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许多年轻力壮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农民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挣钱,虽然这对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急剧增加,对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等产生消极影响。本文全面总结了当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行为问题,为彻底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而提出新思维与新方法。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策略;
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大多数是交通不便、发展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民就业岗位数量较少,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的空间也有限,加之,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也导致了农民平均收入不高的局面,但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多,工作待遇水平普遍较高,这些都吸引和刺激农民到城市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进而降低了农民对其子女的监督、管理以及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也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爱与母爱,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现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促使相关部门、农民家长以及学校老师等迫切尋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来最大限度的来保障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总结现阶段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1、学前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从爸爸妈妈变成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由于年龄过大,他们的精力与体力都在不断下降,加之,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和家庭教育理念也较为陈旧落后,这些都降低了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由伯父或者叔叔等关系较为亲密的亲属照顾,由于他们也忙于生计奔波和照顾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来照顾这些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前留守儿童,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些学前留守儿童的照顾标准是不挨饿受冻即可,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对这些儿童进行学前知识方面的教育,不仅弱化了学前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也加剧了学前留守儿童和非学前留守儿童在自主学习能力、学前基础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2、缺少安全感与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学前留守儿童与非学前留守儿童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学前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与陪伴,父母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儿童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状态,而儿童也无法时刻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加之,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父母离开自己去外地打工的事实,这会让其潜意识中认为父母不会在像以前那样爱自己和保护自己,甚至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发现其他小伙伴都有父母陪伴,这些容易引起学前留守儿童的嫉妒心理与不公情绪,加剧了学前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公平性,让学前留守儿童变得自卑多疑、情绪低落,给学前留守儿童留下终身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
3、意志行为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大多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处于缺爱的状态,比非学前留守儿童更加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与陪伴,于是,他们经常做出一些故意打架斗殴或者自残等比较另类的事情,以此来达到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事情。
二、拓宽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途径
1、打造自由平等、欢乐和谐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对儿童的情感性格、思想观念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间接影响了儿童的爱情观、家庭观以及就业观等,影响甚至决定了儿童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发展成就的高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与不和谐性,而父母角色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因此,进城打工的父母应提高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频率,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来诉说其对孩子的想念之情以及外出打工的初衷,让孩子尽量理解父母的苦心与无奈,同时,父母也应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与情感需求,通过与其监护人沟通等方式来了解孩子当前的生活现状以及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分析其各种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探寻根本性的解决方法。另外,父母也可以趁着节假日放假或者休息时间回家探望孩子,尽可能拿出多的时间来与孩子游戏互动,提高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稳定性与和谐性,最大限度的缩小父母缺席对儿童成长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加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宣传教育活动力度。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教育宣传效果,在农村形成人人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的不良行为,让夫妻一起外出打工的农民认识到父母的缺席对子女造成的严重伤害,让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监护人意识到吃饱穿暖根本无法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诉求,实现对儿童关注重点从吃饭穿衣到情感性格的转变,帮助他们掌握更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其发现并纠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能力。
3、提高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视度。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与监督管理力度,在实地调查研究当地留守儿童数量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来合理规划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规模与数量,满足当地留守儿童对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核力度,促使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不断更新其教育理念与提高教育效果,要求其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最后,幼儿教育机构的老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力度,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性格特点,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困惑或者生活难题,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让其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变的幼儿集体教育活动等方式来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小结
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原因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父母与儿童沟通力度、扩大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教育宣传范围等方式来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儿童的快乐成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凌辉,张建人,易艳,等. 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5):674-678.
[2]胡月,胡勇. 对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切入口的探究--依恋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专题研讨[J]. 2012,(29).
[3]胡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两县五校的调查[J]. 青年时代,2016,(5): 223,225.
关键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策略;
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大多数是交通不便、发展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民就业岗位数量较少,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的空间也有限,加之,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也导致了农民平均收入不高的局面,但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较多,工作待遇水平普遍较高,这些都吸引和刺激农民到城市打工赚钱补贴家用,进而降低了农民对其子女的监督、管理以及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农村学前留守儿童也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爱与母爱,这些都导致了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出现频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促使相关部门、农民家长以及学校老师等迫切尋找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来最大限度的来保障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总结现阶段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
1、学前基础知识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从爸爸妈妈变成了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由于年龄过大,他们的精力与体力都在不断下降,加之,他们的知识水平不高和家庭教育理念也较为陈旧落后,这些都降低了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效果。另外,还有一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是由伯父或者叔叔等关系较为亲密的亲属照顾,由于他们也忙于生计奔波和照顾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来照顾这些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学前留守儿童,也就是说他们对这些学前留守儿童的照顾标准是不挨饿受冻即可,很少甚至根本不会对这些儿童进行学前知识方面的教育,不仅弱化了学前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也加剧了学前留守儿童和非学前留守儿童在自主学习能力、学前基础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2、缺少安全感与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学前留守儿童与非学前留守儿童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学前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与陪伴,父母无法及时准确的了解儿童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状态,而儿童也无法时刻感受来自父母的爱。加之,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智尚不成熟,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父母离开自己去外地打工的事实,这会让其潜意识中认为父母不会在像以前那样爱自己和保护自己,甚至认为父母抛弃了自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发现其他小伙伴都有父母陪伴,这些容易引起学前留守儿童的嫉妒心理与不公情绪,加剧了学前留守儿童心理的不公平性,让学前留守儿童变得自卑多疑、情绪低落,给学前留守儿童留下终身无法消除的心理阴影。
3、意志行为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大多数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处于缺爱的状态,比非学前留守儿童更加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与陪伴,于是,他们经常做出一些故意打架斗殴或者自残等比较另类的事情,以此来达到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事情。
二、拓宽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途径
1、打造自由平等、欢乐和谐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对儿童的情感性格、思想观念以及学习能力等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间接影响了儿童的爱情观、家庭观以及就业观等,影响甚至决定了儿童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与发展成就的高低。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与不和谐性,而父母角色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因此,进城打工的父母应提高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频率,利用微信、电话等方式来诉说其对孩子的想念之情以及外出打工的初衷,让孩子尽量理解父母的苦心与无奈,同时,父母也应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与情感需求,通过与其监护人沟通等方式来了解孩子当前的生活现状以及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不恰当的心理行为,站在孩子的立场来分析其各种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并探寻根本性的解决方法。另外,父母也可以趁着节假日放假或者休息时间回家探望孩子,尽可能拿出多的时间来与孩子游戏互动,提高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稳定性与和谐性,最大限度的缩小父母缺席对儿童成长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加强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宣传教育活动力度。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教育宣传效果,在农村形成人人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留守儿童可能会出现的不良行为,让夫妻一起外出打工的农民认识到父母的缺席对子女造成的严重伤害,让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监护人意识到吃饱穿暖根本无法满足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诉求,实现对儿童关注重点从吃饭穿衣到情感性格的转变,帮助他们掌握更多解决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其发现并纠正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能力。
3、提高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重视度。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与监督管理力度,在实地调查研究当地留守儿童数量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来合理规划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规模与数量,满足当地留守儿童对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审核力度,促使农村幼儿教育机构不断更新其教育理念与提高教育效果,要求其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最后,幼儿教育机构的老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力度,了解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性格特点,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的情感困惑或者生活难题,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让其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变的幼儿集体教育活动等方式来促进留守儿童快乐健康的成长。
小结
加强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原因的研究力度,通过加强父母与儿童沟通力度、扩大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教育宣传范围等方式来解决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儿童的快乐成长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凌辉,张建人,易艳,等. 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 (5):674-678.
[2]胡月,胡勇. 对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切入口的探究--依恋理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启示专题研讨[J]. 2012,(29).
[3]胡捷.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贵州省两县五校的调查[J]. 青年时代,2016,(5): 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