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PC)桥梁遭遇燃油火灾时的耐火性能,设计制作了3榀大比例PC简支缩尺模型试验薄腹梁,包括1榀箱形截面梁和2榀双T形截面梁,以荷载水平和截面类型为试验参数,开展了燃油火灾升温条件下PC梁局部受火试验.获取了梁截面混凝土温度和预应力钢束温度变化、跨中挠度变化、有效预应力衰变、裂缝开展、爆裂分布与深度以及耐火极限相关试验数据,深入探索了燃油火灾高温下PC梁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梁截面各测点温度在受火期间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其整体趋势不断升高,由于水分的蒸发造成温度曲线在100
【机 构】
: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预应力混凝土(PC)桥梁遭遇燃油火灾时的耐火性能,设计制作了3榀大比例PC简支缩尺模型试验薄腹梁,包括1榀箱形截面梁和2榀双T形截面梁,以荷载水平和截面类型为试验参数,开展了燃油火灾升温条件下PC梁局部受火试验.获取了梁截面混凝土温度和预应力钢束温度变化、跨中挠度变化、有效预应力衰变、裂缝开展、爆裂分布与深度以及耐火极限相关试验数据,深入探索了燃油火灾高温下PC梁的损伤演化规律和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梁截面各测点温度在受火期间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其整体趋势不断升高,由于水分的蒸发造成温度曲线在100℃~120℃之间有一明显的缓平段,箱形截面梁箱内温度在达到100℃后几乎保持不变.停火后,混凝土内部和预应力钢束温度持续升高,距受火面距离越远,在停火后升温持续时间越长,预应力钢束在停火后最高升温161℃.火灾下PC梁挠曲变形分为受火初期显著增长、受火中期缓慢增长和受火后期急速增长3个阶段,最终由于预应力钢束断裂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按常温下适筋梁设计的PC模型试验梁在火灾高温下呈现为少筋梁破坏特征;钢束的有效预应力在火灾高温下表现出先增加、后衰减,最后被拉断应力突然降低的三阶段变化特性.箱形闭口截面梁的混凝土温度和预应力钢束温度均低于双T形开口截面梁,其耐火性能明显优于双T形开口截面梁,破坏时预应力钢束临界温度分别为397℃和319℃.荷载水平由0.35增加至0.55时,火灾下PC梁耐火极限降低21%,破坏时预应力钢束临界温度由416℃降低至319℃.研究成果可为PC桥梁耐火试验提供方法指导,为其抗火设计和灾后应急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水是制约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战略导向,以水为主线,研究建立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协同战略体系,对实施黄河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评估了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关键问题,从流域上中下游区域协同、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五水”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减污降碳协同、多元政策实施协同等5个方面,构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战略体系.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研究提出了构建协调联动的政策体系、建立流域保护
在役盾构隧道管片衬砌的承载能力劣化模型是隧道结构耐久性评价及科学养护的基础.以建立能考虑工程不确定性的钢筋混凝土管片概率承载能力劣化模型为目标,考虑隧道运营环境的主要侵蚀因子及管片衬砌的压弯受力特性,建立碳化侵蚀与氯离子侵蚀下管片主筋的锈蚀模型;考虑锈蚀管片中钢筋的截面面积损失以及钢筋[混凝土黏结滑移,以钢筋锈蚀率为媒介,构建锈蚀管片的时变抗弯及抗压承载能力计算模型;考虑衬砌管片抗弯及抗压承载能力的系统特性和相关性,基于概率统计理论,建立衬砌结构系统失效概率及可靠度的计算模型与方法.通过算例发现:管片抗弯
本文针对我国能源与矿业安全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分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需求变化及发展格局,发现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相互助力、耦合发展将是今后我国形成多种能源融合稳定供给的必由之路.文章研究了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在能源与矿业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我国能源与矿业治理体系变革的技术路径,从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消费、能源市场与政府监管五大环节详细论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矿业开发利用技术融合发展的技术方向及应用场景,阐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能源
公路隧道由于结构特殊性,导致其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高于普通路段.适宜的隧道景观可以有效缓解驾驶人的不适心理,合理的隧道洞口景观还能缓和行车环境的剧烈变化,从而提高驾驶安全.由于缺乏成熟的设计体系和详细的行业规范,隧道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随意性较大,效果把控困难.目前部分设计未充分考虑驾驶特性,使隧道景观在行车安全方面的作用未充分体现.针对隧道景观的设计与研究现状,基于驾驶安全和舒适性,对隧道洞口景观(洞门外观、洞口绿化、洞口标志)和洞内景观(拱顶及侧墙、洞内路面、洞内景观带)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建议,
运动波是高速公路一种常见的交通拥堵,可通过可变限速控制有效消除.近年来,研究中提出了大量消除高速公路运动波的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却鲜有方法成功落地应用.可变限速控制方法的成功应用需满足3个基本条件,即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优化求解的实时性,以及控制方案的安全性,而当前研究中的方法难以同时满足上述基本条件.因此,为提高高速公路交通效率,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提出了消除高速公路运动波的可变限速优化控制方法.构建了模拟运动波传播的离散一阶交通流模型,解析了可变限速控制对交通效率及安全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提升交通效率、保
高速公路瓶颈运动波是诱发通行延误与事故风险主要原因.智能网联下精细化感知与精准化控制为消除运动波影响提供了技术环境.在构建一种在线、主动消除广域运动波的拥堵吸收智能驾驶模型的基础上,解析车头间距与运动波传播关联机制,确定运动波完全消除设计实施条件,提出消除单个运动波最佳驾驶策略;面向多簇运动波形成时间[位置[规模等特性,解析多个运动波并发下协同消散条件,提出拥堵吸收协同驾驶策略;构建智能网联环境下微观交通流仿真模型,模拟不同运动波簇数量下3类典型场景,分析评价控制策略对于提升瓶颈路段效率与安全水平的效果,
为了评估非常规信号交叉口交通安全,提出了基于冲突极值模型的横断面分析方法.利用计算机视频技术提取了南京市3个信号交叉口(1个设施组和2个参照组)96h的交通冲突数据和交通流数据,构建了包含数据层[处理层[先验层的3层贝叶斯超阈值冲突极值模型,利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仿真方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采用预测交通事故和比值比计算了非常规信号交叉口安全改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外置左转车道非常规信号交叉口比常规信号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高21.8%;平均左转弯半径、平均小时左转车流量和左转大车比对交通事故风险有显著影响;平
腐蚀管理关乎安全生产,关乎国民经济,关乎生态文明,关乎资源节约和国家建设.虽然少数行业在腐蚀管理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是总体上腐蚀管理在我国发展十分不平衡,存在着腐蚀管理意识薄弱、专业人才短缺和管理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腐蚀管理的内涵,明确我国腐蚀管理体系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腐蚀管理体系化持续健康发展.本文基于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腐蚀管理状况与对策战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阐述了腐蚀管理的内涵及体系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腐蚀管理的现状及问题,总结提出了腐
准确识别非机动车道内的交通冲突事件既是量化评价非机动车道安全水平的基础,也是剖析与理解非机动车道内运行风险产生与发展过程的重要前提.基于轨迹的交通冲突识别与分析技术已被运用于城市交叉口处机动车之间以及机非之间的交互安全分析,但目前鲜有聚焦非机动车道场景内交通冲突事件的分析方法.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个体的(Agent-based)的非机动车道冲突风险自动识别方法.该方法以非机动车道内运动个体的轨迹时序数据为输入,将每条轨迹视为单独的运动个体.在每一时间步下,从个体视角切入,利用多坐标系转换思想进行个体和
无信控路段具有强交互性和高事故率,由于缺乏交通信号将人车进行分离,导致其容易形成人车通行冲突,影响道路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为此,以各道路使用者的损失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累积前景理论的人车通行冲突博弈模型.通过研究过街行人与机动车辆的交互作用,分析双方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并构建得失矩阵;同时在考虑决策者主观心理感知的前提下,引入累积前景理论和从众效应优化模型决策概率与收益函数;依据复制子动态求解模型,并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交通情形下各系统的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稳定状态及演化方向主要受到双方冒险成本、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