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要养成创新思维,就要有坚强的性格和良好的观念。教师应该通过了解学生需求,深刻领悟教材内容来创新思维,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和形式等有利因素养成创新思维,进而推动、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模式。
[关键词]教学 创新思维 途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这一对关系中,存在需要改进和协调的方面,特别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和方法,缩小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功利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使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创新上与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创造意识结合起来,这不仅对教学思想,而且对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创新思维的养成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想取得成就,得到学生的赞许,不但要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还要有坚强的性格。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教师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在塑造人们的灵魂。所以教师第一位要讲“道”。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第二位要讲“德”。“德”就是老子说的品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伟大品质的内容就是同规律保持一致。人的性格中包含许多个人自身的东西,其中有些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有些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用社会的“道”和“德”去修养自己,使性格既适合于个人身心发展又符合所在社会的准则。
做好高职教师工作,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后,在大学特色、学科特色、创新机制、创新氛围的呼声越来越高之时,高等院校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培养具有知识、德性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承担此重任的教师有一种思想观念作为其追求的理想。观念就是看法,思想。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思想,才能谈到人的道德、价值、精神。创新观念是大学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思维要从知识记忆的层面上升到构思、创意,就要把以前在头脑里存在的东西激活放到思维中枢,进行加工、组合,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玄妙的新想法,这就是思维。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是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和限制的,是要按一定规则来思考问题的。
创新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有的放矢”,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学生对这个专业了解有多深,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教师在备课、讲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面对哪些该详讲,哪些该略讲,该采取哪种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问题时,教师才会从容应对。对授课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起来会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显得文质彬彬,“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做到外表文质彬彬,教师就要敬业,对学生温和敦厚,举手投足间要有良好的气质和仪表。教师要切忌着装不整,蓬头垢面进入教室。一位年轻、风度翩翩的老师往讲台一站,学生眼睛就会一亮,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也不足为怪,《诗经》里面就有一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深度消化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精神,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教师传授知识要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听明白,不能一头雾水。例如面对学机械工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知道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和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现在高职院校采用的“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如果教师的眼界开阔一些,还可以了解一些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看起来是题外的,与课上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知道了专业课程内容,掌握了培养机械工程人才的构建模式,教师在授课内容、方法上才会思路开阔,不拘泥教材,才会不断涌现新想法,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一边教学,一边改革,久而久之,教师就有可能创新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闯出一条新路,摸索出一套符合现有教学模式的新教法。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工作。平时的备课、讲课中都浸透着教师的智慧、思想。简单来看,教学是教师按照教材通过讲授来体现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关系。教材就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但教材含有的知识容量有限,只看教材,不阅读其它有关资料,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变得狭隘,对今后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会有不利影响。教材所使用语言是书面语言。对于概念、公式、术语用词比较严谨,有些论述晦涩难懂。一般来说,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及教师,所以讲授这个环节对学生是不可少的。
什么是讲授呢?讲授之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所谓讲授就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讲授之前就要为上课温习教材,查找资料,就像杜和戎教授说的要对教材做二度消化。具体的讲,“第二度消化就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学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作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讲授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既能听到大师或教师用浅显的语言阐明深奥的道理,又能看到教师是怎样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怎样提供许多的事例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讲好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的《文艺学专题》课稿,论述精辟,溯源探隐,把枯燥的文艺学理论写得浅显易懂,仅凭课稿就不难发现其课稿具有“教学现场感”和“学问口语化”的显著特点。四川师范大学李里老师的《论语讲义》,把语录体的《论语》,讲解的深入浅出,微言大义,在前人对《论语》的解释、注解上,以自己的认识理解对许多地方做出了新的诠释,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难怪他的国语课学生们都蜂拥而至。可见,授课因人而异,效果也不尽相同。课前准备的越详细、充分,课堂上讲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就能讲教材而不唯教材;就会推陈出新,有新义。
讲课、学习是要环境的,也要讲一定的规矩和形式。同样,教学的创新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形式。千年的岳麓书院位于苍翠的岳麓山东麓,青砖石地、粉墙玄瓦,远离闹市,其超逸的情怀,为文化的传承营造了理想之地。教育家、名师,如朱熹、张杭、王阳明这些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的到来,又为其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教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融合成了一体。以至后来从岳麓书院走出了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和杨昌济等有影响的人物。北京大学里的塔、湖、图风光旖旎。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荷花满池。三角地的公告栏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或艺术的讲座通知。任凭校外人心浮动,急功近利、充满诱惑,学生们仍能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学习,教师仍能静下心来,专心 致志地研究学问……究其原因,在于有一代代大师们承袭下来的治学理念和精神在熏陶和支撑着他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一代代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思想,又有新文化、新思想、新学术创造力的年轻人在这里成长起来了。新文化、新创造、新发明不断涌现,一个个大师也在此诞生。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古代的礼就是一种形式,现在来说就是规范。人和人交往要讲礼节,国与国往来要遵循原则。有礼貌的人,讲规矩的人,就显得庄重,让人肃然起敬。一个物体要外观好看,就要讲究形状。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升华。上课时,教师着装得体,儒雅大方,学生端坐。这就体现了师生相互尊重。这种形式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形式,文化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内容,“文”是指形式。如果内容大于形式就未免粗野;而形式大于内容就缺乏生命力。“文质彬彬”,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形象统一,或配合恰当,就叫彬彬。大自然中,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个生物,它们的颜色是那样的绚丽,结构是那样的精巧,外观是那样的漂亮。物体的形式或外观会激发人们新的创意和创造。例如:蜻蜓与直升飞机,苍蝇与宇宙飞船,人脑与电脑,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美好的形状容易使人联想,或产生奇思妙想,就会设计出新产品,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人类。在教学中,教师外要为人师表,儒雅大方,内要学识渊博。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不断去探索,才会跟上历史的步伐,培养出千百万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生。(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思考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摒弃传统程式化教学。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他们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其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其善于通过实践学习知识的能力。(来源:哈工大报)
[关键词]教学 创新思维 途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这一对关系中,存在需要改进和协调的方面,特别是处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学和方法,缩小教学过程中的“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功利化等不利因素影响,使教师在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创新上与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创造意识结合起来,这不仅对教学思想,而且对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有着积极意义。
教师创新思维的养成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想取得成就,得到学生的赞许,不但要有一定的智力水平,还要有坚强的性格。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教师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在塑造人们的灵魂。所以教师第一位要讲“道”。老子认为“道”就是事物自身的变化运动规律。第二位要讲“德”。“德”就是老子说的品质。“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就是说,伟大品质的内容就是同规律保持一致。人的性格中包含许多个人自身的东西,其中有些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有些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个人不断用社会的“道”和“德”去修养自己,使性格既适合于个人身心发展又符合所在社会的准则。
做好高职教师工作,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后,在大学特色、学科特色、创新机制、创新氛围的呼声越来越高之时,高等院校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培养具有知识、德性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承担此重任的教师有一种思想观念作为其追求的理想。观念就是看法,思想。有了思想,才能指导行动。有了思想,才能谈到人的道德、价值、精神。创新观念是大学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
思维要从知识记忆的层面上升到构思、创意,就要把以前在头脑里存在的东西激活放到思维中枢,进行加工、组合,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玄妙的新想法,这就是思维。在此过程中,人的思维是要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和限制的,是要按一定规则来思考问题的。
创新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有的放矢”,要了解学生喜欢的是什么,关心的是什么。要了解学生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学生对这个专业了解有多深,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教师在备课、讲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面对哪些该详讲,哪些该略讲,该采取哪种方法和教学模式等问题时,教师才会从容应对。对授课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回答起来会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显得文质彬彬,“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做到外表文质彬彬,教师就要敬业,对学生温和敦厚,举手投足间要有良好的气质和仪表。教师要切忌着装不整,蓬头垢面进入教室。一位年轻、风度翩翩的老师往讲台一站,学生眼睛就会一亮,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这也不足为怪,《诗经》里面就有一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深度消化教材内容,领悟教材精神,言之有物,不能空洞。教师传授知识要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听明白,不能一头雾水。例如面对学机械工程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知道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与方法以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和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如现在高职院校采用的“人才订单”模式、“校企联合”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如果教师的眼界开阔一些,还可以了解一些国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等。“磨刀不误砍柴功”,这些看起来是题外的,与课上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它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只有在了解了学生,知道了专业课程内容,掌握了培养机械工程人才的构建模式,教师在授课内容、方法上才会思路开阔,不拘泥教材,才会不断涌现新想法,创新教学方法和理念。一边教学,一边改革,久而久之,教师就有可能创新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闯出一条新路,摸索出一套符合现有教学模式的新教法。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富有创造意义的工作。平时的备课、讲课中都浸透着教师的智慧、思想。简单来看,教学是教师按照教材通过讲授来体现的。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关系。教材就是教科书,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但教材含有的知识容量有限,只看教材,不阅读其它有关资料,学生的眼界和思路会变得狭隘,对今后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会有不利影响。教材所使用语言是书面语言。对于概念、公式、术语用词比较严谨,有些论述晦涩难懂。一般来说,学生分析问题、综合归纳演绎的能力不及教师,所以讲授这个环节对学生是不可少的。
什么是讲授呢?讲授之前应做哪些准备工作呢?所谓讲授就是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讲授之前就要为上课温习教材,查找资料,就像杜和戎教授说的要对教材做二度消化。具体的讲,“第二度消化就是结合教学的要求和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对自己已学过的讲授内容,进一步作创造性的理解、加工、发掘,为更好地达到讲授目的而做准备”。讲授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既能听到大师或教师用浅显的语言阐明深奥的道理,又能看到教师是怎样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怎样提供许多的事例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讲好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的《文艺学专题》课稿,论述精辟,溯源探隐,把枯燥的文艺学理论写得浅显易懂,仅凭课稿就不难发现其课稿具有“教学现场感”和“学问口语化”的显著特点。四川师范大学李里老师的《论语讲义》,把语录体的《论语》,讲解的深入浅出,微言大义,在前人对《论语》的解释、注解上,以自己的认识理解对许多地方做出了新的诠释,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难怪他的国语课学生们都蜂拥而至。可见,授课因人而异,效果也不尽相同。课前准备的越详细、充分,课堂上讲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就能讲教材而不唯教材;就会推陈出新,有新义。
讲课、学习是要环境的,也要讲一定的规矩和形式。同样,教学的创新思维也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形式。千年的岳麓书院位于苍翠的岳麓山东麓,青砖石地、粉墙玄瓦,远离闹市,其超逸的情怀,为文化的传承营造了理想之地。教育家、名师,如朱熹、张杭、王阳明这些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的到来,又为其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把教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融合成了一体。以至后来从岳麓书院走出了左宗棠、曾国藩、郭嵩焘和杨昌济等有影响的人物。北京大学里的塔、湖、图风光旖旎。校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荷花满池。三角地的公告栏上,几乎每天都有一场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或艺术的讲座通知。任凭校外人心浮动,急功近利、充满诱惑,学生们仍能踏踏实实地坐在教室学习,教师仍能静下心来,专心 致志地研究学问……究其原因,在于有一代代大师们承袭下来的治学理念和精神在熏陶和支撑着他们。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一代代既有扎实的传统文化、思想,又有新文化、新思想、新学术创造力的年轻人在这里成长起来了。新文化、新创造、新发明不断涌现,一个个大师也在此诞生。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状、结构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古代的礼就是一种形式,现在来说就是规范。人和人交往要讲礼节,国与国往来要遵循原则。有礼貌的人,讲规矩的人,就显得庄重,让人肃然起敬。一个物体要外观好看,就要讲究形状。形式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人们思想和感情的升华。上课时,教师着装得体,儒雅大方,学生端坐。这就体现了师生相互尊重。这种形式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没有形式,文化也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指内容,“文”是指形式。如果内容大于形式就未免粗野;而形式大于内容就缺乏生命力。“文质彬彬”,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形象统一,或配合恰当,就叫彬彬。大自然中,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个生物,它们的颜色是那样的绚丽,结构是那样的精巧,外观是那样的漂亮。物体的形式或外观会激发人们新的创意和创造。例如:蜻蜓与直升飞机,苍蝇与宇宙飞船,人脑与电脑,奥运会的鸟巢、水立方。美好的形状容易使人联想,或产生奇思妙想,就会设计出新产品,带来经济效益,造福人类。在教学中,教师外要为人师表,儒雅大方,内要学识渊博。教无止境,学无止境,不断去探索,才会跟上历史的步伐,培养出千百万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生。(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思考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大力推广启发式教学,摒弃传统程式化教学。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他们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培养其发现问题的意识、培养其善于通过实践学习知识的能力。(来源:哈工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