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具有成效的学科之一,而实践也证明,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说到美术活动,很多幼儿教师肯定会联想起不管是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或是听课记录都离不开那“三步曲”:一、示范、讲解;二、幼儿模仿或简单创作,老师巡回指导;三、评价幼儿作品。试问,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能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吗?孩子的作品能具有个性吗?孩子的作品能富有想象和创造吗?在这种以模仿为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作品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给扼杀了。《纲要》在艺术领域“内容与要求”第三条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如何打破陈旧的美术教育模式,进行美术教育改革,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验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自由和快乐,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成了我们新课改的研究重点之一。
3—6岁的孩子是最具有想象与创造的。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造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正是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神奇创造力的体现。正像加登纳说过的“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到了3—6岁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根据孩子这一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激发孩子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创造与表现,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一、选择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培养孩子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创造的萌芽,而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美术活动中,选择多元化的美术活动内容,培养幼儿的兴趣应放在第一位。教师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美术活动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师示范的、图片上、书本上比较死板的、脱离现实的,而是应根据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拓宽美术活动的内容,开阔孩子的视野,充分运用孩子的各種感官。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走向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如:让孩子观察天上的飞机、马路上的汽车、街道上的广告、风格各异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橱窗、五颜六色的着装,让孩子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人们的活教材”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化、美不胜收的,这正是幼儿美术活动时鲜活的创作之源、想象之源。只要是幼儿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孩子美术活动的创作题材。
二、挖掘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激发孩子创造的欲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和工具来改变美术活动的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孩子,还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以往的美术活动材料单一,缺乏新鲜感。为了能让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使他们好动好奇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从孩子身边充分挖掘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多种材料,除了一些水粉画、蜡笔画、泥工、手工常用的材料外,还提供了每天喝牛奶用的吸管让孩子们进行吹画;提供了各种瓶盖、蔬菜(如萝卜、藕、黄瓜、芋艿、蒜头)、树叶、鞋子底等各种材料进行印画,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瓜子壳、开心果壳、鸡蛋壳、彩色木屑、各种种子、绒线、布屑、麦秆等多种材料进行粘贴画;孩子们还给收集来的各种废旧瓶子进行装饰,把它们变成七彩的花瓶;把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制作成各种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活动室的环境。多元化的材料使得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对于尝试新材料,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了进行创造的冲动,一个个跃跃欲试。如每当窗户上有水汽时,孩子们总喜欢用手指在玻璃上画来画去。根据孩子的这一兴趣,我们给孩子们特制了一块大玻璃,提供了一些布头、纸团、颜料,让孩子们在大玻璃上作画,孩子们有的用手指蘸颜料在玻璃上自由地画,有的用布团、纸团在玻璃上印画。在玻璃上作画,画上去极容易,也很容易擦掉更换。孩子们不必担心画得不好无法修改而失去自信,不仅让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也让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孩子的创作过程
过去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一味地采用讲授、示范的方法,轻过程、重结果,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严重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打破陈旧的“三步曲”教学模式,活动设计力求新颖、趣味性强,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其次,我们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尽可能地将美术活动游戏化,把游戏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终,孩子们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
四、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珍视孩子的每一次创造
美术作品的评价是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的评价多数是以老师评价、结果评价为主,评价手段单一,我们要从旧式的评价中解脱出来,让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之中,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更多地应把评价的权力让给孩子,鼓励孩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鼓励孩子找出别人有创造性的表现并赞美之,为别人感到高兴,进而激励自己向他人学习,燃起希望的火花,争取更具有创造性的表现。作为教师,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应珍视孩子的每一件作品。《纲要》在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中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很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具有成效的学科之一,实践证明,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说到美术活动,很多幼儿教师肯定会联想起不管是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或是听课记录都离不开那“三步曲”:一、示范、讲解;二、幼儿模仿或简单创作,老师巡回指导;三、评价幼儿作品。试问,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孩子们能有丰富多彩的作品吗?孩子的作品能具有个性吗?孩子的作品能富有想象和创造吗?在这种以模仿为主、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作品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孩子潜在的创造力给扼杀了。《纲要》在艺术领域“内容与要求”第三条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如何打破陈旧的美术教育模式,进行美术教育改革,让孩子们在美术活动中充分体验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自由和快乐,让孩子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成了我们新课改的研究重点之一。
3—6岁的孩子是最具有想象与创造的。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往往会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造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正是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神奇创造力的体现。正像加登纳说过的“差不多每一个孩子到了3—6岁时,在有合适环境的鼓励下,都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对于所有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最自由的阶段。”根据孩子这一心理和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激发孩子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胆创造与表现,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一、选择多元化的活动内容,培养孩子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创造的萌芽,而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美术活动中,选择多元化的美术活动内容,培养幼儿的兴趣应放在第一位。教师作为启发者和引导者,美术活动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教师示范的、图片上、书本上比较死板的、脱离现实的,而是应根据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拓宽美术活动的内容,开阔孩子的视野,充分运用孩子的各種感官。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走向大自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如:让孩子观察天上的飞机、马路上的汽车、街道上的广告、风格各异的建筑、琳琅满目的橱窗、五颜六色的着装,让孩子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人们的活教材”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化、美不胜收的,这正是幼儿美术活动时鲜活的创作之源、想象之源。只要是幼儿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都可以成为孩子美术活动的创作题材。
二、挖掘多元化的活动材料,激发孩子创造的欲望
美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和工具来改变美术活动的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孩子,还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从事创造性活动。以往的美术活动材料单一,缺乏新鲜感。为了能让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使他们好动好奇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我们从孩子身边充分挖掘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多种材料,除了一些水粉画、蜡笔画、泥工、手工常用的材料外,还提供了每天喝牛奶用的吸管让孩子们进行吹画;提供了各种瓶盖、蔬菜(如萝卜、藕、黄瓜、芋艿、蒜头)、树叶、鞋子底等各种材料进行印画,和孩子们一起收集瓜子壳、开心果壳、鸡蛋壳、彩色木屑、各种种子、绒线、布屑、麦秆等多种材料进行粘贴画;孩子们还给收集来的各种废旧瓶子进行装饰,把它们变成七彩的花瓶;把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制作成各种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活动室的环境。多元化的材料使得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空间。对于尝试新材料,孩子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产生了进行创造的冲动,一个个跃跃欲试。如每当窗户上有水汽时,孩子们总喜欢用手指在玻璃上画来画去。根据孩子的这一兴趣,我们给孩子们特制了一块大玻璃,提供了一些布头、纸团、颜料,让孩子们在大玻璃上作画,孩子们有的用手指蘸颜料在玻璃上自由地画,有的用布团、纸团在玻璃上印画。在玻璃上作画,画上去极容易,也很容易擦掉更换。孩子们不必担心画得不好无法修改而失去自信,不仅让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得到了满足,也让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重视孩子的创作过程
过去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一味地采用讲授、示范的方法,轻过程、重结果,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严重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新课改要求我们:首先,要打破陈旧的“三步曲”教学模式,活动设计力求新颖、趣味性强,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其次,我们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尽可能地将美术活动游戏化,把游戏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始终,孩子们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投入和参与。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得更主动、更投入。
四、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珍视孩子的每一次创造
美术作品的评价是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的评价多数是以老师评价、结果评价为主,评价手段单一,我们要从旧式的评价中解脱出来,让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之中,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更多地应把评价的权力让给孩子,鼓励孩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鼓励孩子找出别人有创造性的表现并赞美之,为别人感到高兴,进而激励自己向他人学习,燃起希望的火花,争取更具有创造性的表现。作为教师,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应珍视孩子的每一件作品。《纲要》在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中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很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活动中还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促使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美术教育是被公认为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最具有成效的学科之一,实践证明,多元化的美术活动更是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