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农村语文教学也不断发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为其他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4-01
在我们国家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不让人满意的,特别是在农村中学里,可算是处在一种非常贫困的状态。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不能回避并急需要解决的。
如果把教师的职业比喻是一顶王冠的话,那么语文老师就是这顶王冠最璀璨的明珠。但是,想要做到璀璨是多么困难啊。语文老师为了想要上好一节课需要遍阅很多资料,深度钻研教材,不厌其烦地讲,锱铢必较地改,外加大大小小的练训,忙得真是“不亦乐乎”,本以为一份耕耘会带来一份收获,谁想到得来的却是“草甚豆苗稀”。社会上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颇有微词。其实这个结果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摆不掉应试,它把那么丰厚的语文知识收归于小小的《考试说明》中,排掉了《考试说明》之外的许多东西,学生的听读说写的范畴大幅缩小,而源源不断的各种资料,无边无际的题海,弄得老师学生个个是苦不堪言,语文课就成了应考训练课,具体情况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读和写
忽略了听和说《考纲》被师生们奉为法本,它指挥着各大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但是当我们通读之后,就会发现“听说”能力训练在这本要求里被轻视了。并且每年的中高考语文试题中很少直接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听说的”训练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被忽视了。那,受到重视的“读和写”会是怎样呢?现实中学生们很多读不懂各种现代文,写的作文也不让人满意,这不算是什么稀奇了,而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每年的中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题,是学生们失分最多的题,而实际上老师和学生在这部分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各种技巧、秘诀什么的授学那么多,但是总无特别效果;各种练、考并无少考,最后却是总考不出让人激动的分数。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叶圣陶曾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读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在接收信息;而说写则是对语言的应用,是在输出信息。接收并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所以,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我们语文老师就应引导学生用思维把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结合,那种认为“多读多写”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想法完全是偏见,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叶圣陶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样说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使这四大能力不断的交替变换,循环往复,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巩固,让学生的读写、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终升华他们的语文素质。
二、重视课内,轻视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小学中尤其突出。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非常注重课堂内,对课外就不太注重了,总觉得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其他课外的活动就是可有可无的了,更夸张点说就是形同虚设。所以,老师们常常是抓紧一切时间,拼命上课,一门心思目不“斜”视地放在教本上,最终不仅仅是严重的侵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不可能培不出高素养,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的,生活中也可以学到语文,且学生们的天资也是各有不同,如果一味地使用单一的模式,必定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想要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也只能是一种想象。语文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长年累月才行。量的变化才能引起质的变化,最终产生出破壁腾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样说来,语文教学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内也该多开些活动课,才有利激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变成一种需要,这样的话学生既能轻松的收获知识,也能陶冶情感,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的素质。
三、重教,轻学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他们的“天堂”。只是,这种说法形成的画面似乎只有在过去遥远的记忆中才有了。现在的中小学生们是很难蹦跳得起来的,他们背负着繁重的课业和顶着沉重的升学的压力。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只能默默的聆听,他们的灵性,就这么在老师们的“好心”下给磨灭掉了,还怎么能谈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的质量?理所当然不可能找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境况了。叶圣陶有句名言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的教”,这应该就是教学最高境界吧?确实,假如学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自己去探索,自己能辨析,独自去历练,并从中得到需要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那又何需老师们似蜡烛一样耗费自己?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应该去体悟其这个道理。但是老师毕竟只是外在因素,是催化剂,要想出现奇异效果,就需要学生这个内在因素自己去消融。在体育界有支队伍——马家军,威震世界,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假如老师们只是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职,只怕还算不了“善教者”。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人,而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正确了他们两者间的关系,“课堂”才能成为“天堂”,记忆中那种美好的情景才可能回到校园里。“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综上所述,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想要挣脱眼前的困境,语文老师就应当彻底的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目前枯燥死板模式,不断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课堂不再是永恒不变的模式,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他们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而扩大有用知识的接收量。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4-01
在我们国家语文的教学现状是不让人满意的,特别是在农村中学里,可算是处在一种非常贫困的状态。这个问题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不能回避并急需要解决的。
如果把教师的职业比喻是一顶王冠的话,那么语文老师就是这顶王冠最璀璨的明珠。但是,想要做到璀璨是多么困难啊。语文老师为了想要上好一节课需要遍阅很多资料,深度钻研教材,不厌其烦地讲,锱铢必较地改,外加大大小小的练训,忙得真是“不亦乐乎”,本以为一份耕耘会带来一份收获,谁想到得来的却是“草甚豆苗稀”。社会上对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质量也是颇有微词。其实这个结果的根本就是我们的语文教育摆不掉应试,它把那么丰厚的语文知识收归于小小的《考试说明》中,排掉了《考试说明》之外的许多东西,学生的听读说写的范畴大幅缩小,而源源不断的各种资料,无边无际的题海,弄得老师学生个个是苦不堪言,语文课就成了应考训练课,具体情况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重视读和写
忽略了听和说《考纲》被师生们奉为法本,它指挥着各大中学的语文教育教学。但是当我们通读之后,就会发现“听说”能力训练在这本要求里被轻视了。并且每年的中高考语文试题中很少直接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所以,“听说的”训练在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被忽视了。那,受到重视的“读和写”会是怎样呢?现实中学生们很多读不懂各种现代文,写的作文也不让人满意,这不算是什么稀奇了,而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每年的中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和写作题,是学生们失分最多的题,而实际上老师和学生在这部分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各种技巧、秘诀什么的授学那么多,但是总无特别效果;各种练、考并无少考,最后却是总考不出让人激动的分数。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叶圣陶曾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听读是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在接收信息;而说写则是对语言的应用,是在输出信息。接收并理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过程。所以,语言能力是语文能力的表现。我们语文老师就应引导学生用思维把听、说、读、写四大能力结合,那种认为“多读多写”就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想法完全是偏见,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叶圣陶强调:“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这样说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使这四大能力不断的交替变换,循环往复,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深化与巩固,让学生的读写、分析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最终升华他们的语文素质。
二、重视课内,轻视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情况在农村中小学中尤其突出。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非常注重课堂内,对课外就不太注重了,总觉得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任务,其他课外的活动就是可有可无的了,更夸张点说就是形同虚设。所以,老师们常常是抓紧一切时间,拼命上课,一门心思目不“斜”视地放在教本上,最终不仅仅是严重的侵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不可能培不出高素养,有创新才能的学生。 其实,课内与课外是相辅相成的,生活中也可以学到语文,且学生们的天资也是各有不同,如果一味地使用单一的模式,必定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想要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成绩,也只能是一种想象。语文学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必须长年累月才行。量的变化才能引起质的变化,最终产生出破壁腾飞。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描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的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样说来,语文教学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课内也该多开些活动课,才有利激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欲望,从而让学生把学习语文变成一种需要,这样的话学生既能轻松的收获知识,也能陶冶情感,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的素质。
三、重教,轻学
学校是学生的乐园,是他们的“天堂”。只是,这种说法形成的画面似乎只有在过去遥远的记忆中才有了。现在的中小学生们是很难蹦跳得起来的,他们背负着繁重的课业和顶着沉重的升学的压力。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只能默默的聆听,他们的灵性,就这么在老师们的“好心”下给磨灭掉了,还怎么能谈发展学生个性,提高教学的质量?理所当然不可能找到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境况了。叶圣陶有句名言就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的教”,这应该就是教学最高境界吧?确实,假如学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可以自己去探索,自己能辨析,独自去历练,并从中得到需要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那又何需老师们似蜡烛一样耗费自己?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应该去体悟其这个道理。但是老师毕竟只是外在因素,是催化剂,要想出现奇异效果,就需要学生这个内在因素自己去消融。在体育界有支队伍——马家军,威震世界,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假如老师们只是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职,只怕还算不了“善教者”。教师应该是课堂的引导人,而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正确了他们两者间的关系,“课堂”才能成为“天堂”,记忆中那种美好的情景才可能回到校园里。“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综上所述,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想要挣脱眼前的困境,语文老师就应当彻底的解放自己的思想,打破目前枯燥死板模式,不断发扬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课堂不再是永恒不变的模式,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他们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而扩大有用知识的接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