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学习历史,往往受到应试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所以中学历史教育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诸多不利的引导。探寻历史真相是历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而要接近某一群体创造的历史的真相,就要建立起对该群体文化的解读,进一步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文化,尝试跨越文化理解上的分歧。
【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解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53
人类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探寻历史真相是历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而要接近某一群体创造的历史的真相,就要建立起对该群体文化的解读,进一步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文化,尝试跨越文化理解上的分歧。
中学生学习历史,往往受到应试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所以中学历史教育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诸多不利的引导。我从教至今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对于外国历史产生强烈的排斥,他们对其中很多内容包括知识点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外国文化的陌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解读,而我们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课本上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近乎定性的单一历史结论,缺乏过程性的描述,这样学生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历史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对结论式知识点进行背诵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学习过程的思维和逻辑分析,很难建立起对历史的“了解之同情”,再加上对陌生地区的文化误解,产生了文化理解障碍,这样就很难达到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对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更不要说促使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一、历史文化误读的问题
在笔者关于美国政体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要一开始建立邦联制,而不是向我们一样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就好了?因为在学生的在前两个单元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认知中,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如果地方权力过大,只会带来社会的动荡。这里就体现了学生用中国式思维解读不同于我们文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这种历史文化理解的分歧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从邦联到联邦体制的学习过程中近乎定性地认为联邦制就是中央集权,这样严重的文化误读容易使得学生脱离对美国制度的实质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历史的理解偏差。我们学生对这种西方文化无法理解,造成他们始终学习到的是“中国式思维”的西方历史。这种文化分歧必然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外国历史的文化心理壁垒。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不理解增加了学习的困难程度,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最终严重的会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后续的学习。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传统历史文化背景解读历史现象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历史文化理解,建构饱满的历史课堂
1.重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建立历史的复杂性认识。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任何历史现象和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各种社会、文化,历史的共同因素影响的,因而造就了历史的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历史的复杂性,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必然会偏离历史本身,也就远离了真相。从历史教学角度而言,“当事实被简单化以后,那看似清晰的结论,有时候反而会模糊实践的真实面貌,甚至也会曲解事件所折射的意义和教训。”这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不应该知识对某一节某几个知识点进行孤立的教学,必须建立起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即逻辑关系。既要讲清楚前因后果,也要使得学生清楚这一地区这一时间点历史这样发展的宏观意义和微观影响。
2.从隐性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解读历史,建立文化理解的历史课堂。如果要是学生清楚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必须得使他们清楚历史为什么会发生,即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有时是对学生而言陌生的外国历史的学习,建立历史文化的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处理文化理解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否则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障碍,他们学到的就是将来卷子上必须要写的一句所谓的他们也说不清为什么的标准答案,课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所以为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大视野下的历史解读方式,促进他们视野的开阔,走出自身的狭隘和认识陷阱是必要的。
3.为学生建立起已有認知和新知识的链接,构筑深化理解的桥梁。当然,也不能过分拔高课堂的内容,毕竟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是一群三观未成形的少年,课堂设置的内容不能过分脱离学生的认知范畴,帮助他们发现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在重视历史教学内容的文化理解建构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学生认知背景与学习内容的衔接。我认为应该从学生认知出发,建立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有效衔接,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细节: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由于军费问题引发的一场可能的军事政变,差点将美国置于可能建立军事独裁的危险之中,这个意图是想要学生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解读,理解美国即使没有经历过王朝专制的历史,也曾经在战后差点发生军事独裁的可能性,它的民主历程不像学生想当然的那样一帆风顺,为了让学生理解,我让他们回顾了他们所熟悉的其他国家在文明的进步历程中,战争后却引发的军事独裁的史实,学生很快能想到他们初中所学过的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军事独裁,这样便有效建立了他们对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其实这样做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各国近代文明不同进程中发现历史的某些共性——在某种情况之下,国家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新旧秩序的交替时期,由于秩序的混乱和权力交替的真空时期,往往会促使民众呼唤强权人物,反而引发军事独裁的现象,深化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关键词】历史教学 理解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5.153
人类历史是由人所创造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探寻历史真相是历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而要接近某一群体创造的历史的真相,就要建立起对该群体文化的解读,进一步解读他们行为背后的文化,尝试跨越文化理解上的分歧。
中学生学习历史,往往受到应试的影响,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所以中学历史教育也会受到这样的影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诸多不利的引导。我从教至今发现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部分同学对于外国历史产生强烈的排斥,他们对其中很多内容包括知识点难以理解,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外国文化的陌生,无法进行有效的解读,而我们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课本上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近乎定性的单一历史结论,缺乏过程性的描述,这样学生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历史联系,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习惯于对结论式知识点进行背诵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学习过程的思维和逻辑分析,很难建立起对历史的“了解之同情”,再加上对陌生地区的文化误解,产生了文化理解障碍,这样就很难达到对历史真相的探寻和对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更不要说促使学生学会理性思考。
一、历史文化误读的问题
在笔者关于美国政体一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要一开始建立邦联制,而不是向我们一样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就好了?因为在学生的在前两个单元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认知中,地方服从于中央,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为民众提供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如果地方权力过大,只会带来社会的动荡。这里就体现了学生用中国式思维解读不同于我们文化的其他国家的历史,这种历史文化理解的分歧使得学生在后面学习从邦联到联邦体制的学习过程中近乎定性地认为联邦制就是中央集权,这样严重的文化误读容易使得学生脱离对美国制度的实质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历史的理解偏差。我们学生对这种西方文化无法理解,造成他们始终学习到的是“中国式思维”的西方历史。这种文化分歧必然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外国历史的文化心理壁垒。这种对历史文化的不理解增加了学习的困难程度,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进而容易产生学习倦怠感,最终严重的会失去学习兴趣,影响后续的学习。由此可见,引导学生从传统历史文化背景解读历史现象对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历史文化理解,建构饱满的历史课堂
1.重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建立历史的复杂性认识。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任何历史现象和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各种社会、文化,历史的共同因素影响的,因而造就了历史的复杂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历史的复杂性,运用简单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必然会偏离历史本身,也就远离了真相。从历史教学角度而言,“当事实被简单化以后,那看似清晰的结论,有时候反而会模糊实践的真实面貌,甚至也会曲解事件所折射的意义和教训。”这就违背了历史教育的终极追求——对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历史课堂的教学中,不应该知识对某一节某几个知识点进行孤立的教学,必须建立起相关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即逻辑关系。既要讲清楚前因后果,也要使得学生清楚这一地区这一时间点历史这样发展的宏观意义和微观影响。
2.从隐性历史文化背景出发解读历史,建立文化理解的历史课堂。如果要是学生清楚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意义,必须得使他们清楚历史为什么会发生,即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有时是对学生而言陌生的外国历史的学习,建立历史文化的解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要注意处理文化理解差异给学生带来的学习障碍,否则就会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理解障碍,他们学到的就是将来卷子上必须要写的一句所谓的他们也说不清为什么的标准答案,课堂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力。所以为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大视野下的历史解读方式,促进他们视野的开阔,走出自身的狭隘和认识陷阱是必要的。
3.为学生建立起已有認知和新知识的链接,构筑深化理解的桥梁。当然,也不能过分拔高课堂的内容,毕竟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是一群三观未成形的少年,课堂设置的内容不能过分脱离学生的认知范畴,帮助他们发现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我们在重视历史教学内容的文化理解建构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学生认知背景与学习内容的衔接。我认为应该从学生认知出发,建立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有效衔接,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细节: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由于军费问题引发的一场可能的军事政变,差点将美国置于可能建立军事独裁的危险之中,这个意图是想要学生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解读,理解美国即使没有经历过王朝专制的历史,也曾经在战后差点发生军事独裁的可能性,它的民主历程不像学生想当然的那样一帆风顺,为了让学生理解,我让他们回顾了他们所熟悉的其他国家在文明的进步历程中,战争后却引发的军事独裁的史实,学生很快能想到他们初中所学过的克伦威尔和拿破仑军事独裁,这样便有效建立了他们对旧知识的有效衔接,其实这样做的意图是引导学生从各国近代文明不同进程中发现历史的某些共性——在某种情况之下,国家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新旧秩序的交替时期,由于秩序的混乱和权力交替的真空时期,往往会促使民众呼唤强权人物,反而引发军事独裁的现象,深化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