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整本书阅读策略的探究,初步总结了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的四种课型:读书指导课,读书交流课,读书欣赏课,好书推荐课。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对新事物的追求中,往往容易变得浮躁,忽略掉了文字的魅力。特别是当今的学生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很容易沉迷网络,陷进文字垃圾中,变得空虚迷茫。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圣陶说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語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必然包含智育、德育、美育的因素,一本书往往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不再浮躁空虚,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总结了如下四种课型:
1、读书指导课。
读《追风筝的人》分三步进行:读前进行了整本书导读介绍;读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借助多媒体,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督促学生读完整本书(PPT展示)。读完《追风筝的人》后,同学们可以从救赎、成长、亲情、友情、战争等多元化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附图片及学生读后感)。在指导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读书欲望。
2、读书交流课。
要求学生在两周内读完《高老头》,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把对自己触动大的部分做批注,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甚至是具体到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表情,及时旁批感受,捕捉灵感。之后,整理感受,写出读后感,读书交流课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附图片)。读书交流课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触角,延伸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主动要求老师为其推荐更多书目,还有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读书,如在我们一起共读了《追风筝的人》《高老头》等文学方面的书籍后,继续共同研读《谈美书简》《简单的逻辑学》等美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书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同时也让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好地提升,外在形象也落落大方,提高了写作水平,本学期我们师生共同完成了《星缀往事 成长书香》作品集(后附图片)。
3、读书欣赏课。
《论语》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远,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存在读不懂的情况,读不懂自然不感兴趣,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孔子》的影视剧。之后,推荐学生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此书通俗易懂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读完《<论语>心得》,我要求学生去读《论语》,学生的抵触情绪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不求多,在读的过程中选择一则认真钻研,先疏通大意,再联系实际,最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感想(附读后感)。欣赏课上和大家一起品读文字与思想。对整本书中优秀片段、章节进行鉴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钻研精神。
4、好书推荐课。
每次放长假前,进行好书推荐,每一位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提前选好书目,推荐课上,整体上对已选书目进行介绍,大家一起点评,教师把好关。《四世同堂》《蒋勋说红楼梦》《巴黎圣母院》《中国哲学史》《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好书都被学生推荐出来。选择了阅读好书,学生的假期便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收假后会对推荐的好书进行读书交流,附图片)。利用好长假固然重要,平时的教学中贯穿好书推荐课也很关键。比如,做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欣赏了童庆炳先生的《谈审美移情》,在学生对“移情”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顺势推荐学生去读相关作品:朱光潜的《谈美》。再比如,必修四第一单元讲到元代杂剧时,在欣赏了《窦娥冤》之后,顺势推荐了其他中华经典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好书推荐课,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经典著作,节省时间,提高阅读质量,实现高效阅读。
基于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同,当我布置了整本书的阅读,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略显自卑与胆怯,很显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今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会继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真正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贯彻落实到位,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获得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19,7-8A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策略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对新事物的追求中,往往容易变得浮躁,忽略掉了文字的魅力。特别是当今的学生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很容易沉迷网络,陷进文字垃圾中,变得空虚迷茫。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圣陶说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語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必然包含智育、德育、美育的因素,一本书往往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不再浮躁空虚,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探究总结了如下四种课型:
1、读书指导课。
读《追风筝的人》分三步进行:读前进行了整本书导读介绍;读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进整本书的阅读,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借助多媒体,以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督促学生读完整本书(PPT展示)。读完《追风筝的人》后,同学们可以从救赎、成长、亲情、友情、战争等多元化角度去理解文章主旨(附图片及学生读后感)。在指导课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形成初步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发了他们读书欲望。
2、读书交流课。
要求学生在两周内读完《高老头》,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圈点勾画,把对自己触动大的部分做批注,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甚至是具体到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表情,及时旁批感受,捕捉灵感。之后,整理感受,写出读后感,读书交流课上相互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附图片)。读书交流课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触角,延伸学生阅读的深度。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主动要求老师为其推荐更多书目,还有学生主动和老师交流读书,如在我们一起共读了《追风筝的人》《高老头》等文学方面的书籍后,继续共同研读《谈美书简》《简单的逻辑学》等美学和逻辑学方面的书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同时也让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了很好地提升,外在形象也落落大方,提高了写作水平,本学期我们师生共同完成了《星缀往事 成长书香》作品集(后附图片)。
3、读书欣赏课。
《论语》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远,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存在读不懂的情况,读不懂自然不感兴趣,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孔子》的影视剧。之后,推荐学生读于丹的《<论语>心得》,此书通俗易懂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读完《<论语>心得》,我要求学生去读《论语》,学生的抵触情绪基本消除。我要求学生不求多,在读的过程中选择一则认真钻研,先疏通大意,再联系实际,最后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感想(附读后感)。欣赏课上和大家一起品读文字与思想。对整本书中优秀片段、章节进行鉴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与钻研精神。
4、好书推荐课。
每次放长假前,进行好书推荐,每一位学生课后利用网络提前选好书目,推荐课上,整体上对已选书目进行介绍,大家一起点评,教师把好关。《四世同堂》《蒋勋说红楼梦》《巴黎圣母院》《中国哲学史》《了不起的盖茨比》等等好书都被学生推荐出来。选择了阅读好书,学生的假期便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收假后会对推荐的好书进行读书交流,附图片)。利用好长假固然重要,平时的教学中贯穿好书推荐课也很关键。比如,做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析欣赏了童庆炳先生的《谈审美移情》,在学生对“移情”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顺势推荐学生去读相关作品:朱光潜的《谈美》。再比如,必修四第一单元讲到元代杂剧时,在欣赏了《窦娥冤》之后,顺势推荐了其他中华经典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好书推荐课,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经典著作,节省时间,提高阅读质量,实现高效阅读。
基于学生阅读基础的不同,当我布置了整本书的阅读,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略显自卑与胆怯,很显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层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今后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会继续调整与完善研究方法,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自信获得成就感,真正将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任务贯彻落实到位,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获得更多收获。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2019,7-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