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高考中的第一科,大多数语文试卷把科学类文章都放在第一卷第一题中考查,可以说它占据了三个第一。如果考生能快速、准确地完成科学类文章的试题,那么对整个高考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解讀考纲
高考试卷对科学类的文章主要考查两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能力是指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能力指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新课标卷的《考试大纲》中删除了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考查)
二、 命题特点
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卷重点考查社会科学类文章(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伦理学、宗教研究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些地区采用选择题与简答题相结合或只考简答题的形式。
三、常见设问方式
1.下列选项中关于“×××”的理解(说明)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4.下列属于(不属于)“×××”原因(方法)的一项是?
5.下列关于“×××”和“×××”比较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快速解题攻略(以《<国语>为何不是“经书”》为例,见附文)
(一)审命题干,明确要求
解答好任何题的前提都应是读懂题干的要求。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词的方法审题干。如第一题题干要求“‘《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中的关键词为“不”、“原因”。第二题“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中的关键词为“不”、“‘经’的特点”。
(二)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大意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练习时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1.拿到一篇文章要先标清段落序号。
2.读的过程中勾画关键词、句子。主要是指示代词,时态词,表示程度的词语,关联词,表达观点、结论、中心、领起的句子,过渡句,修辞句,矛盾句,比较句,条件句。
3.概括出段落大意。
4.理出行文脉络,归纳文意。
例如,第一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其次”、“再次”、“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第二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至于”、“另外”、“不但”、“因此”。第三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但”。第四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基于此”、“尽管如此”。第五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可惜没有响应者”、“终未成”。
从第一段到第五段先后叙述了“经”的特点,《国语》不能成为“经”的原因,虽不能成为“经”,但也受到重视。有人曾努力将它列为“经”书,但终未成功的事例。
整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叙述《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三)圈定答题范围,选项回归原文
要想准确答出问题必须在文中找到依据。第一题答题范围是第二段,第二题答题范围是第一段,第三题答题范围是全文。各题中的选项就集中在其中,要在文中找到准确的对应句并标注出来。
(四)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
将在文中找到的对应句与选项中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到差别(注意时态,范围等),最终确定一个认为正确的答案。
附文: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就是秦汉以前的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制、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今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为“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把“经”当做工具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思想。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阶级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修编《四库全书》,《国语》地位大大下降,段玉裁、廖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答案:CDD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解讀考纲
高考试卷对科学类的文章主要考查两类: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能力是指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分析综合能力指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新课标卷的《考试大纲》中删除了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考查)
二、 命题特点
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卷重点考查社会科学类文章(哲学、经济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伦理学、宗教研究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也有些地区采用选择题与简答题相结合或只考简答题的形式。
三、常见设问方式
1.下列选项中关于“×××”的理解(说明)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4.下列属于(不属于)“×××”原因(方法)的一项是?
5.下列关于“×××”和“×××”比较符合(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根据原文内容推断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四、快速解题攻略(以《<国语>为何不是“经书”》为例,见附文)
(一)审命题干,明确要求
解答好任何题的前提都应是读懂题干的要求。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词的方法审题干。如第一题题干要求“‘《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中的关键词为“不”、“原因”。第二题“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中的关键词为“不”、“‘经’的特点”。
(二)勾画关键词、句,概括大意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阅读练习时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1.拿到一篇文章要先标清段落序号。
2.读的过程中勾画关键词、句子。主要是指示代词,时态词,表示程度的词语,关联词,表达观点、结论、中心、领起的句子,过渡句,修辞句,矛盾句,比较句,条件句。
3.概括出段落大意。
4.理出行文脉络,归纳文意。
例如,第一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其次”、“再次”、“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第二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至于”、“另外”、“不但”、“因此”。第三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但”。第四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基于此”、“尽管如此”。第五段关键词、句子分别为:“可惜没有响应者”、“终未成”。
从第一段到第五段先后叙述了“经”的特点,《国语》不能成为“经”的原因,虽不能成为“经”,但也受到重视。有人曾努力将它列为“经”书,但终未成功的事例。
整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叙述《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三)圈定答题范围,选项回归原文
要想准确答出问题必须在文中找到依据。第一题答题范围是第二段,第二题答题范围是第一段,第三题答题范围是全文。各题中的选项就集中在其中,要在文中找到准确的对应句并标注出来。
(四)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
将在文中找到的对应句与选项中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到差别(注意时态,范围等),最终确定一个认为正确的答案。
附文: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就是秦汉以前的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至于《国语》不能成为“经”书,最重要的是它不是解《春秋》的。思想上,柳宗元《非国语》云:“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但《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如礼制、民本、正名、忠恕等,其他学说在《国语》中也约略可见。驳杂的思想体系,使它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所认可的典型合法的儒家经书。另外,《国语》不但不得孔子的真传,内容上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颇与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因此“经”的范围虽在不断扩大,《国语》却不可能为儒者拥护,被统治者选中。
《国语》的辞采,也影响着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柳宗元称其令今世之学者耽嗜,富艳浮夸。崔述曰:“《左传》一言可毕者,《国语》累章而未足也。”《左传》自成一体,语言风格一致,但可惜语言上的优点,不能令《国语》一体,而诸语风格的差异,也使全书有割裂之感,多给史家留下批判和质疑的借口,哪里还有成为经典的可能呢?
基于此,《国语》无缘经书之列,进而无缘成为中国封建科举法定的科目,失去了广泛流传的机会。尽管如此,其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勉强维持着其“春秋外传”的声誉。刘知几《史通·六家篇》定《国语》为一家,为“春秋外传”。称其为“六经之流,三传之亚”,是将《国语》视为准经典。
清代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国语》改隶“杂史类”,其地位下降。但仍有人把《国语》当经典来看,希望将之提升到“经”的地位。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加《国语》、《史记》、《说文解字》等,成“二十一经”,可惜没有响应者。廖平于光绪十二年,拟定《十八经注疏范例》,他将《大戴礼记》和《国语》升为“经”,合成“十八经”,终未成。
1.“《国语》不是经书”,以下解说不是其原因的一项是( )
A.《国语》中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很多内容,但其思想体系驳杂,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
B.《国语》没有得到孔子的真传,在内容方面对孔子事迹的记载也与孔子的思想不一致。
C.《国语》与《左传》关系密切,颇受达官儒士们日常研读的重视,从而赢得了“春秋外传”的声誉。
D.《国语》富于辞采,但语言风格的差异,使全书有割裂之感,遭到史家的批判和质疑。
2.下列表述不属于“经”的特点的一项是( )
A.“经”必须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
B.“经”是从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
C.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把“经”当做工具进行文化教育,统一人们思想。
D.封建专制政府以“经”作为培养提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它是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只要是得到孔子的“真传”,都被统治阶级认可,确定为“经”。
B.《国语》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但由于它不是解释《春秋》的,所以没有成为“经”。
C.《国语》语言风格多样,或长篇大论,或小巧精致,或以修辞见长,自成一体,文字流畅而有气势。
D.清代修编《四库全书》,《国语》地位大大下降,段玉裁、廖平等人都试图将《国语》提升到“经”的地位,但均以失败告终。
答案:CDD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