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驻村扶贫干部的工作力度是关键。在吴起县,扶贫干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脱贫致富,留下一段段饮誉乡里的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春末夏初,记者走进吴起县白豹镇的王砭村、韩台村,吴起街道的南沟村、铁边城镇的油寺村、北梁村,深深感受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们的精神头儿。为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吴起县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1个县级指挥部和9个县级领导挂帅的镇(街道)指挥部,整合四支队伍形成91个村级指挥部,并实行县级和部门领导包抓镇(街道)、29名县级领导包抓33个贫困村,夯实了1260名科级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确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
第一书记的扶贫“锦囊”
用脚丈量过村里每一处沟沟坎坎,山上坡下;只要说出贫困户的名字,就能快速准确找到村民家里,没有客套,接过一杯水一饮而尽。白豹镇王砭村第一书记刘琦,在两年多时间里练就的本事,如今已经是许多驻村扶贫干部的基本技能。
两年前,刘琦被人们称为“蜜蜂书记”,如今他又多了一个称号:“牡丹书记”。取得贫困戶的信任,并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发展产业,刘琦说他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吴起县制定了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按照每个驻村工作队不少于3人的要求,为全县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配备一支驻村工作队,工作队队长原则上由第一书记兼任,确定后两年内除特殊原因外不再调整。
帮扶干部不但要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还要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王砭村位于白豹镇东南部,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409户,1960人。和陕北多数村镇一样,地域广阔,森林覆盖面积大,属典型的山地村。恶劣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封闭式生产方式,使这个村子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村民大多以种植玉米为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产业。
谁也没想到,2017年8月,基础薄弱的王砭村在全镇第一个注册成立了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白豹镇第一个“抱团取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合作社共吸纳会员149户、603人,其中贫困户21户、78人,经营中蜂养殖、油用牡丹种植、农业机械出租等。
这个合作社就是刘琦和村民们考察摸索后结合本村实际建立起来的。如今,这个合作社不仅引领王砭村的产业发展,还是村民生产的信息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更是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所在。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刘琦认准的硬道理,就是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他认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返贫是早晚的事儿。而作为来自县电教站的干部,刘琦在村民眼中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不但要把各项扶贫政策及时传达给贫困户,还要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带来外面的信息,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发展产业的技术。
发展中蜂养殖是工作队的一个尝试。中蜂养殖最大的好处,就是需要的劳动力少,技术好掌握,适合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在房前屋后养殖。刘琦和驻村的县工商联干部以及村干部一起努力,在白豹镇的支持下,从黄龙县购置中蜂229箱。合作社负责农户的技术培训,养殖用具的购买,以及收购农户剩余的蜂蜜,再统一销售;合作社提成销售额的3%,用于购买工具和奖励养殖户。这样既保障了合作社的运营,也保证了农户蜂蜜的销售和养殖户的利益。2017年,蜜蜂产业为王砭村贫困户平均增收500元。
为了让村民掌握养殖技术,刘琦和技术人员挨家挨户查看讲解,因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蜜蜂书记”。
通过中蜂养殖,帮扶干部和村民拉近了距离,有了良好的开端,工作队广泛了解贫困户的发展意愿,一致决定还是要引进能长效发展的产业。最终,工作队通过县工商联,捕捉到油用牡丹种植信息。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根可入药、籽可榨油、花可制茶,有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的特点,其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性,极其适合陕北自然条件。在兰州、榆林定边等地,已有推广种植的先例。
扶贫干部们找到了曾在延川县关庒乡插队的老知青、北京惠农油用牡丹公司董事长丁爱迪。惠农公司先派人到王砭村进行调研,发现王砭村非常适合种植油用牡丹。2017年秋天,惠农公司与王砭村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开展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
为了保证收益,村里先和惠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然后再分别与种植户签协议。扶贫工作队已动员112户群众把闲置的600亩耕地入股王砭村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把留转回来的土地再分给农户,并和农户签订了油用牡丹种植合同,合同有效期十五年;公司和合作社签订了《牡丹籽收购合同》,保护回收价格。不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最低保护收购价不低于10元/市斤,三年后提取1%利润给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收益。但是,新的难题又摆在扶贫工作队的面前。
发挥示范户的带头作用
油用牡丹种植到第三年才进入收获期,第四年为收益期。也就是说,前三年,种植户和种植基地都处于“只投入无产出”的状态。这种情况,让不少村民对油用牡丹种植打了退堂鼓。
刘琦介绍说,虽然苗子是由惠农公司先提供给大家,等到收籽的时候再扣除,但因为这是新生事物,生产周期长,好不好成活也无法断定,一些村民便犹豫不决,不敢冒然投入。于是,刘琦和村干部们商量,让村干部带头种植。去年秋天,村支部书记李占伍和村主任王耀正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上了油用牡丹。到今年春天,村民们发现牡丹苗成活率非常高,于是,往村委会打电话要苗子的多了起来,有人甚至决定种植30亩。
王耀正告诉记者,村民种植牡丹的积极性,正是来自这种示范作用。过去虽然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但效果很差,有了示范,村民也有了主动性。目前,全村已种植600亩油用牡丹,惠农公司先期也已投入了55万元的苗子钱。 为了让村民们种好油用牡丹,县上还请来了来自安徽亳州的油用牡丹种植专家,对农户进行田间种植技术现场培训,讲解各种技术难题。参加培训的农户纷纷表示,参加培训不仅学了一门技术,还提升了对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信心。
油用牡丹在王砭村安家落户了。按照培训专家介绍,每亩牡丹油籽的产量在400公斤,管护得当甚至能达到800公斤,按每市斤10元价格,收益非常可观。但具体到王砭村,产量能达到多少,还是未知数。刘琦说,他和村民能做的就是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施肥、浇水,做好管理,希望这些土地给大家带来好收成。
在种植油用牡丹的过程中,王砭村的干部们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听说观赏牡丹每株价格都在50元以上,就想着等油用牡丹产业成熟,再利用嫁接技术,种植观赏牡丹。
除了发展油用牡丹,王砭村从2015年秋季起,也开始种植山地苹果,当年栽种500亩,现已发展到800亩。在刘琦的记忆里,当时动员村民零起步种苹果,也是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合作社为了帮助农民种树,筹集资金买了一台拖拉机给农民打树坑,苗木、肥料都统一供给,这才将农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除了拖拉机,合作社还购买了旋耕机、开沟机等机械设备。设备平时免费用于油用牡丹种植和贫困户的生产,其余时间再承包给农户赚取租金,获取的收入用于社员分红、贫困户救助,通过盘活资源,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为了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村上还鼓励他们户户搞养殖,少的两三头猪,多的七八头,保证当年有收益。据了解,王砭村养殖大户还建立了50头牛的养殖场,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养牛产业。
今年,刘琦在王砭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满三年了。按照程序,他将离开王砭村。但是,刘琦对王砭村村民的牵挂肯定会持续很长时间。与村民1000多个日日夜夜相处下来,让他的目光很难从这里移开。他在心里默默盼望着村里的各种产业能够落地开花,村民都能成为种植能手,贫困户们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
调动贫困农户内生动力
“吴起县在扶贫过程中,着重扶志、扶技、扶德,通过短期产业脱贫加长期产业增收的方式,在贫困户中不断发展壮大养殖、大棚、林果产业,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吴起县县长李炜说。
相比物质上的贫困,近几年来极少数贫困户出现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小康”的消极状态,干活怕累嫌脏,发展产业全靠外援,学技术不上心。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既要扶贫,也要扶志,这也成为当下脱贫攻坚需要攻破的另一道难题。
吴起县在脱贫攻坚中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陆续下发《互比互看互学、明理感恩自强》等主题教育活动文件,通过新颖的活动载体,展现贫困群众阳光自强的一面。县上要求扶贫干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要求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帮助群众谋思路、找门路、挖穷根,让贫困群众看到出路、看到希望;要求强化党员干部示范效应,发挥勤劳致富能手的榜样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见贤思齐、迸发热情;要求加强价值观引导,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弘扬劳动光荣、奋斗光荣的时代新风,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鼓足干劲。
在扶贫实践中,吴起县的扶贫干部还发现,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也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扶贫扶志的有效方法。
在铁边城镇油寺村,除了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村上还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教育场所,让农民常有所学,学有所乐,自觉抵触不良消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据介绍,油寺村遵循喜慶、文明、节俭的原则,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集中整治“三俗”不正之风,形成“有人管事、有人问事”的“传帮带”机制。村民文建山说,过去村民办红白喜事,因为好面子,攀比风气重,所以铺张浪费,有人因此致贫。现在村里出台统一规定,大家都按这个标准来,有钱没钱都一样,大家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瞧不起。
白豹镇开展贫困群众“互比互看互学”活动,及时选树脱贫攻坚中的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妇、守信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使贫困群众树立“安贫可耻、勤劳光荣”的思想意识,示范带动见到实效。镇上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微信等平台,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所“道德讲堂”,让贫困群众始终感受到友爱和关怀的氛围。
为了激发贫困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动力,吴起县自2017年11月起,在全省率先开启了“互联网+”的社会扶贫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爱心小超市”工程。每建立一个爱心小超市,县财政补助5万元建设资金,每年划拨1.2万元作为运行工作经费。通过这种方式,使贫困户在有限的财政条件下优先享用财政蛋糕,摒弃“等、靠、要”思想,用双手获得幸福。
白豹镇在白豹村设立的全县第一家爱心小超市,可以辐射到郭克朗村、李桥村、王沟门村、老庄沟村5个村子。目前,吴起县已在全县52个贫困村都建起“爱心超市”,还在另外4个非贫困村建立了4家“爱心超市”。
“爱心超市”还推出了“爱心超市积分卡”活动,积分卡由基础积分和日常积分两部分构成,基础积分为8分,村民们依照自己的日常表现,每月由镇、村两级根据自主创业、年度脱贫、宣传扶贫政策、获得荣誉、整洁环境、化解邻里矛盾等表现联合评定日常积分。积分卡上的积分可以折现在“爱心超市”购买商品。
突破的喜悦
白治军家曾经是贫困户,后来依靠内生动力搞养殖,接着发展农家乐,现在已经是脱贫巩固户。
由于妻子和女儿患病,家里劳动力少,2015年,白治军家被白豹镇韩台村确定为村里的贫困户。白治军和妻子张海燕以前在县上开过玩具店,也做过铝合金加工厂,但生意都赔了,生活跌入谷底。
这时,白治军看到镇上有人卖活鸡,生意不错,就想着利用自家旁边的山地养土鸡。2015年,由村上免费提供鸡苗和鸡舍,白治军夫妻俩发展起了养鸡业,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这个养鸡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多只。去年,利用吴起县产业扶贫资金,白治军又建起了蔬菜大棚。 白治军家位于公路旁,有了土鸡和土鸡蛋,加上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夫妻俩又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农家乐。白治军的妻子张海燕是甘肃酒泉人,她将酒泉地方菜与陕北风味相融合,推出了不少特色菜品,农家乐很快就在当地有了名气,每天都有预订的客人。
农家乐生意红火后,白志军还新修了三孔窑洞。今年是白治军家散养土鸡第四个年头,鸡和鸡蛋的销路都很好,公鸡每只130元,母鸡每只100元。鸡场每天可以产200多颗土鸡蛋,每个鸡蛋卖1.5元,已远销延安、西安、甘肃等地。他们农家乐的主打菜也是以鸡肉为主,一份鸡168元,还开发了新菜鸡肉剁荞面、鸡肉摊馍馍等等。
虽然白治军在路边立了一块散养鸡场的广告牌,但过往车辆稍不注意就会错过。张海燕表示,自己身体不好,公公婆婆都帮着忙前忙后。现在养鸡3000多只,已经是最大限度了,再多一家人就忙不过来了,所以他们不准备再扩大规模。农家乐也是靠口碑宣传,他们也没想专门在宣传上下功夫。
作为脱贫巩固户,白治军家的人均收入已由纳入精准扶贫户时的1900元,提高到2017年末的17013.8元。白治军表示,自己发展产业,政府帮了很多忙,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靠自己努力干,才能过好日子。他也希望能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对愿意养鸡的村民,低价提供鸡仔,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新发展100只养鸡场3户,2000只养鹅场1户、50头肉牛养殖场1处、25头以上半封闭式生猪养殖场1处。
对于白治军不想再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扶贫干部也表示很遗憾,毕竟他的养殖经验已经很丰富,产品销路也不愁。但是,扶贫干部还是把尊重贫困户意愿放在第一位,鼓励他们踏踏实实地根据自身状况发展产业。
曹居清也是油寺村村民,而且也跟白治军一样,是脱贫巩固户。他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差别:“以前种一点地回来没事干,就这家进那家出;现在也就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年冬天(忙得)就没停过,短期我就靠大棚,长期我就靠果园。”
吴起县在扶贫、扶智、扶志中,政策保障先行,跟踪落实到位,检查处罚跟进,整个行动一气呵成,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扶贫干部开展各项活动。县老区扶贫开发局一位干部表示:“通过一系列扶志活动,今年贫困户积极性非常高,政府有政策有资金,帮扶干部有干劲,贫困户也有了积极性。现在去村上看,一片繁忙的景象。”
“只要能真正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交朋友,为群众提供帮助,群众是非常乐意交朋友的。精准扶贫工作不单纯是扶贫济困,而是标本兼治全方位的扶贫。”这是吴起县扶贫干部冯正在自己的“帮扶笔记”中写下的体会。冯正认为,“在帮扶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注重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帮扶规划和各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帮助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冯正的体会代表了所有基層扶贫干部的心声。
(本文部分图片由中共吴起县委宣传部提供,特此致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春末夏初,记者走进吴起县白豹镇的王砭村、韩台村,吴起街道的南沟村、铁边城镇的油寺村、北梁村,深深感受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们的精神头儿。为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吴起县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设立了1个县级指挥部和9个县级领导挂帅的镇(街道)指挥部,整合四支队伍形成91个村级指挥部,并实行县级和部门领导包抓镇(街道)、29名县级领导包抓33个贫困村,夯实了1260名科级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确定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
第一书记的扶贫“锦囊”
用脚丈量过村里每一处沟沟坎坎,山上坡下;只要说出贫困户的名字,就能快速准确找到村民家里,没有客套,接过一杯水一饮而尽。白豹镇王砭村第一书记刘琦,在两年多时间里练就的本事,如今已经是许多驻村扶贫干部的基本技能。
两年前,刘琦被人们称为“蜜蜂书记”,如今他又多了一个称号:“牡丹书记”。取得贫困戶的信任,并把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发展产业,刘琦说他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在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上下功夫。
吴起县制定了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按照每个驻村工作队不少于3人的要求,为全县5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每村配备一支驻村工作队,工作队队长原则上由第一书记兼任,确定后两年内除特殊原因外不再调整。
帮扶干部不但要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还要帮助群众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王砭村位于白豹镇东南部,全村辖15个村民小组,409户,1960人。和陕北多数村镇一样,地域广阔,森林覆盖面积大,属典型的山地村。恶劣的地理环境,再加上封闭式生产方式,使这个村子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村民大多以种植玉米为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产业。
谁也没想到,2017年8月,基础薄弱的王砭村在全镇第一个注册成立了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白豹镇第一个“抱团取暖”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目前,合作社共吸纳会员149户、603人,其中贫困户21户、78人,经营中蜂养殖、油用牡丹种植、农业机械出租等。
这个合作社就是刘琦和村民们考察摸索后结合本村实际建立起来的。如今,这个合作社不仅引领王砭村的产业发展,还是村民生产的信息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更是贫困户脱贫的信心所在。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刘琦认准的硬道理,就是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他认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返贫是早晚的事儿。而作为来自县电教站的干部,刘琦在村民眼中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不但要把各项扶贫政策及时传达给贫困户,还要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带来外面的信息,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发展产业的技术。
发展中蜂养殖是工作队的一个尝试。中蜂养殖最大的好处,就是需要的劳动力少,技术好掌握,适合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在房前屋后养殖。刘琦和驻村的县工商联干部以及村干部一起努力,在白豹镇的支持下,从黄龙县购置中蜂229箱。合作社负责农户的技术培训,养殖用具的购买,以及收购农户剩余的蜂蜜,再统一销售;合作社提成销售额的3%,用于购买工具和奖励养殖户。这样既保障了合作社的运营,也保证了农户蜂蜜的销售和养殖户的利益。2017年,蜜蜂产业为王砭村贫困户平均增收500元。
为了让村民掌握养殖技术,刘琦和技术人员挨家挨户查看讲解,因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蜜蜂书记”。
通过中蜂养殖,帮扶干部和村民拉近了距离,有了良好的开端,工作队广泛了解贫困户的发展意愿,一致决定还是要引进能长效发展的产业。最终,工作队通过县工商联,捕捉到油用牡丹种植信息。
油用牡丹是一种新兴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根可入药、籽可榨油、花可制茶,有高产出、高含油率、高品质、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的特点,其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性,极其适合陕北自然条件。在兰州、榆林定边等地,已有推广种植的先例。
扶贫干部们找到了曾在延川县关庒乡插队的老知青、北京惠农油用牡丹公司董事长丁爱迪。惠农公司先派人到王砭村进行调研,发现王砭村非常适合种植油用牡丹。2017年秋天,惠农公司与王砭村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开展合作,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
为了保证收益,村里先和惠农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然后再分别与种植户签协议。扶贫工作队已动员112户群众把闲置的600亩耕地入股王砭村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把留转回来的土地再分给农户,并和农户签订了油用牡丹种植合同,合同有效期十五年;公司和合作社签订了《牡丹籽收购合同》,保护回收价格。不论市场价格如何波动,最低保护收购价不低于10元/市斤,三年后提取1%利润给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收益。但是,新的难题又摆在扶贫工作队的面前。
发挥示范户的带头作用
油用牡丹种植到第三年才进入收获期,第四年为收益期。也就是说,前三年,种植户和种植基地都处于“只投入无产出”的状态。这种情况,让不少村民对油用牡丹种植打了退堂鼓。
刘琦介绍说,虽然苗子是由惠农公司先提供给大家,等到收籽的时候再扣除,但因为这是新生事物,生产周期长,好不好成活也无法断定,一些村民便犹豫不决,不敢冒然投入。于是,刘琦和村干部们商量,让村干部带头种植。去年秋天,村支部书记李占伍和村主任王耀正率先在自家地里种上了油用牡丹。到今年春天,村民们发现牡丹苗成活率非常高,于是,往村委会打电话要苗子的多了起来,有人甚至决定种植30亩。
王耀正告诉记者,村民种植牡丹的积极性,正是来自这种示范作用。过去虽然挨家挨户宣传动员,但效果很差,有了示范,村民也有了主动性。目前,全村已种植600亩油用牡丹,惠农公司先期也已投入了55万元的苗子钱。 为了让村民们种好油用牡丹,县上还请来了来自安徽亳州的油用牡丹种植专家,对农户进行田间种植技术现场培训,讲解各种技术难题。参加培训的农户纷纷表示,参加培训不仅学了一门技术,还提升了对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信心。
油用牡丹在王砭村安家落户了。按照培训专家介绍,每亩牡丹油籽的产量在400公斤,管护得当甚至能达到800公斤,按每市斤10元价格,收益非常可观。但具体到王砭村,产量能达到多少,还是未知数。刘琦说,他和村民能做的就是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施肥、浇水,做好管理,希望这些土地给大家带来好收成。
在种植油用牡丹的过程中,王砭村的干部们还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们听说观赏牡丹每株价格都在50元以上,就想着等油用牡丹产业成熟,再利用嫁接技术,种植观赏牡丹。
除了发展油用牡丹,王砭村从2015年秋季起,也开始种植山地苹果,当年栽种500亩,现已发展到800亩。在刘琦的记忆里,当时动员村民零起步种苹果,也是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合作社为了帮助农民种树,筹集资金买了一台拖拉机给农民打树坑,苗木、肥料都统一供给,这才将农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除了拖拉机,合作社还购买了旋耕机、开沟机等机械设备。设备平时免费用于油用牡丹种植和贫困户的生产,其余时间再承包给农户赚取租金,获取的收入用于社员分红、贫困户救助,通过盘活资源,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
为了改善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村上还鼓励他们户户搞养殖,少的两三头猪,多的七八头,保证当年有收益。据了解,王砭村养殖大户还建立了50头牛的养殖场,带动贫困户一起发展养牛产业。
今年,刘琦在王砭村担任第一书记就满三年了。按照程序,他将离开王砭村。但是,刘琦对王砭村村民的牵挂肯定会持续很长时间。与村民1000多个日日夜夜相处下来,让他的目光很难从这里移开。他在心里默默盼望着村里的各种产业能够落地开花,村民都能成为种植能手,贫困户们尽快脱贫过上好日子。
调动贫困农户内生动力
“吴起县在扶贫过程中,着重扶志、扶技、扶德,通过短期产业脱贫加长期产业增收的方式,在贫困户中不断发展壮大养殖、大棚、林果产业,确保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吴起县县长李炜说。
相比物质上的贫困,近几年来极少数贫困户出现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小康”的消极状态,干活怕累嫌脏,发展产业全靠外援,学技术不上心。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既要扶贫,也要扶志,这也成为当下脱贫攻坚需要攻破的另一道难题。
吴起县在脱贫攻坚中把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陆续下发《互比互看互学、明理感恩自强》等主题教育活动文件,通过新颖的活动载体,展现贫困群众阳光自强的一面。县上要求扶贫干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参与中增强能力、树立信心;要求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积极帮助群众谋思路、找门路、挖穷根,让贫困群众看到出路、看到希望;要求强化党员干部示范效应,发挥勤劳致富能手的榜样带动作用,让贫困群众见贤思齐、迸发热情;要求加强价值观引导,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弘扬劳动光荣、奋斗光荣的时代新风,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鼓足干劲。
在扶贫实践中,吴起县的扶贫干部还发现,发挥乡村自治的作用,也是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扶贫扶志的有效方法。
在铁边城镇油寺村,除了绿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村上还结合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教育场所,让农民常有所学,学有所乐,自觉抵触不良消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据介绍,油寺村遵循喜慶、文明、节俭的原则,成立了红白喜事理事会,集中整治“三俗”不正之风,形成“有人管事、有人问事”的“传帮带”机制。村民文建山说,过去村民办红白喜事,因为好面子,攀比风气重,所以铺张浪费,有人因此致贫。现在村里出台统一规定,大家都按这个标准来,有钱没钱都一样,大家再也不用担心被别人瞧不起。
白豹镇开展贫困群众“互比互看互学”活动,及时选树脱贫攻坚中的致富能手、好婆婆、好媳妇、守信家庭、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使贫困群众树立“安贫可耻、勤劳光荣”的思想意识,示范带动见到实效。镇上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微信等平台,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一所“道德讲堂”,让贫困群众始终感受到友爱和关怀的氛围。
为了激发贫困户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动力,吴起县自2017年11月起,在全省率先开启了“互联网+”的社会扶贫模式,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建设“爱心小超市”工程。每建立一个爱心小超市,县财政补助5万元建设资金,每年划拨1.2万元作为运行工作经费。通过这种方式,使贫困户在有限的财政条件下优先享用财政蛋糕,摒弃“等、靠、要”思想,用双手获得幸福。
白豹镇在白豹村设立的全县第一家爱心小超市,可以辐射到郭克朗村、李桥村、王沟门村、老庄沟村5个村子。目前,吴起县已在全县52个贫困村都建起“爱心超市”,还在另外4个非贫困村建立了4家“爱心超市”。
“爱心超市”还推出了“爱心超市积分卡”活动,积分卡由基础积分和日常积分两部分构成,基础积分为8分,村民们依照自己的日常表现,每月由镇、村两级根据自主创业、年度脱贫、宣传扶贫政策、获得荣誉、整洁环境、化解邻里矛盾等表现联合评定日常积分。积分卡上的积分可以折现在“爱心超市”购买商品。
突破的喜悦
白治军家曾经是贫困户,后来依靠内生动力搞养殖,接着发展农家乐,现在已经是脱贫巩固户。
由于妻子和女儿患病,家里劳动力少,2015年,白治军家被白豹镇韩台村确定为村里的贫困户。白治军和妻子张海燕以前在县上开过玩具店,也做过铝合金加工厂,但生意都赔了,生活跌入谷底。
这时,白治军看到镇上有人卖活鸡,生意不错,就想着利用自家旁边的山地养土鸡。2015年,由村上免费提供鸡苗和鸡舍,白治军夫妻俩发展起了养鸡业,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目前这个养鸡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多只。去年,利用吴起县产业扶贫资金,白治军又建起了蔬菜大棚。 白治军家位于公路旁,有了土鸡和土鸡蛋,加上自己种植的绿色无公害大棚蔬菜,夫妻俩又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农家乐。白治军的妻子张海燕是甘肃酒泉人,她将酒泉地方菜与陕北风味相融合,推出了不少特色菜品,农家乐很快就在当地有了名气,每天都有预订的客人。
农家乐生意红火后,白志军还新修了三孔窑洞。今年是白治军家散养土鸡第四个年头,鸡和鸡蛋的销路都很好,公鸡每只130元,母鸡每只100元。鸡场每天可以产200多颗土鸡蛋,每个鸡蛋卖1.5元,已远销延安、西安、甘肃等地。他们农家乐的主打菜也是以鸡肉为主,一份鸡168元,还开发了新菜鸡肉剁荞面、鸡肉摊馍馍等等。
虽然白治军在路边立了一块散养鸡场的广告牌,但过往车辆稍不注意就会错过。张海燕表示,自己身体不好,公公婆婆都帮着忙前忙后。现在养鸡3000多只,已经是最大限度了,再多一家人就忙不过来了,所以他们不准备再扩大规模。农家乐也是靠口碑宣传,他们也没想专门在宣传上下功夫。
作为脱贫巩固户,白治军家的人均收入已由纳入精准扶贫户时的1900元,提高到2017年末的17013.8元。白治军表示,自己发展产业,政府帮了很多忙,在这个基础上,还要靠自己努力干,才能过好日子。他也希望能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对愿意养鸡的村民,低价提供鸡仔,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新发展100只养鸡场3户,2000只养鹅场1户、50头肉牛养殖场1处、25头以上半封闭式生猪养殖场1处。
对于白治军不想再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扶贫干部也表示很遗憾,毕竟他的养殖经验已经很丰富,产品销路也不愁。但是,扶贫干部还是把尊重贫困户意愿放在第一位,鼓励他们踏踏实实地根据自身状况发展产业。
曹居清也是油寺村村民,而且也跟白治军一样,是脱贫巩固户。他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差别:“以前种一点地回来没事干,就这家进那家出;现在也就没有那个闲工夫,去年冬天(忙得)就没停过,短期我就靠大棚,长期我就靠果园。”
吴起县在扶贫、扶智、扶志中,政策保障先行,跟踪落实到位,检查处罚跟进,整个行动一气呵成,调动了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扶贫干部开展各项活动。县老区扶贫开发局一位干部表示:“通过一系列扶志活动,今年贫困户积极性非常高,政府有政策有资金,帮扶干部有干劲,贫困户也有了积极性。现在去村上看,一片繁忙的景象。”
“只要能真正走进群众中去,和群众交朋友,为群众提供帮助,群众是非常乐意交朋友的。精准扶贫工作不单纯是扶贫济困,而是标本兼治全方位的扶贫。”这是吴起县扶贫干部冯正在自己的“帮扶笔记”中写下的体会。冯正认为,“在帮扶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注重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把帮扶规划和各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帮助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冯正的体会代表了所有基層扶贫干部的心声。
(本文部分图片由中共吴起县委宣传部提供,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