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形见绌爱上撒谎
柳芳是山东省曹县人,父亲在乡办企业当会计,母亲除了务农,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商店。当地经济颇不发达,跟左邻右舍相比,柳家算得上是殷实人家。柳芳从小就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所到之处听到的全是赞誉声,所以那时的她非常自信。
2002年,柳芳考取了上海某大学。进人大学之后,柳芳本来是想刻苦读书的,但上海不同于乡村,大学也有别于小学和中学。柳芳发现,大学里很少有人关心学习成绩,真正受瞩目的并不是那些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同学。相反,如果只知道读书,而没有别的特长,还容易被人奚落为“书呆子”,处处显得不合时宜。
柳芳她们宿舍住了7个女孩子。一入学,柳芳就努力想跟她们友好相处,但是事实上,这些同学要么来自大城市,要么出身于富裕家庭,只有柳芳来自农村,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柳芳跟她们相比显得土气寒酸,根本无法融入到她们当中。
进入大学之后,几乎每天晚上熄灯后,宿舍里都要开“卧谈会”。因为平时爱读书,柳芳自认为见多识广,但是跟这几个同学一交手,柳芳才悲哀地发现别说插话了,她们谈论的有些话题自己连听都听不大明白。从巴黎秋季时装发布会到某个歌星在上海的演唱会,从化妆品到时装……刚开始时,听大家议论得热火朝天,不甘示弱的她看准机会,也想展现一下自己的见识,但往往引来大家的嘲笑和鄙夷的眼神。
除了学杂费,父母每学期给柳芳1200元的生活费。从小口袋里就很少装钱的柳芳本以为这是不小的数目,可到了上海才知道,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用这点钱吃饱肚子。而同宿舍的那几个同学一周的生活费比她一个月的还要多,过个生日就要花千儿八百的。她们买的这香水、那口红,价格是柳芳想也不敢想的。这一切,让柳芳痛苦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她们在精神上和经济上的遥远距离,她既自卑又不平。她鄙视她们靠着父母才能大手大脚,但内心却为自己的贫穷而万分苦恼。她怨恨自己为什么出生在穷乡僻壤,甚至抱怨父母无能,不能给她更好的物质享受。
柳芳是个处处不愿落人后的姑娘。她的很多知识来自书本,所以以后再去图书馆时,她开始流连于期刊阅览室和进口图书部,翻阅了大量的时尚书刊。还别说,那几个室友经常谈论的时装、化妆品,在书刊里都能找到详尽的介绍。柳芳如获至宝,她不仅经常来翻阅这些书刊,做了笔记,还到商场里按图索骥,认真观察,柳芳渐渐成了能够纸上谈兵的“时尚通”。接着,她根据自己在书本上记下的知识,对几个同学买的衣服、首饰、化妆品一一进行了臧否。还别说,柳芳极其专业的谈吐一下子震住了大伙。这让柳芳窃喜了,并由此意识到,只要用心,什么都是可以掩饰和包装的。
此后,柳芳悄悄以年级里那位最时髦的上海小姐为榜样,用心观察和模仿她的言行。她还从老乡处打听到,上海有一条襄阳路,大街两旁的店铺全是卖“仿真名牌”的,那里的服装、鞋帽、箱包,价格比真品便宜好多,外观却足以乱真。柳芳偷偷去了两次就有些流连忘返了。经常一个人跑去“淘”东西。至于化妆品,柳芳不敢买假的,就脑筋一转,说自己“素面朝天,从不化妆”,既时尚又省钱。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靠着这些“仿真名牌”,靠着对上海小姐的苦心“克隆”,等读到大二下期时,外人已经很难从语言和举止上推测她的籍贯和出身了。
柳芳每次买了“仿真名牌”,宿舍里的女生都要问呀看呀个不停,柳芳当然是故作坦然地说是在某某商场或专卖店买的。听着那些赞叹声,看着那些羡慕的神情,柳芳心中的得意劲儿就甭提了。刚开始时,她还害怕露马脚,后来她发现别看这些同学整天把名牌挂在嘴上,其实她们对真假根本没有鉴别能力,于是柳芳越来越“放得开”。
难以自拔
柳芳突然“阔气”起来,引起了大家的议论,有人说她过去是含而不露;但有些话却说得很难听,怀疑她在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柳芳也听到了这些议论,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找到合情合理的解释。思来想去,她决定虚拟自己的出身。刚入学时,大家在一起议论过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说不清当时是出于什么目的,她含含糊糊地说父亲“在乡政府做管理工作”,母亲“经商”。为了不让同学们对自己的“阔气”起怀疑,柳芳开始装着无意的样子,向同学透露自己的父亲原来是乡长,如今已经晋升为副县长,母亲是当地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总。她还说,父母为人低调,从小严格要求她,不让她在生活上有丝毫的特殊,等等。柳芳说谎的目的,无非是遮丑扬美,在大家面前充充面子,以显示自己并非等闲之辈。但是说来奇怪,大家不仅不怀疑她是吹牛,反而对她刮目相看起来。更有甚者,班上有个女生是“美国迷”,一心想在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听说柳芳的母亲是“美资企业”,这个女生竟然开始在暗中巴结柳芳,想让她母亲提供留学经济担保!
柳芳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谎言为柳芳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渐渐地,她有些沉迷于编谎,不能自拔了。为了引人注目,她的瞎话张嘴就来。谎言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快感,但是快感过后留给她的是更大的空虚,还有压力,因为她必须用谎言来圆谎言。
尽管她处心积虑,小心翼翼,有时候还是难免前后矛盾,露出马脚。上到大学三年级,已经有很多同学察觉柳芳爱吹牛,不诚实,冷嘲热讽地笑话她。她跟同学们交往时,也感到了不自在,老是觉得他们看她的目光很异样。这让她积蓄起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煎熬中,她想过停止编造谎言,做回自我,但却无力回头。
2005年春天,柳芳谈了一个男朋友。这个小伙子叫张平,跟柳芳是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张平长相英俊,人又老实本分,很爱柳芳。爱情为柳芳带来了甜蜜,也带来了压力——她期待着这段感情有好的结果,可是如果这段感情有了结果,自己该如何向张平揭开真实的身世呢?
每到放假,张平都要专程护送柳芳回老家。每次送到曹县,下了火车,柳芳就说什么也不让张平往下送了,有时候她借口父亲要开车来接她,有时候她把张平领到某个酒店或住宅小区门前,说母亲在里面等她,就催着张平回去。开始几次,张平都老老实实地打道回府了,并没有多想什么。但他们毕业的那个暑假,他悄悄尾随她到了老家,明白了真相……柳芳扑在张平怀里放声大哭,诉说自己的迷茫和痛苦。最后,张平原谅了她。
2006年夏,大学毕业后,两人都到济南市发展。社会比学校更现实,所以柳芳随口说谎、编造身世的毛病不仅没有改掉,反而更加严重。上班没多久,同事们都认识到了柳芳爱说谎。为了改变她,张平苦口婆心地劝过她,还带她看过心理医生,吵过也冷战过,但毫无收效。
今年8月中旬,张平的父亲从老家来看望他们。这是张父第一次见到柳芳,老人家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比较满意。张父临走时,柳芳送他一块手表,说是“劳力士”的,是自己去香港旅游时买的。张平把父亲送到火车站,才从父亲嘴里知道这件事。回来之后,张平对柳芳大发雷霆,因为这块表不过是张平去北京出差时,在秀水街花40元钱买的“仿真表”。吵完之后,张平提出了分手: “你为什么要欺骗我父亲?我父亲是个很要面子、很要强的人,他回去以后一定会到处让人看未来儿媳妇送他的‘名牌手表’,要是被人当众揭穿是假的,父亲以后还怎么见人?父亲会怎样想我?”
柳芳努力地挽救过这段感情,无奈张平决心已定。此时的柳芳,除了痛哭,就是追悔了。
点评:
朱文波:本文主人公柳芳的情形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谎言癖。它的成因在于柳芳不能客观评价自己,骄傲与自卑都很强烈,在各方挤压下终于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当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柳芳的谎言癖也负有很大责任。谎言癖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柳芳必须首先改变一些不良的价值观,接受现实,接受自己,平时再加强情商培养,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
责编/昕莉
柳芳是山东省曹县人,父亲在乡办企业当会计,母亲除了务农,还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商店。当地经济颇不发达,跟左邻右舍相比,柳家算得上是殷实人家。柳芳从小就是班上的学习尖子,所到之处听到的全是赞誉声,所以那时的她非常自信。
2002年,柳芳考取了上海某大学。进人大学之后,柳芳本来是想刻苦读书的,但上海不同于乡村,大学也有别于小学和中学。柳芳发现,大学里很少有人关心学习成绩,真正受瞩目的并不是那些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同学。相反,如果只知道读书,而没有别的特长,还容易被人奚落为“书呆子”,处处显得不合时宜。
柳芳她们宿舍住了7个女孩子。一入学,柳芳就努力想跟她们友好相处,但是事实上,这些同学要么来自大城市,要么出身于富裕家庭,只有柳芳来自农村,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柳芳跟她们相比显得土气寒酸,根本无法融入到她们当中。
进入大学之后,几乎每天晚上熄灯后,宿舍里都要开“卧谈会”。因为平时爱读书,柳芳自认为见多识广,但是跟这几个同学一交手,柳芳才悲哀地发现别说插话了,她们谈论的有些话题自己连听都听不大明白。从巴黎秋季时装发布会到某个歌星在上海的演唱会,从化妆品到时装……刚开始时,听大家议论得热火朝天,不甘示弱的她看准机会,也想展现一下自己的见识,但往往引来大家的嘲笑和鄙夷的眼神。
除了学杂费,父母每学期给柳芳1200元的生活费。从小口袋里就很少装钱的柳芳本以为这是不小的数目,可到了上海才知道,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用这点钱吃饱肚子。而同宿舍的那几个同学一周的生活费比她一个月的还要多,过个生日就要花千儿八百的。她们买的这香水、那口红,价格是柳芳想也不敢想的。这一切,让柳芳痛苦地感受到了自己和她们在精神上和经济上的遥远距离,她既自卑又不平。她鄙视她们靠着父母才能大手大脚,但内心却为自己的贫穷而万分苦恼。她怨恨自己为什么出生在穷乡僻壤,甚至抱怨父母无能,不能给她更好的物质享受。
柳芳是个处处不愿落人后的姑娘。她的很多知识来自书本,所以以后再去图书馆时,她开始流连于期刊阅览室和进口图书部,翻阅了大量的时尚书刊。还别说,那几个室友经常谈论的时装、化妆品,在书刊里都能找到详尽的介绍。柳芳如获至宝,她不仅经常来翻阅这些书刊,做了笔记,还到商场里按图索骥,认真观察,柳芳渐渐成了能够纸上谈兵的“时尚通”。接着,她根据自己在书本上记下的知识,对几个同学买的衣服、首饰、化妆品一一进行了臧否。还别说,柳芳极其专业的谈吐一下子震住了大伙。这让柳芳窃喜了,并由此意识到,只要用心,什么都是可以掩饰和包装的。
此后,柳芳悄悄以年级里那位最时髦的上海小姐为榜样,用心观察和模仿她的言行。她还从老乡处打听到,上海有一条襄阳路,大街两旁的店铺全是卖“仿真名牌”的,那里的服装、鞋帽、箱包,价格比真品便宜好多,外观却足以乱真。柳芳偷偷去了两次就有些流连忘返了。经常一个人跑去“淘”东西。至于化妆品,柳芳不敢买假的,就脑筋一转,说自己“素面朝天,从不化妆”,既时尚又省钱。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靠着这些“仿真名牌”,靠着对上海小姐的苦心“克隆”,等读到大二下期时,外人已经很难从语言和举止上推测她的籍贯和出身了。
柳芳每次买了“仿真名牌”,宿舍里的女生都要问呀看呀个不停,柳芳当然是故作坦然地说是在某某商场或专卖店买的。听着那些赞叹声,看着那些羡慕的神情,柳芳心中的得意劲儿就甭提了。刚开始时,她还害怕露马脚,后来她发现别看这些同学整天把名牌挂在嘴上,其实她们对真假根本没有鉴别能力,于是柳芳越来越“放得开”。
难以自拔
柳芳突然“阔气”起来,引起了大家的议论,有人说她过去是含而不露;但有些话却说得很难听,怀疑她在外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柳芳也听到了这些议论,她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找到合情合理的解释。思来想去,她决定虚拟自己的出身。刚入学时,大家在一起议论过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说不清当时是出于什么目的,她含含糊糊地说父亲“在乡政府做管理工作”,母亲“经商”。为了不让同学们对自己的“阔气”起怀疑,柳芳开始装着无意的样子,向同学透露自己的父亲原来是乡长,如今已经晋升为副县长,母亲是当地一家合资企业的老总。她还说,父母为人低调,从小严格要求她,不让她在生活上有丝毫的特殊,等等。柳芳说谎的目的,无非是遮丑扬美,在大家面前充充面子,以显示自己并非等闲之辈。但是说来奇怪,大家不仅不怀疑她是吹牛,反而对她刮目相看起来。更有甚者,班上有个女生是“美国迷”,一心想在毕业后去美国留学。听说柳芳的母亲是“美资企业”,这个女生竟然开始在暗中巴结柳芳,想让她母亲提供留学经济担保!
柳芳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谎言为柳芳带来了很大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满足。渐渐地,她有些沉迷于编谎,不能自拔了。为了引人注目,她的瞎话张嘴就来。谎言给她带来了短暂的快感,但是快感过后留给她的是更大的空虚,还有压力,因为她必须用谎言来圆谎言。
尽管她处心积虑,小心翼翼,有时候还是难免前后矛盾,露出马脚。上到大学三年级,已经有很多同学察觉柳芳爱吹牛,不诚实,冷嘲热讽地笑话她。她跟同学们交往时,也感到了不自在,老是觉得他们看她的目光很异样。这让她积蓄起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在这种煎熬中,她想过停止编造谎言,做回自我,但却无力回头。
2005年春天,柳芳谈了一个男朋友。这个小伙子叫张平,跟柳芳是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同学。张平长相英俊,人又老实本分,很爱柳芳。爱情为柳芳带来了甜蜜,也带来了压力——她期待着这段感情有好的结果,可是如果这段感情有了结果,自己该如何向张平揭开真实的身世呢?
每到放假,张平都要专程护送柳芳回老家。每次送到曹县,下了火车,柳芳就说什么也不让张平往下送了,有时候她借口父亲要开车来接她,有时候她把张平领到某个酒店或住宅小区门前,说母亲在里面等她,就催着张平回去。开始几次,张平都老老实实地打道回府了,并没有多想什么。但他们毕业的那个暑假,他悄悄尾随她到了老家,明白了真相……柳芳扑在张平怀里放声大哭,诉说自己的迷茫和痛苦。最后,张平原谅了她。
2006年夏,大学毕业后,两人都到济南市发展。社会比学校更现实,所以柳芳随口说谎、编造身世的毛病不仅没有改掉,反而更加严重。上班没多久,同事们都认识到了柳芳爱说谎。为了改变她,张平苦口婆心地劝过她,还带她看过心理医生,吵过也冷战过,但毫无收效。
今年8月中旬,张平的父亲从老家来看望他们。这是张父第一次见到柳芳,老人家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比较满意。张父临走时,柳芳送他一块手表,说是“劳力士”的,是自己去香港旅游时买的。张平把父亲送到火车站,才从父亲嘴里知道这件事。回来之后,张平对柳芳大发雷霆,因为这块表不过是张平去北京出差时,在秀水街花40元钱买的“仿真表”。吵完之后,张平提出了分手: “你为什么要欺骗我父亲?我父亲是个很要面子、很要强的人,他回去以后一定会到处让人看未来儿媳妇送他的‘名牌手表’,要是被人当众揭穿是假的,父亲以后还怎么见人?父亲会怎样想我?”
柳芳努力地挽救过这段感情,无奈张平决心已定。此时的柳芳,除了痛哭,就是追悔了。
点评:
朱文波:本文主人公柳芳的情形属于冲动控制障碍的一种谎言癖。它的成因在于柳芳不能客观评价自己,骄傲与自卑都很强烈,在各方挤压下终于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当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柳芳的谎言癖也负有很大责任。谎言癖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柳芳必须首先改变一些不良的价值观,接受现实,接受自己,平时再加强情商培养,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
责编/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