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自号“啬翁”之新解

来源 :钟山风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謇,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字季直,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其中“啬”的寓意,常听导游讲:啬翁之“啬”不是吝啬之意,而是节俭的意思.因为张謇平生非常提倡节俭,故自号“啬庵”“啬翁”.每次听了总觉得有些别扭,也逐渐引起了我的探究.rn张謇确是个十分节俭之人.他创办了那么多的企业、事业,为南通做出这么巨大的贡献,但他个人生活却从不奢侈浪费,甚至别人为他祝寿的贺金,他都用来修建养老院等公益设施,连平时使用的信封都常把旧的翻过来再用.有研究者提出,张謇自号之“啬”取自老子《道德经》“治人事天莫若啬”,认为此“啬”指的是精神上的节俭、修养.这似乎显得有些牵强.我觉得张謇自号“啬”应该另有一番寓意.
其他文献
伍禅(1904-1988),一位很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他生前担任致公党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兼北京市委主委,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七届代表,为人谦逊,严于律
期刊
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提起镇江美食“三怪”,许多人耳熟能详,殊不知,镇江还有承载着城乡民间工艺文化记忆的“三绝”——正则绣、邮票拼贴画、竹编字画.“
期刊
本文从设计或创意、材料、制作和功能这四个维度,对传统工艺作了科学的界定;按行业分类,构成涵含十五大类、106门类、765种类的中国传统工艺三级分类体系。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史学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不过,他们目前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难。作为一门学科,科技史与历史科学的其他分支具有互补性。中国科学家为科技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科技史学家既要促进学科交叉,又要区分科技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差异,并加强学科自身的建设。通常,年轻学者需要十多年才能成为初步成熟的科技史学者。职业的科技史研究需要许多“敬业的聪明人”。当前,中国科技史学者理应追求具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研究。
《格致书院课艺》(1886—1894)是研究晚清西学东渐的重要史料,不仅反映了当时传入的西方科学知识的情况,而且记载着丰富的西方科学史知识。本文以《格致书院课艺》中的西方科学史内容为中心,重点探讨《格致书院课艺》答题人对西方科学史的认知及西方科学史知识的来源问题,并以此为案例解读科学史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与意义。
中国古代既然有十二星次的概念和分法,就应该有相应的十二星次图,但以往研究者未曾见到过十二星次图。本文作者意外地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发现了一个手抄本《星经天文图说》,其中有完整的十二次星图以及北极星图、南极星图等。该书的后半部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体系的星占。文章介绍了这个手抄本,认为该手抄本大约成书于1875年,作者应是罗秀。罗秀很可能是汉中西部的褒水一带人,生活在同治到光绪年间。从书中星图的大致情况来判断,它们可能是作者借助清代初年的某种星图作为底图制作的。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十二星次与二十八宿的关
华觉明,江苏无锡人,著名科技史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矿冶史研究生毕业,导师为王振铎。自1978年起,华先生先后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和副所长等。主要研究商周青铜冶铸技术、古代钢铁冶炼加工技术,近年来致力于传统工艺的研究与保护,发表论文120余篇。著有《中国冶铸史论集》、《中国上古金属技术》等12部论著;主编《中国科技典籍研究》、《中华科技五千年》、《中国三十大发明》等14部著作。曾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优秀论
锡剧从乡间小调发展到今天,成为江苏省及华东地区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享有“太湖一枝梅”之美称.2006年、2008年锡剧分别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二批
期刊
“催化”作为化学概念是随清末西学东渐的洪流传入中国的。最早一批化学译著如《格物入门·化学》、《化学初阶》、《化学鉴原》中对催化概念的介绍,均只做了解释性陈述,而未将“催化”译成一个对应的名词。在早期关于催化应用如氧气实验室制法、硫酸制造法等典型案例的介绍内容中,也同样如此。不过,即使“无名”,围绕催化现象的特性、机理等方面的探讨已有不少。至20世纪初叶,催化概念始有借自日本的译法“接触作用”,再至20世纪30年代初终于出现“催化”一词,并沿用至今。这一时期催化概念通过中小学、大学教学以及学术团体、实业公司
核心提示:公元感光材料工业总公司党支部书记谢伟明表示,建党百年,硕果累累,丰碑永存!公司党支部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工业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宣传工作,让工业文化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