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选举援助是冷战后联合国在“建设和平”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参与角色的差异,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大为不同。联合国的选举援助意在达成两项目标:确保作为和平协议之一部分的大选顺利推进,减少因选举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协助冲突后国家建立基本的选举制度并发展其自主的选举能力。为达成这两项目标,联合国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选举进程的推动、选举暴力的抑制、选举制度的建立及其能力培育。联合国对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有助于大选的平稳推进及选后的政治转型,对其选举制度的建立和能力培育也能发
【机 构】
: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200020
【基金项目】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联合国发展报告》(11JBGP030)和上海社科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级招标课题《非洲发展议题与美国援助》的阶段性成果.感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和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文中错漏之处概由作者负责.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举援助是冷战后联合国在“建设和平”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参与角色的差异,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大为不同。联合国的选举援助意在达成两项目标:确保作为和平协议之一部分的大选顺利推进,减少因选举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协助冲突后国家建立基本的选举制度并发展其自主的选举能力。为达成这两项目标,联合国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选举进程的推动、选举暴力的抑制、选举制度的建立及其能力培育。联合国对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有助于大选的平稳推进及选后的政治转型,对其选举制度的建立和能力培育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过,这种以支助某次大选为特征的选举援助也存在一些缺陷。
其他文献
“保护的责任”是在一系列的人道主义干涉引起多种争议下提出的,其中的一些条款被成功实施,但在肯尼亚、达尔富尔和苏丹等有关问题上,却引起了明显分歧,特别是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出现危机后,大国之间的僵持引发了关于对“保护的责任”的不同理解。对于“保护的责任”,中国的立场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概否定;而美国尽管支持“保护的责任”,但却继续持有自己的立场。如果“保护的责任”要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全球概念、规范或原则,就需要对其合法性、范畴、含义展开深入探讨,探索如何达成共识。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特点。中国领导层尚未进入其国际新角色的状态,中国对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国内和国际挑战,以及不可避免的紧张,尚未做好管理的准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这种内向特性却往往被忽视,主导西方学界的新现实主义对此无法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同时强调中国外交和安全
孔寒冰教授的《寒冰访罗明》一书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用20多万字的篇幅,真实记录了罗马尼亚著名外交家、汉学家、前驻华大使罗明个人及其家庭对中国的回忆,①其中涉及中国外交、政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历史资料。同时,作为一部优秀的口述史学专著,本书的写作方法值得关注。
本文主要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西德与波兰之间有关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所作的努力。①在现在的德国和波兰,历史教育的地位怎样呢?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否仅仅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国历史的认识?本文以欧洲为例,探讨是否存在不被国家的框架束缚,并从多角度探讨历史教育问题的可能性。
全球化时代的外交转型体现在外交的环境和位置、规则和规范、沟通和交流方式、行为体和角色增加等多方面。卫生议题与外交的融合及全球卫生外交的兴起是国际形势缓和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全球卫生外交与其他外交形式有共同特点,但它的侧重点不是一个国家如何使用外交手段来落实其对外卫生政策,而是突出卫生领域的全球治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卫生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卫生外交在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目标方式上的干预和影响。在环境、规范、沟通方式、制度及协调性方面,全球卫生外交全面展现了外交转型的特点和未来外交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些新特点和外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分析在政治学的方法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的产生与发展与西方的女权运动密不可分。那么,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是如何产生的?其发展状况如何?有哪些流派?它对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产生了哪些挑战?女性主义的实践活动对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有哪些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有哪些议题值得关注?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黄立志专访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英桃教授,李教授致力于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著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
2014年是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建交60周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孔寒冰教授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翻译张卓,对当时援阿的中国专家和在阿工作过的人士做了系列访谈,本文是其中之一。范承祚先生1957年毕业于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人文学院,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的阿尔巴尼亚语主要译员,是新中国授予和表彰的首批50名“资深翻译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他先后任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希腊使馆参赞和驻阿尔巴尼亚特命全权大使。范大使亲历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见证了20世纪60、70年代
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国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那么,如何看待战略机遇期?在新形势下有什么新特点,伴随哪些主要风险和问题?中国应如何把握和利用未来战略机遇期?2014年3月15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了以“中国发展战略机遇期的新变化”为主题的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20多位学者与会,就上述议题进行讨论。本刊刊载部分与会者发言,以飨读者。
笔者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双边关系每十年划分为一个阶段,分别为友好与合作的第一个十年、摩擦与合作的第二个十年、对立与合作的第三个十年、对抗与合作的第四个十年等。具体地说,在经贸领域一直呈现合作态势,但在政治、安全、历史、领土等领域却从友好发展为摩擦、对立乃至对抗局面。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中日关系不容乐观,很有可能是冲突与合作的一个时期,因而未来十年中国发展机遇期的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日本的挑战。实际上,中日关系之所以发展成为今天这种状态,有两个主要的历史背景和一个国际因素。
一、国际安全环境的乱象在扩大
自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局势开始显露出乱象纷呈的征兆。这两年,乱象没有减少,反呈扩大趋势。从地域分布上看,西亚北非(大中东)地区整体处于混乱状态;南亚次大陆的印巴包括毗邻的阿富汗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战乱和恐暴不已;进入2013年,东亚地区和西太平洋正在生成新的地区紧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