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值本刊创办十年之际,本期杂志,我们请了几位特别的作者来做客。他们要么是广有公众影响力的知名人士,要么是各自专业领域中的翘楚,毋庸置疑,对当代中国当然有着犀利独特的观察 ,以及深湛精准的判断。本刊约请他们以“客座主编”的身份,写文章编文章,或做采访报道,意在以此贴近大地的方式,来分享他们有关中国的思想和智慧。
这一创新做法,其长远功效也许尚待检验,但约请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报馆工作,已有先例。以下是法国的一个事例:法国第二大报、法语世界知识分子言论重镇《世界报》,创办于盟军刚解放巴黎后的1944年。面对百废待兴的法国局势,以地下抵抗运动中的知名记者于贝尔·伯夫·梅里为首的三十多名记者、作家、文化人,.共同集资创办了这份报纸,作为法国有进步理想的知识分子阶层对社会发言的平台。
相较于新闻事业发达的大国,中国的新闻业起步略晚,但从发端始,文化人、社会知名人士参与传媒事业,便已是中国新闻业的光荣传统。
晚清末年最早由康梁引领的报刊创办风潮是其肇始,参与者不仅是文人学者,张之洞等政治家也隐身幕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则是荦荦大者,陈独秀、胡适等当时最杰出的大脑,都加入了编辑部。知识分子参与报纸工作遂成主流。1920年代胡政之、张季鸾等创办的《大公报》、1930年代胡适、丁文江等人领衔的《独立评论》、1940年代后期储安平的《观察》,以及后来香港的《明报》、台湾的《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也都大致遵循了这一传统。后世史家将此描述为“文人办报”。
世易时移。在当今中国,“政治家、企业家、文人办报”的“三位一体”,已是市场化媒体在生存和发展间求取平衡的稳健之道。无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传播优质的、有价值的内容,仍将是媒体存在的核心课题。从这个层面说,开门办刊、拥抱各界精英贡献智慧,永远有其正面价值。
这是人物周刊的十年,读者的十年,更是中国的十年。创刊伊始,历史学家朱学勤教授曾冀望本刊:为历史打一份底稿。我们有幸以记者的身份立足于此巨变时代,作为一本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理念的新闻性杂志,《南方人物周刊》的十年,已出版杂志近四百期,报道了数千位中国各界人士,他们中有耀眼的文化、政治、商界明星,有才华横溢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也有被命运之神阴差阳错拽到聚光灯下的平凡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大致体现出这个复杂时代的高度和深度。
本期杂志,也因此再次呈现了几位曾经受访者的近年经历,算是我们对既往岁月的一次回眸。他们中有名人,如原湖南卫视的“教父”魏文彬;也有普通人,如当年“邓玉娇杀人案”的主角邓玉娇。选择这几位去做回溯式采访,其实更多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无需感叹,也无需抒情,一代代的生命就这么过来、又过去了。
回看過去,是为了瞻望未来。下一个十年,你会在哪里,我们又在哪里?这个大题目,哪里是一篇短小文字所能承载的。希望在未来的岁月,我们仍能微笑着相逢!
这一创新做法,其长远功效也许尚待检验,但约请社会知名人士参与报馆工作,已有先例。以下是法国的一个事例:法国第二大报、法语世界知识分子言论重镇《世界报》,创办于盟军刚解放巴黎后的1944年。面对百废待兴的法国局势,以地下抵抗运动中的知名记者于贝尔·伯夫·梅里为首的三十多名记者、作家、文化人,.共同集资创办了这份报纸,作为法国有进步理想的知识分子阶层对社会发言的平台。
相较于新闻事业发达的大国,中国的新闻业起步略晚,但从发端始,文化人、社会知名人士参与传媒事业,便已是中国新闻业的光荣传统。
晚清末年最早由康梁引领的报刊创办风潮是其肇始,参与者不仅是文人学者,张之洞等政治家也隐身幕后。五四时期的《新青年》则是荦荦大者,陈独秀、胡适等当时最杰出的大脑,都加入了编辑部。知识分子参与报纸工作遂成主流。1920年代胡政之、张季鸾等创办的《大公报》、1930年代胡适、丁文江等人领衔的《独立评论》、1940年代后期储安平的《观察》,以及后来香港的《明报》、台湾的《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也都大致遵循了这一传统。后世史家将此描述为“文人办报”。
世易时移。在当今中国,“政治家、企业家、文人办报”的“三位一体”,已是市场化媒体在生存和发展间求取平衡的稳健之道。无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传播优质的、有价值的内容,仍将是媒体存在的核心课题。从这个层面说,开门办刊、拥抱各界精英贡献智慧,永远有其正面价值。
这是人物周刊的十年,读者的十年,更是中国的十年。创刊伊始,历史学家朱学勤教授曾冀望本刊:为历史打一份底稿。我们有幸以记者的身份立足于此巨变时代,作为一本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理念的新闻性杂志,《南方人物周刊》的十年,已出版杂志近四百期,报道了数千位中国各界人士,他们中有耀眼的文化、政治、商界明星,有才华横溢的学者、作家、艺术家,也有被命运之神阴差阳错拽到聚光灯下的平凡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大致体现出这个复杂时代的高度和深度。
本期杂志,也因此再次呈现了几位曾经受访者的近年经历,算是我们对既往岁月的一次回眸。他们中有名人,如原湖南卫视的“教父”魏文彬;也有普通人,如当年“邓玉娇杀人案”的主角邓玉娇。选择这几位去做回溯式采访,其实更多是无心插柳的结果,无需感叹,也无需抒情,一代代的生命就这么过来、又过去了。
回看過去,是为了瞻望未来。下一个十年,你会在哪里,我们又在哪里?这个大题目,哪里是一篇短小文字所能承载的。希望在未来的岁月,我们仍能微笑着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