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时代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道德风气也显著不同,中学生所处环境较为复杂,传统的道德教育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行的中学课堂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学生道德水平发展参差不齐,中学课堂德育不论在方法上还是内容上等方面都要加以调整,改进德育路径,真正实现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堂德育作为中学生思想领悟的主要阵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中学生课堂德育的探究成为中学生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课堂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才培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德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德育之重要性。
一、中学生课堂德育的理论视阈
课堂德育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学处于思想成长期,可塑性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明确行为规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信仰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一)中学生课堂德育的内涵
德育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一个需要灵活运用智慧的神圣领域。那什么是德育呢?德育是指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从而将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内心信念,再外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和道德精神。【1】
(二)中学生课堂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各学科间的实际配合。
(1)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包括中学生的文明行为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发展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在中学实行“文明行为习惯”是一项重要目标。
(2)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教育是学生实现道德社会化的前提,也是道德社会化的起点。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着母亲。”这[3]充分强调了家庭美德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斗志。
(二)中学生课堂德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个人修养以及心理品质塑造的最佳时期。
二、中学生课堂德育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复杂交错,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道德认识,道德标准的评价也是参差交错,社会中的善恶、美丑、对错刺激着中学生的大脑,混淆了他们的视听,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问题层出不穷道德健康面临挑战。
(一)中学课堂德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对大多数的中学开始重视道德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支持德育的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瓶颈,一些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处理起来也较为棘手。那课堂德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总结归纳有以下几点:
(1)学校重视力度不足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大多数学校为了提升知名度,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无形中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力度。
(2)德育内容单一
我国中学的德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死扣书本,缺乏多样性。德育教材拘泥陈规,忽视了初中生思想周期短,变化速度快的特点。
(3)德育主体性不足
在课堂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情感、智能、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有效完成。但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德育过程颠倒主次,不仅起主导作用,还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成为消极、被动、机械地承受教影响的绝对客体。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课堂德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以下这些内容进行探索研究,以更好的完成现阶段的德育工作,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1)学生自身原因
课堂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学生是接受德育的主体,教师只是传播的媒介,如果学生对学校德育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就无法真正完成德育工作。
(2)教师的原因
教师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德育的施行者,也是德育工作的权威人,他们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决定着他们的德育能力和实施效果。
三、中学生课堂德育改进路径的思考
中学生是课堂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要积极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课堂德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我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
(一)立足中学生道德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智力发育随着学习在不断的增长,可是心理发育却呈现相对迟缓的状态,一快一慢两极分化。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二)优化课堂德育形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课堂德育体制化,“说教—强制式”成为课堂德育的主要模式。教师被赋予绝对的权威,主导着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1)由灌输领悟转向交流沟通
当前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为主,教师主导全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考空间。灌输领悟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学生的活动范围,不让其背离中心内容,但在控制的同时,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及时有效的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相互沟通交流。
(2)主题班会模式
在主題班会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通过培养道德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结语
中学德育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双管齐抓,共同努力。同样,课堂德育需要我们去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将德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教师在传道授业时不仅紧抓理论,教学生学会考试,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会做人,做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做有益于自身,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原理][M],邵广侠 徐贵权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28)(书籍)
[2]教师手册[S],教育学,德育.1986;(12).(书籍)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M],肖勇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书籍)
[4][中学德育大纲][S](条例)
[5][德育忧思][M},陈会昌著,华文出版社,(17)(书籍)
[6][道德教育过程模式论][M],黄松鹤著,华龄出版社,(54)(书籍)
[7][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57)(书籍)
作者简介
鲁青青(1995—),汉族,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课堂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在人才的培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才培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中,德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德育之重要性。
一、中学生课堂德育的理论视阈
课堂德育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中学处于思想成长期,可塑性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明确行为规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信仰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一)中学生课堂德育的内涵
德育在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一个需要灵活运用智慧的神圣领域。那什么是德育呢?德育是指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行为,从而将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内心信念,再外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和道德精神。【1】
(二)中学生课堂德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各学科间的实际配合。
(1)基本道德品质教育
中学生的基本道德教育包括中学生的文明行为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发展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在中学实行“文明行为习惯”是一项重要目标。
(2)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教育是学生实现道德社会化的前提,也是道德社会化的起点。著名的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着母亲。”这[3]充分强调了家庭美德教育对人的重要性。
(3)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是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斗志。
(二)中学生课堂德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他们树立正确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个人修养以及心理品质塑造的最佳时期。
二、中学生课堂德育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社会转型期种种矛盾复杂交错,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对道德认识,道德标准的评价也是参差交错,社会中的善恶、美丑、对错刺激着中学生的大脑,混淆了他们的视听,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问题层出不穷道德健康面临挑战。
(一)中学课堂德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对大多数的中学开始重视道德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支持德育的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当前德育工作面临瓶颈,一些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处理起来也较为棘手。那课堂德育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总结归纳有以下几点:
(1)学校重视力度不足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大多数学校为了提升知名度,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无形中弱化了道德教育的力度。
(2)德育内容单一
我国中学的德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死扣书本,缺乏多样性。德育教材拘泥陈规,忽视了初中生思想周期短,变化速度快的特点。
(3)德育主体性不足
在课堂德育活动中,学生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对象,他们的知识、情感、智能、意志、信念、行为习惯等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有效完成。但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德育过程颠倒主次,不仅起主导作用,还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成为消极、被动、机械地承受教影响的绝对客体。
(二)原因分析
近年来课堂德育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通过对以下这些内容进行探索研究,以更好的完成现阶段的德育工作,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1)学生自身原因
课堂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学生是接受德育的主体,教师只是传播的媒介,如果学生对学校德育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没有把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就无法真正完成德育工作。
(2)教师的原因
教师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是德育的施行者,也是德育工作的权威人,他们自身的道德认识,道德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决定着他们的德育能力和实施效果。
三、中学生课堂德育改进路径的思考
中学生是课堂德育的主体,德育过程要积极适应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摒弃传统的课堂德育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自我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
(一)立足中学生道德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智力发育随着学习在不断的增长,可是心理发育却呈现相对迟缓的状态,一快一慢两极分化。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二)优化课堂德育形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课堂德育体制化,“说教—强制式”成为课堂德育的主要模式。教师被赋予绝对的权威,主导着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1)由灌输领悟转向交流沟通
当前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技能为主,教师主导全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思考空间。灌输领悟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学生的活动范围,不让其背离中心内容,但在控制的同时,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及时有效的采纳学生的正确意见,相互沟通交流。
(2)主题班会模式
在主題班会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通过培养道德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自主判断和选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四.结语
中学德育工作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双管齐抓,共同努力。同样,课堂德育需要我们去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将德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教师在传道授业时不仅紧抓理论,教学生学会考试,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准则,会做人,做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做有益于自身,有益于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学教育学原理][M],邵广侠 徐贵权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28)(书籍)
[2]教师手册[S],教育学,德育.1986;(12).(书籍)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M],肖勇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25)(书籍)
[4][中学德育大纲][S](条例)
[5][德育忧思][M},陈会昌著,华文出版社,(17)(书籍)
[6][道德教育过程模式论][M],黄松鹤著,华龄出版社,(54)(书籍)
[7][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57)(书籍)
作者简介
鲁青青(1995—),汉族,女,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