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国家形象是一国综合实力在全球场域下的整体呈现.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宏观叙事结构下,"一带一路"如何影响中国国家形象、能否改善相关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对中国的叙事框定是有待回答的问题.作者基于2005—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民意调查"数据,采用多期倍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一带一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赫希曼效应与贸易、投资、双边政治关系、伙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均会显著提升一国对中国的正面评价
【机 构】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10000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是一国综合实力在全球场域下的整体呈现.在中美战略竞争的宏观叙事结构下,"一带一路"如何影响中国国家形象、能否改善相关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和对中国的叙事框定是有待回答的问题.作者基于2005—2020年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民意调查"数据,采用多期倍分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形象显著正相关.具体而言,"一带一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赫希曼效应与贸易、投资、双边政治关系、伙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均会显著提升一国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和对中国的认同;"一带一路"与制度、文化、政体差异、外交立场等距离变量的交互效应以及对中美权力变化、中美战略关系的优化、调节效应会有效缓解、改善一国对中国的错误认知、消极感知和在中美之间的选择困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一带一路"的合作性叙事及其对竞争性甚至敌意叙事的隐喻替代也会显著弱化一国对中国的负面推理、叙事框定以及与中国的身份和情感对立.中国应继续发挥和巩固"一带一路"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叙事体系的正向作用,同时重新框定中美关系和解构中美战略叙事.
其他文献
安全化困境所导致的" 偏执" 与" 回避" 是指在安全化过程中安全行为体在每个阶段都面临着困难选择,导致其片面固执于一个选项,而有意回避另一种可能.采用类型化和阶段化的研究方法对安全化困境的形成机理进行考察,发现安全化困境在不同阶段呈现出适当性、互动性和导向性三种差异化特征,并由此导致国际安全中的"偏执"与"回避" 行为.在安全化启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往往执迷于将所有公共议题上升为安全问题或拒绝将理应安全化的议题安全化.在安全化互动阶段,安全化施动者执着追求安全化的实施目标,回避良性互动的
经济方略是运用经济领域的政策工具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技巧,也是国家货币实力向国际货币权力转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经济方略在国际货币权力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有待深入探究.经济方略由操作方式和政策工具两个维度构成,操作方式可区分为放任(无为而治)、激励(以利相诱)、协商(共商共谋)、保护(以邻为壑)、胁迫(以害相逼) 和制裁(经济武器),政策工具涉及金融、贸易、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多种经济政策手段,包括贷款、援助、贸易优惠或壁垒、技术支持或限制、汇率政策等.货币实力、权力意愿、对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实现对外政
国际投资协定签订的初衷和核心在于缔约国"自缚手脚"地失去一定的政策自主权以保护外国投资.近年来国际投资治理体系朝着适度扩大东道国监管空间的方向改革,但尚欠缺对背后驱动因素的系统性解释.作者关注民粹主义对国际投资政策的影响,认为民粹主义程度较高的政府因其" 反精英" 的意识形态核心具有扩大国际投资协定中国家监管空间的倾向.通过对1986—2017年247个重新谈判(包括终止)的国际投资协定进行实证分析,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可以发现国际投资协定中国家监管空间的变化与其国内民粹主义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在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会以各种手段阻挠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盟国发展对华经贸关系.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美国压力下美国盟国如何在对华经贸关系上做出选择.作者认为,除了美国的压力外,至少有四个因素会影响美国盟国在对华经贸关系上的选择:一是安全考虑,即对华经贸合作是否会带来严重的与不可控的安全风险;二是经济利益考虑,即对华合作能否产生可观的经济收益,或中国公司产品的性价比优于其他选项;三是国内政治因素,即一国国内尤其是政府(包括议会)中是否存在积极支持或反对对华合作的力量,执政者是否会从对华合作中获得政
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双边关系对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影响,而鲜有学者考察双边关系改善能否抑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近年来,逆全球化动向不断加剧带来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为世界经济复苏与中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理念,切实增进与贸易伙伴国的政治互信并不断扩大务实合作,良好的双边关系为双边贸易发展巩固提质.对于双边关系改善能否抑制贸易伙伴国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这一问题,作者基于国家间双边关系这一制度视角
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是改善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高质量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不仅能使参与国从经济上受益,也对其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政治效应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理论问题.作者基于东南亚8个国家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其他经济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东道国民众对中国的正面感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道国民众关于中国在当地产生积极影响的感知受到中国在东道国FDI数量的非单调影响,只有FDI的数量保持在恰当范围内才能使东道国民众关于中国影响力的正面感知处于较高
中国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色彩,中国与他国的双边关系常常呈现较大起伏,并伴随有显著的情感或情绪性变化,这种现象难以用现有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去理解和解释.作者借鉴中国人处理日常人际关系的经验智慧,结合理性主义和文化心理学两种范式,提出了分析中国对外关系与行为的义利逻辑.中国的对外关系与行为通常是在追求带有情感色彩的长期关系互惠(义)与短期明确利益或理性国家利益(利)之间相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义利冲突的程度,如是否损害主权、安全等核心国家利益以及持续损害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其他重要利益.对
随着人类社会与网络空间高度相连以及大国竞争加剧,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意义日益凸显.然而,当前网络空间处在介于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脆弱稳定状态,即网络空间总体和平,但各种网络攻击不断,缺乏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导致安全问题泛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网络空间广泛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公共产品短缺为大国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操弄网络空间公共产品提供了便利.这些做法包括利用公共产品私物化、采取零和博弈思维和进攻性网络战略作为推行其自由民主战略的工具、强制或胁迫他国的工具以及歧视和排他性的工具,最终将导致网
一国的资本充裕度对该国在国际投资体制中的立场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前中国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规模较大,但国际投资体制建设相对滞后.为完善国际投资体制建设,需要估计中国的资本充裕度、理解资本充裕度影响对外政策的逻辑.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投资体制中的定位,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资本匮乏国、资本增加国、资本充裕国和资本减损国.通常来说,资本匮乏国常处于非自愿开放的状态,资本增加国倾向于扩大本国的开放,资本充裕国的主要诉求是对等开放,资本减损国则再次降低本国开放度.作者通过国别案例验证了这一观点:拉美国家资本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