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容易被课堂教学所忽视,正确引导和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和法治能力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形成 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想把握时代进步脉络,就要在平时的教学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课堂反思,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四种课堂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于并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提倡师生的平等地位,这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提供了可行性保障。既然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学生的思维地位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思维能力表现在:思辨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或课堂批判能力),学生的“问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一个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其课堂积极参与度的表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针对课堂教学或教师布置的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参与课堂活动或要求教师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针对教师或课堂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学结果(或答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解决或课堂讨论。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培养不相一致,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学生提问或质疑可能超出教师的备课范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善于控制课堂流程,正确客观地分析学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得到满意解释。
对于课堂提问和质疑的主动解决,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回归学生自主课堂,增强课堂的教育功能,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述能力
学生的课堂表述能力不僅仅体现在语文课上,道德与法治课课堂表述同样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表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对道德与法治术语的领悟能力。由于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术语的专业性和概念性很强,有的术语甚至是法律和哲学意义上的表述,有着不可逆反或违犯性。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术语的表述准确与否,也是考查学生课堂理解力和领悟能力的重要评价。如:“人民”与“公民”的概念在道德与法治术语上差别很大,表述不能出错。
2.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教师引导、自主学习等流程的完成,都需要学生的语言表述。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述或语言组织,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并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或解题答案。如: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虽一字之差却造成意义上的千差万别。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发能力。新课改的目标是三维目标,眼下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或引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具有周期性长的困惑,所以这一目标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是“束之高阁”的,就是有也是“文本”意义上的表述。
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发学生的价值观目标,就必须在课堂设计和课堂评价中,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意识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引发。例如,网络能力培养:要引发学生对网络两面性的讨论和评价,要增强学生对网络虚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的能力。
三、要激发和肯定学生的课堂批评性能力
学生的课堂批判性能力一直是教师不敢“越雷池”的禁区。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强势地位,学生的批评性能力难以展示。新课改形势下,课堂中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激发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责任。
培养学生的课堂批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能肯定学生的批判性行为,并能引导、规范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形成正能量的价值观意识。肯定学生的课堂批判性,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观”“教学观”创新的期盼。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能力。眼下的“杜郎口”“洋思”教育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批判性能力,使“传输式”“讨论式”课堂设计转向“思辨性”“创新生成性”教学模式,是知识生成性的成功典范。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高效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能力,更重要的是课堂为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了腾飞的翅膀。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许多知识具有政论性、思辨性,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是培养健康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前提。
四、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堂知识的生活化能力
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遇见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与自己有关的生活实际,并能主动依据相关“道德标准”和“法治原则”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与知识有关的、学生能预计或遇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的力量,体验道德的温暖,主动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形成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学生生活化的道德评价能力是育人的主要目标,所有的道德评价指标都要通过生活化问题体现,正确对待生活化道德矛盾并能积极参与和解决矛盾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热爱生活并能积极生活、有道德生活质量的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3.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自于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把握和对于法律尊严的呵护,法律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法律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化情景密切相关。只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律生活化理念,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是生活健康的最佳保证,没有无法律的生活,也没有无生活内容的法律。 4.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能力是学生处世生活的重要德育能力,它包括了法律评价能力以及道德认识能力、法律认知能力,是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的道德评价才能弘扬道德正能量,也只有准确的法律认知能力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道德评价能力是生活保障的原动力。我们的生活是在道德规范保障下的生活,离开了道德规范的范围和底线,我们的生活就会亮红灯。而学生的道德生活化能力较弱,缺乏成功的道德评价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往往会容易迷茫,误入歧途,这就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能主动辨别是非,远离不良诱惑,养成亲社会行为。
五、要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知识展示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自主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知识的生成性,知識生成性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知识生成性如何,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公正、公平、公开,既要指导学生知识生成性的正确方向,又要肯定学生知识生成性成果或创新。
课堂展示就是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生成性知识成果。道德与法治课课堂知识生成性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展示:
1.口头叙述。对于一些概念性、功能性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利用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知识概念,通过语言组织,主动解决“课堂目标”或课堂互动设计方案,达到检查学生知识能力的方向目标,完成课堂教育教学任务。
2.角色扮演。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一直是教师探究的难度点,许多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难以理解体会。如果巧妙利用“角色扮演”或“课堂剧”“情景剧”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生成,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教书育人”责任。
3.文本或图片展示。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传授的特殊性,学生上黑板的设计不多,教师对学生知识成果一般可以采取文本、图片展示。文本(或图片)展示就是将学生的课堂作业或知识生成性建构文本,放在教室的一定地方进行展示,组织让全班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价。漫画类、表格类、图表类、时政资料类等知识检测可以利用这类展示,既直观又表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活动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丁 蔚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形成 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想把握时代进步脉络,就要在平时的教学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课堂反思,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四种课堂能力。
一、培养学生善于并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提倡师生的平等地位,这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提供了可行性保障。既然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那么学生的思维地位也必须是课堂的主体。思维能力表现在:思辨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或课堂批判能力),学生的“问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一个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就是其课堂积极参与度的表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针对课堂教学或教师布置的任务,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参与课堂活动或要求教师指导;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针对教师或课堂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教学结果(或答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解决或课堂讨论。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价值观培养不相一致,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学生提问或质疑可能超出教师的备课范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善于控制课堂流程,正确客观地分析学生的问题,使学生的提问和质疑得到满意解释。
对于课堂提问和质疑的主动解决,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回归学生自主课堂,增强课堂的教育功能,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二、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述能力
学生的课堂表述能力不僅仅体现在语文课上,道德与法治课课堂表述同样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表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对道德与法治术语的领悟能力。由于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术语的专业性和概念性很强,有的术语甚至是法律和哲学意义上的表述,有着不可逆反或违犯性。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和术语的表述准确与否,也是考查学生课堂理解力和领悟能力的重要评价。如:“人民”与“公民”的概念在道德与法治术语上差别很大,表述不能出错。
2.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课堂上,学生活动、教师引导、自主学习等流程的完成,都需要学生的语言表述。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述或语言组织,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并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或解题答案。如: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虽一字之差却造成意义上的千差万别。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发能力。新课改的目标是三维目标,眼下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或引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具有周期性长的困惑,所以这一目标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是“束之高阁”的,就是有也是“文本”意义上的表述。
道德与法治课要引发学生的价值观目标,就必须在课堂设计和课堂评价中,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与道德意识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引发。例如,网络能力培养:要引发学生对网络两面性的讨论和评价,要增强学生对网络虚拟性的理解,培养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的能力。
三、要激发和肯定学生的课堂批评性能力
学生的课堂批判性能力一直是教师不敢“越雷池”的禁区。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的强势地位,学生的批评性能力难以展示。新课改形势下,课堂中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激发学生的批判性能力,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与责任。
培养学生的课堂批评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能肯定学生的批判性行为,并能引导、规范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理解,形成正能量的价值观意识。肯定学生的课堂批判性,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观”“教学观”创新的期盼。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能力。眼下的“杜郎口”“洋思”教育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课堂批判性能力,使“传输式”“讨论式”课堂设计转向“思辨性”“创新生成性”教学模式,是知识生成性的成功典范。正如一位教育专家说的:高效课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能力,更重要的是课堂为学生生命成长提供了腾飞的翅膀。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许多知识具有政论性、思辨性,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是培养健康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前提。
四、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堂知识的生活化能力
知识学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遇见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联系与自己有关的生活实际,并能主动依据相关“道德标准”和“法治原则”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创设与知识有关的、学生能预计或遇见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的力量,体验道德的温暖,主动遵守道德和法律,积极形成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学生生活化的道德评价能力是育人的主要目标,所有的道德评价指标都要通过生活化问题体现,正确对待生活化道德矛盾并能积极参与和解决矛盾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热爱生活并能积极生活、有道德生活质量的人才是合格的公民。
3.学生的法律意识来自于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把握和对于法律尊严的呵护,法律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法律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学生的生活化情景密切相关。只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增强学生的法律生活化理念,才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人的法律意识是生活健康的最佳保证,没有无法律的生活,也没有无生活内容的法律。 4.道德与法治课堂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能力是学生处世生活的重要德育能力,它包括了法律评价能力以及道德认识能力、法律认知能力,是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的道德评价才能弘扬道德正能量,也只有准确的法律认知能力才能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道德评价能力是生活保障的原动力。我们的生活是在道德规范保障下的生活,离开了道德规范的范围和底线,我们的生活就会亮红灯。而学生的道德生活化能力较弱,缺乏成功的道德评价经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往往会容易迷茫,误入歧途,这就要增强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能主动辨别是非,远离不良诱惑,养成亲社会行为。
五、要引发学生的“生成性”知识展示能力
新课改提倡的“自主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知识的生成性,知識生成性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知识生成性如何,要求教师的课堂评价公正、公平、公开,既要指导学生知识生成性的正确方向,又要肯定学生知识生成性成果或创新。
课堂展示就是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生成性知识成果。道德与法治课课堂知识生成性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展示:
1.口头叙述。对于一些概念性、功能性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利用道德与法治观念和知识概念,通过语言组织,主动解决“课堂目标”或课堂互动设计方案,达到检查学生知识能力的方向目标,完成课堂教育教学任务。
2.角色扮演。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一直是教师探究的难度点,许多道德与法治知识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没有亲身经历,难以理解体会。如果巧妙利用“角色扮演”或“课堂剧”“情景剧”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展示形式,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生成,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完成“教书育人”责任。
3.文本或图片展示。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传授的特殊性,学生上黑板的设计不多,教师对学生知识成果一般可以采取文本、图片展示。文本(或图片)展示就是将学生的课堂作业或知识生成性建构文本,放在教室的一定地方进行展示,组织让全班学生观看,并进行评价。漫画类、表格类、图表类、时政资料类等知识检测可以利用这类展示,既直观又表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正确组织好学生的课堂展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活动效率,还能增强学生学习自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