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构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magicli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和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是一脉相承的。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笔者认为,要构建新的语文学习方式,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要积极转变观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语文学习本是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的行为,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与语文的工具性,把学生的视野固定在语文教科书里,固定于课堂内,过分强调双基训练,漠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本来丰富多彩的和充满灵性的语文教学变得死板教条,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被逼无奈的状况下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语文的目的绝非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应用并享受语文的快乐。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那么语文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想学、越爱学。这种效果和前述的被动学习是不一样的。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够得到长久的保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人文性
  
  语文学科研究的领域是宽广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正如上面所言,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在于过于强调它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征,这也是导致传统语文教学少、满、差、非的弊端而被世人所诟病的重要原因。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并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要敢于突破对教材作章句训诂式的繁琐讲解的庸俗模式,摒弃对课本内容反复操练的陈旧做法,注重整体理解与感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如学会学习、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等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在教学中,不要强制性地灌输知识,而要通过形象、情感进行熏陶;
其他文献
随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主阵地的思品课堂只有提高它的有效性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有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的课    有效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