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应该说大部分教师能自觉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课堂上能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构建新知,使其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所代替。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讲求教学策略,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活动的教育功效。
1 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
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门具有廣泛应用性的学科。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后,为了强化巩固,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 在互动的中发展数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要善待学生的错,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模式是: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③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3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3.1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有出示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4 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
学生能否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取决于新知是教师的给予还是自身探求而获得。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的数学活动场景,把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环境,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技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门具有廣泛应用性的学科。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当学生理解掌握某一新知后,为了强化巩固,并在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优化和重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练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2 在互动的中发展数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可以是长辈、导师,也可以是兄长(大姐姐)、朋友。整节课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很少,多数都是在学生中间参与学生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为此,教师需要有真诚的情感,表现出温暖和同情,一旦和谐气氛形成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自我指向的学习,即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合理之处,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要泼冷水、全盘否定。要善待学生的错,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修改。
在班级实行小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养成团结协作精神。改进课堂交往活动,拓展学习活动空间,开展课堂交流和辩论,让学生在立体互动的课堂交往中进行数学交流,加强数学体验。在学生探索性活动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应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的自由发言,充分表达每个人的观点,以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一般模式是: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③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才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3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3.1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有出示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3.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题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3.4 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的积极因素。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的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认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式的学习,使课堂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