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文本的熏陶作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eo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情感交流,升华爱国主题
  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情感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首先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更是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中。比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在介绍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时,应着眼于故宫建筑物的精美,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着爱和赞颂的感情,贯穿一种思想——加深对祖国的爱,体现一种精神——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增强一种感情——民族的自豪感。而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用文采飞扬的语言,描绘了如梦似幻的圆明园,并代表全人类给予两个强盗狗血喷头的“赞誉”。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笔者把朗读训练放在首位,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体会语言的内涵。当读到“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时,学生心中的伤感在瞬间达到了极致,对“强盗”的恨也达到了极致。
  二、悟人间真情,培养关爱情怀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教学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品读经典美文,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应该是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人生轨迹。在这个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围绕“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通过“关爱每个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三个环节,让孩子们把视角投向他们身边的同龄人,也投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触及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让孩子们学习到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回归人性之善。
  三、渗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沙尘暴、雾霾、河流干涸、草场退化……近年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令我们感到痛心疾首。重视环保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讲《生物入侵者》一文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水葫芦淤塞航道、食人鱼猎食本土鱼类、斑贝堵塞管道……触目惊心的图片引发了一场学生对环保的大讨论。从而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了“地球是我家——我们都要爱护它”“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耳熟能详的标语口号。在课外拓展阅读中,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一文,学生们通过阅读了解了塑料袋的危害,并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减少白色污染。深入挖掘文本中的环保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 林
其他文献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脱离生活的阅读教学,就无法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在阅读教学中,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文延伸到生活,突破时空的知识延伸,情感延伸,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信息和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文综合技能,已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然而,我们看到在不少的阅读教学上,教学目标多,拓展的内容也随之丰富,造成学生没有时间研读课文,对课文的阅读只是走马观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主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语文课堂提问研究,从本质上说,是对语文教学的深层次探讨。这种研究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是:在阅读教学中,用尽可能少的关键性的提问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  一、“主问题”的特点、功能与作用  “主问题”本质特点就是它是主要问题,是引发学习思考的文章关键问题,设计到位的主问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片等手段来移植情境,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可以让语文课更加精彩。  一、情景导入,陶冶情感  情感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起着刺激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也是“五四”以来散文的名篇,是一篇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
一、“543”教学模式的推行  在传统课堂早已根深蒂固时,要推行高效课堂改革,转变思维定式必要先行。正如中央教科所研究员韩立福教授在我校高效课堂培训时说:“我们推行高效课堂改革,教师首先要‘断影子’,学生要学会‘断奶’。”话虽通俗,却一针见血。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543”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课堂之中。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主演变为导演,直至变为编剧,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