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释道互补,使人们在入世、避世、出世之间找到了平衡。人们因此在哲学、宗教等层面上提高了自己的精神境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生的矛盾、痛苦,这样人们会更加自觉不自觉地接受、遵守儒释道思想。但是,《金瓶梅》中的多数人物却明显丢弃了儒释道思想,只拼命地追逐自己认为值得追逐的。在物欲横流、腐败堕落的社会,儒释道思想被解构了。
关键词:《金瓶梅》 儒释道思想 解构
儒释道三教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分工合作,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九),这就是古人对三教人生哲学互补的一个概括。儒释道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但在《金瓶梅》中儒释道失去了对人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儒释道思想被解构了。
一、儒家思想的解构
《论语》主要讲了“仁”、“礼”。“仁”最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内,主要指与父母、兄弟、夫妇的关系,如《论语 学而第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外,主要指君臣、朋友。如《中庸》所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呼吁“克己复礼”,又把“礼”和“仁”结合起来,在等级森严中又有温情脉脉;孟子又提出了“仁义礼智”;在孔孟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所谓“五常”。《金瓶梅》显然表现出了对儒家思想的解构。
1.等级制度的破坏。《金瓶梅》第三十回“蔡太师擅恩锡爵 西门庆生子加官富贵”此回写西门庆给蔡太师送礼换回了副千户的官职,这正应了文中的两句话:“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第三十六回“翟管家寄书寻女子 蔡状元留饮借盘缠”写蔡状元因缺少盘缠,找西门庆借银子,西门庆非常大方,还派人远道迎接。蔡状元非常高兴,“次日就同安进士进城来拜。”状元老爷来拜五品提刑副千户,这是不符合等级秩序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金钱。
2.伦理道德的丧失。第五十二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 潘金莲花园调爱婿”写应伯爵撞破西门庆和李桂姐的好事,不但没有马上回避,而且还要求和桂姐亲个嘴,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走出来。西门庆和李桂姐是被看的人,他们依然有说有笑,应伯爵是看的人,他依然调情亲吻。在他们这里,偷情仿佛没有什么值得难为情的,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第五十三回“潘金莲惊散幽欢 吴月娘拜求子息”写女婿陈敬济悄悄走到背后,将金莲双手抱住,便亲了个嘴,猴急地想要潘金莲。潘金莲“又惊又喜”、“半推半就”“假作不肯”,最后发生了乱伦的事情。第五十四回“应伯爵隔花戏金钏 任医官垂帐诊瓶儿”写应伯爵为了讨好西门庆讲了个笑话:“一财主撒屁,帮闲道:‘不臭。’财主慌的道:‘屁不臭,不好了,快请医人!’帮闲道:‘待我闻闻滋味看。’假意儿把鼻一嗅,口一咂,道:‘回味略有些臭,还不妨。’”文人的清高全无、节操扫地。
二、道家道教思想的解构
1.欲望的泛滥。《庄子·逍遥游》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就是要人们自由逍遥,全身远害。《秋水》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乌龟,《人间世》无用的大树、形体残缺的支离疏,《庄子》很多时候都是在告诉人们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得养天年。道教依于道家“自然”说,进一步发展为“长生成仙”。既然天人合一,那么人也可以通过服食丹药与天地自然一样永恒。的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金瓶梅》中有些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中不乏纵欲过度而亡者。 西门庆有六位妻妾,在家里日夜淫欲,还不能满足他,他还霸占婢女,强占仆妇,嫖妓宿娼,私通官宅太太,蓄养外室。最后他终因纵欲过度,油尽灯枯,死于潘金莲的床上,年仅33岁。庞春梅先是被自己的主子西门庆收用,后又和潘金莲一起与陈敬济通奸,且带着肚子嫁到了周守备府,登上了正室之位。她以后又找回陈敬济暗续旧情,还找了一个十九岁的姘夫小周义,最后生出“骨蒸痨病症”,断气于姘夫身上,年仅29岁。 这些人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不顾廉耻,不讲道德,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爱惜。当西门庆在潘金莲身上精尽而亡时,当庞春梅在小姘头身上断气时,当陈经济因和庞春梅偷情被周守备的手下杀死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私欲是如此强烈,强烈到可以性命相搏。
2.精神的荒芜。《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如果可以摆脱世间功名利禄的束缚,就可以“无所待”的过逍遥的生活。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时,人们也许可以自赎自救,而庄子的“逍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金瓶梅》的男主人公西门庆一向是“金钱至上”,他用钱生钱,用钱换女人,用钱交朋友,用钱贿赂官员,当然也用钱买官,甚至想用钱买寿命、子孙福气。 西门庆沉溺于“酒色财气”,在以他为中心构筑的世界里充满了横暴贪婪,淫逸糜烂。一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冲着铜臭撞去,像花蝴蝶一样朝着脂粉扑去,这是一个除了钱外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疯狂世界。人们似乎忘记了在灯红酒绿之外还可以找到一个安顿心灵的“无何有之乡”,因此有些人也就不可能自赎自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堕落和死亡。
三、佛禅思想的解构
佛教讲“色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无实体无固定的自性,随因缘条件而变化。既然如此,得失、成败、贫富、生死等等都是可以变化的,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某一事物过于执着。佛教认为众生在地狱、畜生、恶鬼、人、天、阿修罗六道轮回,因此人也没有必要执着于今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金瓶梅》第五十七回“开缘簿千金喜舍 戏雕栏一笑回嗔”中吴月娘劝说丈夫为了子孙要少干坏事,多积阴德。西门庆笑道:“……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強姦了姮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的富贵。”佛教讲因果报应,所以今生今世要多做善事。西门庆却认为只要有钱,即便强奸了仙女也无所谓。不过很是遗憾,在小说的末尾,他的遗腹子孝哥因他而入了空门。夏志清说:“与其说是佛家信徒,毋宁说是对宗教上苦修的必要性深为惋惜的儒家信徒。……因此,作者对儒家的同情,使他把佛家赎罪的故事安置在悲剧的远景之中。”儒释道互補,给中国人提供了生命的动力,儒家治世、道家道教治身、佛家治心。中国人因此可以在入世、避世、出世之间优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精神养料。 但是,在《金瓶梅》大多数人物的身上,儒释道对他们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物欲横流、腐败堕落的社会帮助他们全面解构了儒释道思想。“信仰危机使理想追求幻灭和道德约束解纽,酒色财气的人欲在缺乏理想疏导和道德约束的情形下疯狂地泛滥。人性被浸酥了,被扭曲了,失去理性的市井人物既感到生命价值的虚妄,便在无度的纵欲求欢中‘实现’生命价值和毁坏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08月 ,第388页.
[2]炜译:《<论语>通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1,第2页.
[3]陈虹岩主编:《国学经典选读 大学·中庸·三字经》,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02,第127页.
[4]方勇译注 : 《庄子》,中华书局,2010.06,第12页.
[5]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85页.
[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345页.
作者简介:欧阳叔雯,女, 硕士,汉族,湖北天门人,现任职于汉口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金瓶梅》 儒释道思想 解构
儒释道三教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分工合作,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三十九),这就是古人对三教人生哲学互补的一个概括。儒释道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但在《金瓶梅》中儒释道失去了对人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儒释道思想被解构了。
一、儒家思想的解构
《论语》主要讲了“仁”、“礼”。“仁”最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内,主要指与父母、兄弟、夫妇的关系,如《论语 学而第一》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对外,主要指君臣、朋友。如《中庸》所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孔子呼吁“克己复礼”,又把“礼”和“仁”结合起来,在等级森严中又有温情脉脉;孟子又提出了“仁义礼智”;在孔孟的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这就是所谓“五常”。《金瓶梅》显然表现出了对儒家思想的解构。
1.等级制度的破坏。《金瓶梅》第三十回“蔡太师擅恩锡爵 西门庆生子加官富贵”此回写西门庆给蔡太师送礼换回了副千户的官职,这正应了文中的两句话:“必因奸巧得,功名全仗邓通成。”第三十六回“翟管家寄书寻女子 蔡状元留饮借盘缠”写蔡状元因缺少盘缠,找西门庆借银子,西门庆非常大方,还派人远道迎接。蔡状元非常高兴,“次日就同安进士进城来拜。”状元老爷来拜五品提刑副千户,这是不符合等级秩序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金钱。
2.伦理道德的丧失。第五十二回“应伯爵山洞戏春娇 潘金莲花园调爱婿”写应伯爵撞破西门庆和李桂姐的好事,不但没有马上回避,而且还要求和桂姐亲个嘴,要求得到满足后才走出来。西门庆和李桂姐是被看的人,他们依然有说有笑,应伯爵是看的人,他依然调情亲吻。在他们这里,偷情仿佛没有什么值得难为情的,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第五十三回“潘金莲惊散幽欢 吴月娘拜求子息”写女婿陈敬济悄悄走到背后,将金莲双手抱住,便亲了个嘴,猴急地想要潘金莲。潘金莲“又惊又喜”、“半推半就”“假作不肯”,最后发生了乱伦的事情。第五十四回“应伯爵隔花戏金钏 任医官垂帐诊瓶儿”写应伯爵为了讨好西门庆讲了个笑话:“一财主撒屁,帮闲道:‘不臭。’财主慌的道:‘屁不臭,不好了,快请医人!’帮闲道:‘待我闻闻滋味看。’假意儿把鼻一嗅,口一咂,道:‘回味略有些臭,还不妨。’”文人的清高全无、节操扫地。
二、道家道教思想的解构
1.欲望的泛滥。《庄子·逍遥游》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就是要人们自由逍遥,全身远害。《秋水》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的乌龟,《人间世》无用的大树、形体残缺的支离疏,《庄子》很多时候都是在告诉人们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得养天年。道教依于道家“自然”说,进一步发展为“长生成仙”。既然天人合一,那么人也可以通过服食丹药与天地自然一样永恒。的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金瓶梅》中有些人放纵自己的欲望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其中不乏纵欲过度而亡者。 西门庆有六位妻妾,在家里日夜淫欲,还不能满足他,他还霸占婢女,强占仆妇,嫖妓宿娼,私通官宅太太,蓄养外室。最后他终因纵欲过度,油尽灯枯,死于潘金莲的床上,年仅33岁。庞春梅先是被自己的主子西门庆收用,后又和潘金莲一起与陈敬济通奸,且带着肚子嫁到了周守备府,登上了正室之位。她以后又找回陈敬济暗续旧情,还找了一个十九岁的姘夫小周义,最后生出“骨蒸痨病症”,断气于姘夫身上,年仅29岁。 这些人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不顾廉耻,不讲道德,甚至连自己的身体也不爱惜。当西门庆在潘金莲身上精尽而亡时,当庞春梅在小姘头身上断气时,当陈经济因和庞春梅偷情被周守备的手下杀死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私欲是如此强烈,强烈到可以性命相搏。
2.精神的荒芜。《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人如果可以摆脱世间功名利禄的束缚,就可以“无所待”的过逍遥的生活。 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时,人们也许可以自赎自救,而庄子的“逍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金瓶梅》的男主人公西门庆一向是“金钱至上”,他用钱生钱,用钱换女人,用钱交朋友,用钱贿赂官员,当然也用钱买官,甚至想用钱买寿命、子孙福气。 西门庆沉溺于“酒色财气”,在以他为中心构筑的世界里充满了横暴贪婪,淫逸糜烂。一群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冲着铜臭撞去,像花蝴蝶一样朝着脂粉扑去,这是一个除了钱外没有信仰、没有追求的疯狂世界。人们似乎忘记了在灯红酒绿之外还可以找到一个安顿心灵的“无何有之乡”,因此有些人也就不可能自赎自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堕落和死亡。
三、佛禅思想的解构
佛教讲“色空”,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无实体无固定的自性,随因缘条件而变化。既然如此,得失、成败、贫富、生死等等都是可以变化的,人们完全没有必要对某一事物过于执着。佛教认为众生在地狱、畜生、恶鬼、人、天、阿修罗六道轮回,因此人也没有必要执着于今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金瓶梅》第五十七回“开缘簿千金喜舍 戏雕栏一笑回嗔”中吴月娘劝说丈夫为了子孙要少干坏事,多积阴德。西门庆笑道:“……咱闻那佛祖西天,也止不过要黄金铺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強姦了姮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的富贵。”佛教讲因果报应,所以今生今世要多做善事。西门庆却认为只要有钱,即便强奸了仙女也无所谓。不过很是遗憾,在小说的末尾,他的遗腹子孝哥因他而入了空门。夏志清说:“与其说是佛家信徒,毋宁说是对宗教上苦修的必要性深为惋惜的儒家信徒。……因此,作者对儒家的同情,使他把佛家赎罪的故事安置在悲剧的远景之中。”儒释道互補,给中国人提供了生命的动力,儒家治世、道家道教治身、佛家治心。中国人因此可以在入世、避世、出世之间优游,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精神养料。 但是,在《金瓶梅》大多数人物的身上,儒释道对他们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物欲横流、腐败堕落的社会帮助他们全面解构了儒释道思想。“信仰危机使理想追求幻灭和道德约束解纽,酒色财气的人欲在缺乏理想疏导和道德约束的情形下疯狂地泛滥。人性被浸酥了,被扭曲了,失去理性的市井人物既感到生命价值的虚妄,便在无度的纵欲求欢中‘实现’生命价值和毁坏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洪修平:《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08月 ,第388页.
[2]炜译:《<论语>通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11,第2页.
[3]陈虹岩主编:《国学经典选读 大学·中庸·三字经》,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02,第127页.
[4]方勇译注 : 《庄子》,中华书局,2010.06,第12页.
[5]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185页.
[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345页.
作者简介:欧阳叔雯,女, 硕士,汉族,湖北天门人,现任职于汉口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