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呈高发态势,如何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应急工作职责、应急程序要求、应急对策办法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重点,提出针对突发环境事件意见工作中的建议,为其他地区的环境应急工作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环境应急;工作职责;应急程序;应急对策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1]。从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到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再到多次发生的砷、镉污染及血铅事件,无不表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区域性、复合性,以及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长期性等特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控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提高对事件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当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把握环境应急工作的职责内涵
环境应急工作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内容[2],如何降低环境风险,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尽可能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需要我们对应急工作基本体系、突发环境事件特征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有更深理解和认识。
1.1环境应急工作基本体系
环境应急工作基本体系是“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制是应急管理过程中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法制在深入总结基层环境应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环境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3]。
1.2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
1.2.1 危害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公众生命受到威胁,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并造成社会的局部动荡和混乱。此外,突发环境事件还会给人们心理造成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的负面效应。
1.2.2突发性。突发环境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而且事件大多演变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1.2.3 社会性。突发环境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从而促使政府必须要通过调动紧急应对的公共资源,进行有序的组织协调和应对、处理才能妥善地予以解决和平息。
1.2.4复杂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现形式上也就各有特色,进而导致应对这些事件難以照章办事。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之间、突发环境事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之间具有共生或相互衍生的关系,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准备、处置和善后增加了困难。
2 把握环境应急响应的程序要求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中,环保部门要按照“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环境应急处置工作主要程序为接警、先期调查、确定事件等级、应急行动、应急终止和善后处置等。
2.1接警。12369值班人员、环保局属各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环境应急中心,并迅速通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工作。
2.2先期调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等相关部门携带应急设备、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赶赴现场进行先期调查。
2.3确定事件等级。根据事件级别划分标准,确定事件等级。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续报),并建议启动相应级别政府突发环境事件专项预案。
2.4应急行动。根据指令,通知相关部门和专家到达现场。根据事件性质及专家建议,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遵循“先控制、后调查”的原则开展现场应急工作:迅速控制现场、制定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调查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制定处置方案,监督落实处置措施,消除污染。
2.5应急终止。符合规定的应急终止条件时,由现场指挥部决定终止应急。各承办部门接通知后,方可终止应急。
2.6善后处置。环境应急事件终止后,相关承办部门按职能分工开展事后处置工作。调查处置部门提供详细记录、收集、整理事件发生过程、污染范围、污染物排放情况、危害程度等内容,调查、分析事件原因,依法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立案查处。
3 把握环境应急处置的对策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凸显了环境应急处置的难度,增大了责任风险,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环境应急人员切记不能过度应急、怠慢应急、盲目应急,而如何才能把握不同类型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积累总结。 3.1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及对策
在日常预防中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现实环境风险,合理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饮用水保护区日常监管,及时排查隐患。当事件发生后要及早报告,及早采取初期处置措施;及早通报下游可能受污染的对象,特别是针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取水口、用水单位和群众,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及早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污染影响,避免波及事发地及下游饮用水水源,及时消除污染影响;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消除群众的疑虑和恐慌,积极防范污染衍生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在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排查后,确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围和程度,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扩散进行预测和预报,密切跟踪事态变化趋势。水利部门要限制引水量,控制水库下泄流量,实施水利调控措施,制定环境用水调度方案。根据水污染预警信息,提前做好水源备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工作,保证水厂水质安全[5]。
3.2 跨界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对策
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的原则。无论突发环境事件的大小,地方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蔓延,尽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后果。事发地政府及时向下游政府通报情况,当下游发现水质异常并确认由上游来水引起的,及时通报上游。上下游环境保护部门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排查,确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围和程度。上下游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应加强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共同开展救援和处置,建立會商机制、联合预警机制、联合防控机制、联合监测机制、联合处置机制、信息共享及发布机制、联合执法监督机制等共同处置好突发环境事件。
3.3 交通事故引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首先应由交警部门对道路进行戒严,在未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性状、危害程度时,实行交通疏导。并立即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向当事人询问、查看运载记录、利用应急监测设备等方法迅速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程度、扩散方式。根据事故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依据污染扩散模型,确定合理警戒区域。在现场勘察的同时,迅速查明事故地点的周围敏感目标,包括:1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区(村庄)、公共场所、河流、水库、水源、交通要道等。根据现场危险化学品泄漏量、扩散方式、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群众转移工作。
4 结语
环境应急工作无小事,突发环境的妥善处置关系到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应急人员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要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根据突发环境事件不同级别,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和响应,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采取行之有效地应急处置措施,开展环境应急工作。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江苏省政府令《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M].2011
[3]安全管理网.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EB/OL].
[4]江苏省政府《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M].2014
[5]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M].2009
关键词:环境应急;工作职责;应急程序;应急对策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1]。从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到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再到多次发生的砷、镉污染及血铅事件,无不表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区域性、复合性,以及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长期性等特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控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提高对事件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当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把握环境应急工作的职责内涵
环境应急工作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内容[2],如何降低环境风险,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尽可能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需要我们对应急工作基本体系、突发环境事件特征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有更深理解和认识。
1.1环境应急工作基本体系
环境应急工作基本体系是“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制是应急管理过程中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法制在深入总结基层环境应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环境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3]。
1.2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
1.2.1 危害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公众生命受到威胁,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并造成社会的局部动荡和混乱。此外,突发环境事件还会给人们心理造成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的负面效应。
1.2.2突发性。突发环境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而且事件大多演变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1.2.3 社会性。突发环境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从而促使政府必须要通过调动紧急应对的公共资源,进行有序的组织协调和应对、处理才能妥善地予以解决和平息。
1.2.4复杂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现形式上也就各有特色,进而导致应对这些事件難以照章办事。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之间、突发环境事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之间具有共生或相互衍生的关系,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准备、处置和善后增加了困难。
2 把握环境应急响应的程序要求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中,环保部门要按照“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环境应急处置工作主要程序为接警、先期调查、确定事件等级、应急行动、应急终止和善后处置等。
2.1接警。12369值班人员、环保局属各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环境应急中心,并迅速通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工作。
2.2先期调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等相关部门携带应急设备、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赶赴现场进行先期调查。
2.3确定事件等级。根据事件级别划分标准,确定事件等级。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续报),并建议启动相应级别政府突发环境事件专项预案。
2.4应急行动。根据指令,通知相关部门和专家到达现场。根据事件性质及专家建议,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遵循“先控制、后调查”的原则开展现场应急工作:迅速控制现场、制定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调查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制定处置方案,监督落实处置措施,消除污染。
2.5应急终止。符合规定的应急终止条件时,由现场指挥部决定终止应急。各承办部门接通知后,方可终止应急。
2.6善后处置。环境应急事件终止后,相关承办部门按职能分工开展事后处置工作。调查处置部门提供详细记录、收集、整理事件发生过程、污染范围、污染物排放情况、危害程度等内容,调查、分析事件原因,依法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立案查处。
3 把握环境应急处置的对策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凸显了环境应急处置的难度,增大了责任风险,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环境应急人员切记不能过度应急、怠慢应急、盲目应急,而如何才能把握不同类型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积累总结。 3.1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及对策
在日常预防中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现实环境风险,合理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饮用水保护区日常监管,及时排查隐患。当事件发生后要及早报告,及早采取初期处置措施;及早通报下游可能受污染的对象,特别是针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取水口、用水单位和群众,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及早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污染影响,避免波及事发地及下游饮用水水源,及时消除污染影响;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消除群众的疑虑和恐慌,积极防范污染衍生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在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排查后,确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围和程度,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扩散进行预测和预报,密切跟踪事态变化趋势。水利部门要限制引水量,控制水库下泄流量,实施水利调控措施,制定环境用水调度方案。根据水污染预警信息,提前做好水源备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工作,保证水厂水质安全[5]。
3.2 跨界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对策
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的原则。无论突发环境事件的大小,地方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蔓延,尽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后果。事发地政府及时向下游政府通报情况,当下游发现水质异常并确认由上游来水引起的,及时通报上游。上下游环境保护部门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排查,确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围和程度。上下游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应加强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共同开展救援和处置,建立會商机制、联合预警机制、联合防控机制、联合监测机制、联合处置机制、信息共享及发布机制、联合执法监督机制等共同处置好突发环境事件。
3.3 交通事故引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首先应由交警部门对道路进行戒严,在未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性状、危害程度时,实行交通疏导。并立即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向当事人询问、查看运载记录、利用应急监测设备等方法迅速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程度、扩散方式。根据事故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依据污染扩散模型,确定合理警戒区域。在现场勘察的同时,迅速查明事故地点的周围敏感目标,包括:1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区(村庄)、公共场所、河流、水库、水源、交通要道等。根据现场危险化学品泄漏量、扩散方式、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群众转移工作。
4 结语
环境应急工作无小事,突发环境的妥善处置关系到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应急人员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要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根据突发环境事件不同级别,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和响应,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采取行之有效地应急处置措施,开展环境应急工作。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江苏省政府令《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M].2011
[3]安全管理网.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EB/OL].
[4]江苏省政府《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M].2014
[5]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M].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