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周四下午放学前,该班孩子布置数学家庭作业,走进教室一看,该班教语文的景老师和教英语的李老师已经分别在黑板上布置了家庭作业,“语作:围绕圣诞节话题写一篇小作文……”“英作:默写单词,背诵……”,再看有的同学还见缝插针,挤时间做起了英语作业。我让大家停笔,听我布置数学家庭作业。可同学们爱理不理,一半做自己的事,只有一半听我说。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当即决定改变数学家庭作业的内容,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知道,12月25日,圣诞节!”一说到12月25日,一点到“圣诞节”,同学们马上停下手中的笔,兴奋地看着我。
“呀!同学们对圣诞节的感情还真不浅!那么,你们知道今天的数学家庭作业吗?”见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我欲擒故纵。
“不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
“今天的数学作业是——送给大家一件‘礼物’!”我有意轻声地布置了数学作业。
“什么?不做数学,还送礼物给我们?”“是真的吗?”“什么礼物?”“快告诉我们……”同学们叽叽喳喳,刨根问底。
“不过,我还有一个条件。”
“王老师,你说什么条件,我们都答应。”“不要说一个条件,就是十个条件我们也愿意。”……孩子们在激动中,已忘乎所以。
我看着大家,拿出一支红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将“语文家作”、“英语家作”圈画成一只“苹果”,对大家说:“我送给大家的礼物是——一只红‘苹果’,喜欢吗?”
“哦!”“画的苹果!”“喜欢!”同学们恍然大悟,一边笑,一边说。
于是,我联系数学课上学习的“百分数”,在大“苹果”中添上附加条件:分别记录完成“语文家作”和“英语家作”的时间,还可以选择今晚家庭“圣诞节”活动、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交流等等任意一项或两项的时间,用“百分数”来算算两者之间的百分率。如果愿意的话,对今天的“数学礼物”写上一段话,和王老师分享,大家做得好,明天还有“礼物”!
“OK!”“明天看我们的吧!”同学们将快乐写在脸上,开心地背起了书包,整队放学。
想不到第二天学生上交的数学作业不仅完成了生活化“百分数”练习要求,而且每个同学的作业本里都夹着一张特殊的纸条——一封“感谢信”:同学们仿照我用“苹果”替代作业的方式,在画着苹果、彩虹、花朵、红心、笑脸、大树,还有可爱的小动物等图案里写着“感谢老师”、“祝福老师”,有的写道:“王老师,昨天的礼物,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伴随我的生活……”还有的说:“那一个‘苹果’代表我们大家天真可爱!我们感谢懂我们的王老师!”“学数学真好——既有数学礼物,又有数学题目做”……每个孩子都看着我,脸上写满了快乐和幸福。
想不到,我在布置数学作业时的急中生智,表面上淡化了“数学练习”,实际却收获了数学练习和孩子们的童心、童真,以及同学们对老师的敬爱。
从将数学作业化为“画一只苹果作为数学礼物”到学生回报五十封“感谢信”,一下子让我们师生之情更加亲近。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我积极从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着力,一点点、一步步地主动改革,加大生活性、时代性、社会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元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更加快乐。
赠送学生数学“礼物”的思想也影响着语文、英语、科学等学科,以及校本课程的变革,我们的校园内、学习中不断闪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礼物”,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育原来如此美丽”。
反思
北师大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文中指出:家庭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它不仅可以传达教师对于学业的重视,也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业成效的责任感。家庭作业是必要的,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是如此,重要的是分量适当,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中国孩子不缺习题做,缺的是想象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由于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使得本该充满问号的童年,在现实教育中很快变成句号。虽然造成孩子不愿动脑的因素也许是多元的,但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单一、固定、枯燥的家庭作业,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已经很熟的内容,再要学生反复练习,会使其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从事缺乏新意、反反复复的抄写、计算、解题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思考探索解决问题。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
把数学作业换成送给学生的礼物——简笔画“苹果”,而学生给老师回报五十封“感谢信”,可以看出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期望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断改变,给学生更多的“礼物”、更多的惊喜。因此,我们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跟随学生的脚步,努力从根本上打破固有的作业布置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索的、融合情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相沟通、数学知识与数学生活相融合、数学练习与公民意识相结合,使数学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练习活动中创造发现,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白文军】
周四下午放学前,该班孩子布置数学家庭作业,走进教室一看,该班教语文的景老师和教英语的李老师已经分别在黑板上布置了家庭作业,“语作:围绕圣诞节话题写一篇小作文……”“英作:默写单词,背诵……”,再看有的同学还见缝插针,挤时间做起了英语作业。我让大家停笔,听我布置数学家庭作业。可同学们爱理不理,一半做自己的事,只有一半听我说。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当即决定改变数学家庭作业的内容,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知道,12月25日,圣诞节!”一说到12月25日,一点到“圣诞节”,同学们马上停下手中的笔,兴奋地看着我。
“呀!同学们对圣诞节的感情还真不浅!那么,你们知道今天的数学家庭作业吗?”见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我欲擒故纵。
“不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
“今天的数学作业是——送给大家一件‘礼物’!”我有意轻声地布置了数学作业。
“什么?不做数学,还送礼物给我们?”“是真的吗?”“什么礼物?”“快告诉我们……”同学们叽叽喳喳,刨根问底。
“不过,我还有一个条件。”
“王老师,你说什么条件,我们都答应。”“不要说一个条件,就是十个条件我们也愿意。”……孩子们在激动中,已忘乎所以。
我看着大家,拿出一支红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将“语文家作”、“英语家作”圈画成一只“苹果”,对大家说:“我送给大家的礼物是——一只红‘苹果’,喜欢吗?”
“哦!”“画的苹果!”“喜欢!”同学们恍然大悟,一边笑,一边说。
于是,我联系数学课上学习的“百分数”,在大“苹果”中添上附加条件:分别记录完成“语文家作”和“英语家作”的时间,还可以选择今晚家庭“圣诞节”活动、课外阅读、和爸爸妈妈交流等等任意一项或两项的时间,用“百分数”来算算两者之间的百分率。如果愿意的话,对今天的“数学礼物”写上一段话,和王老师分享,大家做得好,明天还有“礼物”!
“OK!”“明天看我们的吧!”同学们将快乐写在脸上,开心地背起了书包,整队放学。
想不到第二天学生上交的数学作业不仅完成了生活化“百分数”练习要求,而且每个同学的作业本里都夹着一张特殊的纸条——一封“感谢信”:同学们仿照我用“苹果”替代作业的方式,在画着苹果、彩虹、花朵、红心、笑脸、大树,还有可爱的小动物等图案里写着“感谢老师”、“祝福老师”,有的写道:“王老师,昨天的礼物,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伴随我的生活……”还有的说:“那一个‘苹果’代表我们大家天真可爱!我们感谢懂我们的王老师!”“学数学真好——既有数学礼物,又有数学题目做”……每个孩子都看着我,脸上写满了快乐和幸福。
想不到,我在布置数学作业时的急中生智,表面上淡化了“数学练习”,实际却收获了数学练习和孩子们的童心、童真,以及同学们对老师的敬爱。
从将数学作业化为“画一只苹果作为数学礼物”到学生回报五十封“感谢信”,一下子让我们师生之情更加亲近。因此在数学教育中,我积极从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着力,一点点、一步步地主动改革,加大生活性、时代性、社会性、选择性和综合性元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更加快乐。
赠送学生数学“礼物”的思想也影响着语文、英语、科学等学科,以及校本课程的变革,我们的校园内、学习中不断闪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礼物”,让老师和学生都感受到“教育原来如此美丽”。
反思
北师大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文中指出:家庭作业应该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它不仅可以传达教师对于学业的重视,也可以培养孩子对于学业成效的责任感。家庭作业是必要的,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都是如此,重要的是分量适当,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中国孩子不缺习题做,缺的是想象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由于我们的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习惯了灌输式的教育和教学方式,使得本该充满问号的童年,在现实教育中很快变成句号。虽然造成孩子不愿动脑的因素也许是多元的,但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的“时空”,缺乏开发孩子思维的“家庭作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单一、固定、枯燥的家庭作业,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已经很熟的内容,再要学生反复练习,会使其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从事缺乏新意、反反复复的抄写、计算、解题练习,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当遇到新问题、新情境时,只会生搬硬套,不会思考探索解决问题。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应具有一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
把数学作业换成送给学生的礼物——简笔画“苹果”,而学生给老师回报五十封“感谢信”,可以看出学生非常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期望老师的教育方式不断改变,给学生更多的“礼物”、更多的惊喜。因此,我们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跟随学生的脚步,努力从根本上打破固有的作业布置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索的、融合情感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将课内课外相沟通、数学知识与数学生活相融合、数学练习与公民意识相结合,使数学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练习活动中创造发现,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