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词多义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语言经济”与“省力原则”的指导下,一词多义现象越来越受欢迎。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hook”一词多义现象进行研究,从而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一词多义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单词意思,减轻死记硬背的负担,轻松学习,强化记忆。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hook”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guage economy”and “the principle of saving efforts”,polyse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olysemy of the word “hoo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 as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lysemy of the word,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educe the burden of memorizing words,learn easily and strengthen memory.
Key words:Polysemy;cognitive linguistics;”hook”
1.引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象征性的符号,每个符号都表达某个特定的含义,这样我们就需要无数的符号来编码我们的经验概念。符号是无限的,但我们人脑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旧的符号来表达的新的概念,于是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包括原义和引申义。[4]一词多义是基于任意的原始义,不断将具体的物体抽象化,形成概念,并结合不同的语境,形成对同一单词形式的不同理解。虽然是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理解,但这些不同的概念有着相似性,这也是一词多义与同音同形异义词的主要区别。前者同一单词不同词义有着内在联系,有着相似的结构,可以通过隐喻,转喻,范畴化,家族相似性,语义特征和意向图式等认知方式将不同的意义联系起来,所以在字典里,他们被放置在同一词条下。后者是不同的语义词有着相同的形式,与一词多义不同的是不同的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在字典里被放入不同的词条,比如hooker的俩个意思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在字典里被放入不同的词条。
2.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2.1原型范疇理论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就是范畴化的过程。人类离不开范畴化,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范畴概念。传统的范畴认为范畴具有明确边界,在同一范畴内其成员有共同的属性,即事物的范畴是确定的;另一方面,同一范畴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中心边缘之分。原型范畴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心理治疗师埃利诺·罗施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2]他的哲学根源是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所有相关的词的含义中,有一个中心词义,这是其他词的原型意义;有边缘义,是在原型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或辐射而形成的更大的词义范畴。[1]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理论的一种批判,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和必要条件建立 的“完形”概念;(2)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形成家族相似性;(3)语义范畴边界是模糊性的;(4) 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9]
2.2 隐喻与转喻
语言中的许多隐喻都反映了构成思想的概念隐喻。[4]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是概念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我们所使用的修辞方式,是将语言的意义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以相似性原则为基础,反映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关系。[7]我们的认识是无限的,但人脑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通过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锁新的相似的事物,从而扩大单个单词的承载量,扩大单词的内涵意义,减少人脑的负担。由于隐喻的存在,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经常用我们已有的概念描写新的事物,所以单词有了引申义,引申义又可以产生新的引申义,所以就出现的一词多义,可见隐喻对一词多义的产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语言更丰富,更具创造性。
在认知语言学里,转喻也不是我们传统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吉布斯将转喻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使我们能够使用某种事物的一个容易理解的方面来代表该事物的整体,或它的某些其他方面,或代表它所涉及的密切相关的某件事。[6]事物往往有很多属性,人通常更加关注最突出、最易理解记忆的凸显属性,最终实现用一个凸显属性代替这一事物。转喻有许多形式,比如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地名代表部门代称,用产品代表地名,比如china 是瓷器的意思;用材料代替物品等等。
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hook”一词多义现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正是如此,我们才能不断认识世界,才能找出事物间的共性。一词多义的各项词义也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不断衍生出与基本义相关的隐含义。下面以hook为例,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以及转喻这几方面对该单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
多义词hook在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Hanks 1986: 736)中的解释主要包括: (1) a piece of material, usually metal, curved or bent and used to suspend, catch, hold, or pull something. (2) short for fish-hook. (3) a trap or snare. (4) Chiefly U.S. something that attracts or is intended to be an attraction. (5) something resembling a hook in design or use. (6) A. a sharp bend or angle in a geological formation. B. a sharply curved spit of land. (7) Boxing. A short swinging blow delivered from the side with the elbow bent. (8) Cricket. A shot in which the ball is hit square on the leg side with the bat held horizontally. (9) Golf. A shot that causes the ball to go to the player’s left. (10) Surfing. The top of a breaking wave, etc. 释义(1)为hook的本意,释为一块材料,通常是曲线型或极具弯曲的金属装置,用来固定,抓,持有或者拉某物。释义(2)為鱼钩。释义(3)为圈套或陷阱。释义(4) 为吸引或意图成为吸引物的东西。 释义(5)为在设计或使用上类似于钩子的东西。释义(6)A.为在地质构造中的一个急弯或急角.B 一片尖状或狭长的陆地。(7)拳击,钩拳,从侧面弯着肘部挥出一击。(8)板球,横击一种击球方式,将球按直角方向打在腿的一侧,球棒水平握着。(9)高尔夫球,曲线击球,使球飞向球员左边的射门。 (10)冲浪,浪尖,破浪等的顶部。
3.1 用原型范畴理论解析“hook”一词多义现象
Hook这一单词作为名词在科林字典里总共有十个意思,这十个意思都与其本意相关,由本义衍生而来。也就是说这十个意思都与本义弯曲的金属相关,不同意义之间都有着共性,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里边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比如(5)直接由(1)发展而来。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通常认为在一个语义范畴里边有一个中心词,处于中心的词义是原型,是此范畴最具典型的代表,在hook词义里边,第一个意思即曲线型金属就是原型,是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这些词义通过转喻隐喻等认知方式不断的扩大,随着词义范畴的不断扩大,外延的词汇与中心词的相关性越低,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认知努力才可实现,所以,词义越是扩张,模糊性就越高,词义是可以随着我们的认知水平一直扩展的。比如(7)(8)(9)这三个意思就属于边缘词汇,我们需要付出很大的认知努力去将这些意思与hook的本意相连,且这些边缘意思也不常出现,也不被我们所重视。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释义(1)是原型,释义(5)与原型联系最紧密,释义(2)(3)(4)(6)是与原型联系较为紧密的隐身义,最后三个与原型联系最不紧密,属于边缘意义。
3.2 用隐喻和转喻解析“hook”一词多义现象
在一词多义现象中,同一个单词的不同义项是通过隐喻相联系的。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将语言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比如我们会将hook的弯曲金属形状与鱼钩的形状相连,他们有着相同的形状,我们在头脑中将俩着建立联系就形成了释义(2)。当我们看到一块尖状狭长的地形时,我们脑子里会联想到钩子的形状,通过我们的联想从而与hook的基本义建立联系。又因为鱼钩是利用鱼饵来捕捉鱼的,可以看作是鱼的诱惑力,我们也自然会将鱼钩与有诱惑力的东西相连,并且鱼钩可以说是给鱼下的一个圈套,我们也可以将陷阱与鱼钩相联系,最后三个意思都与发球的姿势有关,其发球的姿势与钩子的形状相似,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由此可见,隐喻在一词多义先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已知的概念源源不断的创造新词,可以减轻我们学习枯燥单词的负担,使学习单词更有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在不同情景选取不同词义,灵活应用单词的能力。
概念转喻本质上是指通过事物间的关联性建立一种替代关系,即在同一领域内用某一实体去指代另一实体,[3]是以邻近性为原则。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链锁状,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这主要是通过转喻的认知思维来实现的。隐喻性的延伸是用辐射范畴来描述的。辐射范畴的结构就像一个容器,它的次范畴就是容器中的各个小容器,每一个范畴又可形成一个中心范畴,其周围又有它的次范畴。这样一来,词义就光芒四射般地扩散开来。[8]虽然说转喻在词汇扩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转喻范围延申太小,一般一词多义现象中,隐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习惯去联想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建立联系,而非事物微观的邻近性的特征。
4.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转喻和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原型范畴角度来看,一词多义现象是有原型的,有中心和边缘义之分;从隐喻的角度来看,同个单词的各个意思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不同意思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础,通过在不同意思之间建立联系,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死记硬背的负担;从转喻的角度来看,主要通过事物的凸显特征来指代这个事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决学生学习单词的各种烦恼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从认知角度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应用,缓解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痛苦,最大潜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经过联想,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增加学生在不同语境检索不同意义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Chen Ling.(2021).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on Polysemy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Polysemy-teaching in English Cou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1),. doi:.
[2]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3]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Woodin Greg,Winter Bodo & Padilla Lace.(2021).Conceptual metaphor and graphical convention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ne graph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doi:10.1109/TVCG.2021.3088343.
[5]Xiao Yuan.(2021).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Polysemy Ho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1),. doi:.
[6]GIBBS R.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 9 4 .
[7]汪于祺,马亚楠.基于编辑视角的一词多义认知分析[J].传媒论坛,2020,3(05):94-95. 基于编辑嗜角的一词多义分析
[8]任希.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形容词“heavy”的一词多义现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01):52-53.
[9]张凯莉.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形容词“浅”的多义解读[J].名家名作,2020(09):100-101.
作者简介:(1)彭元峰,1965年10月,男,民族,汉,辽宁省大连市人,单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焦茹梦,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东北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一词多义,认知语言学,”hook”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Under the guidance of “language economy”and “the principle of saving efforts”,polysem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olysemy of the word “hoo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 as to help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polysemy of the word,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reduce the burden of memorizing words,learn easily and strengthen memory.
Key words:Polysemy;cognitive linguistics;”hook”
1.引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象征性的符号,每个符号都表达某个特定的含义,这样我们就需要无数的符号来编码我们的经验概念。符号是无限的,但我们人脑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旧的符号来表达的新的概念,于是就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是指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包括原义和引申义。[4]一词多义是基于任意的原始义,不断将具体的物体抽象化,形成概念,并结合不同的语境,形成对同一单词形式的不同理解。虽然是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理解,但这些不同的概念有着相似性,这也是一词多义与同音同形异义词的主要区别。前者同一单词不同词义有着内在联系,有着相似的结构,可以通过隐喻,转喻,范畴化,家族相似性,语义特征和意向图式等认知方式将不同的意义联系起来,所以在字典里,他们被放置在同一词条下。后者是不同的语义词有着相同的形式,与一词多义不同的是不同的语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在字典里被放入不同的词条,比如hooker的俩个意思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所以在字典里被放入不同的词条。
2.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2.1原型范疇理论
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事物划分为不同的类别,这就是范畴化的过程。人类离不开范畴化,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范畴概念。传统的范畴认为范畴具有明确边界,在同一范畴内其成员有共同的属性,即事物的范畴是确定的;另一方面,同一范畴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中心边缘之分。原型范畴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心理治疗师埃利诺·罗施在《经济学》一书中提出的。[2]他的哲学根源是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所有相关的词的含义中,有一个中心词义,这是其他词的原型意义;有边缘义,是在原型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或辐射而形成的更大的词义范畴。[1]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理论的一种批判,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1)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和必要条件建立 的“完形”概念;(2)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形成家族相似性;(3)语义范畴边界是模糊性的;(4) 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9]
2.2 隐喻与转喻
语言中的许多隐喻都反映了构成思想的概念隐喻。[4]在认知语言学里,隐喻是概念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我们所使用的修辞方式,是将语言的意义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隐喻以相似性原则为基础,反映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关系。[7]我们的认识是无限的,但人脑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我们只有通过将不同事物联系起来,才能用已知的概念去解锁新的相似的事物,从而扩大单个单词的承载量,扩大单词的内涵意义,减少人脑的负担。由于隐喻的存在,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经常用我们已有的概念描写新的事物,所以单词有了引申义,引申义又可以产生新的引申义,所以就出现的一词多义,可见隐喻对一词多义的产生发挥着重要作用,使语言更丰富,更具创造性。
在认知语言学里,转喻也不是我们传统的修辞方式,而是一种认知方式。吉布斯将转喻定义为一种过程,它使我们能够使用某种事物的一个容易理解的方面来代表该事物的整体,或它的某些其他方面,或代表它所涉及的密切相关的某件事。[6]事物往往有很多属性,人通常更加关注最突出、最易理解记忆的凸显属性,最终实现用一个凸显属性代替这一事物。转喻有许多形式,比如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地名代表部门代称,用产品代表地名,比如china 是瓷器的意思;用材料代替物品等等。
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hook”一词多义现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正是如此,我们才能不断认识世界,才能找出事物间的共性。一词多义的各项词义也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需求,不断衍生出与基本义相关的隐含义。下面以hook为例,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隐喻以及转喻这几方面对该单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
多义词hook在Collins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Hanks 1986: 736)中的解释主要包括: (1) a piece of material, usually metal, curved or bent and used to suspend, catch, hold, or pull something. (2) short for fish-hook. (3) a trap or snare. (4) Chiefly U.S. something that attracts or is intended to be an attraction. (5) something resembling a hook in design or use. (6) A. a sharp bend or angle in a geological formation. B. a sharply curved spit of land. (7) Boxing. A short swinging blow delivered from the side with the elbow bent. (8) Cricket. A shot in which the ball is hit square on the leg side with the bat held horizontally. (9) Golf. A shot that causes the ball to go to the player’s left. (10) Surfing. The top of a breaking wave, etc. 释义(1)为hook的本意,释为一块材料,通常是曲线型或极具弯曲的金属装置,用来固定,抓,持有或者拉某物。释义(2)為鱼钩。释义(3)为圈套或陷阱。释义(4) 为吸引或意图成为吸引物的东西。 释义(5)为在设计或使用上类似于钩子的东西。释义(6)A.为在地质构造中的一个急弯或急角.B 一片尖状或狭长的陆地。(7)拳击,钩拳,从侧面弯着肘部挥出一击。(8)板球,横击一种击球方式,将球按直角方向打在腿的一侧,球棒水平握着。(9)高尔夫球,曲线击球,使球飞向球员左边的射门。 (10)冲浪,浪尖,破浪等的顶部。
3.1 用原型范畴理论解析“hook”一词多义现象
Hook这一单词作为名词在科林字典里总共有十个意思,这十个意思都与其本意相关,由本义衍生而来。也就是说这十个意思都与本义弯曲的金属相关,不同意义之间都有着共性,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里边的家族相似性特征。比如(5)直接由(1)发展而来。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通常认为在一个语义范畴里边有一个中心词,处于中心的词义是原型,是此范畴最具典型的代表,在hook词义里边,第一个意思即曲线型金属就是原型,是典型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这些词义通过转喻隐喻等认知方式不断的扩大,随着词义范畴的不断扩大,外延的词汇与中心词的相关性越低,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认知努力才可实现,所以,词义越是扩张,模糊性就越高,词义是可以随着我们的认知水平一直扩展的。比如(7)(8)(9)这三个意思就属于边缘词汇,我们需要付出很大的认知努力去将这些意思与hook的本意相连,且这些边缘意思也不常出现,也不被我们所重视。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平等,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释义(1)是原型,释义(5)与原型联系最紧密,释义(2)(3)(4)(6)是与原型联系较为紧密的隐身义,最后三个与原型联系最不紧密,属于边缘意义。
3.2 用隐喻和转喻解析“hook”一词多义现象
在一词多义现象中,同一个单词的不同义项是通过隐喻相联系的。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将语言从一个概念域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比如我们会将hook的弯曲金属形状与鱼钩的形状相连,他们有着相同的形状,我们在头脑中将俩着建立联系就形成了释义(2)。当我们看到一块尖状狭长的地形时,我们脑子里会联想到钩子的形状,通过我们的联想从而与hook的基本义建立联系。又因为鱼钩是利用鱼饵来捕捉鱼的,可以看作是鱼的诱惑力,我们也自然会将鱼钩与有诱惑力的东西相连,并且鱼钩可以说是给鱼下的一个圈套,我们也可以将陷阱与鱼钩相联系,最后三个意思都与发球的姿势有关,其发球的姿势与钩子的形状相似,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由此可见,隐喻在一词多义先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用已知的概念源源不断的创造新词,可以减轻我们学习枯燥单词的负担,使学习单词更有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在不同情景选取不同词义,灵活应用单词的能力。
概念转喻本质上是指通过事物间的关联性建立一种替代关系,即在同一领域内用某一实体去指代另一实体,[3]是以邻近性为原则。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的,自然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呈链锁状,即后一个义项以前一个义项为基础,这主要是通过转喻的认知思维来实现的。隐喻性的延伸是用辐射范畴来描述的。辐射范畴的结构就像一个容器,它的次范畴就是容器中的各个小容器,每一个范畴又可形成一个中心范畴,其周围又有它的次范畴。这样一来,词义就光芒四射般地扩散开来。[8]虽然说转喻在词汇扩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转喻范围延申太小,一般一词多义现象中,隐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习惯去联想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建立联系,而非事物微观的邻近性的特征。
4.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转喻和隐喻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原型范畴角度来看,一词多义现象是有原型的,有中心和边缘义之分;从隐喻的角度来看,同个单词的各个意思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不同意思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础,通过在不同意思之间建立联系,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死记硬背的负担;从转喻的角度来看,主要通过事物的凸显特征来指代这个事物,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以看出从认知的角度来解决学生学习单词的各种烦恼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从认知角度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减少很多麻烦,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理解和应用,缓解学生死记硬背单词的痛苦,最大潜能的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而且经过联想,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也更加深刻,增加学生在不同语境检索不同意义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Chen Ling.(2021).Prototype Category Theory on Polysemy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Polysemy-teaching in English Cour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1),. doi:.
[2]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M.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3]Lakoff, G. &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4]Woodin Greg,Winter Bodo & Padilla Lace.(2021).Conceptual metaphor and graphical convention influence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ne graphs.. 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doi:10.1109/TVCG.2021.3088343.
[5]Xiao Yuan.(2021).A Cognitive Study of the English Polysemy Ho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1),. doi:.
[6]GIBBS R.The Poetics of 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 9 9 4 .
[7]汪于祺,马亚楠.基于编辑视角的一词多义认知分析[J].传媒论坛,2020,3(05):94-95. 基于编辑嗜角的一词多义分析
[8]任希.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形容词“heavy”的一词多义现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01):52-53.
[9]张凯莉.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形容词“浅”的多义解读[J].名家名作,2020(09):100-101.
作者简介:(1)彭元峰,1965年10月,男,民族,汉,辽宁省大连市人,单位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焦茹梦,女,汉族,山西省临汾市人,东北大学在读研究生,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