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群体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在校表现极差,出现厌学情绪的情况极其普遍,本文对留守儿童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浅析,指出了问题的所在,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刻不容缓的现实呼吁。
关键词:留守儿童;厌学;对策
一、厌学原因
1.隔代抚养让孩子接触不到符合年龄和时代特征的教育
因多数父母平时不在家,照管孩子的责任也就落到了祖辈身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辈由于年龄及时代背景等原因,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上和现实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很难对孙辈进行合理的教育,有时甚至就停留在让他们吃饱就行了。即便是教育也只能拿他们那个时代的经历作为依据,又得不到孙辈的认同,两代人之间很难有顺畅的、有效的沟通。而不少祖辈为减轻经济压力,还得重新又当爹又当妈,上山下田劳动之余还要从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作为新时期孩子应该受到的实践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几乎为零。
2.学校的办学思想落后
新课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并未落到实处。学校教学活动还是围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上级部门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依然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致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忽视后进生,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導致更加厌学。
3.存在孤僻心理与学习中的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上的正常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学习优秀的同学交往,变得学习不断自闭,成绩直线下降。而且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愿学措施
1.加强教育方式与课堂教育方法改革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坚决避免教师歧视“差生”现象,严厉制裁体罚学生现象,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和谐的环境。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合理学习方法,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与自学能力,诱发学习兴趣。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灌输型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的激发型教学,采取多种趣味性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厌学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2.积极开展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生活热情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要用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害怕与老师接近的心理。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多给予帮助,直至其度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以适当弥补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的父爱、母爱。课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来自家庭及其他地方的负面感知,给孩子以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如开展主题班队会、书法、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生活态度积极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消除了。
3.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解铃还须系铃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最终还是要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这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4.丰富校园活动,加强教育沟通
丰富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温暖,要帮助、呵护“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学校就要创建一个个温暖的班集体,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其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和课堂活动。利用互动互学的同学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学校可在课外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多种交流活动。加强家校沟通,用爱心温暖每个“留守儿童”,教师要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加强对他们的学习辅导,指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的教育孩子。
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儿童的需求和愿望,在考虑到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借鉴大学学生活动经验后,可以采取下列形式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学习生活。(1)、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积极开展班会活动,并充分利用班会这个平台让儿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如在班会上既可以讨论国家大事,也可以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辩论,既可以是才艺表演,也可以游戏等。(2)、聘请退休教室、干部和工人党员为校外辅导员,辅导儿童的学习和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如教儿童下棋、乐器和手工艺等。(3)、邀请返乡度假的大学生、父母到校和儿童交流。(4)教学方面,既要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又要超越教材和大纲,用现实社会和身边的是来实现教学任务和要求,即所谓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在外,而只是却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之内。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关键词:留守儿童;厌学;对策
一、厌学原因
1.隔代抚养让孩子接触不到符合年龄和时代特征的教育
因多数父母平时不在家,照管孩子的责任也就落到了祖辈身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祖辈由于年龄及时代背景等原因,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上和现实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很难对孙辈进行合理的教育,有时甚至就停留在让他们吃饱就行了。即便是教育也只能拿他们那个时代的经历作为依据,又得不到孙辈的认同,两代人之间很难有顺畅的、有效的沟通。而不少祖辈为减轻经济压力,还得重新又当爹又当妈,上山下田劳动之余还要从事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作为新时期孩子应该受到的实践教育、创新意识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几乎为零。
2.学校的办学思想落后
新课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并未落到实处。学校教学活动还是围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不能因材施教,从而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上级部门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依然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致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忽视后进生,必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導致更加厌学。
3.存在孤僻心理与学习中的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上的正常交往。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学习优秀的同学交往,变得学习不断自闭,成绩直线下降。而且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二、愿学措施
1.加强教育方式与课堂教育方法改革
努力提高教师素质水平,坚决避免教师歧视“差生”现象,严厉制裁体罚学生现象,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和谐的环境。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合理学习方法,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与自学能力,诱发学习兴趣。实行民主教学,变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灌输型教学为表演、演讲、辩论、讨论、竞赛的激发型教学,采取多种趣味性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来激活课堂,让学生尤其厌学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做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2.积极开展活动,激发留守儿童的生活热情
对于那些有厌学心理的留守儿童,要用更多的耐心与爱心去感化他们,教师要经常保持和蔼可亲的形象,不让学生产生恐惧,害怕与老师接近的心理。并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多给予帮助,直至其度过困难时期,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们,以适当弥补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的父爱、母爱。课内外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转移孩子来自家庭及其他地方的负面感知,给孩子以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如开展主题班队会、书法、绘画、舞蹈等活动,让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多角度地感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生活态度积极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消除了。
3.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解铃还须系铃人,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最终还是要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这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4.丰富校园活动,加强教育沟通
丰富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温暖,要帮助、呵护“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春天般的温暖,学校就要创建一个个温暖的班集体,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融入其中,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和课堂活动。利用互动互学的同学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学校可在课外开设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多种交流活动。加强家校沟通,用爱心温暖每个“留守儿童”,教师要多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加强对他们的学习辅导,指导“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的教育孩子。
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儿童的需求和愿望,在考虑到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和借鉴大学学生活动经验后,可以采取下列形式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学习生活。(1)、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积极开展班会活动,并充分利用班会这个平台让儿童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如在班会上既可以讨论国家大事,也可以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辩论,既可以是才艺表演,也可以游戏等。(2)、聘请退休教室、干部和工人党员为校外辅导员,辅导儿童的学习和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如教儿童下棋、乐器和手工艺等。(3)、邀请返乡度假的大学生、父母到校和儿童交流。(4)教学方面,既要立足于教材和教学大纲,又要超越教材和大纲,用现实社会和身边的是来实现教学任务和要求,即所谓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在外,而只是却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之内。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