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练习的呈现方式要依据学生自身不同的学习智能,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相适应的模式,提高学生对练习的选择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最终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练习 优化 分层 探究 多样化 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是“以练习为主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说数学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练习设计得质量如何,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数学练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帮助学生巩固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外,还应成为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式和积极思维的有效载体。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数学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练习设计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例如,比较分数2/3和3/5的大小,我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汇报时,有画图直观比较的,有画数轴的,有通分比较的,有化分子相同后再比较的……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
二、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练有所获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为此,练习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数学能力。
1.基础性练习。现行人教版教材相应的配套练习题较少,且练习册上有些习题的难度又偏高,致使部分学生很难在课后利用书本上习题的解答方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新知教学后,教师应结合本节(或本单元)的知识点,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选编一些与新授知识相吻合的习题,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充分做到作业设置的知识性和目的性相统一,切忌生搬硬套,随意给学生布置些过于简单或难度较大或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2.拓展性练习。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做法,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一定要在课尾设计一些思考题,让优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种做法已经沿用了好多年,而且大家也一直认为效果不错,但我想补充两点:一是这些问题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尾,而是应该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是设计的拓展性练习的难度应适当,不能只是着眼于几个优等生,而更多地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最起码是班级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目:先让学生汇报本班有男生多少人(30人)、女生多少人(25人),接着再把“男生有30人,女生有25人”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以上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很多问题:“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了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每个学生最少也会提出三、四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有选择地板书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_______;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_______;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紧接着,让学生根据以上板书信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数量和一个分率,同時补充上一个适当的问题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并要求学生尝试解答。就这样,我把选择条件、改编应用题及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精心设计探究型作业,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
探究性练习是一种适合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培养数学素养的作业,它能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练习:“春节期间,某超市准备进行巧克力‘买二送一’促销活动,现在将三盒巧克力用纸包装成一盒,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一盒巧克力的长、宽、高分别是3分米、2分米、1分米。”这种习题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于是我就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学具来代替巧克力,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二天反馈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包法:把长3分米、宽2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2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3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了结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表面积就越小,用的纸也就越少。
从作业设计的完成来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和空间智能。
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使课堂教学既达到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又提升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练习 优化 分层 探究 多样化 发展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常是“以练习为主线”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说数学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数学练习设计得质量如何,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数学练习的设计除了考虑帮助学生巩固一定的知识技能之外,还应成为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方式和积极思维的有效载体。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数学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呢?
一、练习设计要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例如,比较分数2/3和3/5的大小,我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小组汇报时,有画图直观比较的,有画数轴的,有通分比较的,有化分子相同后再比较的……我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比较。
二、设计分层次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练有所获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为此,练习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数学能力。
1.基础性练习。现行人教版教材相应的配套练习题较少,且练习册上有些习题的难度又偏高,致使部分学生很难在课后利用书本上习题的解答方法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因此,新知教学后,教师应结合本节(或本单元)的知识点,把握住知识的重、难点,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选编一些与新授知识相吻合的习题,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充分做到作业设置的知识性和目的性相统一,切忌生搬硬套,随意给学生布置些过于简单或难度较大或机械重复性的作业。
2.拓展性练习。在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做法,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一定要在课尾设计一些思考题,让优等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这种做法已经沿用了好多年,而且大家也一直认为效果不错,但我想补充两点:一是这些问题不一定要局限于课尾,而是应该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是设计的拓展性练习的难度应适当,不能只是着眼于几个优等生,而更多地应该考虑到全体学生,最起码是班级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进行巩固练习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目:先让学生汇报本班有男生多少人(30人)、女生多少人(25人),接着再把“男生有30人,女生有25人”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以上两个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顿时,学生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很多问题:“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是全班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了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每个学生最少也会提出三、四个。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有选择地板书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_______;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_______;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紧接着,让学生根据以上板书信息,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数量和一个分率,同時补充上一个适当的问题编成一道分数应用题,并要求学生尝试解答。就这样,我把选择条件、改编应用题及解答应用题的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有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精心设计探究型作业,丰富学生的思维品质
探究性练习是一种适合学生体验数学探究过程、培养数学素养的作业,它能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练习:“春节期间,某超市准备进行巧克力‘买二送一’促销活动,现在将三盒巧克力用纸包装成一盒,哪种包装方法用的纸最省?为什么?一盒巧克力的长、宽、高分别是3分米、2分米、1分米。”这种习题看似简单,但对于一个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的小学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于是我就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学具来代替巧克力,动手拼一拼,用眼看一看,拿笔算一算,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第二天反馈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包法:把长3分米、宽2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2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把长3分米、宽1分米的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此时,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确了结论: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表面积就越小,用的纸也就越少。
从作业设计的完成来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数学智能和空间智能。
总之,数学练习的设计应使课堂教学既达到巩固数学知识,训练技能,又提升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