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态工程是一门崭新的学科,是我国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艺技术。为解决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工程建设必须服从生态经济区域的整体规划,并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特别是生态工程这一重要工艺技术以及传统工程管理的有效经验。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生态工程环境
1、水利生态工程应用原则
1.1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在水利开发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从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来进行这种经济活动.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做到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并结合工程建设.寻求生态环境的后发效益。如向下游提供可靠优质的生态用水、发展水利旅游业等。
1.2 共生互补原则
所谓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现象。工程在处理施工或运行与生态环境问题上采用多种手段共存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规划与协调,建立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以期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工程基础开挖的大量弃碴,需要占地堆放,工程运行的生产与生活场所,又需占地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若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不仅可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节约劳力和资金。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运用循环再生的原则,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1.3 时程需求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我们知道生物种群分布主要有平面和垂直两种分布格局。根据生态工程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同时统筹兼顾施工区域有关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围的最小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2、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问题
蓄坝拦水势必会对下游的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工程施工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由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一些动物不能洄游过冬和繁殖,一些植物因不适应这种改变,逐渐退化等现象。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给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质等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损坏,通过雨水径流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相互补充和调节,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加大了水汽的蒸发,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就很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2.3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音问题
实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有序施工,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建在峡谷、山区等地方,经常需要对一些地段进行爆破、挖填等作业,这势必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爆破和机器操作产生的噪音会对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4 对当地空气的污染
水泥、石灰等,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但由于它易挥散、易传播,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粉尘污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呼吸到这些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内部器官造成一定伤害,使当地民众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3、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旁系,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工程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门工程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某些需求,但也对当地的气候、水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也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而生态水利工程是从长远出发,从全局着手,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1 共生互补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建立起水利工程和區域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协调关系,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 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实现对施工材料、物品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争取将每一种原材料和物品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以确保在施工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工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3 主体空间利用
主体空间的利用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地的生物物种的分布规则而提出来的。主体空间利用的目标就是在合理利用施工区域土地、有效控制水流、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工程建设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布置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安排。
3.4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已经竣工或者还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利工程,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工程进行监控管理,严把审核关,确保工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同时要配置专业的监测设备,并将监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报表。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金玲.龙振华.丁雨恒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
【2】班玉刚.李红辉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4)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 生态工程环境
1、水利生态工程应用原则
1.1 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在水利开发中要处理好工程与人类、自然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保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以求得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水利工程施工生态工程系统必须按照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原则.从对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来进行这种经济活动.从过去单纯的施工管理转变为施工、生态环境、安全生产的全面管理.从过去单纯考虑工程效益转变为寻求工程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组合。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应做到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并结合工程建设.寻求生态环境的后发效益。如向下游提供可靠优质的生态用水、发展水利旅游业等。
1.2 共生互补原则
所谓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利互惠的现象。工程在处理施工或运行与生态环境问题上采用多种手段共存的方法,对它们进行规划与协调,建立工程与自然环境和谐平等的相互关系,以期达到效益的最优组合.这就是共生互补原则。工程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工程基础开挖的大量弃碴,需要占地堆放,工程运行的生产与生活场所,又需占地建设,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若结合考虑,形成共生土地利用系统.不仅可节约土地资源,而且还可节约劳力和资金。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再生循环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运用循环再生的原则,处理施工垃圾,变废为宝,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经济效益。
1.3 时程需求与主体空间利用原则
主体空间利用原则是应用生态工程的生物种群分布原则。结合水利工程施工理论而提出的。我们知道生物种群分布主要有平面和垂直两种分布格局。根据生态工程对象和目的。合理地安排生物种群,将有助于实现工程的预定效益。主体空间利用原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水利工程施工总体布置中施工区域的空间组织问题。同时统筹兼顾施工区域有关土地的合理利用、水流的有效控制、周围的最小干扰等生态环境问题.全面规划,科学安排。
2、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
2.1 水环境问题
蓄坝拦水势必会对下游的用水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工程施工也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由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直接导致一些动物不能洄游过冬和繁殖,一些植物因不适应这种改变,逐渐退化等现象。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定做好现场的管理工作,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2.2 给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的土质等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以通过建坝蓄水、打通河道等方面保护农业用田免遭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损坏,通过雨水径流来实现土壤中水分的相互补充和调节,改善了土地的肥沃程度;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的运行中。上游夹杂着大量的泥沙等沉积物导致库区水位不断上升,导致周围地下水位的上升,再加上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气温升高,加大了水汽的蒸发,由于库区周围土壤中的含水量明显增加,就很容易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2.3 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噪音问题
实现水利建设过程中的安全、有序施工,是生态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水利工程一般都是建在峡谷、山区等地方,经常需要对一些地段进行爆破、挖填等作业,这势必会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地区的居民安全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且爆破和机器操作产生的噪音会对施工人员和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2.4 对当地空气的污染
水泥、石灰等,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施工材料。但由于它易挥散、易传播,会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粉尘污染,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呼吸到这些有害气体,会对人体内部器官造成一定伤害,使当地民众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安全受到威胁。
3、生态水利工程的环境措施
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的一个旁系,是在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基础之上,实现工程周边水域和生态环境健康持续发展的一门工程学。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清楚的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类的某些需求,但也对当地的气候、水域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不仅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工农业生产,也对人类的长远利益带来损害。而生态水利工程是从长远出发,从全局着手,通过科学规划和指导、河流综合管理以及传统除污技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社会经济和利益需求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3.1 共生互补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建立起水利工程和區域生态环境和谐平等相互协调关系,以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
3.2 循环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要实现对施工材料、物品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争取将每一种原材料和物品都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以确保在施工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实现工程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3.3 主体空间利用
主体空间的利用是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当地的生物物种的分布规则而提出来的。主体空间利用的目标就是在合理利用施工区域土地、有效控制水流、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实现对工程建设区域的总体规划和布置进行科学规划、整体安排。
3.4 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已经竣工或者还在施工过程中的水利工程,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工程进行监控管理,严把审核关,确保工区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正常运行,将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同时要配置专业的监测设备,并将监测出来的数据和信息整理成报表。通过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控体系,切实做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金玲.龙振华.丁雨恒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7)
【2】班玉刚.李红辉 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