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里的宗教物语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是特殊的。在这个人口两亿,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90%的巴厘岛民信奉的是印度教。岛上,无论商店还是政府机构,各种神庙随处可见,一年中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有近200个。庙宇繁多却各有各的名堂,乌伦达努庙、海神庙、乌鲁瓦图庙……其中,以海神庙最有名。
正是下午,天光浅淡,在开阔的沙滩和空地上,可以看到有不少的人在乘着湿暖的海风放风筝。巴厘岛人放风筝不是为了户外休闲,而是为了在遇到了困难、生意蚀了本、斗鸡输了钱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散心,调节自己烦闷失落的心情,似乎那郁闷能随着越飞越远的风筝消散而尽。整座寺庙与陆地隔绝,孤傲地矗立在海水之中,潮起时,庙的四周会涨满海水,与陆地完全隔离,潮落才能重新相通。
远远地能望见三五成群肩挑手拎头顶着供品来祭祀的巴厘人。曾见到书上说,如果你有幸能在巴厘参加一次宗教仪式,简直就是在观看精彩的艺术表演,在“加美兰”那丁丁当当的曲调中,连绵数百米的祭神队伍会款款从大路上走过来。头扎白色头巾,腰裹黑白方格纱笼的男人们扛着造型各异的神像,有的还跳着粗犷有力的舞蹈。最抢眼的还是女人们,她们艳丽的裙装和闪亮的首饰衬着她们挺得笔直的腰身,头顶上是堆扎成小山似的琳琅满目的供品。
眼前尽管没有书中描摹的那般壮阔的人气,但巴厘人的虔诚依旧显现。宗教在巴厘岛,不只是一种仪式,而是深入到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永远能看见那里每个人家门前摆的祭品,很简单:几片青绿色的树叶,配上小白花,放一把用咖喱染成淡黄色的米饭,米饭上插几根红色的香。巴厘岛的祭祀庆典终年不断,据说,妇女们早起后的第一事情就是祭祀。
经过长期的传承演变,朝拜晚祈,虔诚向神几乎已经成为当地巴厘印度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核心。清晨的巴厘岛,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经典的场面:在柔和的晨曦和袅袅炊烟中,许多梳洗打扮后的姑娘妇女,在家中神龛、公共神庙、神树或她们心目中的神圣地方,放下一个个盛有花瓣、米粒和其它供奉物品的正方型小花盒,燃上一柱香,然后双手合十,口中呢喃,歌颂伟大的神灵,祈祷家人幸福平安。有趣的是,类似的朝拜祈祷一般都是由女人来进行。
印度教,就意味着包容。信仰的宽容,使巴厘人心情宁静,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愤世,因小事而大动干戈。当地人十分的谦和、朴实、包容和知足常乐,虽然他们算不上富裕,可是每个人的神情都很愉快,让人心生羡慕。
在我居住的villa,老板经营着十几家viiia,却十分朴实。在viiia的那几天,我看到老板总是趿拉着人字拖,脖子上围着汗巾,开着一辆破旧的货车拉货。同员工们相处总是笑嘻嘻的,丝毫看不出老板的架子。即便是为钱而奔波的普通的当地人,也总是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巴厘岛人的精神世界里,神主宰了一切,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市场化和竞争,他们很少理会,照样每天晚上在村里组织跳舞,照样会在周五晚上提前闭门不做生意,认真梳洗,为周六的祭祀做准备,心安理得的过他们桃源仙境般的日子。
说到佛像,最有意思的是巴厘的佛像都很有人性,或者说是浪漫的巴厘人给他们赋予了人性,佛像大多穿着裙子,就是腰下裹着一块布,一般是黑白相间的格子的或者纯白的,耳朵边或者是嘴上有时会插上红色的鲜花,这样一来,那些神就感觉特别亲切了。这边的人生活比较悠闲,早上店面大概是10点左右开门,如果你这时候去买东西讲价相对比较容易,他们很重视第一笔生意,会给你MORNING PRICE(晨价),因为他们相信你的光临会带来好运,我就买过几次,收到钱后,老板会用钱拍打自己的商品,用意估计也是FOR GOOD LUCK(好运)。
巴厘岛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工作时认真工作,用餐时喜悦地吃,睡觉时安详地睡,与万物众神和平相处,心无旁骛地过每分每秒,生活自然逍遥,一生当然快意。巴厘人不仅在宗教上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在生活管理上更有一套不同于官方的版本。虽然政府明文规定了县市村里的行政系统,但真正推动运作的是Banjar。
Banjar是比村还次一级的小单位,由百来户民家构成,属于巴厘的自治组织,不在政府机关的档案上。从每户人家的婚丧喜庆到个人行为的赏罚,都经由每月月会决议处理方案。严谨的自治组织使得户户声息相通,鸡犬相闻,形成一股强悍的道德约束力。因此,巴厘人对自家人不问出身,对外来客不分来处,纯真的随和态度,使巴厘成为人们共同信赖寄放心灵的休憩站。可贵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万访客来去,可依旧不改颜色,沧海仍是沧海,桑田仍然是桑田。
早晚供奉的规矩和沐浴的习惯百年不改,尽管观光客拿著V8群聚围观,巴厘人仍视若无睹过自己的日子,而10年前你见过的梯田,今天仍在原处等你归返,其中改变的只有稻禾品种。巴厘的农作面积逾九成改种新品种,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是新品种攻占巴厘的本事,但过度使用杀虫剂是巴厘人付出的代价,随之改变的生态导致青蛙、鳗鱼数量锐减。蛙鸣是巴厘夜曲的主调,有一天这熟悉的调子会不会一去不返?巴厘人已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一位巴厘朋友说得好:“死亡就像云雨循环的变化,何须在意”,要沧海桑田地,怡然自得地活在当下。
Lovina的海豚之约
年轻人都在库塔(kuta)海滩,缠块腰布,要么冲浪,要么看人冲浪。出机场时,看见不少大鲨鱼一般奇特的装备,架在小出租车的车顶上飞驰而过,都是急着要运往库塔去的冲浪板。
那里黄昏时海滩上人更多,时有失魂落魄的形色男女,怀揣着又一场爱情事故之后人财两空的悲剧,走过来走过去。旅游书上早就提醒过,在巴厘岛,最需要小心的是你的爱情,可人哪,就喜欢飞蛾扑火,毕竟在地球上要找一个爱情性价比高的地方也不是那么容易。库塔太热闹,就是那里,2002年发生过震惊世界的爆炸,不过现在依旧人满为患。度蜜月的游客住在清净安全的Nusa Dua海滩,那里五星酒店林立,白天按摩,晚上吃喝,离著名的海鲜海滩Jimbaran也不远,腰里没铜板可不行。夜色下,海边无数大排档的桌子,斜下去斜下去,一直斜到海浪中。年迈一些的就留在Sanur海滩,这是巴厘岛一个过气的地方,和那些到此地来的“残花败柳”般的游客正般配。
Lovina不同,这个巴厘岛北部Rajasinga小县,原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鱼村,直到当地人发现这里的野生海豚群有着很大的旅游潜质后才突然发展起来。
与热闹的库塔完全不同,Lovina的主干道非常安静,几乎没有看到行人,车少了许多,不过车速倒是快了许多。似乎主干道也就是沿海滩这条路了,路的北边就是海滩,沿路全是大大小小的旅馆,别墅。路的南边很多都是农田,也有一些旅馆。安静,是Lovina给我的始终如一的印象。
通往Lovina海滩有一条小小的商业街,街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因为一座海豚的雕像,就叫它海豚广场好了。 黄昏时分,三三两两的人们坐在沙滩上,有游客,也有当地居民。沙子果然是黑色的,粗粗喇喇的,看上去还有点脏。欧美人大多喜欢的是白沙滩,难怪Lovina的知名度不高,少有游客踪迹,也许这也成全了Lovina,能够享有一片宁静。
6点半,天有点微微亮。有一艘模样古怪的八脚蜘蛛船已经在海边等着我们了,船夫也就是导游,二十几岁,有张典型的巴厘岛人的脸,话不算多,有问才有简单的答,跟他开玩笑,会腼腆地笑,表情在早晨暖色的光线里显得挺生动的。
蜘蛛船带着我们晃晃悠悠地在海上走,天色慢慢由暗转亮,我们离海岸越来越远,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其它的蜘蛛船。我们的船夫眼神警觉,观察着海面上的动静。悬念总是在不经意间破解,船夫忽然叫了一声:“Dolphins!”,顺着他的手指,在远处深蓝的海面上真的看到有两个黑黑三角形的影子,似乎是鳍的模样。人们不由兴奋起来,船夫也很配合,小船加速向出现“疑似海豚”的方向开去。其它的船也发现了动静,仿佛一只只“蜘蛛”在海面上爬动,大家都聚在了一个地方。
突然,前方有一个流线型的身体跃出海面,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又消失在海里。海豚,真的是海豚,所有看到这个情景的人都在惊呼。而这只是序幕,似乎为了迎接刚刚开始的好戏。天色也变得亮了起来,海豚也在目力能及的地方出现的越来越多。海豚是喜爱群居的动物,一群会多达上百头,没有人能告诉我Lovina到底有多少海豚。只觉得一时问,我的眼睛不够用,有时在前方,出现五、六头海豚并驾齐驱在游泳;有时在左边,突然三头海豚同时跳出海面:还有个别海豚做高难度的“表演”,跳出海面两。三米高后,在空中打个旋再掉入水里,惊喜连连。
海豚在Lovina是完全自由的,奇妙之处在于永远不能准确预测海豚会在哪个方位以哪种方式出现。尽管海面上有不少在四处“猎捕”的蜘蛛船,而海豚们却并不惧怕,甚至在故意和人们捉迷藏。有时,海面上变得风平浪静,海豚全部消失,“蜘蛛”们也变得茫然失措,在四处打转。就一会,大海又成为海豚们的大舞台,纷纷又从海底冒出,在船边欢腾地起舞,近得似乎触手可及。
Lovina,在当地话里是“爱”的意思,相信在只要人们看到那些可爱的海豚们,会唤起一些心底的爱意,至少,那个时候我真的被感动了。
乌布(Ubud),巴厘的清晨
或许每个去过南部完全西化的库塔海滩,经历过车水马龙的省府登巴萨(人均拥有汽车数量甚至超过首都雅加达)的背包客都有类似感慨。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只土生土长的蜻蜓的发言。没错,即使如今扁平世界的“金色隐身衣”把巴厘这个清晨都催熟了大半,然而乌布,我相信它依然是清晨中的清晨,巴厘心灵的源泉。Ubud,在巴厘语里,这个名字意味着药。在传说的开始,一位朝圣者走进河谷问的村落,惊奇地发现河岸上长满了草药。于是也有人说,乌布就是“身心康复之地”。
一路上经过的村庄,经幡随着山风海风摇曳,路边都是木雕,石雕和琳琅满目的画。穿过这些工艺品和艺术品,就是美丽的梯田。梯田不算稀奇,内地山里到处都有,但是乌布的梯田有棕榈树的点缀,就显得格外别致,加上还留在视网膜里的艺术品的影像,青青葱葱的乌布的梯田,伴着印度洋的海风和涛声,越发令人沉湎其中,想起了桃花源的 “良田美池桑竹”。
沿着微微起伏的狭窄街道,皮肤和心情会同时浸润在温和潮湿的空气中。乌布给人感觉是慢吞吞的,并存着宗教和田园气息。乌布有许多博物馆和画廊,也许不叫画廊,和见过的那些画廊不太一样,有些就像在自己家里,宽大的院子里和屋里摆满了画。据说世界各地都有艺术家到乌布来寻找灵感。在画廊和木雕店流连,也觉得灵感飘忽来去,仿佛也有些艺术家的气质了,可到底不是艺术家,一离开乌布,飘忽的灵感也就消失殆尽了。
卡曼达鲁度假村(KamandaluResort
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是特殊的。在这个人口两亿,绝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90%的巴厘岛民信奉的是印度教。岛上,无论商店还是政府机构,各种神庙随处可见,一年中与宗教有关的节日有近200个。庙宇繁多却各有各的名堂,乌伦达努庙、海神庙、乌鲁瓦图庙……其中,以海神庙最有名。
正是下午,天光浅淡,在开阔的沙滩和空地上,可以看到有不少的人在乘着湿暖的海风放风筝。巴厘岛人放风筝不是为了户外休闲,而是为了在遇到了困难、生意蚀了本、斗鸡输了钱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时散心,调节自己烦闷失落的心情,似乎那郁闷能随着越飞越远的风筝消散而尽。整座寺庙与陆地隔绝,孤傲地矗立在海水之中,潮起时,庙的四周会涨满海水,与陆地完全隔离,潮落才能重新相通。
远远地能望见三五成群肩挑手拎头顶着供品来祭祀的巴厘人。曾见到书上说,如果你有幸能在巴厘参加一次宗教仪式,简直就是在观看精彩的艺术表演,在“加美兰”那丁丁当当的曲调中,连绵数百米的祭神队伍会款款从大路上走过来。头扎白色头巾,腰裹黑白方格纱笼的男人们扛着造型各异的神像,有的还跳着粗犷有力的舞蹈。最抢眼的还是女人们,她们艳丽的裙装和闪亮的首饰衬着她们挺得笔直的腰身,头顶上是堆扎成小山似的琳琅满目的供品。
眼前尽管没有书中描摹的那般壮阔的人气,但巴厘人的虔诚依旧显现。宗教在巴厘岛,不只是一种仪式,而是深入到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信仰。永远能看见那里每个人家门前摆的祭品,很简单:几片青绿色的树叶,配上小白花,放一把用咖喱染成淡黄色的米饭,米饭上插几根红色的香。巴厘岛的祭祀庆典终年不断,据说,妇女们早起后的第一事情就是祭祀。
经过长期的传承演变,朝拜晚祈,虔诚向神几乎已经成为当地巴厘印度教信徒们日常生活的核心。清晨的巴厘岛,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经典的场面:在柔和的晨曦和袅袅炊烟中,许多梳洗打扮后的姑娘妇女,在家中神龛、公共神庙、神树或她们心目中的神圣地方,放下一个个盛有花瓣、米粒和其它供奉物品的正方型小花盒,燃上一柱香,然后双手合十,口中呢喃,歌颂伟大的神灵,祈祷家人幸福平安。有趣的是,类似的朝拜祈祷一般都是由女人来进行。
印度教,就意味着包容。信仰的宽容,使巴厘人心情宁静,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苦而愤世,因小事而大动干戈。当地人十分的谦和、朴实、包容和知足常乐,虽然他们算不上富裕,可是每个人的神情都很愉快,让人心生羡慕。
在我居住的villa,老板经营着十几家viiia,却十分朴实。在viiia的那几天,我看到老板总是趿拉着人字拖,脖子上围着汗巾,开着一辆破旧的货车拉货。同员工们相处总是笑嘻嘻的,丝毫看不出老板的架子。即便是为钱而奔波的普通的当地人,也总是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巴厘岛人的精神世界里,神主宰了一切,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市场化和竞争,他们很少理会,照样每天晚上在村里组织跳舞,照样会在周五晚上提前闭门不做生意,认真梳洗,为周六的祭祀做准备,心安理得的过他们桃源仙境般的日子。
说到佛像,最有意思的是巴厘的佛像都很有人性,或者说是浪漫的巴厘人给他们赋予了人性,佛像大多穿着裙子,就是腰下裹着一块布,一般是黑白相间的格子的或者纯白的,耳朵边或者是嘴上有时会插上红色的鲜花,这样一来,那些神就感觉特别亲切了。这边的人生活比较悠闲,早上店面大概是10点左右开门,如果你这时候去买东西讲价相对比较容易,他们很重视第一笔生意,会给你MORNING PRICE(晨价),因为他们相信你的光临会带来好运,我就买过几次,收到钱后,老板会用钱拍打自己的商品,用意估计也是FOR GOOD LUCK(好运)。
巴厘岛人都是生活的哲学家,工作时认真工作,用餐时喜悦地吃,睡觉时安详地睡,与万物众神和平相处,心无旁骛地过每分每秒,生活自然逍遥,一生当然快意。巴厘人不仅在宗教上有自己的一套认知,在生活管理上更有一套不同于官方的版本。虽然政府明文规定了县市村里的行政系统,但真正推动运作的是Banjar。
Banjar是比村还次一级的小单位,由百来户民家构成,属于巴厘的自治组织,不在政府机关的档案上。从每户人家的婚丧喜庆到个人行为的赏罚,都经由每月月会决议处理方案。严谨的自治组织使得户户声息相通,鸡犬相闻,形成一股强悍的道德约束力。因此,巴厘人对自家人不问出身,对外来客不分来处,纯真的随和态度,使巴厘成为人们共同信赖寄放心灵的休憩站。可贵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万访客来去,可依旧不改颜色,沧海仍是沧海,桑田仍然是桑田。
早晚供奉的规矩和沐浴的习惯百年不改,尽管观光客拿著V8群聚围观,巴厘人仍视若无睹过自己的日子,而10年前你见过的梯田,今天仍在原处等你归返,其中改变的只有稻禾品种。巴厘的农作面积逾九成改种新品种,成长快速、抗病力强是新品种攻占巴厘的本事,但过度使用杀虫剂是巴厘人付出的代价,随之改变的生态导致青蛙、鳗鱼数量锐减。蛙鸣是巴厘夜曲的主调,有一天这熟悉的调子会不会一去不返?巴厘人已开始深思这个问题。
一位巴厘朋友说得好:“死亡就像云雨循环的变化,何须在意”,要沧海桑田地,怡然自得地活在当下。
Lovina的海豚之约
年轻人都在库塔(kuta)海滩,缠块腰布,要么冲浪,要么看人冲浪。出机场时,看见不少大鲨鱼一般奇特的装备,架在小出租车的车顶上飞驰而过,都是急着要运往库塔去的冲浪板。
那里黄昏时海滩上人更多,时有失魂落魄的形色男女,怀揣着又一场爱情事故之后人财两空的悲剧,走过来走过去。旅游书上早就提醒过,在巴厘岛,最需要小心的是你的爱情,可人哪,就喜欢飞蛾扑火,毕竟在地球上要找一个爱情性价比高的地方也不是那么容易。库塔太热闹,就是那里,2002年发生过震惊世界的爆炸,不过现在依旧人满为患。度蜜月的游客住在清净安全的Nusa Dua海滩,那里五星酒店林立,白天按摩,晚上吃喝,离著名的海鲜海滩Jimbaran也不远,腰里没铜板可不行。夜色下,海边无数大排档的桌子,斜下去斜下去,一直斜到海浪中。年迈一些的就留在Sanur海滩,这是巴厘岛一个过气的地方,和那些到此地来的“残花败柳”般的游客正般配。
Lovina不同,这个巴厘岛北部Rajasinga小县,原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鱼村,直到当地人发现这里的野生海豚群有着很大的旅游潜质后才突然发展起来。
与热闹的库塔完全不同,Lovina的主干道非常安静,几乎没有看到行人,车少了许多,不过车速倒是快了许多。似乎主干道也就是沿海滩这条路了,路的北边就是海滩,沿路全是大大小小的旅馆,别墅。路的南边很多都是农田,也有一些旅馆。安静,是Lovina给我的始终如一的印象。
通往Lovina海滩有一条小小的商业街,街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因为一座海豚的雕像,就叫它海豚广场好了。 黄昏时分,三三两两的人们坐在沙滩上,有游客,也有当地居民。沙子果然是黑色的,粗粗喇喇的,看上去还有点脏。欧美人大多喜欢的是白沙滩,难怪Lovina的知名度不高,少有游客踪迹,也许这也成全了Lovina,能够享有一片宁静。
6点半,天有点微微亮。有一艘模样古怪的八脚蜘蛛船已经在海边等着我们了,船夫也就是导游,二十几岁,有张典型的巴厘岛人的脸,话不算多,有问才有简单的答,跟他开玩笑,会腼腆地笑,表情在早晨暖色的光线里显得挺生动的。
蜘蛛船带着我们晃晃悠悠地在海上走,天色慢慢由暗转亮,我们离海岸越来越远,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其它的蜘蛛船。我们的船夫眼神警觉,观察着海面上的动静。悬念总是在不经意间破解,船夫忽然叫了一声:“Dolphins!”,顺着他的手指,在远处深蓝的海面上真的看到有两个黑黑三角形的影子,似乎是鳍的模样。人们不由兴奋起来,船夫也很配合,小船加速向出现“疑似海豚”的方向开去。其它的船也发现了动静,仿佛一只只“蜘蛛”在海面上爬动,大家都聚在了一个地方。
突然,前方有一个流线型的身体跃出海面,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又消失在海里。海豚,真的是海豚,所有看到这个情景的人都在惊呼。而这只是序幕,似乎为了迎接刚刚开始的好戏。天色也变得亮了起来,海豚也在目力能及的地方出现的越来越多。海豚是喜爱群居的动物,一群会多达上百头,没有人能告诉我Lovina到底有多少海豚。只觉得一时问,我的眼睛不够用,有时在前方,出现五、六头海豚并驾齐驱在游泳;有时在左边,突然三头海豚同时跳出海面:还有个别海豚做高难度的“表演”,跳出海面两。三米高后,在空中打个旋再掉入水里,惊喜连连。
海豚在Lovina是完全自由的,奇妙之处在于永远不能准确预测海豚会在哪个方位以哪种方式出现。尽管海面上有不少在四处“猎捕”的蜘蛛船,而海豚们却并不惧怕,甚至在故意和人们捉迷藏。有时,海面上变得风平浪静,海豚全部消失,“蜘蛛”们也变得茫然失措,在四处打转。就一会,大海又成为海豚们的大舞台,纷纷又从海底冒出,在船边欢腾地起舞,近得似乎触手可及。
Lovina,在当地话里是“爱”的意思,相信在只要人们看到那些可爱的海豚们,会唤起一些心底的爱意,至少,那个时候我真的被感动了。
乌布(Ubud),巴厘的清晨
或许每个去过南部完全西化的库塔海滩,经历过车水马龙的省府登巴萨(人均拥有汽车数量甚至超过首都雅加达)的背包客都有类似感慨。但我更愿意相信这只土生土长的蜻蜓的发言。没错,即使如今扁平世界的“金色隐身衣”把巴厘这个清晨都催熟了大半,然而乌布,我相信它依然是清晨中的清晨,巴厘心灵的源泉。Ubud,在巴厘语里,这个名字意味着药。在传说的开始,一位朝圣者走进河谷问的村落,惊奇地发现河岸上长满了草药。于是也有人说,乌布就是“身心康复之地”。
一路上经过的村庄,经幡随着山风海风摇曳,路边都是木雕,石雕和琳琅满目的画。穿过这些工艺品和艺术品,就是美丽的梯田。梯田不算稀奇,内地山里到处都有,但是乌布的梯田有棕榈树的点缀,就显得格外别致,加上还留在视网膜里的艺术品的影像,青青葱葱的乌布的梯田,伴着印度洋的海风和涛声,越发令人沉湎其中,想起了桃花源的 “良田美池桑竹”。
沿着微微起伏的狭窄街道,皮肤和心情会同时浸润在温和潮湿的空气中。乌布给人感觉是慢吞吞的,并存着宗教和田园气息。乌布有许多博物馆和画廊,也许不叫画廊,和见过的那些画廊不太一样,有些就像在自己家里,宽大的院子里和屋里摆满了画。据说世界各地都有艺术家到乌布来寻找灵感。在画廊和木雕店流连,也觉得灵感飘忽来去,仿佛也有些艺术家的气质了,可到底不是艺术家,一离开乌布,飘忽的灵感也就消失殆尽了。
卡曼达鲁度假村(KamandaluRes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