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中考历史题往往把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社会热点密切结合,除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外,重点要求学生具备初步阅读、理解、归纳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对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就对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才能真正让初中的历史课堂高效,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学好学,自我提升学习能力与解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有益于解决这一问题。
自主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本形式。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自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对自己判断为已经学懂的内容可以进行整理、归纳,将不太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通过教师的讲述或小组讨论求得答案。或者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独创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大作用,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挖掘大纲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存疑。激疑的先导是设疑。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分析教材结构,研究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促使问题的解答。为了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设疑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设疑的思维过程,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讨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讨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刚刚学会质疑的阶段,教师不要对学生提出的、教师认为是“弱智”的问题进行打击,要耐心地讲解,细心地引导,让学生慢慢学会提出高层次的问题,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效果。
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核心。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边讨论边记录,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使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调动了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在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交流的要点,要用投影仪进行显示,交流的过程要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通过交流仍未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一步一步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侧重展示思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既要挖掘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还必须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有层次的、有梯度的系列问题,这对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是极为有利的。教师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需要时教师再加以点拨。
在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二是要创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课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由于现在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如果知识积累不足,则完全可能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从而丧失威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责任编辑 庞丹丹)
自主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基本形式。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自学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对自己判断为已经学懂的内容可以进行整理、归纳,将不太理解的内容记录下来,通过教师的讲述或小组讨论求得答案。或者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分析问题,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活跃性、独创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大作用,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
课堂讨论,就是教师或学生提出有商榷性或探讨性的问题,然后由教师组织全班或分组进行充分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课堂讨论方式的运用,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挖掘大纲的内涵和教材的隐性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由教师精心设疑或引导学生质疑,用讨论的方法释疑,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课堂讨论的前提是激疑,使学生对历史现象存疑。激疑的先导是设疑。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教材,分析教材结构,研究课本中重要的历史结论,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不宜把问题编得十分琐碎,而要尽可能设计得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创造力促使问题的解答。为了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设疑的方法和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设疑的思维过程,从而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讨论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多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讨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在学生刚刚学会质疑的阶段,教师不要对学生提出的、教师认为是“弱智”的问题进行打击,要耐心地讲解,细心地引导,让学生慢慢学会提出高层次的问题,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效果。
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核心。比较有效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分组讨论。问题提出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针对所讨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边讨论边记录,以备在全班交流时阐述。分组讨论的进行,可促使学生个体与个体的交往,使没有任何一个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调动了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同时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互相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随时引导小组代表重点交流在讨论中存在的疑惑点。在各组代表阐述完毕后,小组其他成员可补充。交流的要点,要用投影仪进行显示,交流的过程要能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通过交流仍未解决的问题,加以重点启发,一步一步把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侧重展示思维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既要挖掘教材的内在智力因素,还必须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要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有层次的、有梯度的系列问题,这对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是极为有利的。教师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需要时教师再加以点拨。
在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思维空间方面,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二是要创设民主的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的基本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并逐步树立尊重他人,完善自己的合作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是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学生自主学习,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课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捕捉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及时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灵感。由于现在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如果知识积累不足,则完全可能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倒,从而丧失威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