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使它形成了现今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民歌旋律优美,表达简洁明快,有鲜明的空间感,极富有歌唱性。调式特点多样化,除了常见的以sol、do、re为主的商调式,以及re、sol、la为主的徵调式还有羽、宫、角等多种调式。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双重原因,使得陕北民歌(尤其是山歌类民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习惯和演唱风格,民间艺人和歌手们更多地采用以真声为主的演唱方法,这种演唱较能体现真挚和淳朴的风格。但是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现今更多的演唱者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技巧更加完美的诠释了陕北人民灵魂深处的呐喊。
关键词:陕北民歌;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调式特点;演唱方法
陕北东临黄河,北沿长城,西接子午岭,南界黄龙山。面对着这片广袤无垠、苍凉荒漠的古原,人们用心血与智慧谱写着自己心灵的歌声—陕北民歌。生长在这片凄苦贫穷却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人不歌的歌的海洋里,倾听着那响彻行云、千回百转的绝唱,体会着人们争取自由与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陕北民歌的奥妙与神奇永远令人牵魂动魄。
一、陕北民歌形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1、自然因素
提起陕北民歌总会想到电视剧《血色浪漫》中放羊老爷穿着羊皮袄,甩着羊鞭对着一望无边的塬峁沟梁,用那苍凉的声音随性地诉说着他心灵深处的期盼。黄土高原沟梁峁壑凹凸不平的地貌特征决定了陕北民歌中起伏跌宕的旋律特征。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中,他的身体显得那么渺小,他的外部动作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人们与自然相对协和平衡,则是为了强调其自我存在,人们仰天长啸般的歌唱,则是表现与外界奋争精神。
(1)悲凉的呐喊(对恶劣环境凄苦的咏叹)
恶劣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生活现实是陕北人民创造民歌的重要土壤。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黄河,北接内蒙。山秃沟深,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既穷又苦,所以绝大多数陕北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场景。比如:《揽工调》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迫,而《走西口》《卖娃娃》则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一幅天灾人祸造成的悲惨景象。陕北人民生活再苦,生存条件再艰难,也有心灵的自由和梦幻般的想象。只要心灵获得自由,他就是愉快的。人性不灭就会有创造,创造着大都市永远创造不出来的艺术产品,既哀伤又欢乐,既抒情又豪放,既自然质朴又感天动地的民歌艺术。
(2)异彩纷呈的绝唱(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
陕北人是汉族人,但与居于国之中央的其它汉族人比较,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在中国大多数历史朝代中,长城内墙下的陕北往往是边防前沿。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央王朝与异族的征战进退,一代代地改变着陕北人的人种血缘。这里,既有原住民与南来移民的融合,更有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汇流。战争时期的杀戮、占领和奴役,和平时期的通商、通婚和交流,像潮汐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吐纳、重组陕北人的血液。直到元代以后,陕北才稳定地成为说汉话、习汉俗的汉族区域。但是,居住在这个区域的陕北人,已经变成血液流淌着汉、匈奴、羌、鲜卑等多民族热血的人种。血脉的融合使陕北民歌结合了多民族的特征和表演方式。
2、人文因素
(1)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融合
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融合,是影响陕北民歌形成的重要原因。历史上陕北为多民族游牧之地,并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瘠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这样就使本来苦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其显著特点,就是优美的旋律和苦难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现实和理想极度对立的背景下,在忘我的抒情境界中,在想象和幻觉中创造出感人肺腑的音乐。
(2)陕北人率真、热情、所赋予的文学特点
陕北的黄土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的偏远,处在政治的边缘地带,较少礼教的束缚,又由于生存的困苦艰辛,陕北民歌中产生了大量的沤歌男女自由恋情的歌曲.他们对爱情有着近乎原始的担露,他们爱得热烈、奔放而又缠绵,甚至把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寄托都融人他们对爱情的歌唱中,由此使路淡的生命旅程进发出辉煌的火焰。例如在《兰花花》中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咱们俩死活(哟)常在一起 ”;《赶性灵》中 “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那个)手,(哟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 ”;《三十里铺》 中 “ 三十里铺来有大路,戏楼拆了修马路,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咱们二人没盛够 ”。那一首首撕心裂肺的歌声唱出的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另外陕北人粗犷、豪情的性格又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
二、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
1、调式特点的多样化
陕北民歌优美的旋律,简洁明快的表达,鲜明的空间感,构成了陕北民歌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特点。陕北民歌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有时也用三四度)为主要特征,调式特点多样化,并依此为基础形成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甚至八声音列。
2、“fa、xi”增添的无尽凄苦
表现悲怨、凄苦、哀伤情感是陕北民歌的情感主线。如《可怜实可怜》、《信天游》两首作品就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叠置(双四度结构)为主要特征。旋律中七度、八度大跳的运用,四度、五度的下行,7、4偏音的强调运用,增添了无尽的凄苦。
三、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
最初的陕北民歌演唱就是贫苦的人们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一曲多词”是最常见的。演唱者通过歌曲向一望无边的塬峁沟梁,向懒洋闲散的羊群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者对着山的另一端的心上人真切的情感表达。他们不追求演唱方法及技巧,更多的注重曲调的情感表达及歌曲内容的传送。
1、平腔唱法
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 等。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 等。
2.颤音唱法
大部分陕北民歌的演唱没有大的颤音,但许多出现在歌曲中的小颤音却极具特色。这些小颤音极大地软化了陕北民歌的野性和刚性,歌声听起来生动而富于激情
3、直音唱法
音乐表现上的直畅与自由是大多数陕北民歌的基本特征。而陕北人粗犷、豪情的性格又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特别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基本上用直音唱法。
4、断腔唱法
断腔也称顿腔或顿音。我国北方的民歌多用断腔。陕北民歌中有一字数断的,也有一腔几断的;有一轻一重之断;也有一收一放之断。特别在陕北耍丝弦音乐中,有一字多顿的唱法。演唱断腔时,应有意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打游千》 這首歌中的断腔要强调字头,要顿的短而轻巧,以表现姐妹二人活泼俊俏的形象;而小调歌曲《光棍哭妻》 中的断腔则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画光棍“ 哭”妻的悲切心情。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它有雄厚朴实的创作主体、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热情高亢的表演方式。走近陕北民歌,去真正了解它,认识它。择取积极的态度去促使陕北民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可为传承和保存我国民族艺术遗产折叠启示的一角。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同时又是一名音乐工作者,我深深地爱恋着陕北这片黄土地,生活中不能没有香醇浓烈的陕北民歌。撰写这篇拙文,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民歌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艺术得到弘扬光大!
作者简介
高妮(1989.6),女,陕西神木,单位(陕西神木职教中心)学历(2008级学士)。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陕北民歌;自然因素;人文因素;调式特点;演唱方法
陕北东临黄河,北沿长城,西接子午岭,南界黄龙山。面对着这片广袤无垠、苍凉荒漠的古原,人们用心血与智慧谱写着自己心灵的歌声—陕北民歌。生长在这片凄苦贫穷却无处不歌、无事不歌、无人不歌的歌的海洋里,倾听着那响彻行云、千回百转的绝唱,体会着人们争取自由与追求幸福的心灵呐喊。陕北民歌的奥妙与神奇永远令人牵魂动魄。
一、陕北民歌形成的主要因素
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1、自然因素
提起陕北民歌总会想到电视剧《血色浪漫》中放羊老爷穿着羊皮袄,甩着羊鞭对着一望无边的塬峁沟梁,用那苍凉的声音随性地诉说着他心灵深处的期盼。黄土高原沟梁峁壑凹凸不平的地貌特征决定了陕北民歌中起伏跌宕的旋律特征。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广袤无垠的空间中,他的身体显得那么渺小,他的外部动作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人们与自然相对协和平衡,则是为了强调其自我存在,人们仰天长啸般的歌唱,则是表现与外界奋争精神。
(1)悲凉的呐喊(对恶劣环境凄苦的咏叹)
恶劣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生活现实是陕北人民创造民歌的重要土壤。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东临黄河,北接内蒙。山秃沟深,千百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民生活既穷又苦,所以绝大多数陕北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生活场景。比如:《揽工调》反映了剥削阶级对农民的压迫,而《走西口》《卖娃娃》则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一幅天灾人祸造成的悲惨景象。陕北人民生活再苦,生存条件再艰难,也有心灵的自由和梦幻般的想象。只要心灵获得自由,他就是愉快的。人性不灭就会有创造,创造着大都市永远创造不出来的艺术产品,既哀伤又欢乐,既抒情又豪放,既自然质朴又感天动地的民歌艺术。
(2)异彩纷呈的绝唱(人种血缘的不断融合重组)
陕北人是汉族人,但与居于国之中央的其它汉族人比较,陕北人已不是纯粹的汉族人。在中国大多数历史朝代中,长城内墙下的陕北往往是边防前沿。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央王朝与异族的征战进退,一代代地改变着陕北人的人种血缘。这里,既有原住民与南来移民的融合,更有长城内外不同民族的汇流。战争时期的杀戮、占领和奴役,和平时期的通商、通婚和交流,像潮汐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吐纳、重组陕北人的血液。直到元代以后,陕北才稳定地成为说汉话、习汉俗的汉族区域。但是,居住在这个区域的陕北人,已经变成血液流淌着汉、匈奴、羌、鲜卑等多民族热血的人种。血脉的融合使陕北民歌结合了多民族的特征和表演方式。
2、人文因素
(1)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融合
多民族杂居和汉文化的融合,是影响陕北民歌形成的重要原因。历史上陕北为多民族游牧之地,并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在这块土地上的男人和女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在贫瘠的大地上书写浪漫、书写自由,书写美好。它妙就妙在不是用苦难表现苦难,而是把苦难转换成一种比幸福更高境界的幻觉来表达。这样就使本来苦难的生活,通过演唱民歌而形成完全不同于现实的另一种快乐而抒情的景象。其显著特点,就是优美的旋律和苦难的现实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现实和理想极度对立的背景下,在忘我的抒情境界中,在想象和幻觉中创造出感人肺腑的音乐。
(2)陕北人率真、热情、所赋予的文学特点
陕北的黄土高原由于地理环境的偏远,处在政治的边缘地带,较少礼教的束缚,又由于生存的困苦艰辛,陕北民歌中产生了大量的沤歌男女自由恋情的歌曲.他们对爱情有着近乎原始的担露,他们爱得热烈、奔放而又缠绵,甚至把生命的意义、精神的寄托都融人他们对爱情的歌唱中,由此使路淡的生命旅程进发出辉煌的火焰。例如在《兰花花》中 “拼上性命我往哥哥家里跑,咱们俩死活(哟)常在一起 ”;《赶性灵》中 “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那个)手,(哟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噢)走你的(那个)路 ”;《三十里铺》 中 “ 三十里铺来有大路,戏楼拆了修马路,三哥哥今年一十九,咱们二人没盛够 ”。那一首首撕心裂肺的歌声唱出的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另外陕北人粗犷、豪情的性格又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
二、陕北民歌的调式特点
1、调式特点的多样化
陕北民歌优美的旋律,简洁明快的表达,鲜明的空间感,构成了陕北民歌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特点。陕北民歌旋律构成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双四度有时也用三四度)为主要特征,调式特点多样化,并依此为基础形成四声、五声、六声、七声甚至八声音列。
2、“fa、xi”增添的无尽凄苦
表现悲怨、凄苦、哀伤情感是陕北民歌的情感主线。如《可怜实可怜》、《信天游》两首作品就是以一个纯四度加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叠置(双四度结构)为主要特征。旋律中七度、八度大跳的运用,四度、五度的下行,7、4偏音的强调运用,增添了无尽的凄苦。
三、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
最初的陕北民歌演唱就是贫苦的人们争取自由、追求幸福的心灵的呐喊,“一曲多词”是最常见的。演唱者通过歌曲向一望无边的塬峁沟梁,向懒洋闲散的羊群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或者对着山的另一端的心上人真切的情感表达。他们不追求演唱方法及技巧,更多的注重曲调的情感表达及歌曲内容的传送。
1、平腔唱法
陕北民歌中用这种唱法的有两种类型的歌,一类是速度不快,旋律起伏不大,比较婉转、柔美、忧伤的歌曲,如《揽工歌》 等。另一类是速度较快,音域不宽,铿锵有力,旋律线条较直的歌曲,如《天心顺》 等。
2.颤音唱法
大部分陕北民歌的演唱没有大的颤音,但许多出现在歌曲中的小颤音却极具特色。这些小颤音极大地软化了陕北民歌的野性和刚性,歌声听起来生动而富于激情
3、直音唱法
音乐表现上的直畅与自由是大多数陕北民歌的基本特征。而陕北人粗犷、豪情的性格又决定了其音乐的直畅性与旋律线的大起大落、直上直下。特别对旋律中长音的处理基本上用直音唱法。
4、断腔唱法
断腔也称顿腔或顿音。我国北方的民歌多用断腔。陕北民歌中有一字数断的,也有一腔几断的;有一轻一重之断;也有一收一放之断。特别在陕北耍丝弦音乐中,有一字多顿的唱法。演唱断腔时,应有意把每个音符唱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把每词每字交代得清清楚楚。例如《打游千》 這首歌中的断腔要强调字头,要顿的短而轻巧,以表现姐妹二人活泼俊俏的形象;而小调歌曲《光棍哭妻》 中的断腔则要唱得短而重,以刻画光棍“ 哭”妻的悲切心情。
陕北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奇葩之一,它有雄厚朴实的创作主体、独特的艺术风格、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热情高亢的表演方式。走近陕北民歌,去真正了解它,认识它。择取积极的态度去促使陕北民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的功能,可为传承和保存我国民族艺术遗产折叠启示的一角。作为一个地道的陕西人,同时又是一名音乐工作者,我深深地爱恋着陕北这片黄土地,生活中不能没有香醇浓烈的陕北民歌。撰写这篇拙文,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民歌的发展,使我国的民族艺术得到弘扬光大!
作者简介
高妮(1989.6),女,陕西神木,单位(陕西神木职教中心)学历(2008级学士)。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