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问题行为一直是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也备受教育者的关注。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仔细研究学校生态系统中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行为、情绪、个性等方面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关键词:教师;中学生问题行为;认知;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
一、前言
经研究结果表明:(一)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认为更严重;(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文献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且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些都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学习适应方面的各种问题行为,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认为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来自学习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是以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于公于私”教师都会将主要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的学习上,因而也就更关注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的态度,一类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寻求刺激的驱使;而另一类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一整夜没有回家,家长都不知道”等等。这些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要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是只提倡这个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你说他一点不是,就掉眼泪。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都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大概与男女性各自的特点有关。如女性的感觉器官、语言等方面比较发达,加上工作细心、细致等方面的优势,使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等方面就做得相对更好一些。而男性口头语言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以及个性方面的独立、坚定和批判性,往往让学生对男教师产生种敬而远之的陌生感,学生因为敬畏男教师,而会掩饰自己。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一位教龄4年的教师是这么看待学生上网的,“网络其实还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上的帮助的,就看老师怎么引导他了,比如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学生慢慢会对网络上的知识感兴趣,而不仅仅是游戏和聊天。”另一位教龄17年的教师则认为,“网络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会那么吸引他们(学生),对这种上网的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怎么说都没有用”。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包括(1)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调节;(2)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自我认识。同时,教师再采取直接应对方式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原则:(l)关爱学生,比如教师更应该把目光关注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有信心,这样他们也就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2)尊重学生,“只有你尊重学生了,学生才会尊重你”;(3)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要在细节上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4)实时“跟踪”,“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能是一句话交代就完了,一定要有反馈”。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1)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和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种教师通常为年轻教师,他们常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往,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觉得“和学生打成一片,反而会让一些学生觉得老师好说话,自己犯错误也没有关系,因此这种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主张在思想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但在行为上和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2)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中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我就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苦,他们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没有吃苦精神。我想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的俯视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当学生那会也是一样的,特别希望老师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和你聊聊,多关心关心自己;(3)家长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不闻不问,或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学校,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让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4)此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关部门的做法也让教师在应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三、结论
(一)总的来看,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有很高的关注,但是对学生内隐的问题行为较少关注。
(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学习自觉性差、情感脆弱;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较长的教师认为更严重。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对师生关系的认知、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家长的态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应对方式。
关键词:教师;中学生问题行为;认知;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
一、前言
经研究结果表明:(一)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认为更严重;(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二、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总体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情况
1、中学生存在大量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
无论是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还是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文献结果表明,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大多数为学习方面的问题,且教师对不同类型问题行为选择的结果也表明教师对学习适应维度的选择所占的比例最大。这些都说明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来自学习适应方面的各种问题行为,且情况较为严重。教师之所以认为学生的主要问题行为来自学习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好好学习,所以如果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自然是“大问题”;而且学校及以上各级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考评很大程度是以所教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准,“于公于私”教师都会将主要的精力投放于学生的学习上,因而也就更关注在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行为。教师提出的中学生学习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遇到不懂问题不主动请教他人、不按时交作业)、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厌学)、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动力、缺乏理想追求不在乎成绩和前途)、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过度看重成绩和排名)等方面。
2、中学生沉迷网络
教师普遍认为中学生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行为突出地表现为沉迷网络,将过多的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但在对这个问题可能原因的分析上,教师们持有不同的态度,一类教师认为中学生沉迷上网主要是因为好奇心、自我满足感、寻求刺激的驱使;而另一类教师则认为学生沉迷网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密切相关,如“有的孩子一整夜没有回家,家长都不知道”等等。这些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直接关系。
3、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
教师认为中学生在个性和情绪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意志力薄弱,不能持之以恒和情感脆弱。在访谈中,大多数教师都认为中学生这两方面的问题行为是密切相关的,“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在情感表现上也特别脆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现在提倡要赏识教育,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是对的,但是只提倡这个的话,孩子听到的都是好的,就受不了一点点批评,你说他一点不是,就掉眼泪。还有的教师分析说,“中学生意志力薄弱是导致问题行为的关键,比如意志力差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而且他们往往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制,所以也容易迷上网络游戏”。
(二)不同性别、教龄、年级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1、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性别教师对中学生常见问题行为的选择和严重程度判断的结果都表明,相对于男教师,女教师认为中学生在学习自觉性、意志力薄弱、情感脆弱等方面的问题更严重。这大概与男女性各自的特点有关。如女性的感觉器官、语言等方面比较发达,加上工作细心、细致等方面的优势,使女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关心学生等方面就做得相对更好一些。而男性口头语言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性和哲理性以及个性方面的独立、坚定和批判性,往往让学生对男教师产生种敬而远之的陌生感,学生因为敬畏男教师,而会掩饰自己。
2、不同教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
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基本相同,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10年以上的教师判断更为深刻。根据上述的教师对中学生意志力薄弱的分析,可以看出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往往自我控制能力差,因而也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教龄越长的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分析也往往更深刻,因而把这项内容看得更严重。一位教龄4年的教师是这么看待学生上网的,“网络其实还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多学习上的帮助的,就看老师怎么引导他了,比如安排一些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学生慢慢会对网络上的知识感兴趣,而不仅仅是游戏和聊天。”另一位教龄17年的教师则认为,“网络不知道到底有什么会那么吸引他们(学生),对这种上网的问题实在是没有办法,怎么说都没有用”。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
1、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以分为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和间接作用的应对方式。直接应对方式是指当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或尚未出现时,教师对学生直接采取矫正或预防的措施。形式上包括包括(1)开展主题班会,以中学生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为主题,让全体学生共同来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正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某种问题行为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控制、调节;(2)和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谈,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原因,进行自我认识。同时,教师再采取直接应对方式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原则:(l)关爱学生,比如教师更应该把目光关注一些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让他们觉得老师在他们的身边,对他们有信心,这样他们也就会对自己多一点信心”;(2)尊重学生,“只有你尊重学生了,学生才会尊重你”;(3)平等对待每位学生,“要在细节上体现对学生的公平、公正;(4)实时“跟踪”,“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不能是一句话交代就完了,一定要有反馈”。
2、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应对方式的因素
(1)教师对师生关系的认知。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三种不同的认知,第一种教师将自己定义于同学生“父母”般的角色,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的说教,然而这样很可能给学生带来反感,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教师认为应该和学生是朋友的关系,这种教师通常为年轻教师,他们常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往,因而很多学生的问题行为就在这种平等的聊天中得以发现和解决。第三种教师也主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但觉得“和学生打成一片,反而会让一些学生觉得老师好说话,自己犯错误也没有关系,因此这种教师在应对学生问题行为时主张在思想上要有民主、平等的观念,但在行为上和学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2)自身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不少教师在回忆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受教育的经历中时,这些体验往往影响着他们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我就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苦,他们现在的生活太优越了,没有吃苦精神。我想老师不应该高高在上的俯视学生,想想我们自己当学生那会也是一样的,特别希望老师能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和你聊聊,多关心关心自己;(3)家长态度的影响。不少家长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行为不闻不问,或是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就将所有的责任推卸到学校,这种消极的态度往往让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4)此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有关部门的做法也让教师在应对中学生问题行为时感到困惑和无奈。
三、结论
(一)总的来看,教师认为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习适应、沉迷网络、情感脆弱、意志力薄弱等方面;教师对中学生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行为有很高的关注,但是对学生内隐的问题行为较少关注。
(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关注中学生在学习适应和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如学习自觉性差、情感脆弱;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看法基本一致,只在意志力薄弱问题上,教龄较长的教师认为更严重。
(三)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应对方式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对师生关系的认知、自身的成长和教育经历、家长的态度以及其他社会因素影响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