一一化解了,对于莫愁,木兰衷心祝福;对于迪人,她幼时忍让,长时劝勉,最后迪人经历挫折后,终于改邪归正;对于素云,她委曲求全;对于新亚,她虽然不能全心去爱,但却能忠贞不渝;而新亚的外遇事件,也被她以智慧处理得三全其美。另外阿非、红玉、宝芬之间的三角恋,红玉自杀,主动退出,以阿非和宝芬为之惋惜为结局。曾太太和桂姊,一正室一偏房,但二人一宽一让,总能和平共处。而《京华烟云》所存在的人物间无法调和的对立冲突,只有银屏和姚太太,她们各自违反了「卑者顺,尊者慈」的伦理准则,于是作者对两个人物的结局安排及描述,都明显显示她们皆非作者所肯定和歌诵的人物。由此可知《京华烟云》由于对儒道互补的阐扬,使人物之间的关系,常呈现一种和谐的现象,此为林语堂小说讲求人物关系和谐的风格。
二、中西文化的深刻碰撞——林语堂的女性观及其产生原因
1、女性观:中西合璧中更偏重“中”
林语堂笔下的女性,无论是为爱痴狂的梁牡丹、一生坎坷艰辛的梅玲,还是为了家庭而放弃爱情的姚木兰,或是找到爱人之后回家相夫教子的杜柔安,如果我们从这几位女子的最后归宿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才是她们最后的选择和归宿。在描写负面人物方面,林语堂对于明显有缺点的人物,鲜少以戏谑化做处理,仅成为某种概念的玩偶或被抨击的对象,而通常以纯描写的基调来体味。以ㄚ鬟银屏的描绘、刻划为例,认为在表面上,少女之美的丧失-一心想攀附富贵,使银屏过早成为一个深谙世事的妇人。但若从因果关系来看银屏的行为,把她的行为看成一个连续体,她的形象就能以近乎情理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以短暂的生命所演出的命运悲剧打动人心。没有父母的银屏是被卖入姚家的,这注定了她地位的低下。她遇到一位怜香惜玉的公子,不仅为其少女的爱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对象,也为其命运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工具。于是她成为一个把爱工具化的人物,一个痛苦的人。
2、产生原因
(1)成长环境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林语堂三部曲的随笔化,三部曲是通过小说的人物的生存方式来表现小说中的文化意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人格特点的人物。由小说人物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哲学、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与心理情节描写,来表现一种文化品格和文化境界,来展示东方文化的优秀和伟大。从这一观点看,林语堂小说人物形象的描写出现了哲理化、意念化、理想化倾向,故林语堂小说人物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其创作艺术追求。
(2)情感体验
《朱门》的情节为复线型与单线型交错。一开始由李飞的视角俯瞰西安市及游行的队伍。接着柔安和李飞在此次游行中相识,接着相恋。然后情节线就分为两线,主线是描述柔安所处的深宅大院里的人物及其自身的境遇,副线描写李飞与其亲友的互动。在此笔者补充说明将柔安之遭遇归为主线的原因。其一,
虽说一开始由李飞之视角展开故事,但柔安对爱情的勇敢追寻过程是贯串整个情节的主要支干。其二,柔安的亲友团,在文本中占有较多篇幅的描述,且对情节具有结重大影响。首先,代表智者,能预叙情节发展的杜忠为柔安的父亲;书中的主要负面人物,为情节带来冲突及矛盾的杜芳霖父子,是柔安的叔叔和堂哥;再来是春梅,为穿针引线的人物之一,是柔安的名份未明的婶婶。而柔安的境遇与自己的亲友团密切相关。故根据以上两点,笔者将柔安之爱情追求当成主线,李飞的境遇当成副线。
三、中西结合的现代性——林语堂给现代女性指出的道路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在试图用手中的笔给中国的现代女性寻求出路,但最终都失败了。例如,对日抗战,林语堂给予很大的关注,写了《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但作者生活在美国的公寓中,缺少生活的实际体验,只能凭借他的主观臆想与二手消息,虚构其艺术世界,描写重心只能放在情郎艳女的恩恩怨怨上,而给人一种单薄感。《赖柏英》这部小说的情节的时间,在杏乐的童年、青少年及现时状态做来回往复的进行,并经由人物的倒叙及回忆与情节主线相连结,甚至成为情节的副线。故笔者将《赖柏英》这部小说的情节归为复线型。而整体情节可分为主副两线并时进行,主线情节由叙述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对话和行动,而副线情节则多由人物对话、人物的回忆做描述。主要情节为杏乐青少年到青年期的爱情故事。副线为柏英青年期的生活及爱情故事。当柏英和杏乐相聚时,这两条情节线就合而为一,例如,柏英和杏乐十九岁时在家乡相恋的情景、杏乐由新加坡返乡一个月的经历、最后两人大团圆。
《风声鹤唳》这本书的叙述者为异叙述者、外叙述者,因此叙述者不为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此叙述者在叙述行为、态度上属自我意识叙述者、干预叙述者,有多次表明身份跃然纸上,描述人物的外型、行为…,并品评之,还对于情节发展,直接显露身份,表示自己的看法,也穿插很大篇幅的中日战争、日军的侵略行动的报导、介绍中国风俗民情(冥婚、守丧),并加以评论。此外,还直接表明身份,对部分情节做预叙,例如:丹妮怀孕之事及丹妮身世之遭遇…。其中有参杂一小部份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丹妮和老彭、伯牙间的通信内容、伯牙的日记,但多数时间仍为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四、总结
林语堂先生对女性充满了赞赏之情,他用一颗热情的心来对待文学,同时也用一颗温情的心来对待女性,在这些女性身上寄寓了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智慧,所以他给中国现代女性指出了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那就是需要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注重精神自由,而不是盲目的追随社会潮流。最后我相信,林先生的这种人生智慧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参考文献:
[1]朱巧英,梁素芳. 略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从《京华烟云》中的几个女性形象谈起[J]. 河南农业,2016,18:51-53.
[2]高丹妮. 林语堂笔下的完美新女性代表——姚木兰[J]. 才智,2016,11:184-186.
[3]徐亚茹. 浅析袁枚与林语堂之女性观[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3:35-37.
作者简介:赵威(1983-),女,河北辛集,本科,讲师,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林语堂;女性形象;女性观;现代女性
林语堂先生的小说几乎都以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婚姻为主旋律,而且是上承中国传统文学之主题原型,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才子佳人模式的传承。但林语堂的才子佳人的爱情不是现代性爱意义上的爱情,总是在爱情描写之外,寄寓了深厚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内容。而且才子往往是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象征,女性则往往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或表现工具而出现,佳人爱才子也就意味着对某种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肯定。爱情题材的采用,为林语堂小说带来了预期的可读性。特别是林語堂三部曲在描写上层社会少妇生活方面有一定的开拓性,填补了其它现代作家视野中的盲点。但小说负载的社会时代信息太小,局限于几个女子的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表面看来,笔涉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实际上,作家生活的天地并没有跳出他的书斋,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有着一层隔膜。
一、中西合璧的性格特点——女性形象的性格分析
林语堂笔下的女性以栩栩如生的姿态活在千万读者的心中,曾几何时,我们想成为像姚木兰那样知书达礼的女子;曾几何时,我们也像牡丹那样为爱痴狂过;曾几何时,我们梦见自己像赖伯英一样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京华烟云》中,主要人物之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为和谐或妥协和互补。人物之间,客观利益上的对立是存在的,但因《京华烟云》中没有人物没有产生对立冲突,故难以展开情节。姚木兰与妹妹莫愁应当是情敌;与哥哥迪人有正邪之分;与妯娌素云有温良贤慧与尖酸刻薄之别,与丈夫新亚的关系则是很有机会造成冲突的素材。但在《京华烟云》中这些冲突、对立都一一化解了,对于莫愁,木兰衷心祝福;对于迪人,她幼时忍让,长时劝勉,最后迪人经历挫折后,终于改邪归正;对于素云,她委曲求全;对于新亚,她虽然不能全心去爱,但却能忠贞不渝;而新亚的外遇事件,也被她以智慧处理得三全其美。另外阿非、红玉、宝芬之间的三角恋,红玉自杀,主动退出,以阿非和宝芬为之惋惜为结局。曾太太和桂姊,一正室一偏房,但二人一宽一让,总能和平共处。而《京华烟云》所存在的人物间无法调和的对立冲突,只有银屏和姚太太,她们各自违反了「卑者顺,尊者慈」的伦理准则,于是作者对两个人物的结局安排及描述,都明显显示她们皆非作者所肯定和歌诵的人物。由此可知《京华烟云》由于对儒道互补的阐扬,使人物之间的关系,常呈现一种和谐的现象,此为林语堂小说讲求人物关系和谐的风格。
二、中西文化的深刻碰撞——林语堂的女性观及其产生原因
1、女性观:中西合璧中更偏重“中”
林语堂笔下的女性,无论是为爱痴狂的梁牡丹、一生坎坷艰辛的梅玲,还是为了家庭而放弃爱情的姚木兰,或是找到爱人之后回家相夫教子的杜柔安,如果我们从这几位女子的最后归宿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家庭才是她们最后的选择和归宿。在描写负面人物方面,林语堂对于明显有缺点的人物,鲜少以戏谑化做处理,仅成为某种概念的玩偶或被抨击的对象,而通常以纯描写的基调来体味。以ㄚ鬟银屏的描绘、刻划为例,认为在表面上,少女之美的丧失-一心想攀附富贵,使银屏过早成为一个深谙世事的妇人。但若从因果关系来看银屏的行为,把她的行为看成一个连续体,她的形象就能以近乎情理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以短暂的生命所演出的命运悲剧打动人心。没有父母的银屏是被卖入姚家的,这注定了她地位的低下。她遇到一位怜香惜玉的公子,不仅为其少女的爱找到一个可以寄托的对象,也为其命运的改变提供了一个可资利用的工具。于是她成为一个把爱工具化的人物,一个痛苦的人。
2、产生原因
(1)成长环境
《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林语堂三部曲的随笔化,三部曲是通过小说的人物的生存方式来表现小说中的文化意蕴,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人格特点的人物。由小说人物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哲学、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与心理情节描写,来表现一种文化品格和文化境界,来展示东方文化的优秀和伟大。从这一观点看,林语堂小说人物形象的描写出现了哲理化、意念化、理想化倾向,故林语堂小说人物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其创作艺术追求。
(2)情感体验
《朱门》的情节为复线型与单线型交错。一开始由李飞的视角俯瞰西安市及游行的队伍。接着柔安和李飞在此次游行中相识,接着相恋。然后情节线就分为两线,主线是描述柔安所处的深宅大院里的人物及其自身的境遇,副线描写李飞与其亲友的互动。在此笔者补充说明将柔安之遭遇归为主线的原因。其一,
虽说一开始由李飞之视角展开故事,但柔安对爱情的勇敢追寻过程是贯串整个情节的主要支干。其二,柔安的亲友团,在文本中占有较多篇幅的描述,且对情节具有结重大影响。首先,代表智者,能预叙情节发展的杜忠为柔安的父亲;书中的主要负面人物,为情节带来冲突及矛盾的杜芳霖父子,是柔安的叔叔和堂哥;再来是春梅,为穿针引线的人物之一,是柔安的名份未明的婶婶。而柔安的境遇与自己的亲友团密切相关。故根据以上两点,笔者将柔安之爱情追求当成主线,李飞的境遇当成副线。
三、中西结合的现代性——林语堂给现代女性指出的道路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都在试图用手中的笔给中国的现代女性寻求出路,但最终都失败了。例如,对日抗战,林语堂给予很大的关注,写了《京华烟云》和《风声鹤唳》,但作者生活在美国的公寓中,缺少生活的实际体验,只能凭借他的主观臆想与二手消息,虚构其艺术世界,描写重心只能放在情郎艳女的恩恩怨怨上,而给人一种单薄感。《赖柏英》这部小说的情节的时间,在杏乐的童年、青少年及现时状态做来回往复的进行,并经由人物的倒叙及回忆与情节主线相连结,甚至成为情节的副线。故笔者将《赖柏英》这部小说的情节归为复线型。而整体情节可分为主副两线并时进行,主线情节由叙述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对话和行动,而副线情节则多由人物对话、人物的回忆做描述。主要情节为杏乐青少年到青年期的爱情故事。副线为柏英青年期的生活及爱情故事。当柏英和杏乐相聚时,这两条情节线就合而为一,例如,柏英和杏乐十九岁时在家乡相恋的情景、杏乐由新加坡返乡一个月的经历、最后两人大团圆。
《风声鹤唳》这本书的叙述者为异叙述者、外叙述者,因此叙述者不为故事中的任何一个角色。此叙述者在叙述行为、态度上属自我意识叙述者、干预叙述者,有多次表明身份跃然纸上,描述人物的外型、行为…,并品评之,还对于情节发展,直接显露身份,表示自己的看法,也穿插很大篇幅的中日战争、日军的侵略行动的报导、介绍中国风俗民情(冥婚、守丧),并加以评论。此外,还直接表明身份,对部分情节做预叙,例如:丹妮怀孕之事及丹妮身世之遭遇…。其中有参杂一小部份自然而然的叙述者-丹妮和老彭、伯牙间的通信内容、伯牙的日记,但多数时间仍为自我意识的叙述者。
四、总结
林语堂先生对女性充满了赞赏之情,他用一颗热情的心来对待文学,同时也用一颗温情的心来对待女性,在这些女性身上寄寓了林语堂的人生哲学和人生智慧,所以他给中国现代女性指出了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那就是需要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注重精神自由,而不是盲目的追随社会潮流。最后我相信,林先生的这种人生智慧将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参考文献:
[1]朱巧英,梁素芳. 略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从《京华烟云》中的几个女性形象谈起[J]. 河南农业,2016,18:51-53.
[2]高丹妮. 林语堂笔下的完美新女性代表——姚木兰[J]. 才智,2016,11:184-186.
[3]徐亚茹. 浅析袁枚与林语堂之女性观[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3:35-37.
作者简介:赵威(1983-),女,河北辛集,本科,讲师,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