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加速转型时期。社会运行中的某些层面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现象,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无疑已经渗透到高等教育领域,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就是社会公平问题和由这些问题引发的大学生社会公平心理的悄然变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心理调节
一、社会公平心理是一种态度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公平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要进行横向的社会比较或纵向的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的。若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当,则会认为公平合理;若低于别人则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衡。这也就产生了社会公平心理。
二、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看似公平,但实际上这种教育制度却存在着不公平因素。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制度存在差异,教育设施建设与投资规模、资源拥有的数量与质量也相距甚远,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2.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背景下由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缺失导致的社会公平的失衡,这一矛盾焦点直指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户籍制度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一生下来就处于不平等的两个世界。身份表面上是地域的城乡差别的划分,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是确定人们地位高低、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标准。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各种地方政策也在户籍上做起了文章。一些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明文规定,要求报考者必须是“本市户口”、“非农业户口”、“拥有5年以上本市户口”等,这些要求将户籍政策的不公平推向了高峰。
3.就业领域的隐性歧视导致不公平的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隐性就业歧视使原本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锋芒毕露。《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 年9月5日第1版刊发了题为《公平就业还要迈不少坎》的文章,文章以湖南某高校本科毕业生小芸来京找工作遭到种种歧视发篇,引出公平就业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人们似乎对某些歧视已经麻木,见怪不怪了。某种意义上,这种麻木比歧视本身更可怕,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就业公平上的‘漏洞’较深。”接下来,文章引用一项调查数据具体说明就业领域不公平现象的严重性。
4.生源地经济发展差异、家庭收入及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差距导致的不公
我国中部、东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入校前,就受到生源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在入学后以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与身边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产生不公平心理。中国学者江时学指出:“无论从道义上来说,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收入分配不公的危害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收入分配不公使穷人难以增加储蓄和投资,难以扩大在教育、营养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也很难提高他们对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这一切显然是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的,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调节高等教育对象的社会公平心理迫在眉睫
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公平心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价值标准不同、比较的参照物不同,对自己、对社会的期望不同,所持有的社会公平心理也就不同。公平心理的状况直接影响个体行为,因公平心理的失衡而导致的极端行为很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四、高校调节大学生“社会公平心理失衡”的重要方法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心理调节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可见,要调节大学生社会公平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前提同时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进程,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理性地分析原因和实质,辩证地看待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心理调节
一、社会公平心理是一种态度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公平理论。在他看来,“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能只看报酬的绝对值,而要进行横向的社会比较或纵向的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所失本身,而且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他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的。若得失比例和他人相比大致相当,则会认为公平合理;若低于别人则产生不安全感,心理不平衡。这也就产生了社会公平心理。
二、高等教育视野下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出现的原因
1.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目前,我國的教育制度看似公平,但实际上这种教育制度却存在着不公平因素。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制度存在差异,教育设施建设与投资规模、资源拥有的数量与质量也相距甚远,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2.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目前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在城市化背景下由农民工市民待遇的缺失导致的社会公平的失衡,这一矛盾焦点直指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户籍制度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一生下来就处于不平等的两个世界。身份表面上是地域的城乡差别的划分,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是确定人们地位高低、权利大小、义务多少的标准。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各种地方政策也在户籍上做起了文章。一些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明文规定,要求报考者必须是“本市户口”、“非农业户口”、“拥有5年以上本市户口”等,这些要求将户籍政策的不公平推向了高峰。
3.就业领域的隐性歧视导致不公平的现象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隐性就业歧视使原本激烈的就业竞争更加锋芒毕露。《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 年9月5日第1版刊发了题为《公平就业还要迈不少坎》的文章,文章以湖南某高校本科毕业生小芸来京找工作遭到种种歧视发篇,引出公平就业问题,直言不讳地指出:“人们似乎对某些歧视已经麻木,见怪不怪了。某种意义上,这种麻木比歧视本身更可怕,说明我们的社会在就业公平上的‘漏洞’较深。”接下来,文章引用一项调查数据具体说明就业领域不公平现象的严重性。
4.生源地经济发展差异、家庭收入及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差距导致的不公
我国中部、东部、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入校前,就受到生源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大学生在入学后以自己的生活、学习条件与身边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产生不公平心理。中国学者江时学指出:“无论从道义上来说,还是从经济角度来看,收入分配不公的危害性都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收入分配不公使穷人难以增加储蓄和投资,难以扩大在教育、营养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也很难提高他们对农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需求。这一切显然是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开发的,也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调节高等教育对象的社会公平心理迫在眉睫
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社会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公平心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个人的价值选择不同、价值标准不同、比较的参照物不同,对自己、对社会的期望不同,所持有的社会公平心理也就不同。公平心理的状况直接影响个体行为,因公平心理的失衡而导致的极端行为很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四、高校调节大学生“社会公平心理失衡”的重要方法
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心理调节
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可见,要调节大学生社会公平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前提同时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2.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存在的客观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大学生认清历史发展进程,积极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理性地分析原因和实质,辩证地看待历史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