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今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僵化。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模式,绝大多数教师仍采取四段式:命题——教师确定题目,学生按题作文。指导——教师根据题目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指导。批改——教师就学生完成的作文,进行改正评价,书写评语,评定等级和分数。讲评——根据作文要求和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这个教学模式的致命弱点是:它的每一步都使教师居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是题目的选择者、作文指导者、作文优劣的权威评判者。写什么样的作文?怎样写?写成了什么样?都是教师一锤定音,置学生于被动接受地位,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扼杀了他们的创作冲动与灵感,最后变成了生产作文的“机器”。
2.作文评改由教师包打天下。语文教师在各科教师中劳动量是最大的,这主要是因为语文教师要负担评改学生作文的任务。可是,目前的作文批改缺少创造性,几乎成了一种套路。在教师所写的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是:段落清晰(或不清晰),层次分明(或不分明),中心明确(或不明确),语言流畅(或不流畅)。作文评语成了“八股文”,这毫无价值可言,因为它专业性太强,对学生来说,根本不知所云。另外,许多热心负责的教师都沿袭详批详改的方法,劳动量大,周期长,等批完再面对学生时,学生早就将作文淡忘了。所以,这种方式往往是最少成效的,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批改方式。它使作文教学环节过于零散、漫长,难以发挥出最佳效果。
3.作文要求公式化。对作文结构的要求,大多数语文教师要求是“开头点题、结尾扣题”“三段式”,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在文章的结尾都这样写“通过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开头大多是“我经历了许多事情,唯有那件事让我难忘……”。
对作文内容,教师不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虚构,必须写真人真事,于是,学生的作文内容就变成了这样:写同学友谊,无非是,我有一道题不会了,同学帮我做出来了;写助人为乐,无非是同学摔倒了,我把他扶起来了;写互相帮助,无非是他借我橡皮,我借他铅笔;写父母子女情深,无非是有一次我生病了,父母送我上医院或陪了我一夜等,这是学生对教师整齐划一要求的一种畸形的反抗,这样的作文还有什么灵性可言!
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孩子们往往会失去灵性,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写出来的作文也千篇一律,毫无个性。
4.重教学而轻积累。语文教师注重于教学生写作文,但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对语文及相关知识的积累,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写起作文来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弊端。
二、关于“大作文”的理念
1.要看到作文与语文其他教学的联系,使他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整体提高。如,在读文教学中,可以考虑学生实际作文水平来选择文章,可在阅读文章之后,将文章作为范文,模仿其构思进行作文训练,模仿其中的精彩段落进行片段练习,用其中的佳句好词进行遣词造句的训练……
2.利用其他学科来促进作文教学。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生为作文而过行必要知识积累的源泉之一,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应用于作文当中。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文是反映生活的,也是源于生活的,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接触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机会,这样,学生写作文才会有的放矢,有感而发,不至于内容空洞,千篇一律。如,教学五年级作文“家乡一景”时,就把学生领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城市美景等,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最后学生想写什么,怎么写就心中有数了。
建立“大作文”理念,符合系统论的科学原理,也符合辩证法这一哲学思想,更符合教学实际。
三、谈学生的知识积累
1.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之人,多观察多思考,把自己的积累和感悟记在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上。
2.养成寫日记的习惯。将每日所见所闻所思,统统记录下来,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得知识,增加积累。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要正确地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
4.在教学中有意引导学生积累。如,在读文教学中,让学生读佳作,画佳句,运用佳句再创作:扩写为片段,仿写句子。背诵佳作,或精彩片段等。教师也要在日常教学中,多向学生介绍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考虑设定一个课外知识专题讲座,每节课课前利用几分钟时间介绍一些小知识(可以间隔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丰富知识积累。
(作者单位:黑龙江北安市二井镇
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