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创新命题和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一项重大的理论命题,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我们要结合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加以深刻领会。更为主要的是,我们要紧紧立足当前实际,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形成、日瑧完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使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切实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言行,入之于心,见之于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我们的面前,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可谓前所未有,各种不利条件和风险挑战也可谓前所未有。虽然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但诚如胡锦涛同志所深刻指出的,“我们在看到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思想文化建设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深刻变革,对思想文化和精神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对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出了新的使命;全球文化交互影响特别是少数西方大国文化霸权的强势盛行,对我国文化安全形成新的威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对文化环境和舆论引导带来新的影响。正视这些挑战,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以此来引领全社会的思想观念。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历史地看,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进一步讲,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新生的制度形态,是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旧式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具有这样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但必须承认,我们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言之,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但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其中,还包括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与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建国以后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所在。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党中央总结历史,立足当前,前瞻未来,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可谓切中要义,抓住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临着这样一个突出的文化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多层、多样、多变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内容的先进文化建设与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趋势不断增强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突出文化矛盾的有效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充分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又能很好地关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制度体制不完善所带来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即广泛性的要求。由此,它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形成全社会的最大共识,进而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支撑、引领、整合这样三项基本功能。一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和思想动力;二是引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指引全社会各阶层群众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与发展;三是兼容并蓄,把有利于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汇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元思想认识整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主流。
在实践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要求深入人心,使之为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真信、真懂、真用。为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绝大多数群众关注的最基础性理论问题入手开展教育,让大家能深深地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很多,基础性问题也不少,但如果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可以说最为基本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说要让最大多数的中国人真正相信并且自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换言之,就是要使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凝聚全中国人心的最大思想共识。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鲜明观点,有其理论的依据,也有其实践方面的基础。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是我们党在长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摸索并且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观念体现,这也是全体人民最能够接受的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简明理念。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够融通核心价值体系其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也必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必然是积极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民族振兴、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等内容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八荣”,摒弃“八耻”。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如,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看,它既有公有制为主体、又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既有按劳分配为主体、又允许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从基本政治制度层面看,既有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又有政治协商和最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还有“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30年的探索和成功实践,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实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在全体人民中树立了最大的制度威信和目标远景,广大群众很容易认同和接受它。所以,只要我们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喊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一个管总的“牛鼻子”。
第二,从绝大多数群众最直接的实际利益和实践感受入手进行引导,让大家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一种价值体系要想掌握人,必须具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使人们能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让人民群众相信社会主义,光靠思想教育不够,最终说服人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实践?集中来说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真正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景象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在全国,就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的经济建设、科教文化、民主法制、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更加发达、更加完善,让全体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江苏,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第一步就是按照四大类18项25条具体指标的要求,奋力完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基础上跨入第二步,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进程将分别比全国的总体进程快10年和30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伟大的实践,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好生活这个最直接的实践。与此相联系,就是要把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最看眼前的事实来说话的。当前,社会利益分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公正问题,仍然在蔓延的权力腐败现象,不同社会群体、行业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等等,都是有违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甚至蔓延丛生,就会使人们无法信服和接受所谓的共同价值体系,就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和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的重点,就是切实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从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入手展开群众性思想道德养成,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要求。这就是说,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以人民群众为本、使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得益,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在参与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从群众性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入手,让人民群众实际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真切地感受其可信可用。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开展积极的思想理论教育,又要注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既要大力塑造能够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来熏陶人,又要注意通过实实在在的先进典型来示范带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当今社会,舆论的宣传引领作用极其巨大。我们要特别注重运用新闻舆论引领社会舆论,善于运用正面舆论引领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浓厚氛围。要突出围绕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点、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大事实引导、典型引导、言论引导、热点引导等的力度,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同样要引起重视的是用好文学艺术的手段。文学艺术是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一个优秀的文艺形象,会经久流传,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文学艺术最需要的不是故作高深,而是通俗易懂。所以,要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真正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影响人。当前,要特别注重以视觉文化、听觉文化感染人、熏陶人,用优质文化服务培育人、引导人,潜移默化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第四,从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基本制度遵循入手进行配套建设,促进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思想价值观念转变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方式,需要借助于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保障、得以强化。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保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点解决好制度建设的问题。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使之体现在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中。道理很简单,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说服群众,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制度的建设,让人民从核心制度中看到核心价值。如,就基本经济制度而言,必须牢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在分配领域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共同富裕原则。二是要坚持政策制定、政策落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一致。在实际生活中,政策和决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实利益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政策、决策要积极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方针政策体现出来,在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鲜明导向。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一套,政策和决策却体现另一套价值体系,必然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遵守。三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范。把价值要求变成行为规范、法律规范,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首先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比如,对“八荣八耻”的要求,可以具体化为家庭道德规范、社区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等。其次是要将其转变为对人们的法律要求。不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仅看成是精神文明领域的事,而要把其中能够法律化的内容转化成法律规定,做到德法并举。比如,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如果触及道德底线将变成违法行为,可以用法律来约束。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我们的面前,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可谓前所未有,各种不利条件和风险挑战也可谓前所未有。虽然总体上是机遇大于挑战,但诚如胡锦涛同志所深刻指出的,“我们在看到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思想文化建设而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深刻变革,对思想文化和精神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对全社会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出了新的使命;全球文化交互影响特别是少数西方大国文化霸权的强势盛行,对我国文化安全形成新的威胁;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的广泛运用,对文化环境和舆论引导带来新的影响。正视这些挑战,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以此来引领全社会的思想观念。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个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历史地看,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进一步讲,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新生的制度形态,是在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旧式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批判和超越。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样具有这样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但必须承认,我们现在尚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言之,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但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其中,还包括我们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不够成熟、不够完善。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加强与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党在建国以后一直致力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所在。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任务。党中央总结历史,立足当前,前瞻未来,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可谓切中要义,抓住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临着这样一个突出的文化矛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和思想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多层、多样、多变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内容的先进文化建设与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趋势不断增强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使我们找到了解决这一突出文化矛盾的有效途径。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能充分体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统一。它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又能很好地关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制度体制不完善所带来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即广泛性的要求。由此,它能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促进形成全社会的最大共识,进而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支撑、引领、整合这样三项基本功能。一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和思想动力;二是引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指引全社会各阶层群众思想价值观念的确立与发展;三是兼容并蓄,把有利于国家强盛、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化汇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多元思想认识整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主流。
在实践中,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和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要求深入人心,使之为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真信、真懂、真用。为做到这一点,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绝大多数群众关注的最基础性理论问题入手开展教育,让大家能深深地信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很多,基础性问题也不少,但如果将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可以说最为基本的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是说要让最大多数的中国人真正相信并且自觉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换言之,就是要使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凝聚全中国人心的最大思想共识。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鲜明观点,有其理论的依据,也有其实践方面的基础。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是我们党在长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摸索并且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观念体现,这也是全体人民最能够接受的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简明理念。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能够融通核心价值体系其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很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也必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必然是积极张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爱国主义、民族振兴、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等内容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八荣”,摒弃“八耻”。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如,从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看,它既有公有制为主体、又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既有按劳分配为主体、又允许按多种生产要素分配;从基本政治制度层面看,既有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又有政治协商和最广泛的爱国民主统一战线,还有“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30年的探索和成功实践,有效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实力,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已经在全体人民中树立了最大的制度威信和目标远景,广大群众很容易认同和接受它。所以,只要我们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喊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一个管总的“牛鼻子”。
第二,从绝大多数群众最直接的实际利益和实践感受入手进行引导,让大家能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一种价值体系要想掌握人,必须具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依据,使人们能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让人民群众相信社会主义,光靠思想教育不够,最终说服人的还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实践?集中来说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真正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景象成为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现实生活。在全国,就是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我们的经济建设、科教文化、民主法制、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等更加发达、更加完善,让全体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江苏,就是要实现“两个率先”,第一步就是按照四大类18项25条具体指标的要求,奋力完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基础上跨入第二步,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进程将分别比全国的总体进程快10年和30年。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伟大的实践,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好生活这个最直接的实践。与此相联系,就是要把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是最看眼前的事实来说话的。当前,社会利益分化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公正问题,仍然在蔓延的权力腐败现象,不同社会群体、行业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仍然在继续扩大等等,都是有违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如果这些问题长期存在甚至蔓延丛生,就会使人们无法信服和接受所谓的共同价值体系,就会严重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和解决好这些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当前的重点,就是切实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努力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三,从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入手展开群众性思想道德养成,努力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载体。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遵循群众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要求。这就是说,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以人民群众为本、使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得益,确保广大群众能够在参与性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耳濡目染、心领神会。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从群众性思想道德建设活动入手,让人民群众实际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真切地感受其可信可用。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开展积极的思想理论教育,又要注意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既要大力塑造能够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文艺作品来熏陶人,又要注意通过实实在在的先进典型来示范带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当今社会,舆论的宣传引领作用极其巨大。我们要特别注重运用新闻舆论引领社会舆论,善于运用正面舆论引领社会思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营造浓厚氛围。要突出围绕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点、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加大事实引导、典型引导、言论引导、热点引导等的力度,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强有力的主流声音、正面导向和舆论强势。同样要引起重视的是用好文学艺术的手段。文学艺术是陶冶情操、升华思想、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一部经典的文艺作品,一个优秀的文艺形象,会经久流传,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文学艺术最需要的不是故作高深,而是通俗易懂。所以,要善于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通俗易懂地表现出来,真正用优秀作品鼓舞人、影响人。当前,要特别注重以视觉文化、听觉文化感染人、熏陶人,用优质文化服务培育人、引导人,潜移默化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耳入脑入心。
第四,从核心价值体系所要求的基本制度遵循入手进行配套建设,促进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行为规范。思想价值观念转变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方式,需要借助于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保障、得以强化。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保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点解决好制度建设的问题。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使之体现在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中。道理很简单,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说服群众,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制度的建设,让人民从核心制度中看到核心价值。如,就基本经济制度而言,必须牢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此相适应,在分配领域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共同富裕原则。二是要坚持政策制定、政策落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一致。在实际生活中,政策和决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实利益关系尤为密切,因此,政策、决策要积极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方针政策体现出来,在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和执行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鲜明导向。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一套,政策和决策却体现另一套价值体系,必然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遵守。三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规范。把价值要求变成行为规范、法律规范,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首先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比如,对“八荣八耻”的要求,可以具体化为家庭道德规范、社区道德规范、行业道德规范和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等。其次是要将其转变为对人们的法律要求。不能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仅仅看成是精神文明领域的事,而要把其中能够法律化的内容转化成法律规定,做到德法并举。比如,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如果触及道德底线将变成违法行为,可以用法律来约束。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