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太累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有限。城市越来越大,关系盘根错节,北京市和中央政府机构都在这里,动一下人事、结构,推动一下改革太难了”
“我打算向东城区文化局申请一下,这块石头如果没用,就送给我吧。”在灯市口西街街口,濮存昕指着一个“孕妇装”门脸前的一块石头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从王府井向东北的方向走,不到一公里就是灯市口街。濮存昕1953年就出生在这里,至今已在这里住了50年。他指的那块石头,曾是灯市口街上一对威武的石狮子,他小时候经常爬到上面去玩,狮子表面都被磨得溜光。文革的时候,石狮子被红卫兵砸了,砸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块看不出形状的石头,随着不断的拆迁,它流落在一家“孕妇装”的门前,孤零零的。
濮存听见证了灯市口街区半个世纪的变迁,那对石狮子——眼前的这块石头承载了他对故土的温馨记忆。
变化太快
濮存昕第一次演戏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串念珠,是爷爷传下来的一串普通的木制念珠。父亲大概想在他走进舞台的花花世界前,加深他对家族的记忆。他的爷爷清朝末年在东北做官,日本成立伪满洲国,被迫做过两个月的满洲县长,之后他坚辞官职,赋闲在家,一直到老。国民党离开北京的时候带走了故宫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捐文物,濮存昕的爷爷就把皇上赐给的印捐给了故宫。至今濮存昕家里还藏有一方印,上面刻着“清白吏子孙”。
濮存昕受的是这样的家庭教导,他向本刊记者叙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怀着让人感动的亲切感。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城市,这就是传统、文化、文明。”濮存听说。
一个家庭的记忆留下来了,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却在失去。“到处都在改造,翻新,失去记忆是极其可怕的。”濮存昕说,“以前的四合院拆了,再造的四合院,用水泥浇筑的,没有那个味道了。”
他说,现在的灯市日除了街形还在,马路的宽窄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其他的都变了。
“那就是原来的我家,就是那个小烟囱下面。”路过灯市口街的一个胡同时,濮存昕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原来的我家”现在是一个小学。那是一栋日式的小楼,濮存昕在小楼里生活到16岁,后来,小楼所在的地方被征用,建成了史家胡同小学。现在,史家胡同小学又要拆迁了。
“我女儿现在不在家,她小时候玩的玩意儿我都留着。看着自己长大的地方,被推土机‘轰轰、轰轰’拆了。一个城市一点样子都没有了,我很难过。”
“故土难离的感觉越来越少喽。”濮存昕感慨。
在王府井大饭店的一个咖啡馆落座后,他指着饭店东门对面的一座青砖青瓦的老式建筑说,“这是原来基督教童子军的总部,后来改成了小音乐厅,现在要拆迁,保存价值正在争论呢!”
无序
咖啡馆的服务生见了濮存昕显得有点紧张,一杯牛奶的报价说错了几次,濮存昕一副大度熟络的态度,笑呵呵说:“小伙子,好好看一下,慢慢说。”
他脱掉外套,向上拉了一下毛衣的袖子,开始了他拉家常式的谈笑风生,时而带着表演的手势和表情。
谈到北京的精神气质,濮存昕颇有感触。
“北京人清高、淡定。这一点我们知青大聚会的时候特明显,所有人聚在一起,你看吧上海人精明,天津人能侃,哈尔滨人说不了几句话就要打。”
“现在有个名词叫‘北漂’,是指外地的人到北京奋斗,而北京的本地演员不这样,他们有种优越的状态,整天拿着茶杯,没有挣扎感。你看在北京胡同里住的人,拿个牙刷到下水道口刷牙,也不觉得怎么样。”他接着说。
谈兴正浓的时候,濮存昕忽然站起来,双手合十,向上举起,笑着向对面的一个人打招呼。然后走过去和他热情地握手。原来遇到了一个佛教界的老朋友。他的做派,让人不禁联想,老北京人踱进茶馆,偶遇老朋友,作揖拱手打招呼的情景,也大抵如此吧。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北京人住在皇城中,吃的是皇粮,骨子里有种优越感。虽然后来都是普通大众了,但遗风还在,懂规矩,讲礼仪,喜欢谈天说地,关心政治。
但是,北京的清高淡定和北京人骨子里的优越感后来被打破了。
“以前人们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的事,守秩序,排队。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变得无序。人们都在快跑,有人如果抄小路,走捷径,就有更多的机会,就可能先富起来。改革就像一列高速列车,人们扒着车门拼命往上挤,有兴高采烈上去的,有没上去的,还有被甩下来的。”濮存昕边说边带着表演的动作。
因此,很多规矩、礼仪不再讲究了。无序,导致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焦灼。
濮存昕去过很多城市,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北欧的人不会皱眉头,那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序的,安定的,没有焦虑的。
“因为他们的福利好,有制度保障。你看我忙着做公益活动,但我知道,靠公益救不过来。”他说。
“现在的北京是个疲惫的城市。”他恢复了正襟危坐,目光平视前方说,“有很多人没上去,就不能开太远,要把所有人拉上去,才能去更大的圈转。”
“这个城市太沉重”
“说把北京建成国际化大城市,这一点,我将信将疑。”濮存昕说这句话时,带着孩子式的天真和诚恳。
50年来,北京城区扩大了5倍多,人口翻了几番,社会功能也渐趋复杂。
“在北京太累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有限。城市越来越大,关系盘根错节,北京市和中央政府机构都在这里,动一下人事、结构,推动一下改革太难了。”2006年从北京人艺院长的位子上“撂挑子”的濮存昕对个中滋味体会很深。他说:“到深圳,就感觉很轻松,深圳更现代,政府也是公司化运作的。”
濮存昕对北京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也颇有忧虑。
“到奥运会,整个城市怎么协调?行政命令可以做到,私家车别开出来了,出租车司机学外语,给外国人指路,讲礼貌。但是外国人真的来了,一看全民闯红灯,汽车横冲直撞的,肯定吓坏了。”“建体育馆容易,钱砸到那里,找一伙人来建就行了。但软性的东西怎么办?出租车是北京的形象,一进出租车就闻到司机刚吸过的烟味和不洗头发的味道,怎么办?中关村,号称北京的硅谷,高科技中心,实际上就像集贸市场,最乱。IT行业的大小都有车,但是不守交通规则。”
这都是濮存昕眼里“北京的沉重”。最后,他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说“‘有了好的制度,坏人不敢做坏事,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北京需要运一口气,调整好状态,需要整个文明的发展。”
但濮存昕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沉重,他热心于公益,一人身兼防艾、禁毒、无偿献血、关心残疾人四个代言人。
“我发现有知名度的人做事容易成,有人找我,我就尽力。对我来说,除了舞台,还有更大的生活,我有能量去做。我有钱、有房子、有车,就行了,公益让我的生活更饱满。”他说。
采访结束后,濮存昕从王府井大饭店步行回北京人艺,骑上他的老式二六自行车出来,在车流中熟练地穿行,回灯市口大街的家,经过记者身边时,他像邻居大哥似的招呼说:“上来,我带你一段。”
“我打算向东城区文化局申请一下,这块石头如果没用,就送给我吧。”在灯市口西街街口,濮存昕指着一个“孕妇装”门脸前的一块石头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从王府井向东北的方向走,不到一公里就是灯市口街。濮存昕1953年就出生在这里,至今已在这里住了50年。他指的那块石头,曾是灯市口街上一对威武的石狮子,他小时候经常爬到上面去玩,狮子表面都被磨得溜光。文革的时候,石狮子被红卫兵砸了,砸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块看不出形状的石头,随着不断的拆迁,它流落在一家“孕妇装”的门前,孤零零的。
濮存听见证了灯市口街区半个世纪的变迁,那对石狮子——眼前的这块石头承载了他对故土的温馨记忆。
变化太快
濮存昕第一次演戏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串念珠,是爷爷传下来的一串普通的木制念珠。父亲大概想在他走进舞台的花花世界前,加深他对家族的记忆。他的爷爷清朝末年在东北做官,日本成立伪满洲国,被迫做过两个月的满洲县长,之后他坚辞官职,赋闲在家,一直到老。国民党离开北京的时候带走了故宫的文物,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捐文物,濮存昕的爷爷就把皇上赐给的印捐给了故宫。至今濮存昕家里还藏有一方印,上面刻着“清白吏子孙”。
濮存昕受的是这样的家庭教导,他向本刊记者叙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怀着让人感动的亲切感。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城市,这就是传统、文化、文明。”濮存听说。
一个家庭的记忆留下来了,但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却在失去。“到处都在改造,翻新,失去记忆是极其可怕的。”濮存昕说,“以前的四合院拆了,再造的四合院,用水泥浇筑的,没有那个味道了。”
他说,现在的灯市日除了街形还在,马路的宽窄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其他的都变了。
“那就是原来的我家,就是那个小烟囱下面。”路过灯市口街的一个胡同时,濮存昕告诉记者。
他所说的“原来的我家”现在是一个小学。那是一栋日式的小楼,濮存昕在小楼里生活到16岁,后来,小楼所在的地方被征用,建成了史家胡同小学。现在,史家胡同小学又要拆迁了。
“我女儿现在不在家,她小时候玩的玩意儿我都留着。看着自己长大的地方,被推土机‘轰轰、轰轰’拆了。一个城市一点样子都没有了,我很难过。”
“故土难离的感觉越来越少喽。”濮存昕感慨。
在王府井大饭店的一个咖啡馆落座后,他指着饭店东门对面的一座青砖青瓦的老式建筑说,“这是原来基督教童子军的总部,后来改成了小音乐厅,现在要拆迁,保存价值正在争论呢!”
无序
咖啡馆的服务生见了濮存昕显得有点紧张,一杯牛奶的报价说错了几次,濮存昕一副大度熟络的态度,笑呵呵说:“小伙子,好好看一下,慢慢说。”
他脱掉外套,向上拉了一下毛衣的袖子,开始了他拉家常式的谈笑风生,时而带着表演的手势和表情。
谈到北京的精神气质,濮存昕颇有感触。
“北京人清高、淡定。这一点我们知青大聚会的时候特明显,所有人聚在一起,你看吧上海人精明,天津人能侃,哈尔滨人说不了几句话就要打。”
“现在有个名词叫‘北漂’,是指外地的人到北京奋斗,而北京的本地演员不这样,他们有种优越的状态,整天拿着茶杯,没有挣扎感。你看在北京胡同里住的人,拿个牙刷到下水道口刷牙,也不觉得怎么样。”他接着说。
谈兴正浓的时候,濮存昕忽然站起来,双手合十,向上举起,笑着向对面的一个人打招呼。然后走过去和他热情地握手。原来遇到了一个佛教界的老朋友。他的做派,让人不禁联想,老北京人踱进茶馆,偶遇老朋友,作揖拱手打招呼的情景,也大抵如此吧。
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北京人住在皇城中,吃的是皇粮,骨子里有种优越感。虽然后来都是普通大众了,但遗风还在,懂规矩,讲礼仪,喜欢谈天说地,关心政治。
但是,北京的清高淡定和北京人骨子里的优越感后来被打破了。
“以前人们老老实实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的事,守秩序,排队。改革开放后很多人变得无序。人们都在快跑,有人如果抄小路,走捷径,就有更多的机会,就可能先富起来。改革就像一列高速列车,人们扒着车门拼命往上挤,有兴高采烈上去的,有没上去的,还有被甩下来的。”濮存昕边说边带着表演的动作。
因此,很多规矩、礼仪不再讲究了。无序,导致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焦灼。
濮存昕去过很多城市,他说印象最深的是北欧的人不会皱眉头,那里市民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序的,安定的,没有焦虑的。
“因为他们的福利好,有制度保障。你看我忙着做公益活动,但我知道,靠公益救不过来。”他说。
“现在的北京是个疲惫的城市。”他恢复了正襟危坐,目光平视前方说,“有很多人没上去,就不能开太远,要把所有人拉上去,才能去更大的圈转。”
“这个城市太沉重”
“说把北京建成国际化大城市,这一点,我将信将疑。”濮存昕说这句话时,带着孩子式的天真和诚恳。
50年来,北京城区扩大了5倍多,人口翻了几番,社会功能也渐趋复杂。
“在北京太累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有限。城市越来越大,关系盘根错节,北京市和中央政府机构都在这里,动一下人事、结构,推动一下改革太难了。”2006年从北京人艺院长的位子上“撂挑子”的濮存昕对个中滋味体会很深。他说:“到深圳,就感觉很轻松,深圳更现代,政府也是公司化运作的。”
濮存昕对北京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也颇有忧虑。
“到奥运会,整个城市怎么协调?行政命令可以做到,私家车别开出来了,出租车司机学外语,给外国人指路,讲礼貌。但是外国人真的来了,一看全民闯红灯,汽车横冲直撞的,肯定吓坏了。”“建体育馆容易,钱砸到那里,找一伙人来建就行了。但软性的东西怎么办?出租车是北京的形象,一进出租车就闻到司机刚吸过的烟味和不洗头发的味道,怎么办?中关村,号称北京的硅谷,高科技中心,实际上就像集贸市场,最乱。IT行业的大小都有车,但是不守交通规则。”
这都是濮存昕眼里“北京的沉重”。最后,他引用邓小平的一句话说“‘有了好的制度,坏人不敢做坏事,没有好的制度,好人也会做坏事。’北京需要运一口气,调整好状态,需要整个文明的发展。”
但濮存昕的生活并没有那么沉重,他热心于公益,一人身兼防艾、禁毒、无偿献血、关心残疾人四个代言人。
“我发现有知名度的人做事容易成,有人找我,我就尽力。对我来说,除了舞台,还有更大的生活,我有能量去做。我有钱、有房子、有车,就行了,公益让我的生活更饱满。”他说。
采访结束后,濮存昕从王府井大饭店步行回北京人艺,骑上他的老式二六自行车出来,在车流中熟练地穿行,回灯市口大街的家,经过记者身边时,他像邻居大哥似的招呼说:“上来,我带你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