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三年级对学生而言是比较重要的。而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数学这一门课程的抽象性和枯燥性是比较显著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自然就需要对学习者报以更大的热情,不断引导他们探寻数学世界的大门,并逐步放手,让他们能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以此来带动其自学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三年级 自学能力 数学
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三年级学生接触数学课程的时间相对较长,其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之前而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育者应该适当的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各个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如此一来,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便能够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如果没有了兴趣的助力,学习者的学习生活会显得平淡无味,其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自然也不会理想。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投入到老师安排的各项活动当中,才能够在其中获得自学能力的提升。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一直就是一门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而课程当中涵盖的许多生活元素也一直被学生喜爱和青睐。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便可以从这些生活元素入手,把握好它们的特点,借助它们的优势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自学能力能够高效且平稳的发展。
以《时、分、秒》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时,便可以将新年钟声作为切入点,借助其开展课堂导入工作。与此同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认真体会新年倒计时这十秒钟的长度,并思考:十秒钟能够做什么事情?由于这一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比较密切的关联,他们也很容易对这一问题产生想要深入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会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也会主动的和其他同学展开交谈,这样非常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来让他们意识到时间的易逝,从而更加珍惜每分每秒。
二、把握课堂,张弛有度
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场所,教育者需要把握好这一重要阵地,并张弛有度的对学生展开引导。众所周知,每一堂课都有需要分析透彻的知识点、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些知识点当中,有的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分析和耐心引导,有的则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因此,为了让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培养,教育者便需要做到张弛有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知识点可以大胆放手,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则需要耐心讲解。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听懂、学懂,也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就拿《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来说,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的物体有哪些等等,便可以让学习者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只有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才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而对于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点,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便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目标。
三、传授方法,设疑引导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传授知识是我们最为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它绝不是我们唯一的教学任务。教育者如果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对他们自学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阻碍其各项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尝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例如,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教育者都可以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以此来让他们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以《倍的认识》为例,教育者首先就需要让学生明确“倍”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倍”是什么,并且能够运用“倍”的有关知识去探究实际问题。而此时,学生便可以围绕教师抛出的学习目标展开探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指点,让他们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去深入解读有关的知识。自主探究结束后,学生便能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时候再听课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能够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自主,培养习惯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些业余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养成认真预习、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话,便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带动学生其他素质、其他能力的同步发展。
比如,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教师都可以安排给学生一些预习任务,比如设计一张导学案,将本堂课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练习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人共同完成。无论是课前的自主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合作探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而在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课后作业,还可以尽量多安排一些实践性和探究性较强的作业,让他们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获得自学能力上的提升。此外,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自主复习,并将本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整理,将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整理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进行交流和探讨,相互分享自己整理的复习内容,从而做到查漏补缺、相互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需要做好观察、引导工作,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展开引导工作。如此一来,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还是在课上的教学环节,又或者是在课后的复习环节,学习者的自学能力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三年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也应该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纳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系当中。教师可以从诱发学生兴趣、精准把握课堂、传授学习方法、利用预习复习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学会放手,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的自學能力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圆. 浅析数学课堂怎样“学” “问题导学”型课堂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A].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4:4.
[2]郑金阳.自学初知理 培养须到底——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6):95-96.
[3]郁晓红.提升自学能力 充实数学素养——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80.
[4]杨梅,李珺.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数学自学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130.
[5]詹勇芬.重视数学文本阅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谈小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2(17):64.
关键词:三年级 自学能力 数学
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三年级学生接触数学课程的时间相对较长,其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较之前而言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教育者应该适当的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各个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如此一来,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便能够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结合实际,激发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他们主动探索学习的主要动力来源。如果没有了兴趣的助力,学习者的学习生活会显得平淡无味,其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自然也不会理想。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投入到老师安排的各项活动当中,才能够在其中获得自学能力的提升。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一直就是一门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而课程当中涵盖的许多生活元素也一直被学生喜爱和青睐。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便可以从这些生活元素入手,把握好它们的特点,借助它们的优势来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其自学能力能够高效且平稳的发展。
以《时、分、秒》为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一单元时,便可以将新年钟声作为切入点,借助其开展课堂导入工作。与此同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认真体会新年倒计时这十秒钟的长度,并思考:十秒钟能够做什么事情?由于这一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比较密切的关联,他们也很容易对这一问题产生想要深入探究的欲望,自然也就会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也会主动的和其他同学展开交谈,这样非常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此来让他们意识到时间的易逝,从而更加珍惜每分每秒。
二、把握课堂,张弛有度
作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场所,教育者需要把握好这一重要阵地,并张弛有度的对学生展开引导。众所周知,每一堂课都有需要分析透彻的知识点、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而在这些知识点当中,有的需要教师进行细致分析和耐心引导,有的则可以让学生基于自身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因此,为了让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能够获得更为良好的培养,教育者便需要做到张弛有度,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知识点可以大胆放手,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的则需要耐心讲解。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听懂、学懂,也能够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
就拿《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来说,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几何图形,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的物体有哪些等等,便可以让学习者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只有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才需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而对于一些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知识点,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便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多采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教学目标。
三、传授方法,设疑引导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传授知识是我们最为基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它绝不是我们唯一的教学任务。教育者如果仅仅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对他们自学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甚至会阻碍其各项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尝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例如,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教育者都可以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告知学生,让他们知道自己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以此来让他们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以《倍的认识》为例,教育者首先就需要让学生明确“倍”的概念,让他们知道“倍”是什么,并且能够运用“倍”的有关知识去探究实际问题。而此时,学生便可以围绕教师抛出的学习目标展开探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指点,让他们运用教师传授的方法去深入解读有关的知识。自主探究结束后,学生便能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这时候再听课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也能够有效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自主,培养习惯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后的复习同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些业余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养成认真预习、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话,便能够让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自学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带动学生其他素质、其他能力的同步发展。
比如,在每一堂数学课前,教师都可以安排给学生一些预习任务,比如设计一张导学案,将本堂课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应的练习题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阅读,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完成。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则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其他人共同完成。无论是课前的自主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合作探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而在每一堂课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课后作业,还可以尽量多安排一些实践性和探究性较强的作业,让他们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获得自学能力上的提升。此外,每学习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自主复习,并将本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整理,将本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整理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整理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和同桌、前后桌进行交流和探讨,相互分享自己整理的复习内容,从而做到查漏补缺、相互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育者都需要做好观察、引导工作,了解各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展开引导工作。如此一来,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环节,还是在课上的教学环节,又或者是在课后的复习环节,学习者的自学能力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发展。
总而言之,作为三年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对学习者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也应该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纳入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体系当中。教师可以从诱发学生兴趣、精准把握课堂、传授学习方法、利用预习复习等多个方面入手,逐步学会放手,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学习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的自學能力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圆. 浅析数学课堂怎样“学” “问题导学”型课堂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A].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2014:4.
[2]郑金阳.自学初知理 培养须到底——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06):95-96.
[3]郁晓红.提升自学能力 充实数学素养——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80.
[4]杨梅,李珺.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以数学自学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2(20):130.
[5]詹勇芬.重视数学文本阅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谈小学生阅读数学文本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2(1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