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主题:雕塑与受众的关系
编者按:雕塑与受众的关系各具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呈现的艺术关系是不同的。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应是雕塑家本身的审美个性与公共性的融洽,雕塑家应以实现公共性的目的而创作,而不是做权利与利益的屈从者,本期所看法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剖析与批评。
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基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和艺术之间的模糊关系与现象而发的感慨,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奉献给朋友们分享,以求教正,感谢《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先生的支持。
我在《雕塑》杂志2011年第2期(总82期)“回归艺术的本体”一文中谈到:“如果把艺术创作当成作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这其中必有一个坚守个人信仰的过程,古今中外亦然。艺术家会从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出发,忘我投入其中。那些选择当下的热潮跟风追捧的人,当下看似有所获取,但不会长远;相反,因为执着干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坚持,最后所得的回报必然超出想象。”仍然基于这个思想,我们讨论几个案例。
本文在使用图像语言的同时附加一定比例的文字以配合读者的延展思维,另外这些文字也尽量避免作者主观评论而注重引用其它描述,也希望读者在阅读文字与图片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一、有时人们对作品的看法非来自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中的背景信息
1 彼得堡市一尊列宁铜像被炸
据《东方早报》报导:2009年4月2日02:22据新华社电,俄罗斯官员昨天证实,位于圣彼得堡市的一尊列宁铜像当天凌晨遭到严重损毁。俄罗斯新闻社援引警方发言人报道:“凌晨4时30分(北京时间8时30分),身份不明者引爆雕像上某种爆炸装置。”
发言人说,肇事者在铜像身上炸出一个大洞,事件中没有人员伤亡。这尊10m高铜像位于圣彼得堡名为“芬兰”的火车站附近广场上。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结束流亡生活后在圣彼得堡作重要演讲并于当年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铜像最初立于演讲处,以纪念那次演讲,后向涅瓦河方向稍作移动。
俄新社报道,圣彼得堡曾有许多列宁像,但是苏联解体后仅有少数被保留下来。(本人曾于1989-1994在德国留学,也亲眼目睹了两德合并后许多政治雕塑经历的命运)随着苏联时期档案的逐渐解密,人们了解到越来越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信息,因此看法也在发生变化。
2 国家博物馆孔子雕塑引发的“百日风波”
2011年1月1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一座总高为9.5m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典礼,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图1.3中的右图是2011年1月12日傍晚,孔子像和远处的天安门遥想对应。
然而,这尊雕塑却引发了大众空前的大讨论,一时间成为了网络上的重要话题,网友纷纷发言:
“……自从孔子塑像于1月12日被不伦不类地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之后,就立刻招致了全国人民的大讨论,主张拥护立孔子像的寥寥,而要求坚决拆除孔子像的却甚多,有关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及社会稳定方面的考虑,不得不在4月21日移走了孔子像,这出“百日立像”闹剧匆匆忙忙而又十分滑稽可笑的收场了,留给社会和后人的是说不完的笑柄。”
“……孔子肯定是中国文化圣人,但是孔子是中国二王三统之中的殷商圣人,是中国东北一隅之地的圣人,当然也是大中国的圣人。但是孔子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商鞅、韩非子倡导的‘壹教’的亚宗教圣主!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是没有‘政教合一’基因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平视孔子,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看成一样的中国文化圣人,不要在这些圣人之中去搞‘壹教’!说白了,搞‘壹教’,那是幼儿思维方式,是偏食文化现象!只有低劣文明、文化形态的人,才信奉‘壹教’的,才是习惯偏食一样的精神文化食品的!
……大家记住,极端的反孔、极端的尊孔,都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文化专制皇帝留给近现代中国的后遗症!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教师师尊的楷模究竟应该是谁?当然不应该是一生都在跑官要官的孔子,而应该是西汉蜀地民办学校祖师的教师严君平!所以,今后的中国学校教师师尊楷模人物,应该是一生坚决拒绝入世仕做官,坚持以贱业自己养活自己,不依附任何权贵,独智思想行为,且最终终老于教师职业上的严君平!”
终于,在争论了100天之后,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的孔子塑像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据称,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被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之后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庭院内。
消息发布后又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发言:
“……据悉,天安门孔子像被移动,听此消息以后令人感慨,争论不休的孔子像问题最终以孔子像的移动告终表明:一方面表明,在天安门设孔子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表明中央的态度是正确的。中国当前的文化指导思想不能乞求于几千年以前的孔子亡灵,如果有人企图用孔子思想代替马列毛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徒劳的和错误的。”
“……最近发生的涉及到民族学术文化精神和传承发展的本质性的观念、以及文化基础的再造和重建的重大文化事件是国家博物馆孔子像的搬迁风波。4月21日,《北京晚报》发布短消息称,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整体设计,计划在馆内西侧南北庭院设立雕塑园,陆续为中华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孔子像于今年1月11日落成,被誉为长安街的新地标,至今搬迁整好一百天。……国博孔子像搬迁风波在网络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儒学和孔子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再造和重建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点评:
艺术家所创作的任何作品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同样,艺术史在研究一件作品时也一定会将其还原到当时的背景当中去分析。在涉及到某些题材的时候,是接受这类的任务呢抑或不接受、还是主动去接受?
“To be or not to be?There is a question”。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
请相信大众对历史解读的能力,多数的人都知道你做的目的是什么。
二、社会责任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义
1 “鬼城”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2010年4月,因为被《时代》周刊称作“鬼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区陷入舆论漩涡。
清晨,康巴什新区中心的成吉思汗广场上几乎没有行人。东西宽200m、南北长2400m的成吉思汗广场是康巴什新区的中心,广场的周边环绕着当地干部口中的“六大民生工程”:马鞍状的会展中心,蒙古典籍状的图书馆,天圆地方的文艺中心,状若蒙族男女头饰的大剧院,磐石造型的博物馆……。附近的街道冷冷清清,偶尔有辆轿车飞驰而过、偶尔有清洁工和保安走过,据清洁工说,有时在城里扫一天只拾得一两个饮料瓶。 “为什么说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是鬼城?说康巴什是鬼城只是一个表面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鄂尔多斯近两年集中的资源开发和巨资征地,导致处于资源区域的牧民因为政府征地一夜致富,拉动房价、物价翻番上涨。然而普通百姓面对过热的经济(高房价和极高的物价)显然难以承受,以至于当地的大学生都不愿回家乡就业,因为2000多元的工资无力支持日常的生活。至于新城区康巴什也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新城规划,只投入了硬件,没有百姓日常活动的一切服务设施,再好的地方谁想去住呢?有人说白天人少的可怜,晚上更是只见漂着路灯光不见一个人影,让人心悸,说是鬼城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只为一时政绩,只求高税收不顾百姓贫富均衡调控。
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这也是我,一个比较了解鄂尔多斯的内蒙古人的见解。”
2004年始,当地政府在荒漠中建设总投资达50多亿元的新区,一期建设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区,原本规划为100万人口入住的新城、5年后建成以来只有人口2.8万左右,房屋虽然已经售出,但入住率很低、空置率很高。
2 艺术作品为谁做
被称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用铜近五百吨的“中国_人型雕塑的一座里程碑”是坐落在成吉思汗广场上的成占思汗青铜雕塑群,群雕分别命名为:“草原母亲”“海纳百川”“天驹行空”“闻名世界”“一代天骄”,另外建有大型国际雕塑园。内部人士称该广场工程及绿化亮化工程耗资3亿多元人民币。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专家说:“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无法复制,内蒙古的发展模式也无法复制。具体到鄂尔多斯等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无法复制”。
敏感词“吴保全”,由于吴保全在网络上曝光了失地农牧民对地方政府的不满和意见,因此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当年“吴保全”成为了网络上的“热词”。
“……2009年,‘内蒙王帅’的吴保全案件被媒体曝光,在全国引起热议。诸多国内法学家称,鄂尔多斯用公权打击网民、壅塞言路的做法‘挑战了法律底线’。
哈巴格希众多失地农民,现在提起吴保全神情复杂,这376户、1381名农民,他们的土地被政府以每亩250元的价格收储,用于建设康巴什新区;如今,这些土地可拍卖到每亩百万以上……”
作为艺术家、尤其是从事公共艺术活动的艺术家,作品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情怀是艺术家最基本的个人素养,而作品当中反映出的社会责任感则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义。
“城市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人类城市文化生态围内、包括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内的、由艺术家在一定的公民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完成的能够由公众继续参与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有三个涵义:
①(to)面向公众发言的,以公众为对象。
②(for)是为了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出自私人立场或个人利益出发。
③(about)是有关公共事务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对以上所述三方面加以分析后,我们了解到,公共艺术家的言说对象是公众,言说目的是公众的利益,言说的主题应当是关于公共社会的问题。在这里,艺术家带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图形和图像,另外,他给大众提供了一个透过其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审视人生、社会和审视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认知的价值定义和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艺术家在讨论公共艺术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或建筑雕塑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同义词,也有些人甚至把一些地方政府搞的‘形象工程’也当作是公共艺术,问题出在他们对一些必要的概念认识模糊。”
人类游牧的时代结束了、水草丰美的时代结束了,世界也没有任何可能性变成“大牧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的词《沁园春·雪》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因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今天称为草根),尤其是当今在环境恶劣状态下顽强生存的人民(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力量,才因该是艺术创作中最应该关注和赞美的题材。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
康巴什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公共艺术规划,所有工程都是由专业机构设计的,而它的荒诞之处也恰恰在此:违反自然规律目的是什么?“人定胜天”的时代过去了!白天人很少,晚上没有人,这些美丽的景观能够孤独存在多久?退1万步说,假设这些作品真的会成为吸引我们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专门开车去旅游观赏的“目的地艺术”DestinationArt,请问当地的自然资源可否有能力接待这些旅游者?
“……在康巴什,政府投巨资改造了一条叫乌兰木伦河的河道,使得这条沙漠里的季节河流经此处时,竟然形成了一个极为壮观的人工湖。在《康巴什》杂志的创刊号里,一篇《乌兰木伦河的巨变》的报道说,这里将形成“两轴两带三湖”的布局,“其中的大型水景喷泉蔚为壮观,209m高喷、250个50m喷高的气曝跑泉均给人深深震撼”,“高22m,宽600m的人造瀑布雄伟瑰丽、气势磅礴势必打造出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的壮美景观”。
康巴什建设新城的一大理由是“东胜缺水”。鄂尔多斯高原干旱少雨,水一直是悬在包括康巴什在内、鄂尔多斯颈上的一把利剑。鄂尔多斯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348.3mm,而多年平均蒸发量2506.3mm。要保持这么大的水面景观,每日耗水量将是极为可观的数字。乌兰木伦河能以入敷出吗?
“……鄂尔多斯东胜西部最著名的泊江海,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因为持续干旱和附近滥抽地下水,已经濒临干涸。这里曾是濒危鸟类遗鸥的繁衍地,现在遗鸥纷纷外迁,随之伴生的观鸟旅游业也被迫关门。本刊记者了解到,扎萨克水库是截断了流向红碱淖的营盘河而形成,专为康巴什供水而修建。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水面最大时曾达67平方公里,最深处有10.5m的营盘河占到红碱淖湖水总补给量的40%,截断营盘河,等于砍去了红碱淖半个脑袋,其湖面以每年近半米的速度下降。当地人士担心,用不了几年,这里将成为第二罗布泊。”
“……水资源浪费问题正在成为宁、蒙、陕交界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命门,对上游黄河水的过度依赖,地下水资源的日益衰减,地区间水资源的相互争夺,都将破坏固有的平衡。我们不愿看到将会给未来的鄂尔多斯、毛乌素留下一座座新的统万城(在毛乌素沙漠中被黄沙掩埋的东晋十六国的夏都城)。”
点评:
不能因为当下人口少就说康巴什是鬼城,在我们国家,地方政府用行政命令可以较快地完成移民工作。别忘了苏联帝国时代,政府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很快就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没有换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至今有些地方仍然被称之为鬼城。问题在于资源的合理使用,虽然据说鄂尔多斯的煤够采500年的,但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你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了城市形象工程当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既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包含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地理等特点、也要站在当代人类文明社会的高度塑造城市形象;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强调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人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是掠夺式发展。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宏大背景,以此为依托,艺术设计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用性、便利性、审美性,更要考虑到融入广阔自然中的可能性,成为人类文明生态圈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只有当艺术作品具有反思、前瞻和批判性;既着眼于现实,也着眼于未来,担当起“干预社会”的角色时,这样的作品才不会被世俗绑架、金钱绑架、利益绑架,才会具有艺术上的永恒意义。
我们留给后代的遗产大概不应该仅仅是后代有机会在沙漠中挖出一堆从考古学意义上来说具有重要证伪价值的青铜雕塑吧?
编者按:雕塑与受众的关系各具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呈现的艺术关系是不同的。在当下的社会情境中,公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应是雕塑家本身的审美个性与公共性的融洽,雕塑家应以实现公共性的目的而创作,而不是做权利与利益的屈从者,本期所看法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这一问题的剖析与批评。
写这篇文章完全是基于当下我国政治、经济和艺术之间的模糊关系与现象而发的感慨,纯属个人见解,希望奉献给朋友们分享,以求教正,感谢《雕塑》杂志执行主编宋伟光先生的支持。
我在《雕塑》杂志2011年第2期(总82期)“回归艺术的本体”一文中谈到:“如果把艺术创作当成作一件很神圣的事情,这其中必有一个坚守个人信仰的过程,古今中外亦然。艺术家会从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出发,忘我投入其中。那些选择当下的热潮跟风追捧的人,当下看似有所获取,但不会长远;相反,因为执着干自己内心的追求和坚持,最后所得的回报必然超出想象。”仍然基于这个思想,我们讨论几个案例。
本文在使用图像语言的同时附加一定比例的文字以配合读者的延展思维,另外这些文字也尽量避免作者主观评论而注重引用其它描述,也希望读者在阅读文字与图片的同时加入自己的想象。
一、有时人们对作品的看法非来自作品本身而是作品中的背景信息
1 彼得堡市一尊列宁铜像被炸
据《东方早报》报导:2009年4月2日02:22据新华社电,俄罗斯官员昨天证实,位于圣彼得堡市的一尊列宁铜像当天凌晨遭到严重损毁。俄罗斯新闻社援引警方发言人报道:“凌晨4时30分(北京时间8时30分),身份不明者引爆雕像上某种爆炸装置。”
发言人说,肇事者在铜像身上炸出一个大洞,事件中没有人员伤亡。这尊10m高铜像位于圣彼得堡名为“芬兰”的火车站附近广场上。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结束流亡生活后在圣彼得堡作重要演讲并于当年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铜像最初立于演讲处,以纪念那次演讲,后向涅瓦河方向稍作移动。
俄新社报道,圣彼得堡曾有许多列宁像,但是苏联解体后仅有少数被保留下来。(本人曾于1989-1994在德国留学,也亲眼目睹了两德合并后许多政治雕塑经历的命运)随着苏联时期档案的逐渐解密,人们了解到越来越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信息,因此看法也在发生变化。
2 国家博物馆孔子雕塑引发的“百日风波”
2011年1月12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一座总高为9.5m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典礼,雕像正对东长安街,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图1.3中的右图是2011年1月12日傍晚,孔子像和远处的天安门遥想对应。
然而,这尊雕塑却引发了大众空前的大讨论,一时间成为了网络上的重要话题,网友纷纷发言:
“……自从孔子塑像于1月12日被不伦不类地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之后,就立刻招致了全国人民的大讨论,主张拥护立孔子像的寥寥,而要求坚决拆除孔子像的却甚多,有关当局迫于舆论压力及社会稳定方面的考虑,不得不在4月21日移走了孔子像,这出“百日立像”闹剧匆匆忙忙而又十分滑稽可笑的收场了,留给社会和后人的是说不完的笑柄。”
“……孔子肯定是中国文化圣人,但是孔子是中国二王三统之中的殷商圣人,是中国东北一隅之地的圣人,当然也是大中国的圣人。但是孔子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商鞅、韩非子倡导的‘壹教’的亚宗教圣主!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是没有‘政教合一’基因的!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平视孔子,将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看成一样的中国文化圣人,不要在这些圣人之中去搞‘壹教’!说白了,搞‘壹教’,那是幼儿思维方式,是偏食文化现象!只有低劣文明、文化形态的人,才信奉‘壹教’的,才是习惯偏食一样的精神文化食品的!
……大家记住,极端的反孔、极端的尊孔,都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文化专制皇帝留给近现代中国的后遗症!至于中国历史上的教师师尊的楷模究竟应该是谁?当然不应该是一生都在跑官要官的孔子,而应该是西汉蜀地民办学校祖师的教师严君平!所以,今后的中国学校教师师尊楷模人物,应该是一生坚决拒绝入世仕做官,坚持以贱业自己养活自己,不依附任何权贵,独智思想行为,且最终终老于教师职业上的严君平!”
终于,在争论了100天之后,国家博物馆北门外广场的孔子塑像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园。据称,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被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之后迁入国家博物馆雕塑庭院内。
消息发布后又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发言:
“……据悉,天安门孔子像被移动,听此消息以后令人感慨,争论不休的孔子像问题最终以孔子像的移动告终表明:一方面表明,在天安门设孔子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另一方面表明中央的态度是正确的。中国当前的文化指导思想不能乞求于几千年以前的孔子亡灵,如果有人企图用孔子思想代替马列毛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徒劳的和错误的。”
“……最近发生的涉及到民族学术文化精神和传承发展的本质性的观念、以及文化基础的再造和重建的重大文化事件是国家博物馆孔子像的搬迁风波。4月21日,《北京晚报》发布短消息称,根据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整体设计,计划在馆内西侧南北庭院设立雕塑园,陆续为中华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因庭院建设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暂安放在国博北门外小广场。目前,庭院建设已竣工,按设计方案,将孔子塑像移至国博西侧北庭院内。孔子像于今年1月11日落成,被誉为长安街的新地标,至今搬迁整好一百天。……国博孔子像搬迁风波在网络和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儒学和孔子在当今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再造和重建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
点评:
艺术家所创作的任何作品都离不开时代背景,同样,艺术史在研究一件作品时也一定会将其还原到当时的背景当中去分析。在涉及到某些题材的时候,是接受这类的任务呢抑或不接受、还是主动去接受?
“To be or not to be?There is a question”。做还是不做?这是一个问题。
请相信大众对历史解读的能力,多数的人都知道你做的目的是什么。
二、社会责任感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义
1 “鬼城”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2010年4月,因为被《时代》周刊称作“鬼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康巴什新区陷入舆论漩涡。
清晨,康巴什新区中心的成吉思汗广场上几乎没有行人。东西宽200m、南北长2400m的成吉思汗广场是康巴什新区的中心,广场的周边环绕着当地干部口中的“六大民生工程”:马鞍状的会展中心,蒙古典籍状的图书馆,天圆地方的文艺中心,状若蒙族男女头饰的大剧院,磐石造型的博物馆……。附近的街道冷冷清清,偶尔有辆轿车飞驰而过、偶尔有清洁工和保安走过,据清洁工说,有时在城里扫一天只拾得一两个饮料瓶。 “为什么说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康巴什是鬼城?说康巴什是鬼城只是一个表面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是鄂尔多斯近两年集中的资源开发和巨资征地,导致处于资源区域的牧民因为政府征地一夜致富,拉动房价、物价翻番上涨。然而普通百姓面对过热的经济(高房价和极高的物价)显然难以承受,以至于当地的大学生都不愿回家乡就业,因为2000多元的工资无力支持日常的生活。至于新城区康巴什也只是政府一厢情愿的新城规划,只投入了硬件,没有百姓日常活动的一切服务设施,再好的地方谁想去住呢?有人说白天人少的可怜,晚上更是只见漂着路灯光不见一个人影,让人心悸,说是鬼城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反映出当地政府只为一时政绩,只求高税收不顾百姓贫富均衡调控。
这样下去早晚要出问题。这也是我,一个比较了解鄂尔多斯的内蒙古人的见解。”
2004年始,当地政府在荒漠中建设总投资达50多亿元的新区,一期建设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新区,原本规划为100万人口入住的新城、5年后建成以来只有人口2.8万左右,房屋虽然已经售出,但入住率很低、空置率很高。
2 艺术作品为谁做
被称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用铜近五百吨的“中国_人型雕塑的一座里程碑”是坐落在成吉思汗广场上的成占思汗青铜雕塑群,群雕分别命名为:“草原母亲”“海纳百川”“天驹行空”“闻名世界”“一代天骄”,另外建有大型国际雕塑园。内部人士称该广场工程及绿化亮化工程耗资3亿多元人民币。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院专家说:“内蒙古的资源优势无法复制,内蒙古的发展模式也无法复制。具体到鄂尔多斯等城市的发展模式,也无法复制”。
敏感词“吴保全”,由于吴保全在网络上曝光了失地农牧民对地方政府的不满和意见,因此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当年“吴保全”成为了网络上的“热词”。
“……2009年,‘内蒙王帅’的吴保全案件被媒体曝光,在全国引起热议。诸多国内法学家称,鄂尔多斯用公权打击网民、壅塞言路的做法‘挑战了法律底线’。
哈巴格希众多失地农民,现在提起吴保全神情复杂,这376户、1381名农民,他们的土地被政府以每亩250元的价格收储,用于建设康巴什新区;如今,这些土地可拍卖到每亩百万以上……”
作为艺术家、尤其是从事公共艺术活动的艺术家,作品当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情怀是艺术家最基本的个人素养,而作品当中反映出的社会责任感则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定义。
“城市公共艺术是存在于人类城市文化生态围内、包括物质空间与虚拟空间内的、由艺术家在一定的公民意识引导下、以公共文化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完成的能够由公众继续参与的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有三个涵义:
①(to)面向公众发言的,以公众为对象。
②(for)是为了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出自私人立场或个人利益出发。
③(about)是有关公共事务的,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
对以上所述三方面加以分析后,我们了解到,公共艺术家的言说对象是公众,言说目的是公众的利益,言说的主题应当是关于公共社会的问题。在这里,艺术家带给大众的不仅仅是图形和图像,另外,他给大众提供了一个透过其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态度来审视人生、社会和审视人类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认知的价值定义和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艺术家在讨论公共艺术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人认为公共艺术就是城市雕塑或建筑雕塑以及城市景观设计的同义词,也有些人甚至把一些地方政府搞的‘形象工程’也当作是公共艺术,问题出在他们对一些必要的概念认识模糊。”
人类游牧的时代结束了、水草丰美的时代结束了,世界也没有任何可能性变成“大牧场”。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的词《沁园春·雪》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因此“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今天称为草根),尤其是当今在环境恶劣状态下顽强生存的人民(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力量,才因该是艺术创作中最应该关注和赞美的题材。
3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
康巴什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公共艺术规划,所有工程都是由专业机构设计的,而它的荒诞之处也恰恰在此:违反自然规律目的是什么?“人定胜天”的时代过去了!白天人很少,晚上没有人,这些美丽的景观能够孤独存在多久?退1万步说,假设这些作品真的会成为吸引我们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专门开车去旅游观赏的“目的地艺术”DestinationArt,请问当地的自然资源可否有能力接待这些旅游者?
“……在康巴什,政府投巨资改造了一条叫乌兰木伦河的河道,使得这条沙漠里的季节河流经此处时,竟然形成了一个极为壮观的人工湖。在《康巴什》杂志的创刊号里,一篇《乌兰木伦河的巨变》的报道说,这里将形成“两轴两带三湖”的布局,“其中的大型水景喷泉蔚为壮观,209m高喷、250个50m喷高的气曝跑泉均给人深深震撼”,“高22m,宽600m的人造瀑布雄伟瑰丽、气势磅礴势必打造出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的壮美景观”。
康巴什建设新城的一大理由是“东胜缺水”。鄂尔多斯高原干旱少雨,水一直是悬在包括康巴什在内、鄂尔多斯颈上的一把利剑。鄂尔多斯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348.3mm,而多年平均蒸发量2506.3mm。要保持这么大的水面景观,每日耗水量将是极为可观的数字。乌兰木伦河能以入敷出吗?
“……鄂尔多斯东胜西部最著名的泊江海,曾是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因为持续干旱和附近滥抽地下水,已经濒临干涸。这里曾是濒危鸟类遗鸥的繁衍地,现在遗鸥纷纷外迁,随之伴生的观鸟旅游业也被迫关门。本刊记者了解到,扎萨克水库是截断了流向红碱淖的营盘河而形成,专为康巴什供水而修建。红碱淖是陕西最大的内陆湖,水面最大时曾达67平方公里,最深处有10.5m的营盘河占到红碱淖湖水总补给量的40%,截断营盘河,等于砍去了红碱淖半个脑袋,其湖面以每年近半米的速度下降。当地人士担心,用不了几年,这里将成为第二罗布泊。”
“……水资源浪费问题正在成为宁、蒙、陕交界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命门,对上游黄河水的过度依赖,地下水资源的日益衰减,地区间水资源的相互争夺,都将破坏固有的平衡。我们不愿看到将会给未来的鄂尔多斯、毛乌素留下一座座新的统万城(在毛乌素沙漠中被黄沙掩埋的东晋十六国的夏都城)。”
点评:
不能因为当下人口少就说康巴什是鬼城,在我们国家,地方政府用行政命令可以较快地完成移民工作。别忘了苏联帝国时代,政府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很快就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城市,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没有换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至今有些地方仍然被称之为鬼城。问题在于资源的合理使用,虽然据说鄂尔多斯的煤够采500年的,但可持续发展指的就是你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到了城市形象工程当中,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更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既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包含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地理等特点、也要站在当代人类文明社会的高度塑造城市形象;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强调人类对自然之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人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是掠夺式发展。
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宏大背景,以此为依托,艺术设计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实用性、便利性、审美性,更要考虑到融入广阔自然中的可能性,成为人类文明生态圈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只有当艺术作品具有反思、前瞻和批判性;既着眼于现实,也着眼于未来,担当起“干预社会”的角色时,这样的作品才不会被世俗绑架、金钱绑架、利益绑架,才会具有艺术上的永恒意义。
我们留给后代的遗产大概不应该仅仅是后代有机会在沙漠中挖出一堆从考古学意义上来说具有重要证伪价值的青铜雕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