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目的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至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的重要形态,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使高校里的学生学习发生着从形式到内容方方面面的变革。一方面使得大量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平台为学生们提供着老师未必知晓的碎片化知识。学校体育学,是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体育类高校中让老师们倍感头痛的“理论课”,如何在新的时代里在学校体育学课堂上真正给与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理论知识与方法论指导和更重要的实践指导与学法指导,是未来学校体育工作的發展需要。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先生提出的教学主张,其本质在于把握讨论、发言、作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真正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群体的期待压力作为激励以及动力。对分课堂开发团队的项目《中国原创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已经获批中国关心下一代“十三五”国家规划科研课题(GGWEDU016),步入实验发展的轨道。本研究立意探索对分课堂应用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合理模式,并借助互联网工具平台予以创新性地应用,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期望为其他理论课程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
实验法一方面证明应用对分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区分由不同风格教师执行的差异。实验对象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6级19个自然班中4个起点水平近似的自然班,其起点水平的相似程度由其大一课程学习成绩的欧氏距离为计算标准来保证,其中两个班级为对照班,两个班级为实验班,两位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分别教授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并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手段的一致性。
观察法主要为教学实验提供处理忠实度的检验,由研究成员随堂填写课堂观察量表实现,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自学时教室是否安静,学生讨论时间总和,师生互动次数,学生发言时观点的独立性和课时计划达成度。
数理统计法主要应用spss17.0,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前期学业成绩进行欧式距离的聚类计算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检验。
三、研究结果
首先,本研究根据沈阳体育学院学校体育学课程(64学时)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对其中38学时的理论课设计了对分方案,主要探索了3种对分形式应用于不同知识体量的知识点教学。
第一种:5-10分钟当堂对分,应用于单个知识点的课堂讨论,包括讲授- 讨论- 陈述- 自由提问- 答疑五个环节,以体育教学基本原则中的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为例,教师首先对该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请同学们4-6个人一组,讨论各自的专修老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是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讨论时间为3分钟,如果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可适当延长至4分钟,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点名若干组任一同学对其所在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接下来,进行自由提问,同学作答,当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情况下,由教师进行解答。时间控制在2-4分钟。
第二种:20-30分钟的当堂对分,主要应用于知识体量较大的知识点课堂教学。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介为例,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内部逻辑性清晰,但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对这类知识点,设计了“导读讲授-自学-讨论- 答疑”的对分设计。具体的形式为,教师首先进行2-3分钟的导读式讲授,介绍该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之后安排同学们进行8-10分钟的自学,要求课堂绝对安静,自学结束后,组织学生4人一组,8-10分钟时间讨论互相交流,讨论结束后,答疑环节首先是随机点名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该问题首先由其他组的同学主动回答,回答正确可以获得平时成绩加分,可以组间辩论,最后由教师解答同学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种:隔堂对分,主要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操作性作业,以大课间活动设计内容为例,具体应用形式为:“课堂讨论答疑- 课下合作完成作业-课堂展示-评委计分”。首先,本次课要求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落座,结束课堂学习后,留出10分钟用于课上讨论,期间教师穿梭答疑,下课后,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共同设计一份大课间方案,形成ppt以及设计说明,下节课时,教师每组随机抽选一名同学,使用ppt对该组所设计的大课间进行介绍,同时教师组织5人评委组,对展示的大课间设计进行评分,所得分数为该组每名同学的作业分数。
其次,本研究开发了2种互联网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检验,分别是umu互动平台中的学校体育学课程,kahoot课堂即时问答试题库,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最后本研究在教学实验中充分证明了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两个实验班的考试成绩(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均明显好于对照班。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更加牢固地掌握学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证明理论课堂上能够通过合理使用手机促进学生学习。
2015年7月4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至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的重要形态,同时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使高校里的学生学习发生着从形式到内容方方面面的变革。一方面使得大量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平台为学生们提供着老师未必知晓的碎片化知识。学校体育学,是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体育类高校中让老师们倍感头痛的“理论课”,如何在新的时代里在学校体育学课堂上真正给与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理论知识与方法论指导和更重要的实践指导与学法指导,是未来学校体育工作的發展需要。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先生提出的教学主张,其本质在于把握讨论、发言、作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真正从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以群体的期待压力作为激励以及动力。对分课堂开发团队的项目《中国原创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已经获批中国关心下一代“十三五”国家规划科研课题(GGWEDU016),步入实验发展的轨道。本研究立意探索对分课堂应用于学校体育课程的合理模式,并借助互联网工具平台予以创新性地应用,一方面有助于优化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期望为其他理论课程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
实验法一方面证明应用对分课堂效果,另一方面区分由不同风格教师执行的差异。实验对象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16级19个自然班中4个起点水平近似的自然班,其起点水平的相似程度由其大一课程学习成绩的欧氏距离为计算标准来保证,其中两个班级为对照班,两个班级为实验班,两位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分别教授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并保证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手段的一致性。
观察法主要为教学实验提供处理忠实度的检验,由研究成员随堂填写课堂观察量表实现,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自学时教室是否安静,学生讨论时间总和,师生互动次数,学生发言时观点的独立性和课时计划达成度。
数理统计法主要应用spss17.0,主要用于对学生的前期学业成绩进行欧式距离的聚类计算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检验。
三、研究结果
首先,本研究根据沈阳体育学院学校体育学课程(64学时)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要求,对其中38学时的理论课设计了对分方案,主要探索了3种对分形式应用于不同知识体量的知识点教学。
第一种:5-10分钟当堂对分,应用于单个知识点的课堂讨论,包括讲授- 讨论- 陈述- 自由提问- 答疑五个环节,以体育教学基本原则中的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为例,教师首先对该知识点进行讲授,之后请同学们4-6个人一组,讨论各自的专修老师在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中是如何安排运动负荷的,讨论时间为3分钟,如果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可适当延长至4分钟,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点名若干组任一同学对其所在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接下来,进行自由提问,同学作答,当没有同学可以回答的情况下,由教师进行解答。时间控制在2-4分钟。
第二种:20-30分钟的当堂对分,主要应用于知识体量较大的知识点课堂教学。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介为例,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内部逻辑性清晰,但部分学习内容较抽象。对这类知识点,设计了“导读讲授-自学-讨论- 答疑”的对分设计。具体的形式为,教师首先进行2-3分钟的导读式讲授,介绍该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之后安排同学们进行8-10分钟的自学,要求课堂绝对安静,自学结束后,组织学生4人一组,8-10分钟时间讨论互相交流,讨论结束后,答疑环节首先是随机点名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该问题首先由其他组的同学主动回答,回答正确可以获得平时成绩加分,可以组间辩论,最后由教师解答同学们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种:隔堂对分,主要应用于实践性较强的操作性作业,以大课间活动设计内容为例,具体应用形式为:“课堂讨论答疑- 课下合作完成作业-课堂展示-评委计分”。首先,本次课要求学生以寝室为单位落座,结束课堂学习后,留出10分钟用于课上讨论,期间教师穿梭答疑,下课后,同学们以寝室为单位共同设计一份大课间方案,形成ppt以及设计说明,下节课时,教师每组随机抽选一名同学,使用ppt对该组所设计的大课间进行介绍,同时教师组织5人评委组,对展示的大课间设计进行评分,所得分数为该组每名同学的作业分数。
其次,本研究开发了2种互联网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检验,分别是umu互动平台中的学校体育学课程,kahoot课堂即时问答试题库,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最后本研究在教学实验中充分证明了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教学效果,两个实验班的考试成绩(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均明显好于对照班。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体现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能够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并更加牢固地掌握学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证明理论课堂上能够通过合理使用手机促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