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诗与思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约的外在之“形”与隐匿的内在之“意”,交相“辉映”出温和的“诗”味和冷峻的“思”性。这样的审美指归隐隐约约地标示出了陈志勉雕塑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
  但是,简约并不简单!隐匿并不隐晦!
  无论简约还是隐匿,都是由“炼”而来。
  陈志勉的眼光和心思不只停留在雕塑上,还漫游到绘画上。在漫漫人生路上,他雕塑着,也绘画着。一腔“博爱”的艺术热心“炼”就了一身多才多艺的本领。有人戏称他是一个熔炉——一个如饥似渴的艺术熔炉。从粤北青山绿水的背景里走出来的他有着一段非同寻常的学艺道路:研习国画,转学雕塑,再研修油画,再从事雕塑;也有着一段非同常人的求生经历:打工、求学、再打工、再求学。如今,他在雕塑的道路上马不停蹄地探索着,却并没有闲置手中的画笔;他在南方的商海里殚精竭虑地拼搏着,却并没有沾染上商业的俗气。看得出,他始终不乐意将自己固定在一片狭窄的艺术地带,也始终不愿意就范于一种商业的社会秩序。在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岭南风云中,陈志勉虽然难以屏蔽因外来的诱惑所滋生的忐忑不安的心境,却也能在文化艺术的百花丛中豁然展开一种博采众长的胸襟,也能在物质生存的大搏奕中毅然抱持一种精神至上的心态。正是因了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精神的抱持而在自己的雕塑创作中催生并强化了两个审美亮点——“诗”和“思”。这实际上也是任何一个雕塑家想在雕塑艺术的大千世界中拥有一席之地的明智选择。
  


        太极·抱球铸铜
  


        孕汉白玉
  
  细说起来,陈志勉雕塑艺术的“诗”性是从物象的“形”中推敲出来的,而“思”味是从理念的“意”中提炼出来的。当一块以材质身份存在的“形体”经过“加减乘除”的处理而升华为一块以艺术身份存在的“体质”时,材质的物性也就有了审美的诗味。同理,当一个来自生活的感想经过“挖空心思”的酝酿而转化为一个艺术的主旨时,感性生活的意思也就有了哲学的道理。正因为这样,陈志勉十分讲究雕塑外在之“体”的细微变化,也特别重视雕塑内在之“意”的深度开掘。像《太极·抱球》的基本形中就有着微妙的细节处理。而《生命之源》的表层意义之下就隐匿着思想的潜流。雕塑的“诗”味让人得到审美的轻松感,而雕塑的“思”性让人获得哲学的沉重感。“诗”之轻与“思”之重如阴阳二极构成审美的磁场,放射出艺术的魅力。
  进一步说,陈志勉雕塑的“诗”和“思”体现为温和的诗意品格和冷峻的思辩色彩。而温和的诗意与冷峻的哲思总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体现为:他能以司空见惯的平凡物象来诗意地展示或阐释种种难以言喻的人生体悟和生活感想。无数艺术成功的事实告诉我们:艺术家只有独具慧眼,进而匠心独运才能独辟蹊径创作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你看看,一组以“水”为题的雕塑,用常见的“铜钱”重构出一种非常态的造型,让人想到“水如金”;一组以“花”为题的雕塑,凭平常的“花朵”表达出一种不平庸的意念,令人叹息“花非花”;一组以“图书”为题的雕塑,借惯常的“字符”组合成一种不一般的图案,使人看到“文明的碎片”。这些熟悉的物象通过诗意的建构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升华了蕴含其中的义理。人们在熟悉而又陌生的心理转换中感受着雕塑的艺术神采。
  


        水月综合材料
  


        有我钥匙的钱包油画
  
  若要为陈志勉雕塑的艺术神采寻根问底。一言以蔽之:艺巧善变。“巧”得益于他对物象的巧悟。他画水果多以腐朽之“形”和斑驳之“态”来传达新奇之“意”和生动之“韵”;他画风景常以破败之“景”和冷艳之“美”来抒写愤世之“情”和讥俗之“怀”。他实践着“物当人画”、“景当人写”的艺术信念。一切事物和一切风景感光到他心灵的底片上便被赋予生命、赋予性格、赋予品质。《有我钥匙的钱包》似乎散发出人的体温、跳动着人的心律,就类似于凡高笔下的农鞋“进了它的存在的光亮里”。《有我肖像的静物》就好像表现出人的况味、折射着人的处境。因此,他的艺术(当然包括他热衷的雕塑)往往超越和远离物象的外在形象,而常常指向和抵达物象的内在精神。他的那些抽象雕塑更能昭示这样的审美向度:在几何体块的诗意构成中去显现潜在的思想;在雕塑外在之“形”的审美建构中去开掘内在的“意”。基于此,他认为“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人们透过它们,可领悟城市的灵魂。”也因此,他每每承担一项城市雕塑工程时,总是把它作为城市的眼睛来雕刻,也总是把它作为城市的灵魂来塑造。
  有趣的是,为了“开掘”出雕塑的“诗”和“思”,陈志勉常常把自己的雕塑当作静物继续在画布上画来画去以进行诗与思的“开垦”,也总是以自己的身心去直接体味各种材质的天性从而开掘出隐藏其中的雕塑品性。在这样的艺术“把玩”中,他实现着深度的抒情和真挚的言说。可以说,陈志勉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更像是在心灵的独处幽居中寂寞地“劳作”。也因此,他绘画和雕塑中的一些杂陈的实在形体常常升华为一种简约而又不失丰富的物象或空间。《孕》就无不让人惊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哲理。
  简约并不简单,隐匿并不隐晦。陈志勉伸开双手,一手炼“形”——炼出简约的“形”、炼出富有“诗”味的“形”;一手炼“意”——炼出新颖的“意”、炼出具有“思”性的“意”。为此,他义无反顾地朝前走……
其他文献
经文化部批准,由文化部艺术司、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长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第三届中国长春世界雕塑大会于2011年9月2日上午10时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隆重开幕,大会以“友谊·和平·春天——雕塑让城市更精彩”为主题,旨在弘扬雕塑文化,促进中外雕塑家的交流与合作,探寻城市雕塑建设的发展方向,交流城市雕塑建设经验,研究城市雕塑发展模式及其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与影响,提高中国城市雕塑在
期刊
压电陶瓷变压器是用铁电陶瓷材料经烧结、高压极化等工艺制造而成的一种新型电子变压器,其变压原理和结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电磁式变压器。  关于压电陶瓷变压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G.E.Motorola Zenith公司的Rosen在1956年阐述了压电陶瓷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成功地制备出长条形单片压电陶瓷变压器。但由于这种单片变压器使用的是压电性能较差的BaTiO3陶瓷材料,加上工艺不完
期刊
致《雕塑》杂志  培一同志:  忽接贵州刘万琪先生来函,寄来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所创作的《历史转折》群雕照片。我认为这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一种成功的探索,相当生动、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艰苦环境和战斗气氛,特别是毛泽东主席的高瞻远瞩、料敌如神的刻画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比我见到的所有绘画、电影等都近了一步。  他们希望在《雕塑》杂志上发表。我是赞成的。不知能否安排,不知你们如何意见?由你们决定。照片用
期刊
雕塑与公众的关系各具形态,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呈现的艺术关系是不同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社会背景下雕塑与受众的关系之阐述,进一步地认识到当下的社会背景与语境中雕塑艺术所处的位置与使命,以便更好地重塑当代文化精神。  一、古代雕塑与受众的关系  在人类的原始时期以及上古时代,雕塑是与巫术发生关系的,它表现出的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在他们的观念里,具有神秘的非物质因素的超自然法力是人类的主宰。人
期刊
2008年,琴嘎参加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展。在展览中,总策展人以琴嘎的作品是用动物皮毛制作的为由,拒绝了他的作品展出。琴嘎当机立断,即兴地在开幕式现场表演了一次偶发行为。这次经历是本次访谈中最为生动的事例,因为它微观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上随时出现的冲突和调解,还有不妥协。  在今天,我们常常谈雕塑当代化的问题。这种当代化不光足形式、风格、与言论上的当代化,艺术家生存体制的转变
期刊
贝尔茨基1921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Brno市。他在布拉格(Prague)市度过了自己的儿童时代。16岁时他是一名艺术学校的学生,那时他就获得了该校的雕塑一等奖。  当德国法西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贝尔茨基随父母脱身前往英国,并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就读。1939年二战爆发时,他参加了属于英国部分的捷克军人组织,于1940年由英国赴法国与德国开战。在法国被德国攻破后,他脱身回到英国,1944年在诺曼
期刊
继1990年(第一届)、1992年(第二届)成功举办的雕刻艺术节之后,在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保定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于2005年9月9日—11日举办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该届艺术节由曲阳县人民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承办,得到了海内外相关行业协会和新闻、艺术媒体及广大雕塑家的大力支持。    一    本届国际雕刻艺术节的重头戏是“曲阳杯——国际雕刻艺术大赛”。
期刊
南山海上观音是一尊108米高的三面像,并不是通常见到的一个身体几个头部的佛像,而是三个身体、三个头和三个肩膀的佛像。在每个正面朝向上只能见到一个雕像。这个像是1998年开始创作的,前后共花了6年零10个月的时间,比自由女神的10年要短一些,比之通常的制作时间来说是长了一点,但正由于有较宽裕的时间,所以可以反复研究推敲,并向传统和有经验的雕塑界、佛教界人士讨教。大像制作和小像有一些地方不同,最突出的
期刊
设计教育现状思考  文/于长敏 By Yu Changmin  (桂林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摘要:因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延续美术教育的老路,以市场经济的法则去指导产品设计的意识还很不够浓。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体制的滞后,现行培养模式的弊病,招生环节的漏洞等方面进行分析思考,以便引起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关健词:艺术设计;教育;思
期刊
张爱廷    张爱廷 男,浙江青田人,生于1939年。1957年开始从事青田石雕创作。1958年至1960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美术系。1967年至1968年作为专家被国家派遣赴阿尔巴尼亚传授石雕技艺。1975年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一年。1988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9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1993年被国家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