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北源:楚玛尔河源区的沙漠
楚玛尔河在长江三源中,纵观各项地理数据指标都排在最后的位置,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公众和学术界的关注,充满着神秘和未知。
翻越了卓乃湖与楚玛尔河的分水岭,进入到长江源头的北源区,我们的车几乎几分钟就要陷一次,两辆汽车相互施救,一步一步前进。汽车发出的声音给我们以悲怆和最后挣扎的感觉,我们在向死亡逼近,八九月份和一月份是没有任何队伍能进入到这一区域的。但是,我感到了一种历史的时刻,几个月以来,无数次的绝境还生,不就是为了坚持到这一刻吗?
汽车在接近楚玛尔河源头还有近40公里处,我们的一辆车离合器烧坏,不能动弹,另一辆车陷入泥泞,救不起来。我决定就地扎营,徒步到源头。眼前的楚玛尔河源区,完全是沙漠戈壁的景象,一个个耀眼闪烁的浅水湖泊,全部孤立地散布在没有植被涵养的干旱沙地中,湖的四周已经结起了浅浅的盐壳,在起伏坦荡已经近似沙漠的大地上,留下一串串动物寻水觅食的足迹;一股股缓缓的细水从浑圆低缓的红色山腰风化的岩屑里溢出;多数涓流流程不到百米,艰难地在沙地上前进,一些进入内陆湖泊,极少部分汇流到楚玛尔河干流。
经过一天的徒步登高,我们在红色的山顶上看到了深居内陆的昆仑山脉,布喀达板雪峰群酷似各拉丹冬雪山,被冰川包裹着,山下大陆性冰川规模宏大,冰舌延伸,可它没有冰雪消融,汇流成溪的景象,因为这里巨大的蒸发已将消融的冰雪水转化到大气层中,地表径流在这里难以持续成溪,即使有不少冲刷的溪流痕迹,那也是季节性的。
2006年9月我们驱车来到可可西里藏羚羊产羔的卓乃湖西岸,没有沿常规的反盗猎巡山路线,调头向南沿一条溪流而上,翻越5200余米的巴音多格日旧山的内外流区分水岭,进入了长江北源的楚玛尔河源区。然后沿楚玛尔河而上,由于多次遭遇陷车,一辆车离合器烧坏而瘫痪,我们就地扎营弃车徒步沿河北上,爬上红石山来到了楚玛尔河源头的东支,并眺望到源头西支已经沙化成为季节性连接的众多小湖荡。东西两支的源流从广袤的红砂岩沙化地中渗出涓涓细流进入湖荡,大多因湖水变浅而被蒸发或咸化。楚玛尔源流小溪在这些已经没有水力连通的孤立湖群的沙地问曲回摆动,艰难前进,逐渐汇集成河,沿途两岸已是沙粒覆盖,稀疏的植被已经被一片片沙带隔开,风沙随时会将它们埋没。
东,西两支源流汇合后楚玛尔河稍有了河的形态,两岸出现了高大的沙丘连,这些沙丘逐渐合拢相连,已经显示了沙漠的雏形。
2007年冬季考察,我们从青藏公路楚玛尔大桥沿封冻的冰河上前行,楚玛尔河没有像沱沱河和当曲那样有发育的网状河床,而是两岸发育着切割数十米深的浅谷地,极少分汉散流现象。
上行数十公里,绵绵起伏的红色沙丘和狂风扬起的沙尘让我们辨不清方向,误入进沙漠中,但我们知道,多尔改错湖就在附近,直至天黑,我们还在沙漠中爬行,当晚夜宿沙山下。
第二天继续在沙山间乱窜,几度陷车,根据GPS定位,多尔改错就在沙山的另一侧,但我们不断被几十米高的沙山挡住去路。
终于进入多尔改错湖冰面,整个湖水已结起了连底冰,没有流体的水,两车在冰面上跳起了冰上芭蕾。
几十公里的湖岸被绵绵的红色沙漠包围,沙漠面积有数百上千平方公里,这种景象,使我们感到长江北源区正在被沙漠所侵袭。
可可西里地区遍布三迭侏罗纪红色砂岩,由于日照强烈,温差极大,大地干旱,加上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10级以上大风,气候复杂多变,又多局地涡流,因此在河源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化带和成型沙漠,随着气候条件的进一步变化,自然环境恶化,水系锐减,楚玛尔河源区的沙漠还将继续扩展,最终成为沙漠区。
长江正源:各拉丹东沱沱河
2006年夏季,从长江三源一路走来,历时3个多月,行程一万多公里,漂流500余公里,陷车数十次。我们追踪寻源,来到了长江正源最初源流的各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冰川。
长江源区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脉主脊南北两翼和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其次还有昆仑山脉南侧的部分冰川。这些冰川的分布地区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目前的雪线高度5500~5800米,各拉丹东地区达到6000米。源区共有冰川627条,冰川面积1168.18平方公里。
长江源区的冰川发育一方面受青藏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高原腹地山地所形成的局地干冷气候影响,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大陆性冰川。根据多年的研究,江源地区在第四纪冰期(大约300—400万年前),冰川面积达24500平方公里,是目前的20倍。
长江源冰川深居我国内陆地区,与我国内流水系和干旱区呈过渡和交错的地理格局。但是,它以丰富的冰雪融水孕育了源区近20万平方公里的江源湿地,沼泽、湖泊和河流水网,并且冲破众多丘陵缓山的阻隔,汇纳百川,连接干流,形成了6380公里的伟大长江。
在世界大河中,像长江这样以雪山冰川为源,并且具有这么广阔流域面积和多样地貌类型,是少有的。根据冰川学家测算,长江源区冰川总体积为983亿立方米,折合成水储量为84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长江三峡水库的库容或两条黄河的年径流量。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源区冰川最发育和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长江源区发源河流最多的巨型冰川水库。主峰各拉丹东海拔6621米,6000米以上的雪峰有30余座,冰川面积790平方公里,现代冰川130余条。位于各拉丹东雪峰西南侧深处的姜古迪如冰川和尕恰迪如岗冰川发育了长江正源沱沱河(也叫玛曲、纳钦曲):北端的打鲁迪如冰川和吉饶冰川发育了切苏美曲汇入沱沱河;东侧的岗加曲巴冰川发源了姜梗曲和尕尔曲,与从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东西两侧冰川发源的布曲汇合后汇入长江南源当曲,占据当曲流量的一半以上,另外,在各拉丹东的西南侧以及南端和南侧分布的冰川群,还分别发源了曾松曲、切尔恰藏曲,旦发曲、支巴曲、格勒曲、拉萨曲等内流水系,它们是藏北内陆咸水湖色林错,赤布张错、洞错以及羌塘草原,沼泽、湿地的重要供水源。
在各拉丹东雪山以东的上千里绵绵唐古拉山脉南北两翼,还分布着众多规模不等的现代冰川,分别发源了长江南源当曲水系的旦曲、前庭曲、鄂阿玛那草曲,扠吾曲等。同时,在其南部和东段支脉,还发育了怒江、澜沧江这两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这种大河共源的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在3个月的江源区考察中,我由衷地感到,各拉丹东冰川以及整个唐古拉山脉冰川和昆仑山脉的一系列冰川是孕育长江的水塔,对维系长江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要十分珍惜的生命之源。
2006年8月30日,我们历尽艰辛,把营地扎到了姜古迪如冰川冰舌端的侧碛台地上。3天的时间里,我们沿着冰川左右侧碛攀登到了6000米左右的雪线上,尽情俯瞰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和尕恰迪如岗冰川的全貌,深情地遥望冰川融化汇集而成的长江最初源流纳钦曲向北而去。在长江冰川的怀抱,我们受到了震撼和 洗礼。一幅幅冰川画卷,摄入了我们的镜头,呈现给不曾来过江源,向往长江源的人们。
我曾于1986年6月来过姜古迪如冰川,这次根据与20年前的冰川照片对比,发现江源冰川经历了巨变。
一是冰川退缩了200~300米,这与青藏高原冰川总体退缩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
二是姜古迪如北支冰川的冰舌前沿由20年前的细锥状,变化为冰舌前沿部分的细长段已经完全消失。目前呈圆弧形的宽阔高大冰墙状,冰融水从冰墙裂缝和冰洞中散乱渗涌而出。然后汇流成溪,形成长江最初的水流。
三是冰舌前段原来与冰川分离的残留冰塔林和孤冰峰,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说明近年来冰川的融化较强盛并且消融速度很快。
四是冰川前沿河床加宽,冰碛物被剥离推平,冰碛堆积物很少堆积成丘。在纳钦曲20余公里源流段及两侧山谷型冰川支流和切苏美曲河床两岸,同样看到数十条规模较大的冰川型泥石流和冰碛石满布的河床。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了全球气候变变暖在江源冰川分布地区的反应明显。长江源冰川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器,这对冰川天然固体水库功能作用的保持和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和税小洁从怒江源头翻越唐古拉山脉分水岭,再次来到当曲源区,并进入澜沧江源。时值国庆来临,我们遭遇了两场漫天飘舞的秋雪,三江源被浓浓的秋意和银色装点,我们的西线调水考察还要延伸到黄河源,雅砻江和大渡河等调水规划水源区。
长江三源考察结束后,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青藏高原是一块年轻的大陆,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活跃的演变抬升之中,随着第四纪冰期的消亡和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近年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在高原的水系源区显示尤为敏感和突出,并直接影响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区域。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气候变化:江河源区处于西风盛行带,气候严寒而干燥,蒸发大于降水,年均气温低于0℃,极端气候可达-40℃以上,因而冻土发育,最大冻土厚度大于150m,是地球上最大的低纬度冻土发育区。区内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如长江南源当曲河源区年降水量为400mm~500mm,偏西方向的沱沱河为250mm以下,而位于西北的北源楚玛尔河源区不到100mm。这种气候的地理分异和变化趋势,对江河源区水系发育和径流特征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冰川退缩,雪线升高:冰川和雪被是气候作用的产物,同时是气候变化的显著标志,也是江河发源的最初源流,是形成持续径流的基本条件。江河源区的冰川随着后冰期时代的到来,已基本退缩到唐古拉山脉西端的各拉丹冬群峰海拔5500m以上地带,常年冰雪覆盖面积只有400余km2,据10多年的定位考察,冰川平均退缩近400m,其中各拉丹东冬坡的岗加曲巴冰川已退缩500余m,雪线已升高到5800m以上,这表明江河源区的气候在持续变干,气候在逐渐变暖,“固体水库”正在消融,“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沼泽枯竭,草句退化:江河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我们考察发现各拉丹冬东坡河北坡山前地带已有大片沼泽因失水而枯竭,草甸退化而露出底部的沙石,沼泽中的水网已停止流动而成为死水潭,草甸中出现斑秃块状沙地。以沼泽湿地为源流特征的南源当曲大面积沼泽脱水干旱,泉眼断流,不少支河流已经干涸断流。
荒漠化加剧,沙漠征兆凸现:沙漠是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现象,近年来已在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出现,据统计,西部地区有数+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00万km2。这些沙漠分布在中国古时繁荣的丝绸之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越昆仑山脉,越过青海草原向长江源区,向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推进。在通天河,雅砻江上游局部河洲平原和草原地带已出现数百平方公里的沙锥、沙丘链和沙化带,广阔的草原逐渐成为荒漠裸地,不少地区伦为绝牧之地而导致城镇搬迁,草场转移。
湖泊退缩,河流干涸:江河源区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干涸成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径流补给而萎缩成为内陆咸水湖泊甚至盐湖,我们发现,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现季节性断流。
2006年7月11日,我们来到了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站长王永峰给我们介绍了部分情况:通天河水文情况30多年来变化较大,很不稳定,1989年和2005年汛期流量达到峰值,最高超过3000m3/秒,年径流量超过200亿m2,1979年径流量只有70多亿m3。2006年夏季,我们在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了解到当年通天河径流量大约为120亿立方米。2007年2月1日,当我们又来到直门达水文站时,通天河已经是冰封河面,河流处于静流状态,水文站已经不能检测流量,而是观察冰情。
长江上游正在经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的演变,并且还在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积累隐患,象癌症病变一样不断扩展。长江的命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楚玛尔河在长江三源中,纵观各项地理数据指标都排在最后的位置,长期以来没有受到公众和学术界的关注,充满着神秘和未知。
翻越了卓乃湖与楚玛尔河的分水岭,进入到长江源头的北源区,我们的车几乎几分钟就要陷一次,两辆汽车相互施救,一步一步前进。汽车发出的声音给我们以悲怆和最后挣扎的感觉,我们在向死亡逼近,八九月份和一月份是没有任何队伍能进入到这一区域的。但是,我感到了一种历史的时刻,几个月以来,无数次的绝境还生,不就是为了坚持到这一刻吗?
汽车在接近楚玛尔河源头还有近40公里处,我们的一辆车离合器烧坏,不能动弹,另一辆车陷入泥泞,救不起来。我决定就地扎营,徒步到源头。眼前的楚玛尔河源区,完全是沙漠戈壁的景象,一个个耀眼闪烁的浅水湖泊,全部孤立地散布在没有植被涵养的干旱沙地中,湖的四周已经结起了浅浅的盐壳,在起伏坦荡已经近似沙漠的大地上,留下一串串动物寻水觅食的足迹;一股股缓缓的细水从浑圆低缓的红色山腰风化的岩屑里溢出;多数涓流流程不到百米,艰难地在沙地上前进,一些进入内陆湖泊,极少部分汇流到楚玛尔河干流。
经过一天的徒步登高,我们在红色的山顶上看到了深居内陆的昆仑山脉,布喀达板雪峰群酷似各拉丹冬雪山,被冰川包裹着,山下大陆性冰川规模宏大,冰舌延伸,可它没有冰雪消融,汇流成溪的景象,因为这里巨大的蒸发已将消融的冰雪水转化到大气层中,地表径流在这里难以持续成溪,即使有不少冲刷的溪流痕迹,那也是季节性的。
2006年9月我们驱车来到可可西里藏羚羊产羔的卓乃湖西岸,没有沿常规的反盗猎巡山路线,调头向南沿一条溪流而上,翻越5200余米的巴音多格日旧山的内外流区分水岭,进入了长江北源的楚玛尔河源区。然后沿楚玛尔河而上,由于多次遭遇陷车,一辆车离合器烧坏而瘫痪,我们就地扎营弃车徒步沿河北上,爬上红石山来到了楚玛尔河源头的东支,并眺望到源头西支已经沙化成为季节性连接的众多小湖荡。东西两支的源流从广袤的红砂岩沙化地中渗出涓涓细流进入湖荡,大多因湖水变浅而被蒸发或咸化。楚玛尔源流小溪在这些已经没有水力连通的孤立湖群的沙地问曲回摆动,艰难前进,逐渐汇集成河,沿途两岸已是沙粒覆盖,稀疏的植被已经被一片片沙带隔开,风沙随时会将它们埋没。
东,西两支源流汇合后楚玛尔河稍有了河的形态,两岸出现了高大的沙丘连,这些沙丘逐渐合拢相连,已经显示了沙漠的雏形。
2007年冬季考察,我们从青藏公路楚玛尔大桥沿封冻的冰河上前行,楚玛尔河没有像沱沱河和当曲那样有发育的网状河床,而是两岸发育着切割数十米深的浅谷地,极少分汉散流现象。
上行数十公里,绵绵起伏的红色沙丘和狂风扬起的沙尘让我们辨不清方向,误入进沙漠中,但我们知道,多尔改错湖就在附近,直至天黑,我们还在沙漠中爬行,当晚夜宿沙山下。
第二天继续在沙山间乱窜,几度陷车,根据GPS定位,多尔改错就在沙山的另一侧,但我们不断被几十米高的沙山挡住去路。
终于进入多尔改错湖冰面,整个湖水已结起了连底冰,没有流体的水,两车在冰面上跳起了冰上芭蕾。
几十公里的湖岸被绵绵的红色沙漠包围,沙漠面积有数百上千平方公里,这种景象,使我们感到长江北源区正在被沙漠所侵袭。
可可西里地区遍布三迭侏罗纪红色砂岩,由于日照强烈,温差极大,大地干旱,加上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10级以上大风,气候复杂多变,又多局地涡流,因此在河源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化带和成型沙漠,随着气候条件的进一步变化,自然环境恶化,水系锐减,楚玛尔河源区的沙漠还将继续扩展,最终成为沙漠区。
长江正源:各拉丹东沱沱河
2006年夏季,从长江三源一路走来,历时3个多月,行程一万多公里,漂流500余公里,陷车数十次。我们追踪寻源,来到了长江正源最初源流的各拉丹东雪山姜古迪如冰川。
长江源区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脉主脊南北两翼和主峰各拉丹东雪山,其次还有昆仑山脉南侧的部分冰川。这些冰川的分布地区平均海拔5500米以上,目前的雪线高度5500~5800米,各拉丹东地区达到6000米。源区共有冰川627条,冰川面积1168.18平方公里。
长江源区的冰川发育一方面受青藏高原季风气候的影响,另一方面受高原腹地山地所形成的局地干冷气候影响,形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大陆性冰川。根据多年的研究,江源地区在第四纪冰期(大约300—400万年前),冰川面积达24500平方公里,是目前的20倍。
长江源冰川深居我国内陆地区,与我国内流水系和干旱区呈过渡和交错的地理格局。但是,它以丰富的冰雪融水孕育了源区近20万平方公里的江源湿地,沼泽、湖泊和河流水网,并且冲破众多丘陵缓山的阻隔,汇纳百川,连接干流,形成了6380公里的伟大长江。
在世界大河中,像长江这样以雪山冰川为源,并且具有这么广阔流域面积和多样地貌类型,是少有的。根据冰川学家测算,长江源区冰川总体积为983亿立方米,折合成水储量为84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长江三峡水库的库容或两条黄河的年径流量。
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源区冰川最发育和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长江源区发源河流最多的巨型冰川水库。主峰各拉丹东海拔6621米,6000米以上的雪峰有30余座,冰川面积790平方公里,现代冰川130余条。位于各拉丹东雪峰西南侧深处的姜古迪如冰川和尕恰迪如岗冰川发育了长江正源沱沱河(也叫玛曲、纳钦曲):北端的打鲁迪如冰川和吉饶冰川发育了切苏美曲汇入沱沱河;东侧的岗加曲巴冰川发源了姜梗曲和尕尔曲,与从青藏公路唐古拉山口东西两侧冰川发源的布曲汇合后汇入长江南源当曲,占据当曲流量的一半以上,另外,在各拉丹东的西南侧以及南端和南侧分布的冰川群,还分别发源了曾松曲、切尔恰藏曲,旦发曲、支巴曲、格勒曲、拉萨曲等内流水系,它们是藏北内陆咸水湖色林错,赤布张错、洞错以及羌塘草原,沼泽、湿地的重要供水源。
在各拉丹东雪山以东的上千里绵绵唐古拉山脉南北两翼,还分布着众多规模不等的现代冰川,分别发源了长江南源当曲水系的旦曲、前庭曲、鄂阿玛那草曲,扠吾曲等。同时,在其南部和东段支脉,还发育了怒江、澜沧江这两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这种大河共源的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在3个月的江源区考察中,我由衷地感到,各拉丹东冰川以及整个唐古拉山脉冰川和昆仑山脉的一系列冰川是孕育长江的水塔,对维系长江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要十分珍惜的生命之源。
2006年8月30日,我们历尽艰辛,把营地扎到了姜古迪如冰川冰舌端的侧碛台地上。3天的时间里,我们沿着冰川左右侧碛攀登到了6000米左右的雪线上,尽情俯瞰姜古迪如南北两支冰川和尕恰迪如岗冰川的全貌,深情地遥望冰川融化汇集而成的长江最初源流纳钦曲向北而去。在长江冰川的怀抱,我们受到了震撼和 洗礼。一幅幅冰川画卷,摄入了我们的镜头,呈现给不曾来过江源,向往长江源的人们。
我曾于1986年6月来过姜古迪如冰川,这次根据与20年前的冰川照片对比,发现江源冰川经历了巨变。
一是冰川退缩了200~300米,这与青藏高原冰川总体退缩的演变趋势是一致的。
二是姜古迪如北支冰川的冰舌前沿由20年前的细锥状,变化为冰舌前沿部分的细长段已经完全消失。目前呈圆弧形的宽阔高大冰墙状,冰融水从冰墙裂缝和冰洞中散乱渗涌而出。然后汇流成溪,形成长江最初的水流。
三是冰舌前段原来与冰川分离的残留冰塔林和孤冰峰,现在已经基本见不到,说明近年来冰川的融化较强盛并且消融速度很快。
四是冰川前沿河床加宽,冰碛物被剥离推平,冰碛堆积物很少堆积成丘。在纳钦曲20余公里源流段及两侧山谷型冰川支流和切苏美曲河床两岸,同样看到数十条规模较大的冰川型泥石流和冰碛石满布的河床。
这一系列现象表明了全球气候变变暖在江源冰川分布地区的反应明显。长江源冰川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器,这对冰川天然固体水库功能作用的保持和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和税小洁从怒江源头翻越唐古拉山脉分水岭,再次来到当曲源区,并进入澜沧江源。时值国庆来临,我们遭遇了两场漫天飘舞的秋雪,三江源被浓浓的秋意和银色装点,我们的西线调水考察还要延伸到黄河源,雅砻江和大渡河等调水规划水源区。
长江三源考察结束后,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青藏高原是一块年轻的大陆,第三纪以来,一直处于活跃的演变抬升之中,随着第四纪冰期的消亡和全球气候的变暖,以及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近年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在高原的水系源区显示尤为敏感和突出,并直接影响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调水区域。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气候变化:江河源区处于西风盛行带,气候严寒而干燥,蒸发大于降水,年均气温低于0℃,极端气候可达-40℃以上,因而冻土发育,最大冻土厚度大于150m,是地球上最大的低纬度冻土发育区。区内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如长江南源当曲河源区年降水量为400mm~500mm,偏西方向的沱沱河为250mm以下,而位于西北的北源楚玛尔河源区不到100mm。这种气候的地理分异和变化趋势,对江河源区水系发育和径流特征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冰川退缩,雪线升高:冰川和雪被是气候作用的产物,同时是气候变化的显著标志,也是江河发源的最初源流,是形成持续径流的基本条件。江河源区的冰川随着后冰期时代的到来,已基本退缩到唐古拉山脉西端的各拉丹冬群峰海拔5500m以上地带,常年冰雪覆盖面积只有400余km2,据10多年的定位考察,冰川平均退缩近400m,其中各拉丹东冬坡的岗加曲巴冰川已退缩500余m,雪线已升高到5800m以上,这表明江河源区的气候在持续变干,气候在逐渐变暖,“固体水库”正在消融,“生命之源”正在消亡!
沼泽枯竭,草句退化:江河源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我们考察发现各拉丹冬东坡河北坡山前地带已有大片沼泽因失水而枯竭,草甸退化而露出底部的沙石,沼泽中的水网已停止流动而成为死水潭,草甸中出现斑秃块状沙地。以沼泽湿地为源流特征的南源当曲大面积沼泽脱水干旱,泉眼断流,不少支河流已经干涸断流。
荒漠化加剧,沙漠征兆凸现:沙漠是西部地区最为突出的自然现象,近年来已在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出现,据统计,西部地区有数+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有潜在沙漠化土地100万km2。这些沙漠分布在中国古时繁荣的丝绸之路,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越昆仑山脉,越过青海草原向长江源区,向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推进。在通天河,雅砻江上游局部河洲平原和草原地带已出现数百平方公里的沙锥、沙丘链和沙化带,广阔的草原逐渐成为荒漠裸地,不少地区伦为绝牧之地而导致城镇搬迁,草场转移。
湖泊退缩,河流干涸:江河源区每年都有不少的支流水系干涸成为石河,有大量的湖泊因失去径流补给而萎缩成为内陆咸水湖泊甚至盐湖,我们发现,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河段已出现季节性断流。
2006年7月11日,我们来到了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站长王永峰给我们介绍了部分情况:通天河水文情况30多年来变化较大,很不稳定,1989年和2005年汛期流量达到峰值,最高超过3000m3/秒,年径流量超过200亿m2,1979年径流量只有70多亿m3。2006年夏季,我们在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了解到当年通天河径流量大约为120亿立方米。2007年2月1日,当我们又来到直门达水文站时,通天河已经是冰封河面,河流处于静流状态,水文站已经不能检测流量,而是观察冰情。
长江上游正在经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的演变,并且还在通过全球气候变化、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积累隐患,象癌症病变一样不断扩展。长江的命运给我们敲响了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