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坛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呢?本文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兴趣 自主 方法 感悟
课外阅读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的本身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一种途径。唤起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的兴趣,享受语文,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孩子们课外阅读需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激发阅读兴趣,享受读书乐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仅有的课文,是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和学习是一生的事情,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首要的是尊重孩子,鼓励他们读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想想也是,自己闲暇之余读书又何尝不是兴味所致,信手翻阅。从孩子们的习作我们不难看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兴趣,阅读不再是难捱的负担,将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精彩而纷呈。
例如笔者在班里曾让孩子们写新闻日记,自主选择读报内容,然后写下一些点评。在无拘束的阅读生活中,孩子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语言也随之自由从容,妙趣横生。
二、自主选择阅读,开放阅读的方式
课外阅读讲求自主。不是自主的阅读便不是开放的阅读,便谈不上是一种享受。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尊重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可以给孩子们提供阅读书目,让孩子们有明确的读书方向。笔者给班里孩子开出的阅读书目。语文老师应向学生推荐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课外读物。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于是,我向学生推荐《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安徒生童话》、《福尔摩斯探案集》、《格林童话》等儿童文学的经典。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于是,我建议他们可以看一些世界名著,如《嘉莉妹妹》、《雾都孤儿》、《格列佛游记》、《冰心文学选集》等。当然,在开放阅读的同时,也要“择其最佳者而从之”。 因为“读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三、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提出“熟读精思”这一重要读书方法,在今天仍很有生命力。讲求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会读。读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教师对于阅读主体的适时指导显得尤为必要。课外阅读指导课就是一条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摘录与随感相结合,交流与讨论相结合。笔者曾经作了尝试,收效颇佳。
语文课堂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读书的品质。一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阅读活动中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节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想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搞明白在日常读书生活中自己所碰到的“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三个问题。
课堂里适时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书的质量。在读了赛缪尔·斯迈尔斯的名言后,追问孩子:读明白了什么?怎么一下子读明白了?引导孩子养成读完后说点什么(写点什么)的阅读习惯,为整堂课打下认真读书的基調。孩子们读而优则演,读而优则编,在合作中感悟真理,享受真善美,充分挖掘了文本的人文性。《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抒情作品。研究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作品的重要方法。
读书要学会积累,积累好词佳句,并且在熟读中体味它的妙处,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并逐渐积淀。读书要精思,三道阅读理解题,帮助孩子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钥匙。同时鼓励孩子质疑,“疑”的价值含量多少取决于孩子们的精思。学校每年都开展读书节活动,确定《语文新天地》是孩子们的必读书之一。我们有重点地选择15篇名作,作为精读篇目,当然也相应地设计了15张《阅读记载卡》。其余作为孩子的泛读篇目目的是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尊重阅读差异,倾听独特感悟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
就以《坐在最后一排》中——“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一题为例。周凯同学写道,世界上有最后一名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不会允许自己永远在最后一名的位置上;徐辉同学写道,这世界上只有暂时的最后一名,不会有永远的最后一名,每一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在自己的特长上发挥出潜能,一定能成为第一。生活中每一个孩子的求学经历不同,阅读水平不同,决定孩子们的感受不会雷同。《清晨,那一盏煤油灯》《梅花香自苦寒来》《求学的日子》……读读孩子们读书笔记中的这些标题,便能感受到孩子们那善良、稚嫩而又略显成熟的心灵。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感悟,才能鼓励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享受驾驭语言的乐趣。
把阅读教学变为阅读生活,着眼于阅读生活再进行阅读教学,语文课堂可能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至少我这样认为。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01年第6期、04年第4期、06年第2期.
[2] 《小学教学研究》06年第2期.
[3] 《语文课程标准》第7、9页.
【关键词】兴趣 自主 方法 感悟
课外阅读既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的本身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精神生活质量的一种途径。唤起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的兴趣,享受语文,帮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由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孩子们课外阅读需要把握四个方面。
一、激发阅读兴趣,享受读书乐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自然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仅有的课文,是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和学习是一生的事情,而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首要的是尊重孩子,鼓励他们读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想想也是,自己闲暇之余读书又何尝不是兴味所致,信手翻阅。从孩子们的习作我们不难看出,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兴趣,阅读不再是难捱的负担,将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精彩而纷呈。
例如笔者在班里曾让孩子们写新闻日记,自主选择读报内容,然后写下一些点评。在无拘束的阅读生活中,孩子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语言也随之自由从容,妙趣横生。
二、自主选择阅读,开放阅读的方式
课外阅读讲求自主。不是自主的阅读便不是开放的阅读,便谈不上是一种享受。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自主选择交流方式。
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尊重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可以给孩子们提供阅读书目,让孩子们有明确的读书方向。笔者给班里孩子开出的阅读书目。语文老师应向学生推荐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课外读物。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于是,我向学生推荐《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安徒生童话》、《福尔摩斯探案集》、《格林童话》等儿童文学的经典。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于是,我建议他们可以看一些世界名著,如《嘉莉妹妹》、《雾都孤儿》、《格列佛游记》、《冰心文学选集》等。当然,在开放阅读的同时,也要“择其最佳者而从之”。 因为“读什么书就可知道他的为人”。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三、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提出“熟读精思”这一重要读书方法,在今天仍很有生命力。讲求阅读方法可以帮助孩子会读。读书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好方法。教师对于阅读主体的适时指导显得尤为必要。课外阅读指导课就是一条重要途径,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摘录与随感相结合,交流与讨论相结合。笔者曾经作了尝试,收效颇佳。
语文课堂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会读书的方法,培养读书的品质。一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阅读活动中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节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想在此方面作些尝试。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搞明白在日常读书生活中自己所碰到的“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三个问题。
课堂里适时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书的质量。在读了赛缪尔·斯迈尔斯的名言后,追问孩子:读明白了什么?怎么一下子读明白了?引导孩子养成读完后说点什么(写点什么)的阅读习惯,为整堂课打下认真读书的基調。孩子们读而优则演,读而优则编,在合作中感悟真理,享受真善美,充分挖掘了文本的人文性。《乡愁》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抒情作品。研究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这是学习抒情作品的重要方法。
读书要学会积累,积累好词佳句,并且在熟读中体味它的妙处,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并逐渐积淀。读书要精思,三道阅读理解题,帮助孩子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钥匙。同时鼓励孩子质疑,“疑”的价值含量多少取决于孩子们的精思。学校每年都开展读书节活动,确定《语文新天地》是孩子们的必读书之一。我们有重点地选择15篇名作,作为精读篇目,当然也相应地设计了15张《阅读记载卡》。其余作为孩子的泛读篇目目的是强化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尊重阅读差异,倾听独特感悟
学生是独立的、自主的个体,学生的生命体验、学习方式方法,因人不同,思维的角度、深度、领悟的境界、质疑的方式也迥然各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都可能不尽相同。
就以《坐在最后一排》中——“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一题为例。周凯同学写道,世界上有最后一名是不可避免的,但每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不会允许自己永远在最后一名的位置上;徐辉同学写道,这世界上只有暂时的最后一名,不会有永远的最后一名,每一个人只要努力,都能在自己的特长上发挥出潜能,一定能成为第一。生活中每一个孩子的求学经历不同,阅读水平不同,决定孩子们的感受不会雷同。《清晨,那一盏煤油灯》《梅花香自苦寒来》《求学的日子》……读读孩子们读书笔记中的这些标题,便能感受到孩子们那善良、稚嫩而又略显成熟的心灵。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感悟,才能鼓励孩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愉悦的精神状态下享受驾驭语言的乐趣。
把阅读教学变为阅读生活,着眼于阅读生活再进行阅读教学,语文课堂可能应该追求这样的境界。至少我这样认为。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师》01年第6期、04年第4期、06年第2期.
[2] 《小学教学研究》06年第2期.
[3] 《语文课程标准》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