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热活的中国纪录片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zh508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2011年1月1日,中国首个全球覆盖的专业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这与国家对纪录片提高重视不无联系,2010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大力繁荣国产纪录片创作生产,同时也明确表示要加强和改进对中国纪录片播出市场的管理。这一系列举动,对于一直“风雨飘摇”的中国纪录片来说,仿似一阵清新的风,让许多纪录片人不禁翘首以盼纪录片繁花似锦的春天。
   纪录片因其思想性与文化性,在文化的传承、历史影像的记录、建立国家形象、跨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
   纪录片的繁荣发展,也一定会带动DV创作的热情再次高涨。随着DV的普及,又加上一段时间里许多电视台推出DV影像大赛,促进了民间纪录片的出现,民间爱好者使用DV拍摄的纪实影像,就是纪录片的最初的形态。纪录片从一种“精英文化形态”融入民间,DV的普及在推动纪录片创作个性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纪录片的大众化。
   对于崇尚纪录片的人来说,如果想要自己拍一把,DV或许是最佳的选择。小小的DV既轻便、又隐蔽,它没有摄像机的威严与“招摇过市”,能低调地记录下生活最真实的面貌,十分符合纪录片的纪实精神。而当前DV的普及,也给平民老百姓创造了拍摄的机会,正在兴起的拍客作品,便是记录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像资料。
  
  纪录片小百科
  
  19世纪20年代,纪录片从罗伯特·J·弗拉哈迪开始,把一种作为艺术的创造性思想注入到了拍摄中,而不是机械的记录。
  弗拉哈迪推翻了卢米埃尔、梅斯基奇兄弟用影像对现实直接记录的观念,他发现摄像机可以放大肉眼的感受能力,可以将现实发生的日常生活表现得更有趣味、更像一个故事。
  弗拉哈迪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在纪录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通过机位的调度、角度、景别的变化,对剪辑节奏的把握,对时空变换的处理等编辑手段,对拍摄的现实材料进行组织,讲述了一个动听的、真实的故事。
  
  纪录片的社会责任
  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格里尔逊则赋予纪录片以使命色彩,十分强调纪录片的社会记录功能和纪录片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提出纪录片应该对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即纪录片的“锤子论”。
  
  关注主流生活
  格里尔逊提倡纪录片应该关注主流社会,应该对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与意义,并为人类历史留下有价值的影像资料。格里尔逊虽然同意弗拉哈迪在创作中对现实表述的把握能力和对生活的细微观察能力,却并不主张纪录片仅仅停留在边缘题材上。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要产生对社会的强大作用,就必须关注主流人群,去关注社会公众问题,并能体现当前社会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英国的普通劳动人民被搬上了电影银幕,用以反映经济危机之下的英国社会现实,对所处时代有明显的关注。
  
  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
  
  新闻纪录片时代
  将中国电视事业最开始的一个阶段称为新闻纪录片时代,是一种形象而准确的描述。
  新闻纪录片的存在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它们迎合了时代需要——新中国刚赢得解放和独立,民族需要凝聚,一场对新生活憧憬的愿望体现在新闻纪录片里。但此时的纪录片新闻性过于浓厚,在短期内对于完成宣传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却普遍较为缺乏艺术性。
  
  体现民族精神的纪录片
  80年代初期,人们有一种很强烈的表达愿望,文化也异常活跃。纪录片脱掉了新闻纪录片的外衣,人文色彩加强,个性化得到显现。
  以政治话题为核心,以大时空、大制作展现宏大气势,以精良的艺术水准反映一个国家最高的文化水平和最先进的生产力,紧跟时代脚步,弘扬主旋律,散发思想性和理性光辉,表达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精神是这一时期中国纪录片的面貌。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关于中华民族文化主题的纪录片,或以孕育中华民族文明的长江、黄河为对象,或以承载民族历史的运河、丝绸之路为依托,诸如《话说长江》、《望长城》等,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做了较全面的展现。
  
  首个电视纪录片栏目
  1993年2月,上海电视台8频道推出的“纪录片编辑室”栏目,讲述上海平民的生活故事,这种纪实性的纪录片因为给人真实感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播出之后收视率曾一度超过电视剧。
  
  百姓意识 平民视角
  90年代,中国纪录片开始将更多的目光对准了平民生活,宏大题材的纪录片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出现较多的是一些题材小型、关注边缘的纪录片。
  纪实主义潮流在此时出现,对“主题先行”类纪录片有所排斥,淡化纪录片中的观念表达成为一种趋势。纪录片开始把镜头对准大多数民众和社会底层,而对纪录片中的“思考精神”刻意隐藏,时代精神也随着背景虚化而淡去。
  
  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时期
  近十年来,中国纪录片从题材、手法、风格、类型各方面来说,都体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头。纪录片开始考虑观众的口味,回归到关注主流社会的发展上来。
  创作手法上,也体现出许多革新,纪实不再是唯一的目的,非纪实元素开始出现在纪录片中,比如张以庆的《英和白》;还有实验性的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等。纪录片的叙事性增强,视听效果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丰富,令影片更好看了。
  受中国纪录片市场的巨大潜力的吸引,并受国际交流的影响,国外纪录片机构近年来也纷纷落户中国。
  
  纪录片栏目的发展
  2003年,中央电视台在原来栏目的基础上,改版产生了“见证”与“纪事”两个纪录片栏目,并广受观众喜爱。“纪事”栏目将新闻元素更多地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并提出“坚持以纪实的影像关注时代热点的社会变革事件,关注事件中人物的命运,在对事件负载性的描述中,完成对时代的深刻记录”。
  改版后的《见证》分为三个板块:纪录者、亲历、发现之旅,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题材上。纪录片的栏目化也让纪录片原先“慢工出细活儿”的生产方式被流水线式的生产所取代。不过,在大众媒介中播放的纪录片与个人化风格的作品本身就有不同,考虑到观众的喜好,纪录片或许也应该尊重市场的选择。
  
  阳光卫视的沉浮
  在纪录片的市场化过程中,阳光卫视是不得不提的一个事件。它是亚太地区第一个历史专题纪录片频道,于2000年3月成立,虽然这个纪录片频道于3年后不得不因为经营压力而转向发展娱乐,但是在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化道路上,阳光卫视曾让许多中国纪录片人看到了曙光。
  在成立的短短一年时间里,阳光卫视积累了4万多个小时的纪录片,单从梳理纪录片本身、为中国纪录片的交流提供平台这方面,阳光卫视做出了斐然的贡献。
  
  纪录片的社会责任
  
  在实现文化传承、历史影像的记录、建立国家形象、跨文化的传播、对外交流等功能上,纪录片可能是最好的载体。
  
  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电视具有主流媒体的地位,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会认为电视中传达的东西就是应该遵循的价值观,所以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是以公共电视台所传输的内容为准则的。
  电视台作为一个民族的公共传媒应当行使国家政府的责任,宣扬主流的、符合民族精神和信仰的价值观。纪录片则是电视作品中为数不多的能承载文化的载体之一。
  纪录片以其思想性与文化性而区别于娱乐性节目,承担了体现民族价值观的重任,理应受到国家的重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应该单纯以是否好看来衡量其价值,思想和文化的彰显才应该是纪录片的目标所在。
  
  实现文化传承
  思想性是纪录片的内涵,在阐述历史的同时将文化得以传承,使得纪录片的功能和价值得以体现。宏大题材的纪录片往往蕴含着深远的启发,激起我们对所处的时代进行探索式的思考。
  在每个民族成长、社会转折的重要关头,人们都有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上对这种变化进行反思,是什么带来了改变?什么可以促进改变?建立在史实上的思考,对未来未知的有目的性的探索,通过纪录片用感性的艺术方式得以呈现。
  
  为时代存像
  任何一个民族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其相关的主题任务,影像技术的发明,让人类具有了记录发展进程和时代变革状况的条件。纪录片承担着记录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任务的责任——通过追踪社会现实、记录对社会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展现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
  
  树立国家形象
  选择大型的制作来表达民族精神,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因为能承载宏大题材的纪录片必须有大制作的支持,动用国家的力量和资源,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宏大主题要达到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来影响社会、主导舆论方向,必然要有一定的气势。大制作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具备,往往反映了一个电视机构的综合实力,以国家为背景,则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水平。
  引起广泛收视热潮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召集了100多位来自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不同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共同创作,对各个国家崛起的原因和对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认知进行了探讨。
  
  让世界了解中国
  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纪录片成为了一个国家让世界了解自己的窗口,扮演着国家使者的角色。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称,纪录频道将引导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更加体现“中国价值、国际表达”。
  由中央电视台与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摄制的6集纪录片《美丽中国》,曾获“艾美奖”3项大奖,在全球60多个国家播出,成为以纪录片传播中国形象的成功范例。
  
  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的差距
  
  产业化理念的差距
  中国的纪录片与国外的差距更多是理念的差距,即产业化理念。纪录片并不是没有观众,只是它的商业模式还不完备,牵绊了它的发展。如果纪录片能创造商业价值,那一定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纪录片生产当中来。好看的电视剧都能与观众见面,优秀的纪录片就不一样,播出平台较少,还通常被安排在不好的时段播出,导致很多很好的纪录片不能与观众见面。而纪录片生产机构做完了影片之后,不会想到通过多种渠道去发行,这对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统一
  我们看到国外有很多优秀的纪录片,是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得到广泛传播的,所以商业纪录片也可以很艺术,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是不成熟的表现,很容易非此即彼,影响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可以在商业的运作中既很好看,又具备很好的商业价值,从而促进纪录片生产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渐渐摆脱对政策扶持的依赖。
  
  商业运作的成功范例
  国际上商业化运营最成功的纪录片频道是美国的Discovery探索频道,它诞生于1985年,在2008年已经在美国实现上市。
  Discovery探索频道最主要的收入有两部分,一是频道落地费,身为付费频道,Discovery目前在全球175个国家拥有4亿观众群为其带来了一笔可观收入;二是衍生品如DVD、图书、带有频道LOGO的玩具等,这些产品的销售构成了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作为公共机构英国BBC(英国广播公司),日本NHK(日本广播协会),法德合作频道ARTE的纪录片制作都一直稳定发展,所制作的纪录片都能在世界纪录片市场交易中名列前茅。
  
  春天不远了吗?
  
  政策更明晰
  国家广电总局在出台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国产纪录片是形象展示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并且明确了“纪录片产业是重要的文化产业”。
  2011年1月1日,中国首个全球覆盖的专业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中国纪录片的前景几何,是“繁花似锦”还是“一枝独秀”,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针强心剂”
  有人认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频道犹如“一针强心剂”,将促使中国纪录片迎来破茧时代,也有很多纪录片人认为,这个没有广告的纯纪录片频道,从对创作者的鼓励层面来看,“已经很好了”,至少预示着国家从态度上对纪录片的大力支持。
  
  是喜是忧
  中国纪录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原先自生自灭到现在国家参与支持,利弊共存。
  与支持相应而生的是,国家对纪录片创作的管制也会多一些,这样对于创作者来说,到底是喜是忧很难简单评定。
  
  纪录片一定会“热活”起来
  “春天”的说法不一定最贴切,但是政策的支持至少会让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热活起来,这是肯定的。
  国家重视了以后,有了政策的支持,纪录片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参与拍摄纪录片的人多了,这至少是一种取暖,不像以前的纪录片那么孤苦伶仃。
  
  别太着急
  纪录片的春天要真正到来,还需经历一个过程,不能太着急。
  纪录片和商品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投入与产出没有立等的效果。但有一点不容置疑,纪录片观众的忠诚度相对比较高,一旦喜欢上纪录片的人很难转移注意力,相比电视娱乐节目,纪录片的内涵更为丰富,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容易被人们更深地喜爱,所以欣赏纪录片的人群肯定会越来越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纪录片的产量、手法、题材、播出频道的多样化等都还有待发展,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为纪录片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平台,使得很多好的纪录片能被人们所欣赏,这是“纪录片的繁荣”的强有力的支持。
  
  DV的力量
  
  在大众参与和媒体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电视纪录片也得到了更多民间力量的支持。影像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DV摄像机的普及,民间纪录片大量出现。许多电视台也注意到这一潮水般的力量,在很多电视节中,特别设置了DV影像单元,中央电视台还曾经在《社会与法》栏目中播出普通DV人的作品。
  纪录片原本只是少数人的所属,却因为DV的普及而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DV短片很好地体现了纪录片的纪实精神,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DV爱好者的作品就是纪录片的原始形态。
  
  民间的纪录片精神
  虽然说主流文化的宣扬是主流媒体的职责,主流价值观的导向更是由主流意识形态牵引着,但是民间力量在整个社会的文化记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民间的力量可以及时补充整个影像记录领域的缺憾,为纪录片的发展增砖添瓦。民间的视角和发掘点可以为纪录片的内容进行新鲜的补充,使其更加多样化、丰富化,关注的内容更加宽广。
  因此,主流和民间的记录力量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由留日学生张丽玲利用业余时间拍摄而成,在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热烈反响。
  
  拍客横空出世
  随着DV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拥有了DV,可以随时随地记录;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视频的网络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编辑软件让影像制作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这三个条件的同时具备,催生了拍客群体。
  拍客是纯粹的“草根”力量,他们因热爱生活并乐于分享而爱上了DV拍摄,并通过网络把身边事让更多人知晓,于是无意中完成了对一个社会的影像留存,而他们所做的工作,和最初的纪录片精神不谋而合。
  
  DV的优势
  DV最适合做纪录片的拍摄,它很有亲和感,没有媒体的威严感觉,更便于原生态的记录。DV立即成像、随时记录的功能,对于纪录片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很多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都是从拍摄DV开始的。
  
  DV人缺乏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一样,对于那些坚持记录的人来说,总会有收获。DV可能不会成为主流媒体播出的产品,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方式。
  民间DV使用者如果能有专业影像制作知识、有人文历史积淀、有记录精神的话,可以拍摄很多优秀的作品。
  
  包容 共存
  由于民间DV爱好者大多是非专业影视制作人员,他们的视频作品容易出现画质质量不高、画面粗糙、剪辑手法欠缺等技术问题,在文化性、思想性上也难以承载更多内容,所以难以达到被主流媒体认可的高度。而主流媒体又因为其过于高高在上,难以记录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待两种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包容,让二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才能共同推动纪录片长足的发展。
  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充分相信,DV拍摄者在自身得到各方面完善后,也能拍摄出不输专业水平的纪录片。
  
  作为一种思想性极强的文化载体,纪录片承担着更多的意义,传递价值、促进交流的作用越来越被国家所看重,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到,纪录片将会迎来一个长足发展的景象。
  DV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对纪录片有促进作用,纪录片的全面发展也势必影响DV的创作与传播,让我们期待这一“热活”现象尽快到来。
  [责任编辑:田萌]
其他文献
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内培养影视和传媒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在全国高校中也享誉盛名,培养出大批优秀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影视采编人员,这对于有志于影视、传媒工作的年轻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学校专业特色鲜明,教学实验设备先进,现有虚拟演播室、综合实训演播室、高清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播音主持与导训实验室、数字影视特技实验室等30多个实验室。新建成的移动式电视高清导播(直播)实验室即八讯道高清电视转播车,采用业
期刊
前几天去朋友家聚会,她拿出了一款磁带式的采访机,索尼牌,使用小型的采访带,考究起来这应该是录音笔在模拟时代的产品。这款机器做得非常精巧,机身按键联动让我着迷,这如同我喜欢很多的胶片“傻瓜”相机和打字机一样,机械的联动设置让我们了解到实实在在的程序,精巧,充满智慧。    一边摆弄采访机,我一边问她现在用什么设备做采访,她从包里掏出了DV。这有点让我出乎意料,做了这么多年的DV杂志,我采访还一直使用
期刊
佳能新品DV发布不久,佳能公司在广州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DV技术交流会。这次广州动物园之旅旨在让大家经过试用佳能乐格力雅系列的最新产品后,了解产品的新特性和提出更好的建议。  除《大众DV》外,还有全国其他知名数码媒体的专业编辑齐聚一堂来使用并交流拍摄心得。    新技术的应用    2011年,佳能新推出的11款数码摄像机新产品,在硬件配置和软件性能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硬件方面,大多
期刊
虽然拍客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被认为是“草根”力量,但并不是任何手持DV的人就能成为优秀的拍客。尤其在各大视频网站上DV作品越来越多的时代,只有有竞争力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当拍客成为一种职业,如何能成功地从众多拍客中脱颖而出,如何能避免无章法的拍摄,如何能让自己的作品频频被视频网站编辑猎获推广,我们不妨听一下资深拍客大张张与高铭的经验之言。    DV 拍客    第二,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设备操控能
期刊
湖边的茶座坐着一对俊男靓女,一边品茗一边放松地闲聊,旁边一台Panasonic AG-AF103加装了安琴的电影镜头,在摄助的配合下,在轨道上缓缓地横移拍摄着。这是5月初夏的一个周日,日本电影《通往明天的爱》在北京什刹海边的荷花市场拍摄其中一个镜头。这是一部由日本TGC(Tokyo Girls Collection,东京女孩展演)机构投拍的数字电影,由香月秀之导演,小林元担任摄影指导。   小林元
期刊
2011年5月6日,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在位于北京电子贸易中心的中关村鼎好电子城隆重举办“索尼影视专业制作乐园”开业庆典,这是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面向广大专业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人员的一项重要新举措,旨在建立以实体体验店为基础、并融入实体体验、交流沙龙、培训、信息交流网站等多项专业服务的综合平台。    专业体验的必要性    索尼专业制作乐园的推出举措与中国电影电视节目市场的现状关系密切。目前随着产
期刊
最近听到身边的人说,当纪录片在电视节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后,我们会发现,原来电视还是可以看的。  这种有点儿高深、有点儿严肃,有时候还让你有点痛楚的电视节目给我们的生活加入一点镇静剂,沉下心来,其实思考一下的感觉也挺好。  我们知道,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一直不太尽如人意。从题材受限到资金受困,从播出渠道不通畅到自身难以形成良性的循环……直到2010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台《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
期刊
顾桃,独立纪录片人,他秉承着运用艺术方式去传递观念的准则,在摄影与纪录片创作中穿梭前进、游刃有余,他的观念摄影《蒙古表情》记录了蒙古人的万千神态,将蒙古族的精神面貌用一种新摄影方式集中表达,令人震撼;他的纪录片《敖鲁古雅敖鲁古雅》记录了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渐渐逝去的古老生产方式和生活,获得“白玉兰”国际纪录片大奖的最佳自然类纪录片金奖。 从油画到摄影,再到视频,顾桃一直在寻找一种最饱满的方式去表达
期刊
以蜜月之旅拉开未来生活的序幕,成为如今很多新人的安排。旖旎的小岛、充满田园生机的牧场、恬静的渔村,许多旅游胜地都可以作为共度美好时光的最佳场所。新人们感受着生活的悠闲惬意,和蓝天、白云、绿树、大海相伴,仿佛置身于偶像剧中的浪漫发生地,只是主角换成了自己。  如何围绕新娘“她”提供视频制作服务,留下“她”蜜月中美丽的倩影,从中赚到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从业者看到蜜月旅游拍摄的商机。北京Action10
期刊
提起纪录片,相信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第一要素便是“真实”,用镜头还原生活的原貌,隐藏主观意识的表达等等,然而对“真实”的理解也引起了许多争议,在一部纪录片创作中,思维是创作的先导,从开拍到完成都无法避免观念的渗入。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张以庆在创作中更是注入了浓厚的主体意识,他认为他对“真实”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并将这种对本质真实的追求融入到创作理念中。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对人生、对精神世界的无穷尽的探索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